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5月8日《申报》的旧消息
《电机信缘起》
泰西各国制电机被称为电信电报。用铜线穿山渗水,埋下深土,收电。通过它,尽管有数千英里的旅程,但可以立即到达。现在其他城市都是电路、四通八达、经纬分布、军情申报、抓小偷、商人物价整天无所不知。
近英国在欧罗巴和千秋分别电报五千多里,铜线达五千吨。
根据运气,做的时候线下最难,其间会穿山遇水涉水。在普鲁士国家海滨,这里水浅,沙子松软,泥土平整,脚下一踩就下陷,一定要挖得很深,坚土可以施法。天竺工人,赤身裸体,有时不超过死亡,接下来也几乎是苏格兰,以后战士承诺重薪,开始克深土,通过电风筝设定线时,依靠勇敢的力量。
这是意大利戛纳制造的电报,素食地浸药所,以几个铜板通电,有铁笔就可以运行。这个头用笔做那个字,彼此的笔也一样。电量过了,无名指颜色会变,字迹会很显眼。
指南针,周书字数,都是活动盘,沈福雪电动马达,开针可以工作,机器关闭,针本身,这样机器按下某个字,其他地方的碟针就指向某个字,字也可以做成句子。
根据电报法,各国有共同点,但美国浩先生制作的似乎是最方便的。该方法安装了几根铜丝、几个商演字、下一个电路、一个使用活字印刷版的柜状阳金,这样可以根据某个字出现活字,印在纸上,有时传到五千言字上。云子造人是与中国道光合作了20年、6年以上,那台机器开始成功了。
英国、俄罗斯、2国相隔英里,用铜线编织巨大的电缆,通过沉没的海底通过电路,机器有咸丰8年了。第一新云很快也会报答天津和议论。
乙丑河在上海浦江以东排列木川,各3张多,用土深深4、5英尺,用铁链捆绑,一直到吴松江,
有关有线电报的文章,介绍了当时有线电报的作用、创造、风格和上海发生的有线电报事件。
浅谈这篇稿子里说的和没说的。
电报相关信息
有线电报由铜线连接,可以传递信息,不会被空间阻挡,可以将其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其中有三种类型的电报机。
电报的风格
这个短语中提到的“意大利汗、智子法、美国郝氏”没有找到相应的真实人物,译名太“中国风”,让人混淆。
这里提到的“美国郝先生”、“道光二十年”是1840年这一特殊的一年。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填满清朝大门的时间。当时有线电报领域,美国人,最有名的是莫斯。但是翻译名称不正确,电报机救援时间也弄错了。
有线电报历史上,1837年英国科学家库克和惠斯通发明了电信,并在英国申请了两项针电信的专利。
美国“达芬奇”塞缪尔F. B .莫斯,第一台实用的电子电缆电报机(1837年、1838年)。根据电报发送端按代码按电键的电磁铁组成的接收端,电流通过时吸附绑笔的铁,电流切断,铁笔切断,纸上出现点和短线组成的一系列符号,将这些符号翻译成字母就可以传递信息。
在影响力和实用性方面,Moss的电磁电报使用最广泛。
关于电报机的第一个发明者,每个资料都有差异。库克,莫斯,分歧目前找不到更权威的看法。
1858年,所谓的“与天津的会议”
如上所述,英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的有线电报于1858年发出了第一条信息,讨论“天津和议论”。(名字叫“天津和义安”,明明是丧失权力侮辱国家的《天津条约》,真的很丢脸!)。
上海电报日
最后提到的“乙秋河”据说是1865年。看文章好像很不错。杨祥安装电报真好。费用很高,但值得。
但是事实上,1865年有线电报不是建在上海的,其中隐藏的情况是文章
里没提。当时英国驻上海领事,申请架设从川沙海边到上海的电报,当时的上海道衙门虽然没有正面拒绝(怕得罪洋人),但是他们拐弯抹角警告英国领事:“将来被老百姓拆毁,地方官不会去保护这些电报设施的”。
英国人以为已经取得上海衙门许可,洋行在浦东竖起了200多根电杆,不料,当晚,地方官“密饬民人”把这些电杆连夜拔光。上海电报一事告吹。
所谓的“密饬民人”,其实就是地方官秘密下令安排百姓,说白了其实是当时上海的地方官不同意电报架设。
为什么不同意安装电报?这可能和李鸿章有关。
1865年的时候,李鸿章就对洋人架设电报表示了担忧,“铜线费钱不多,递信极速,洋人处心积虑要办,将来不知能否永远禁拒。”若禁阻不及,“则风气渐开,中国人或亦仿照外洋机巧,自立铜线,改英语为汉语,改英文为汉字,学习既熟,传播自远。”并说“惟有自制置铜线”才是“敌彼飞线之一法”。
1865年,李鸿章是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上海就在他管辖范围内,上海地方官命人暗自拔除电杆,猜测一下,这可能是李鸿章的授意。
第一条在台湾地区建造的电报线
1871年,日本进犯我国台湾,当时的钦差大臣沈葆桢察觉通信不便,向清政府申请架设福州到台湾的电报线,因局势紧张,清政府很快批复。这条电报线是大北电报公司(丹麦、挪威、英国、俄国多国合资公司)建立的,后来台海局势缓和,该线路被清政府买回,搁置起来。
第一条中国自己建造的有线电报
中国人自己建立、掌控的有线电报,是1877年丁日昌因列强觊觎台湾,申请建立的,因经费不足,只修了台湾府至旗后港的一段,全长47.5km。
旗后港,又名打狗、打鼓,日占后废除原名,改称高雄港。
不禁让人想起海参崴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事情。无能满清,任人宰割!
中国第一家电报学堂
1875年,丁日昌在福州设电报学堂,这是中国自己的第一所电报学堂。丁日昌足以称“中国电报之父”,他对台湾的近代化建设更是厥功甚伟。
对这则旧闻的评价
以上就是中国有线电报的一则旧闻,深入走进历史,会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则旧闻。
有线电报虽然在科技水平上比不上无线电报,但它依旧很长一段时间的全球信息交流,在这则旧闻发布的1872年前后,正是洋务运动兴盛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新旧更迭、中西思想的交流与冲突极为剧烈。
从旧闻文章中所使用的的表达方法可见一斑,它的语言描述是落后的,看完整篇文章,只能对有线电报看个新奇,当时的老百姓如果能看到这样的文章,大概会以为是个千里眼顺风耳一般的东西,或者是个法术神笔一般的器物。
这属于社论文章,并非科普文章,对有线电报的电磁原理并没有深入介绍,估计即使介绍了,也没人看得懂,那时的科普教育只是借着洋务运动的东风刚刚发端而已。
现在随便一个学过初中物理的学生,都能看明白电流是怎么产生磁场,电磁感应是怎么一回事,有线电报的机制一看就懂。
另外,这则旧闻是申报创办一周后发的文章,属于它的早期内容,申报是英国商人创办,中国人主笔,《申报》初期有很多普及西方思想和科技产品的内容,这就是其中一篇。这篇文章是把西方科技和西方列强分割开来的,并没有说明电报应该由谁掌控,只是对电报科技进行了积极肯定,这种媒体角度并不尖锐,值得细品。
[百年旧闻]这一探索方式,如果大家喜欢,以后我会多出一些这样的文章。
欢迎大家留言沟通。
附《申报》繁体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