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引领作用,扎实有效开展“双碳”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具体内容
详见《中国建设报》的报道↓
构建指标体系 推动“实效节能”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以“相对节能”为目标的节能率设计方法的局限性愈发凸显,核心问题在于现行的节能率设计方法仅对各材料的性能参数进行约束,而非直接约束建筑具体的运行能耗数值,导致设计与运行脱钩,高节能率设计标准下设计的建筑实际运行能耗却不一定低。
在此情景下,上海市结合现阶段建筑节能发展的新要求,向“实效节能”转变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基于用能限额设计方法的建筑节能评价思路,并依据“双碳”目标战略需求,重新构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指标与体系,实现将建筑节能标准评价方法从相对节能转向实物量节能,从而达到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双控。
2020年,上海市已启动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修订工作,采取用能限额设计技术路线改写的节能设计标准。针对办公建筑用能限额设计标准的编制工作已于2021年启动,而针对商场建筑和饭店建筑的用能限额设计标准研究与编制工作也于2022年下半年启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余类型公共建筑用能限额设计标准研究,从而最终实现民用建筑用能限额设计标准由“相对节能”向“实效节能”的转变。
明确补贴政策 完善技术标准
在全国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的过程中,上海市起初处于“落后”的位置。经过认真的准备,上海市谋定而后动,在全国超低能耗建筑的热潮中快马加鞭,标准和补贴双管齐下推动发展。2019年,在充分考虑上海市地区气候特征和用能习惯的基础上,上海市组织编制并发布《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使超低能耗建筑有标准可依。
财政方面,2020年年底上海市制定并发布《关于推进本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超低能耗建筑的具体补贴与奖励政策,对符合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标准的项目,每平方米补贴300元,单个示范项目最高奖励600万元。对于外墙平均传热系数≤0.4W/(㎡·K)且采用外墙保温一体化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外墙面积可不计容,但不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3%。该政策真正激活了超低能耗建筑的市场,各房地产商纷纷竞相申报。
自此,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开启了新纪元,政策、奖励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体现了上海市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迈向建筑碳中和的力度和雄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不久的未来,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导则及图集和产品研发等一系列工作都将更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2021年2月,上海市首个超低能耗住宅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鼓舞市场主体踊跃参与超低能耗建筑的试点探索。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已落实1030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建筑。
发展智能建造 实现产业革新
2020年,在百年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出台《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智能建造水平,已成为建筑业实现产业革新的新命题。
为深入了解智能建造的技术成果、应用场景及发展现状,2021年,上海市启动研究课题《智能建造在建筑中的应用场景分析》,分析了上海市建筑业智能建造的发展现状,研究了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可能性应用场景。课题从建筑工程涉及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和全生命周期五大环节开展研究,最终形成《上海市智能建造全生命周期应用场景目录》。
据了解,该目录包括数字化辅助设计、数字化辅助审核、数字化辅助管理、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检验、智能管理、智慧工地智能装备、设备管理、能源管理数据资产、全过程数据应用及交付等应用场景,将助力实现工程安全、品质提升、降本增效的新一代建造模式与管理理念。
上海市还广泛组织企业和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反馈和示范案例申报。目前上海市已有多个案例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清单(第一批)》和《中国智能建造白皮书(2021)》,包括自主创新数字化设计软件、部品部件智能生产线、智慧施工管理系统、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同时,多项举措及做法被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涉及发展数字设计、推广智能生产,推动智能施工、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研发应用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加强统筹协作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END–
资料:中国建设报
编辑:周慧怡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