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海绵城市科技申报】【视窗】海绵城市建设:要避免“万能论”等极端误区

时间:2023-04-29 13:13:5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推行现代雨洪管理体系 。从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推行比较好的国家及城市建设经验来看,这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的变革从80年代延续至今,仍在发展和不断创新。从

国内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容的普遍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储备、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建设等多方面来看,在几年内快速完成行业的整体转型,并大规模的推行,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需要理性、冷静的思考,全面梳理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误区和障碍,把握关键,从长远着眼,从近期入手,制定近远期规划,才能构成更科学、持续的推进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序和科学发展。编制具有强指导性、实施性的专项规划,大量项目的具体设计招投标、施工建设,推行PPP模式,质量监督和保障,评估验收准备等安排,都是各城市尽快推进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焦点和难点。

试点城市的区域一般既包括改造难度极大的老旧城区,也包括部分新城区与待建区。旧城和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都会面临主客观两方面许多的巨大困难和障碍。如果缺乏对这些困难和障碍的清晰认知,以及高效的制度突破和安排,高效率的应对策略,将会极大地影响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避免几个误区,如“只重视地下(上)不重视地上(下)”、“只重视灰色(绿色)不重视绿色(灰色)”。对低影响开发的“万能论”与“无用论”或者说是“灰色派”和“绿色派”两种不同的认识主张,即完全依赖或完全否定灰色基础设施都并非LID的核心理念。同时还要明晰排水防涝、雨洪治理与海绵城市的关系。如一些城市的申报实施方案中,将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狭义地局限于低影响开发分散式设施,而忽视了如多功能调蓄公园、管网提标改造、合流制区域内涝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综合方案和设施的建设。

现代城市雨水系统,或者说海绵城市雨水系统,更多通过低影响开发(LID - Low Impact Development)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Green StormwaterInfrastructure),结合必要的灰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径流的“渗、滞、蓄、净、用、排”,实现高效能的“绿-灰结合”、“多级蓄-排结合”的因地制宜理想模式。同理,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的 PPP模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内容。我国首轮试点申报中,开展 PPP 模式的城市额外奖励达到 10%。海绵城市建设的PPP模式,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建设与运营等不同的阶段、面对政府与开发商等不同责任主体下的运作,否则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