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预算评审申报】解读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财力保障——点财政预算报告。

时间:2023-03-21 22:04: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累计投资4.2亿元人民币,用于应对今年新冠疫情期间的医疗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升级、核酸检测等。方向:插入惠企黎民的“一张”发力点:形成资金分配“一张”、“资金监控”、“系统管理”、绩效要求“一个目标”的管理体系。依靠直通车资金监控系统,加强直通车资金数据统计和分析,结合日常预警和重点督促,及时纠正问题,促进资金的快速实施,规范安全高效的使用。/直达完美

资金支出进度与库款调拨挂钩机制,实现库款资金与支出需求的有效匹配,最大化发挥直达机制作用,确保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截至目前,全市财政直达资金支出39.20亿元。

方向:绘制城市发展“一张图”

发力点:

○拨付资金3.18亿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投入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各级到县资金预算安排10.27亿元,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拨付资金1.7亿元,全面做好黄河文章,推动我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先行一步、取得突破。

○加快推进“一心两翼多点”城市发展布局,拨付资金12亿元,高质量推动兰州新区扩能增效,高标准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

○拓宽投资渠道,统筹用好基建投资、政府债券、专项资金等,着力补齐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短板。

方向:凝成多方协同“一条心”

发力点:

○增加市对县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县级“三保”能力。

○跟踪监测各县区库款水平,结合各地财政收支运行、库款保障能力等,精细测算并差异化调度资金。

○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编入预算调整方案提请人大常委会批准。

○设立兰州市国有企业信用保障基金,为我市国有企业债券发行增加信用,提高企业债券发行成功率,有效防范企业债务违约风险。

方向:注重机制建成“一揽子”

发力点

○对新增的重大政策和项目,一律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和预算评审,评估评审结果作为申报预算的必要要件。

○在已建立部分共性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项目支出核心绩效目标和指标,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单位自评、部门和财政评价结果、考核督查结果与2022年预算安排实质性挂钩。

方向:补齐制度建设“一块板”

发力点:

○出台教育、医疗卫生、科技、自然资源、应急、公共文化等领域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加强政府采购诚信体系建设,制订兰州市政府采购诚信管理办法,营造公平诚信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将财会监督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项目评审、政府采购和资产、会计、绩效管理等财政主体业务,实施动态监督、闭环管理。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仍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强化零基预算管理理念,强化政策对支出预算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努力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1.01亿元,增长5%,加上上级财政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结转、调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收入183.12亿元,收入总计454.13亿元,相应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4.13亿元。

【财政重点支持】

方向: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三保”、重点民生等方面

具体包括:

○坚持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振兴兰州制造。聚焦“碳中和、补短板”新兴技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对科研机构、企业和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色优势领域技术推广等重点方面的支持力度,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

○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做大做强新兴增长极。以产业和企业为核心,聚焦重点强力推动,确保在建项目尽快建成、建成项目全面达产;综合运用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紧盯产业链抓招商,推动更多关联企业在产业链上协同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全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农业产业现代化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现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有效融合,做到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面促进共同富裕。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区域间衔接平衡。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突出保基本、兜底线,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设美丽兰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生态保护监管,严防各类生态破坏行为,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升南北两山生态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丽兰州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超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