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地绍兴在古城保护中更准确地发挥了力量。2012年改组的《故事新编》得到了国务院的答复,2018年绍兴完成了《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年1月1日,《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式颁布,《规章、机构、基金、目录》的体系正式形成,从机构、制度、资金、运营等层面全方位保障了古城的保护和利用。
/tos-cn-i-tjoges91tu/TPqlfUfF6joCcQ?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7064124&x-signature=0F9UjHjWRhW7Vcpr1e1eAsbtrPs%3D&index=3" width="640" height="977"/>八字桥市井烟火气正浓,绍兴老底子的味道都藏在这里。摄影 蔡敏
“这几年,古城开始慢慢变矮了。”61岁的老鲁是一名摄影爱好者,除了拍摄家门口八字桥、老弄堂的慢生活,他还喜欢站在高高的塔山上拍古城全貌,从黑白到彩色,一拍就是40年,眼看着古城在“长高”,儿时的味道却渐渐远去。
绍兴看到了老鲁的担忧,如今,古城的天际线,变矮了——前不久,因与古城风貌肌理不符,王朝大酒店和新华书店两栋高楼已完成拆除,北侧的书圣故里街区豁然开朗。绍兴大厦、震元堂、原绍兴市府大院……这些彼时的高建筑也已经过降层改造建成古城入口、名人馆、清廉馆、气象馆等重要文化设施。
“说古城‘变矮’,不如说古城‘疏解’更为合适。”在绍兴市名城办主任徐觉民看来,绍兴古城内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高耸的现代建筑挡住了这些山水的“外形”,隔断了古城的历史风韵,也隔断了城市的精气神。这些“疏解”带来了“质”的变化,一方面,一批行政事业单位外迁,疏解了非古城功能;另一方面,部分居住人口外迁,优化了老城区的人口结构;而最受期待的,就是以调整高层建筑、让古城“显山露水”为主要手段的城市空间格局上的疏解。
“变矮”的绍兴,擦亮了旧时古城的美丽肌理,“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智慧的古城
数字化深入城市管理的毛细血管
11月中旬,一个喜讯从“2022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大会现场传来——绍兴市申报的“数字孪生赋能古城保护利用”荣获“复苏创新大奖”。
绍兴人清楚认识到,古城历尽2500多年,大量的文化遗存已经沧海桑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逐一去复原。现代化的大量设施更是一座城市须臾不可或缺的。
绍兴古城保护利息信息展示系统。绍兴市名城办提供
新与旧,如何共生?浙江走在前列的本领之一——数字化,在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数字孪生”,就好比给古城装上了数字大脑。走进绍兴古城数字馆,一个3D全景的云上“数字古城”映入眼帘。绍兴古城“数字孪生”系统将古城9.09平方公里的空间地理范围内的物理现实扫描建模,构建覆盖古城全域且具备高精度的三维实景,古城难以窥见的全貌,一目了然。
在云上“数字古城”,数字化的“新”和古城的“古”找到了共存空间。一个虚实结合的绍兴古城风情画卷、全国首创的古城全域数字沙盘、VR全景虚拟游览系统……让人惊叹,古城还能这样玩?
“我们利用‘数字孪生’概念‘克隆’了整个古城,构建了古城信息管理平台,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数字化新路径。”绍兴市名城办副主任黄夏峰说。
在这里,数字古城早已超出了一种展示的功能,深深切入了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
经过“全息扫描”,古城内的单体建筑、历史街区等都有了云上的“孪生兄弟”,古城的格局、风貌肌理,甚至建筑形态与色彩,都可以真实呈现;城市更新项目风貌管控场景犹如古城“颜值”的“数字管家”,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建筑高度是否合适等疑问,通过它都一目了然,并以此科学决策建筑的“去”和“留”;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监管场景通过数字赋能、智慧监管,给了绍兴古城文物管理人员“千里眼”与“顺风耳”……
聪明的数字大脑替古城搭脉,演算出更合理的保护方案。
位于古城胜利路的原绍兴市行政中心建筑高度约50米,超过古城控制高度,不符合古城风貌标准。在对其实施降层改造之前,绍兴利用“数字孪生”系统,在应用现状图中植入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各个视觉进行对比、沉浸分析,作辅助决策。并在降层过程中,通过实时智能监测、对比和预警,实现风貌管控“落地跟踪”闭环。
通过已建成的博物馆群与规划设计模型图对比,可以看到展现的效果、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了“在虚拟世界仿真,在物理世界执行”,实现“绣花式”织补更新。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应用已辅助重大城市更新项目决策19个,规划研究涉及面积30多万平方米。
书圣故里。丁海龙 摄影
“旅者即居者”,这是绍兴古城App开屏页的宣传语,也是其传递的理念,意思是所有来绍兴古城旅游的客人,体验在家居住一样的方便、舒适、温馨。打开绍兴古城App,通过旅游线、服务点、目的地选择,可以自助玩转古城,享受个性化线下体验。也可以通过看图片、看虚拟实景,可从空中看其在城市中的位置,看其720度全景展示……不用到现场,便可“云上”逛古城。
以更多的数字手段,深入到城市管理的毛细血管。绍兴古城App特别设置了“古城守护官”模块,依托社工、大学生、民间工匠、热心市民等志愿者队伍,在线提交古城风貌、市容环境、文明秩序等管理问题意见,建立“巡查发现-在线提交-任务推送-处置反馈”工作闭环;设置“幸福古城”模块,探索“你发现我解决”“民呼我应”实现智治新模式,真正把工作的建议、评价权交到群众手中。
走在绍兴古城街头,随处可见一个个古城故事牌,扫描二维码,就可查看相应的“遗迹故事”。今年以来,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在古城内选取了百个点位植入内置影视解说、语音解说、标识系统解说等故事牌,打造“古城故事自导式解说系统”,将绍兴古城打造成为一座可观、可触、可沉浸的开放式景区,让发生在绍兴街头巷尾的历史文化故事鲜活起来。
数字化赋能,让古城的脉搏更清晰,更具活力。
宜居的古城
生活品质与环境空间双提升
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来保护和改造古城,初心何在?
所有的工作都有一个内核,那就是为了更宜居,让百姓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温情。
今年9月至12月,老莲与青藤穿越时空,在位于绍兴古城前后观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绍兴徐渭艺术馆“相遇”。“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的展出,吸引了大批打卡市民游客。
这个漂亮打卡地的“前世今生”,就是其中最生动的实践。
徐渭艺术馆。图片由绍兴市名城办提供
2020年4月,以徐渭诞辰500周年为契机,位于古城后观巷33号的徐渭艺术馆项目启动。
这个项目不仅包括徐渭艺术馆的建设,更包括了周边台门活化利用、老旧民居改造等在内的前观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是绍兴古城保护开发的一个巨大挑战。
一年时间内,在速度与力度的背后,是改造带来的周边居民生活品质与环境空间的双提升。绍兴市文旅集团代建部经理邱云告诉记者,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的社区老旧民居改造工程,真正做进了居民心里。“我们对建筑格局进行了重新规划,杂乱的管线全部入地,街区居民家排污全部纳管,小巷道路重新铺装,周边传统风貌改造整旧如新。”
把改造做到居民心里。项目彻底改变了社区内300多户人家的居住环境。“原来我们这一代传统民居没有抽水马桶,要去附近的公共厕所,现在装上了,我们得了大实惠,晚上还可以去徐渭艺术馆前的广场散散步、跳跳舞。”住在和平巷8号的朱大姐高兴地说。
伴随着改造上新的,还有青藤社区的台门文化。徐渭艺术馆正对门,是大乘弄12号老台门,通过置换、修缮后,招引来新业态,摇身一变成了网红咖啡馆和茶馆。“不少游客逛完青藤书屋和徐渭艺术馆后,顺便来我们这里喝杯咖啡。”古城创业者潘娇娜以“咖啡+私房菜”的古今融合风味,赢得一片天地。
今年4月,绍兴地铁1号线一通,古城更加热闹年轻起来,特别是一批青年创客,为古城文商旅发展注入活力。绍兴正通过组建古城青创联盟、出台专属奖励政策等方式,加强对入驻古城青年创业的引导、扶持,促进经济稳进提质,将千年古城打造成以文创、文旅为业态的年轻时尚集聚地。
在7月15日举行的第四个绍兴“古城保护日”上,首批青年创客亮相。绍兴市名城办提供
古城,不仅是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地,也是创新活力的萌发地。
走进书圣故里社区的一条小弄,90后创业人柴言林的民宿“拾贰朴宿”十分吸睛。“国庆一房难求,旺季订单满满。”柴言林笑着说,现在许多杭州客人坐着地铁来古城,旅游火了,民宿的生意也跟着好了。
“古城将成为一个主客共享、温馨宜居、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慢生活体验区。”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
眼下,围绕着古城“一城一桥三故里”总体布局,绍兴正全力推进投资近300亿元的32个文旅项目。各个景区串珠成链,满城皆景,古城形成了以阳明故里、书圣故里、鲁迅故里、徐渭故里、周恩来祖居、八字桥、越子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环线,以及府山、塔山、蕺山、环城河的生态景观休闲环线,实现文化景区和历史街区的点线结合、三山环河景观带的内外联动,真正打开全城旅游新格局。
带着“不易被模仿”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因,一个有文化厚度、产业发展高度,更有人情温度的绍兴古城,正徐徐展现。
【深一度】
让古城永葆活力
绍兴古城保护专家 屠剑虹
绍兴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着力把历史文化的厚度打造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应率先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使古城成为新的文化标识。
首先,要有清晰的保护目标。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绍兴的,也是中国的,是全世界的,为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古城,擦亮古城金名片,打造新的文化高地。
其次,要保护和利用好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要整体保护好绍兴古城,保护好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好城市的形态和风貌。在城市风貌修复中,要注重用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同时,要传承、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古越文化、名士文化、山水文化品牌,展示宋韵文化,讲好绍兴故事,传播绍兴文化,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最后,要优化古城功能,活态保护古城。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当地的民情风俗,是世世代代的原住民通过长期的生活习惯积淀而成的,是一种地域文化,我们要把它传承好,保护好。当然在保护中还要注重发展,要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多的活力,为年轻人打造更广阔的文创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乐意留下来,使古城中见人、见物、见生活,有浓浓的烟火味,使古城有长久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