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成为
拉动大连经济增长的
重要引擎
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大连要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在建设海洋强市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市,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一年来,大连海洋强市建设快步推进,海洋经济增速回升,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海洋经济成为拉动大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主动作为
努力发挥“一核引领”作用
今年2月25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作推进会议在大连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会议现场,沿海六市共同签署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框架协议》《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社会信用工作一体化共建框架协议》《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海洋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合作框架协议》《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建设协议》,并与大连商品交易所、辽港集团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力地推动了辽宁沿海经济带走深走实。
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一圈一带两区”战略决策部署,大连市主动作为扛起责任,当好“龙头”,积极发挥承接省专项推进组部署、联动各市沿海办落实的作用,推动完善六市协调机制,成立了联席会议临时筹建办,有序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跨市协同发展工作落实。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龙头”,大连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协同辽宁沿海六市共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压茬推进区域社会信用一体化建设、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强化区域金融中心辐射作用、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辐射作用、实施医疗保障互联互通、协同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推动实现沿海六市干部挂职交流互派等十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大连“一核引领”重要使命,明确要求大连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为更好发挥“一核引领”作用,2022年6月9日,大连市海洋发展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大连海洋事业发展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先后出台《大连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和《大连海洋强市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开展大连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积极筹建大连海洋领域项目库,启动编制《大连海洋发展重点项目清单》。
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0月27日,由大连市人民政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大连市海洋发展局、大连工业大学承办的“中国预制菜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大连国际金融中心举行。包括中国工程院6位院士在内的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为大连预制菜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玉中在会上表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与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同培育建设“中国海鲜预制菜产业之都”。
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渔业、海洋船舶、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海洋食品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谋划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组建预制菜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制定《加快推动我市预制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开展百款爆品预制菜评选活动。制定《大连市加快打造万亿级海(农)产品预制菜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和《大连市促进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八条措施》。预计全市预制菜产业产值将达1000亿元。
预制菜产业转型升级只是我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在海洋强市战略的推动和发展谋划进程中,我市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新兴产业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突破。
高标准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家,新增示范区面积2万亩。推动海钓产业发展,组织编制《大连市海钓产业发展规划》。提升远洋渔业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渔业合作水平,投资超过6000万元更新建造远洋渔船4艘。推进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组织编制完成《大连市水产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加快复苏滨海旅游业,完成了“海上游大连”品牌策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推进三个节点港的码头升级改造设计工作。大力发展邮轮经济,与中船邮轮科技、红星美凯龙、辽港集团等头部企业拟定四方战略合作协议。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旅新业态。对星海湾进行规划设计,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对虎滩湾进行游艇港码头升级改造,提升一批魅力观光湾区;东方水城获评第一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转型升级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推动大船集团搬迁,市政府与大船集团、招商局太平湾公司已签署了“大船集团搬迁建设升级”战略合作协议。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产业的应用,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离散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研发数字化改造及过程管理信息化完善项目”已成功获评省数字化改造、技术改造项目。我市申报的辽宁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项目有两项已通过省级审核。
▲全球首艘LNG双燃料VLCC
推动绿色发展
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2年4月,在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首次开展的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大连金石滩海湾在多轮筛选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首批8个美丽海湾案例。这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案例,成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板。
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提升海洋治理水平,推进海洋生态建设,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环湾贯通行动,建设风韵独特的美丽海湾,拓展市民亲海空间。
一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同时,坚决落实“六项协同机制”和“八项倡议”,持续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海洋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合作框架协议》。
落实《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和《深化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深入打好渤海黄海(大连段)综合治理攻坚战,持续改善我市渤、黄海生态环境质量。
组织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印发《大连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要求2023年底前完成789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完成2021年全部232个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和2022年全部417个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为保障临界区域海洋环境质量,针对与丹东市临界的青堆子湾,开展断面以下污染源排查,并组织责任主体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消除或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针对与营口市临界的复州湾,制定《复州河总氮消减方案》,落实总氮消减措施,推动海洋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大连企业研制的预制菜
热销国际市场
走进大连瑞驰集团的产品研发实验室,空气中飘荡着制作食物的香味,食品研发工程师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海鲜预制菜的研制。瑞驰集团董事长邓恩堂告诉记者,一道菜品从创意设计到研发测试、推出市场,口味要经过上百次调试、上千次地品尝,才最终定型。
今年以来,已经有七大系列百余个新预制菜产品从这里走出,不仅在国内市场大卖,还销售到欧洲、北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新冠病毒疫情对大连水产品行业特别是出口加工业造成巨大影响,很多企业都在考虑如何从疫情困境中突围,如何在市场变化中转型升级。万亿预制菜产业集群,成为大连农产品企业、特别是海产品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除了大连瑞驰集团,我市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迎合消费者对菜品便捷和丰富口味的需求,纷纷在预制菜菜品研究加工方面发力,抢先进入预制菜新时代。
长期在水产加工行业耕耘的邓恩堂表示,大连发展海鲜预制菜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200公里的海岸线横跨黄渤两海,这是全国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北纬39度线生产丰富的优质海产品,为大连预制菜产业提供了非常好的食材。
另外,大连又有产业基础非常雄厚的海产品加工基地,是世界海产品的集散地。俄罗斯的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日本北海道,以及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些海产品都会进入大连,在大连经过深加工以后再卖到世界各地。渔业生产和集散优势,为大连农产品、特别是水产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预制菜产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为满足家庭消费的健康和口味需求,我市部分传统食材类加工企业,正在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并和大学、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这种联盟去解决预制菜产业面临的一些技术上难题。据介绍,大连瑞驰集团今年在预制菜研发上投入了600多万元。
这家造船企业
创下多个历史新高
“呜呜……哐当哐当……”在位于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各类机器的轰鸣声此伏彼起,工人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艘巨大的货船正逐渐成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公司今年计划要交付的船舶提前一个多月就已全部交付完成。我们现在正在赶制的24000TEU船是明年的订单,预计明年一月份就能下水,可以为明年交船实现一个开门红!
今年11月上旬,随着一艘8.2万载重吨散货船DE131船如期交船,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年内建成的26艘船舶全部交付完成,这也创下该公司成立15年来的年度交船数量之最。
2022年,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克服疫情、供应链紧张等困难,实施短工期多船高质量连续建造,在坚决打赢防疫阻击战的同时,圆满保障各船工期节点。
截至目前
全年操业量同比增长16.0%。钢材加工量同比增长1.5%,主要建造节点零滞后,船舶交付数量、年度操业量、钢材加工量创历史新高,多个项目单船建造效率实现新突破。
此外,大连中远海运川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绿色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智能化制造”,加强创新能力,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孵化创新成果,核心技术拥有量和先进性均处国内一流水平,自主研发的新一代8.2万载重吨散货船,取得多项关键技术新突破,为后续清洁能源船舶等新船型自主设计打下基础。
实施绿色化生产,2022年,完成VOCs治理装置全面升级改造。围绕绿色智能技术,加大对双燃料系统等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丰富清洁能源船舶技术储备。推动数字化运营和智能制造,编制《“十四五”数字化转型规划》,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造船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设计等五大平台。完成自由边打磨软件等十余个数字及智能制造项目,其中5G+800T龙门吊双机联吊项目登上CCTV13等中央媒体。
《人民日报》点赞
复州湾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天更蓝了,海更净了,岸上的各种绿植和湿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多年都不见的海鸟,在这里安家筑巢了。
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夏屯村的渔民王友勤告诉记者。如今,他总喜欢来复州湾附近的海边走一走。
作为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州湾生态修复项目共修复岸线17.1公里,恢复滨海湿地414.2公顷,2022年入选自然资源部《渤海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被《人民日报》点赞。
复州河从复州湾流入渤海。曾经,复州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域和湿地几乎都被大大小小的养殖池分割开来,就连原本宽阔的河面,也变成一条狭窄的水道与外海相通。萎缩的海湾空间,日渐狭窄的内陆河道,一度让这里的水体交换能力下降,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在下降。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统计的数据显示:
由于以前湾区内的粗放式开发,围海养殖和盐田规模大幅扩张,加上填海造地工程不断向海推进,造成海湾空间不断萎缩。围海养殖和填海造地占用大量的滨海湿地、自然岸线,甚至包括生态红线区,一度使得复州湾的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价值受损。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也让一些濒危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如今,蜿蜒曲折的复州湾海岸边,细沙柔软,鸥鸟云集。记者看到,紧邻渔民房屋、耕地及滨海公路等生产生活交通设施的部分,其外侧堤坝予以保留,主要以人工填筑土石坝加固的方式进行处理;对泥质岸线,则保留了原始土方堤坝,补种盐地碱蓬等原生植物。据复州湾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介绍,我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突出自然恢复为主、保护优先等原则,因地制宜采取退养还滩、构筑物拆除、岸线整治修复等措施。
为了做好复州湾生态修复工程后期管理维护工作,复州湾所在的长兴岛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专门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由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具体负责岸线自然损毁的修补和维护,中国海监长兴岛经济区大队负责每月对修复后的海域、岸线进行巡查,并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用海问题进行及时查处。长兴岛街道办事处及相关村委会则对辖区内完成修复的海域和岸线进行日常看护管理。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李小华 巴家伟 祝福
图片:雪林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美编:张欣
编辑:姜赟 何鑫
校对:鞠传强 孟颖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