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简阳申报地税】集结中国经济,威力膨胀

时间:2023-04-17 08:56:4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成功解决了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成为可能,中央及时出台了引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5.39亿亩耕地在不同主体间流转。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我国对农村土地普遍实行承包制,全国有15亿多亩承包地,涉及近两亿农户。土地问题贯穿农村改革全过程,平衡好各方土地权益,是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实行“长久不变”,进一步明晰集体与农户、农户与农户、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在承包土地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合理调节利益关系,消除土地纠纷隐患。实行“长久不变”,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也有利于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作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从2014年起,国家开始推行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发证率超过94%。展望未来,要继续抓好扫尾工作,做到应发尽发,把现有农户的承包地明确下来。同时,探索落实“长久不变”的具体办法,选择部分县市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先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延包的具体办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乔金亮)

四川港通医疗设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减税降费为企业发展添动力

2019年11月6日,在国家税务总局福州市台江区税务局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为企业代表介绍减税降费政策。 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有力,有感!

2019年,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实施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降低社保费率……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鼓点密集,铿锵落地。

近期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减税降费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数额将超过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史上最大规模”减税降费究竟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向四川港通医疗设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健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不假思索地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是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1998年在成都简阳市成立。在享受原有税收优惠的同时,国家近年又推出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我们每年各项优惠算下来能减税约1400万元。”彭健给记者一笔笔列出了他们的减税“清单”——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主要享受子公司小型微利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西部大开发、残疾人加计扣除等多方面税收优惠,年均减税在800万元以上。

在增值税方面,因税率下调,港通的设备制造和建筑安装平均税率下降约3%,同时抵扣范围扩大,增值税整体税负下降超过1%,公司年增值税减税约500万元。

“随着主税种税负下降,各项附加税也在同比下降,而且还能享受一些单项税收优惠,比如重点群体就业减免、残保金减免等。”彭健说,不仅如此,在个税改革方面,改革前公司缴纳个税员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约30%,执行新的“起征点”及专项附加扣除后,缴税员工占比不到10%。

在大力减税降费的同时,税收服务优化升级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获得感。彭健说:“国税地税合并以来,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纳税服务更加优质,现场办理的涉税业务大幅下降,基本实现全程网上办税。同时,服务窗口增加,手续更简化,纳税体验越来越好,获得感更强了。”

据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简阳市税务局局长周琳介绍,2019年简阳市实施了提升优化纳税服务行动计划,通过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办税时间、推进发票便捷使用、优化税务注销服务等多方面举措,进一步减轻了纳税人负担,提高了办税效率。

实际上,港通医疗只是我国享受减税红利的广大企业中的一个。“无论从宏观数据还是企业实际感受看,减税降费政策预期目标都得到了很好实现。”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所长李万甫说,税务部门调查数据显示,92.2%的纳税人认为减税降费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

2019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相信在新的一年,减税降费红利将继续在多元复杂的经济肌体中传导叠加,进一步转化为实体经济的创新力、民营企业的成长力、个人及家庭的消费力、稳定就业的支撑力。

税费“瘦身”助力高质量发展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2019年,我国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的减税降费持续推进,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12个税种,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19个费种。数据显示,2019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实现减税降费19688.94亿元,其中减税16473.26亿元,降低社保费3215.68亿元。具规模、有重点、成体系的减税降费政策在减轻微观主体负担、激发市场运行活力、确保经济稳中求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当前减税降费基本情况,可以从以下角度继续巩固减税降费成效,进一步发挥减税降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效应——

一是注重减税降费政策提质增效。在继续贯彻执行普惠性减税降费的基础上,需要注重结构调整,将政策落实到需求更加迫切、效应更加明显的领域,提高政策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通过税收法治化保障减税降费成果。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基于完善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的考量,税收立法能够梳理前期政策性减免情况,将其中合理有效的内容落实为法定式减免,并对其中作用有限或存在局限的内容加以清理。

三是将落实减税降费与加强财政可持续性相结合。减税降费给各级财政带来了一定的税收压力,财政要过“紧日子”。一方面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及全面监督,通过节省非急需支出的方式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财政收支相对平衡。另一方面要推动完善减税降费形势下的央地税收收入分享机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压力。

四是增强减税降费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系统协调性。就减税降费政策而言,要加强不同税费种类政策的整合,使政策恰到好处、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税降费政策也应当与专项债等政策相协调,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提高政策效用透明度。此外,财政政策还要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领域,促进宏观调控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李旭红 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教授)

潍柴集团:

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

潍柴二号工厂总装车间,机器人正在装配发动机缸盖总成部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鑫摄

岁末年初,古都西安寒意渐浓,但在此召开的山东重工·潍柴动力2020年商务大会却宾客盈门,气氛热烈。在新产品展示区,大家围着一台“发动机”看得津津有味,人群里不时传出赞叹声。有趣的是,展示区展出的不是一台实物发动机,而是3D动态发动机模型。

潍柴集团利用AR(增强现实)新技术,给客户带来了360度沉浸式观展体验。“不仅可以扫描图像,还能实现平面和实物识别,通过AR扫描发动机,显示相关性能参数等。”潍柴研发工程师朱鑫说,目前潍柴已将AR技术成熟运用在潍柴N+H+M三大高端动力平台,并在商用车市场推广,服务于售前产品展示、售后维修场景演示、展会发布、培训、产品介绍五大场景。以维修为例,对于肉眼无法直观探测的发动机内部结构,客户可以通过“结构拆装”的模拟动画演示,实现机器维修现场互动性指导。

除了利用AR技术让发动机“活起来”,在潍柴新产品展示会现场,“AI”的字样随处可见。2019年10月1日,潍柴正式发布品牌新标识,将“WEICHAI”中的“AI”以红色呈现,意在阐明潍柴勇敢拥抱智能新时代的决心。站在新时代,潍柴将以人工智能持续创新发展之路,通过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开启智领未来的新征程。

品牌战略升级的背后,是潍柴十几年来推动企业向产品服务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有力探索。以信息化培育发展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潍柴持续深化“两化融合”,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运营全过程,致力于将企业打造成数字化智慧企业。

近年来,潍柴斥巨资建设智能工厂,搭建覆盖全价值链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打通了从客户需求到客户服务的端到端流程,在保障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在潍柴智能工厂里,可实现多条生产线多品种混流生产,3000多个订货号、10000多种零部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清晰的信息记录,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还可以精确计算单台发动机成本。2019年,潍柴产销各类发动机突破80万台,市场订单持续增长带来的生产压力,被智能制造一一化解。

潍柴信息化建设不只是生产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而是延展至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潍柴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通集团内部各个业务端,推动生产要素从“初级物理级连接”向“智能化物联网”升级,通过信息共享、资源高度整合,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据介绍,潍柴依托强大的信息化技术,搭建起“智慧云”平台,向产业链下游的整车厂、经销商、终端客户、维修站提供云服务。同时,通过云平台实现研发数据收集、远程锁车、远程诊断、大数据故障预警等功能,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支持系统,为客户创造价值最大化。

2019年9月份,潍柴智慧云项目组收到北京某公司赠送的一面锦旗。该公司主营工程机械设备销售,是潍柴智慧云的忠实客户,其一辆价值数十万元的装载机不幸被盗。紧急时刻,项目组及时为警方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不到72小时就成功找回车辆,挽回了客户重大财产损失。

“过去,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相对独立,现在借助云平台、人工智能等,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让服务贯穿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一步加快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潍柴信息化工程师李梦然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黄鑫)

“两业融合”势在必行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制造业充分发展是“两业融合”的基础。当前,我国在经历工业化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后,不仅具备了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未变,信息化水平高、增长速度快,政府高度重视,为“两业融合”提供了基本的准备条件。

“两业融合”是价值链由以制造业为中心向以服务业为中心发展的过程。目前,制造业仍处于核心地位,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但是,制造业也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不能充分享受产业链上游的设计,以及产业链下游的销售、再服务等环节创造的价值。这说明我国目前仍处于先进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渗透融合的初级阶段,亟需深度融合。

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我们应抓住从零到一的机遇,从需求端探索我国消费升级中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作为发展“两业融合”的重点产业,如健康、家居、养老等消费升级方向。

同时,要依托我国在共享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将共享理念运用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例如,智能工厂、共享平台等。此外,还要转变思路,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当前,我国在电商、共享经济领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可深挖大数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与制造业充分融合,共同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江晶晶 系众诚智库研究总监)

吉利汽车:

在消费升级中提升品牌价值

领克01在吉利浙江台州路桥工厂下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忠阳摄

“10年前,我有了人生第一辆汽车——吉利远景,当时我们的小家刚刚建立;如今,我拥有了人生第二辆车——领克。发售那天,我第一时间抢购了‘耀兰’,继续用行动支持国货。”这是一位网名叫“年轻的马”车主在领克APP上的留言。

刚刚过去的2019年,领克又收获了12万多位车主,成为国内以最短时间突破20万辆销量的自主高端品牌汽车。2019年6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提出要着力破解消费市场壁垒,重点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升级,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和企业的发展。

“尽管去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还在下滑,但消费升级特征也很明显。我们主动适应市场新变化,加快产品力提升,强化品牌向上,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吉利汽车副总裁、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杰说。

吉利汽车最初以“低档低价”切入市场,这种定位使吉利迅速占领细分市场,赢得发展空间,但也造成了不小的负面效果,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产品质量不高的印象。不过,吉利通过战略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进化,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为提升品牌影响力注入了澎湃动能。

新创的领克引领着吉利汽车品牌提升。“‘领’,寓意领先与引领,以开放的思维、潮流的设计、前沿的技术始终领时代之先;‘克’,寓意改变与突破,通过创新科技连接人、车、世界,持续改变出行方式。”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总裁、CEO安聪慧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领克汽车采取世界领先的CMA基础模块架构,越级对标豪华品牌技术品质、制造工艺和服务水准,与主流外资品牌直面竞争。

价格是衡量一个汽车品牌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目前领克01平均售价17万元以上,45%的用户为增购或换购用户,其中65%来自主流合资品牌;上汽大众2019年销售的新车中,品牌平均售价为18万元,斯柯达品牌平均售价为13万元。业内人士称,领克溢价超越斯柯达,直逼大众,不仅意味着中国汽车品牌实力跃升,还意味着中国企业已具有打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潜质。

“应对当前汽车消费升级新趋势,吉利汽车产品结构正在持续向高品质、高技术、高价值方向跃进,不仅连续3年实现产销超百万辆,而且成为中国汽车品牌不断向上的领军者。”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吉利唯有主动迎接汽车新“四化”变革,以创新引领,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与全球伙伴联合,通过协同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共同打造未来智慧立体出行新生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忠阳)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中高端汽车需求开始加速释放,汽车消费升级趋势愈发明显。有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市场狭义乘用车最低批发价均价在12.8万元,2018年增长为13.3万元,2019年达到14.2万元。与此同时,主打中低端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受车市下滑影响大,市场份额持续走低。

面对消费升级趋势,我国汽车产业如何才能高质量发展?指望外资品牌“助人为乐”,恐怕并不现实,关键要看自身实力。

但让人担忧的是,多数自主品牌乘用车处于产业中低端,卖得很便宜,利润很少,有的甚至不挣钱。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在于国产汽车品牌在与外资品牌合作过程中,对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再加上缺乏技术加持,在与外资品牌博弈中放弃了自有品牌。现在同样配置的汽车,自主品牌价格要比外资品牌低一大截,主要是因为没有品牌溢价能力。

面对消费升级,我国汽车企业应主动通过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实现品牌向上突破,从中低端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品牌作为质量、技术、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企业无形资产的有效承载体,代表着产业链的高端和高附加值。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辆车,都是别人的辉煌;没有品牌的溢价能力,就会沦为别人的马仔,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早已被汽车界奉为圭臬。

好在过去热衷于合资的国有汽车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纷纷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着力自主品牌培育。当然,在品牌向上的过程中,企业难免会遭遇一些困难,毕竟竞争对手强大。但也要看到,面对消费升级和“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产业变革新趋势,只要保持战略定力,通过加快创新驱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也未必不能“翻盘”。

如何充分发挥汽车消费升级的带动作用,用好这个“加速器”,不仅需要自主车企抓住机遇,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足够重视,营造好支持汽车消费升级的环境。须知,汽车消费升级不仅有利于加快自主车企品牌向上,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而且,作为仅次于房地产的大宗商品,汽车消费升级也会反过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杨忠阳)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