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优秀读书申报】《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了空军上校及其背后的书谈

时间:2023-04-02 07:32:3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640" height="480"/>

杨昌辉在“大漠书吧”参加该站技术室组织的读书交流活动。徐光兰摄

笔 记

“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写100本读书笔记,那一定是件很酷的事情”

副站长赵江峰来杨昌辉办公室串门,看到了一摞半身高的笔记。他好奇地翻了翻,发现是政委的读书笔记,前后跨越时间长达20年。

赵江峰感到震惊:保持一阵子的读书状态容易,能20年如一日还真不多见。

杨昌辉记笔记的习惯是受妻子黄菁的影响。每次读完一本书,他都会用一本笔记本记录书名、作者(译者)、读完的时间、出版信息等;另一本则摘抄书中的精华——词句、数据、体例、目录,以及重要的观点。

“飞行须凭空气动力,转型要靠思想引擎。”在杨昌辉看来,记笔记是他保持前行的一种姿态。当指导员时,他曾做过一个统计,把军校毕业后所写学习笔记、所获荣誉证书按照年份分开,发现它们在数目上成正比,“哪一年学习笔记多,哪一年所获荣誉就多”。

开始记笔记时,杨昌辉琢磨,按照每年4本的速度记录,写完100本笔记需要25年,那时他应该快50岁了。“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写100本读书笔记,那一定是件很酷的事情!”从记笔记中,杨昌辉懂得了坚持的力量。

2002年,杨昌辉军校毕业来到部队,他心中一直有个想法:报考研究生。但基层一线的战备任务重,他一直没有机会读研。于是,杨昌辉决定做自己的导师,开始阅读研究生教材。

对学习的渴望,让他拿起了书本,也让他在之后的10多年里,过上了一种海绵里挤时间的读书生活——

周末,战友们在宿舍聊天,杨昌辉就搬个马扎在门口看书;部队去海边驻训,他就在帐篷边看书,风夹着沙子吹在书上,似乎总也抖不干净;上高原执行任务,晚上睡不着,他就通过读书让自己镇定下来;坐运输机时,战友们塞着耳塞休息,他依旧用读书对抗噪音……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14年。2016年,36岁的杨昌辉考上了国防大学军事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

翻开半身高的笔记本,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杨昌辉的军校时期。如果将时间再往前移,杨昌辉一定会加上《童话大王》等书。那是对少年时期的他影响最深的书刊,也在无意中为他播下了从军的种子。

中学时,杨昌辉就读于西安市第一中学少年班。因为喜欢踢足球,他怂恿小伙伴一起去昆明看男足训练,后来阴差阳错跑到北京转了一圈。回来一看,学校都炸锅了——不仅惊动了学校、家人,还惊动了警方。

经历这件事后,杨昌辉认识到,或许是受《童话大王》的影响,自己思想过于天马行空。之所以选择军校,就是觉得受一定的约束,才能令心智更为成熟、行动更加有力。

初入军校,杨昌辉什么类型的书都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开始大量阅读军事类书籍。同时,杨昌辉为自己定了一个阅读指导原则:一名共和国军人应该想什么、学什么、干什么。

这些年,他系统地自学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完近30本军事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材、以及大量战略战术、战将战例、武器装备、前沿科技方面书籍,还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很多人认为,杨昌辉是因为爱好阅读,所以痴迷读书。但他坦言,读书更多源于能力焦虑。杨昌辉的办公室有一张行军床,但他很少用。中午休息时间,他几乎都是在读书中度过。“有时候,书读得多了,就知道对手的强大,经常是一身冷汗,哪还能睡得着!”杨昌辉说。

随手翻开一本旧笔记,看着一行行书名,杨昌辉感慨:“噢,老朋友了。这些书名就像海上的灯塔,可以照见来时的脚印,也能指引未来的方向。”

今年年初,得知《童话大王》停刊的消息,杨昌辉有些伤感。20多年过去,当初天马行空的想法依然存在于脑海中。

望着窗外一群麻雀“叽叽喳喳”,杨昌辉心想:会不会有一只是仿生雀?雀间又是如何通信、协同?有蜂群作战,那有没有雀群战呢?两者的区别、优长又是什么?

读书成为杨昌辉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天都是他的“读书日”。段文斌摄

论 坛

“研究小问题,干好具体事,照亮身边的0.5平方米”

读完《军人生来为战胜》和《远东:朝鲜战争》后,杨昌辉在大学的毕业留言册上,写下了他之后20多年从未改变的梦想:“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充满敬意而又骄傲地面对长眠于地下的老兵。”

2020年,杨昌辉来到空军某站任政治委员。遥望祁连雪山、无垠大漠和千年不朽胡杨,他思绪万千:自己来到这里究竟为了什么?当初的梦想又该如何实现?

营院虽处于大漠之中,却有大小人工湖10多个。其中,官兵们最喜欢的是红柳湖。他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漠水珍贵,滋养着这里的每个人。”

散步绕行红柳湖,杨昌辉意识到,实现梦想,就要让书籍像大漠水一样滋养更多的人。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研究小问题,干好具体事,照亮身边的0.5平方米。”

杨昌辉创办了一个主题为“以前瞻为傲,与创新同行”的论坛,并起了一个饱含诗意的名字:红柳湖畔攀登论坛。

起初,论坛只有身边的几个人一起交流读书体会。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论坛的内容立意、场所设置都开始渗透拓展:他们在图书馆聊党史学习教育体会,在阶梯教室进行战争影片导视,在俱乐部分享艰苦环境中的成长感悟,也会在大漠戈壁来一场心灵独白……

杨昌辉从创意者、力推者,偶尔兼主持人的身份,慢慢变成一名听众或观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台、开始读书、开始分享。

没过多久,杨昌辉又乘胜追击,开始想方设法邀请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来论坛交流。

一次吃饭,杨昌辉和某技术室主任谢阳聊到了科研立项,谢阳提到最近院校来这里跟训的空军工程大学吴云教授。于是,他们在饭桌上约定——邀请吴云教授在“红柳湖畔攀登论坛”上给大家讲一课。

饭桌,成为杨昌辉影响身边人的另一个“论坛”。

一段时间里,杨昌辉都会与同一个技术室在一桌吃饭。他会提前了解这个室最近的研究进展,翻看相关材料,研读相关理论,然后再看似不经意、实则有深意地与大家吃饭交流。从哥德尔的不完备性、海森堡的不确定性聊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他们经常是饭都吃完了,讨论还挺热烈。饭堂一共6张大桌子,杨昌辉每张桌子坐上两三个月,一年差不多轮流一遍。

一次晚饭后,杨昌辉正准备回家属院。博士韩海艳找到他,说想申报一个全军课题,但有两个研究要点无法确定。

让杨昌辉兴奋的是,这两个研究要点正是自己长期关注的领域之一。他之前翻看过不少资料,手头正好有几本最新的论文集,并且也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分析。回到工位上,两个人谈了1个多小时,最终将研究要点确定了下来。

“照亮身边0.5平方米”的舞台,不仅有论坛和饭桌,还有微信朋友圈。

一天深夜,谢阳加完班后顺手点开微信朋友圈。很快,一张照片映入眼帘。那是杨昌辉刚看完的一本书,书名是《知识图谱:方法实践与应用》,配文是“读完即送”。

从书名判断,这是一本介绍知识架构的书。谢阳立刻来了兴趣,开始从图中寻找线索:书放在办公桌上,发布时间不足10分钟。

“书应该还没送出去!”谢阳立刻赶到政委办公室。如他所愿,杨昌辉将书送给了他。最近,谢阳又从政委那里“抢”到一本书——《情报分析:复杂环境下的思维方法》,这是杨昌辉送出去的第32本书。

在谢阳眼中,杨政委有时候特别像研究生导师,不同之处在于,“导师一次培养几个学生,政委则是带领着上百个技术干部”。

在杨昌辉看来,对某一领域的钻研可能会造成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缺少宏观思维、高端站位和大局意识。他特意邀请一位大飞机机长围绕“有机体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与竞争”与大家交流,题目就是《开源破囿》。

“通过论坛、饭桌及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不少战友拓展了信息界面、开阔了思维视野,觉得在大漠深处坚守有意义、有意思。”杨昌辉说,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讲好队伍往哪里走的大道理,也要讲好专业往何处深的硬道理”。

曾经,杨昌辉喜欢存书,一本接一本地放进书柜,那是他最坚实的靠山;现在,他喜欢将书送人。最多的一次,他拿出200多本读过的书给营区新建的先锋书吧。

“人人头脑里都能装一面有用的‘书墙’,我们的队伍很容易锻造成一面铜墙铁壁。”杨昌辉说。

好书伴着我成长

■杨昌辉

我从小喜欢看郑渊洁的童话,至今记得舒克和贝塔、皮皮鲁与鲁西西。直到现在,我的头脑中还会不时地冒出一些让自己都惊讶的稀奇想法,这应该和以前看的童话有关。

我的父母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从小重视我的学习。小学时,家里订阅过《中国书法》和《中国少年报》。《中国书法》理论性太强了,只订了一年;《中国少年报》订的时间较长,对开阔我的眼界起到了一定帮助。

上军校后,我开始广泛涉猎军事方面的书。首先成为我阅读线索的是《点击未来战争》这本书,它介绍了许多站在军事斗争准备前沿的人。以此为线索,我找到了许多感兴趣的书。随着阅读的积累,“一名新时代的革命军人应该想什么、学什么、干什么”成了我的阅读指导原则。

能打仗、打胜仗,与知识积累密切相关。我长期关注、系统阅读了解放军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军事科技书籍。一幅幅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战争场景浮现在我面前,使我深切感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军事革命早已扑面而来,我们这一代共和国军人一定会大有可为。

成长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书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所学的理工类基础书和专业书,为我建立了严谨的思维模型,即问题的解决之道,如今我越来越体悟到科学精神、工程思维的重要性。工作中接触到的法律法规、条令条例和党建方面的书籍,对我理解纪律、秩序、管理等概念意义重大。现在看来,必须来一次彻底阅读升级。在任职教育院校学习时,我硬着头皮翻看了混沌理论、量子力学、相对论,让我感叹人类认识更迭之快和个体精力之有限,阅读自然越来越聚焦:寻制胜之道,求强军良策,读为战。

我一直认为运动和读书是高质量生活的两项重要指标。人总是要有些爱好的,读书和运动在不知不觉间充实我们的头脑、健壮我们的身体,何乐而不为呢?毕业到部队20多年,很高兴我还在坚持读书。工作很忙,但一天不读几页书,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对于我自己而言:除了读书,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给我更大的力量和勇气。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