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周至社火申报书】周至智贤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目录介绍

时间:2023-03-16 01:44: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1、民间音乐《上阳化锣鼓》。

商阳华征和北原属于哑巴镇商阳华村,从原始社会产生了北朝。不仅有皇帝制作鼓的传说,还有出土的文物凭证,村里的老人口述锣鼓传到本村已经有300年了。

演奏阵容达一百人,通常以鼓为指挥,掌握音量大小和速度的速度。锣鼓和小型打击乐器配套,互相争论。

十种风景、鸭拌饭嘴、珍珠倒带窗帘、猴子相逢、风搅雪、蝎子尾巴、扛枪背黄鹤镇、后面摘金科、三极女炮、五龙二号逼延期、埋伏在十面、龙出海等,都显示了劳动者勤劳善良团结的淳朴性格。

2、民间音乐《义学巷锣鼓》。

20世纪中期,民间有句话叫“正月十五去县城看楚巷四化”。它是一首独特的民族打乐交响曲,队伍多样有序,服饰、舞蹈姿态和情感融为一体,表现了英勇细腻、周震汉党的古风遗韵。乐曲以鼓为主,分为三部分:1、龙腾老虎跳;2、花的春天;3、单峰朝阳。

服装道具根据节目内容而变化,演出时穿服装,但比话剧服装简化,改变节目内容的帽子(头饰),将天花板堂长度一分为二的塞竹梅尔子随着节奏而变化。

音乐伴奏:以锣鼓、钹、钹为主。

3、民间舞蹈《夹板舞》

夹板舞起源很早,古代,大宇成功后,模仿无业游民舞蹈,庆祝遇到呜呜呜的儿子登基。从天上偷听到神仙表演猴子舞,宣称创造了九首,也就是夹板舞的渊源。夹板舞到现在还穿着猴子的身体,做着花纹猴子Facebook。

夹板舞是在锣鼓阵容中表演的一种舞。夹板舞有猴子装扮,花猴Facebook,演出时晃动的打木声清脆,支撑锣鼓的节奏特征鲜明。

夹板是两边的长板,中间挂着四个短板。猴子装扮衣服,钢笔,油彩,颜料,猴子脸谱。

夹板舞盛行于哑白镇哑兴村一带。

4、民间舞蹈《上阳化社火》

四化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逐渐形成的。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幼稚时期生产力很低。为了渴望风风雨顺、农作或驱鬼瘟疫,祈祷性祭祀活动应运而生。从这样的宫廷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了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发展成乡村祭神、娱乐神、英神的比赛,增添了杂剧表演。社会火灾的种类;四化,马四化等。马社会火灾分为:双马,也就是一对马,一对同样的马,同样的人物,同样的衣服,手里的刺刀应该是一样的,但是朝代的名字不一样。甜言蜜语和一个人,符合形式的奉承,各式各样的服装打扮。

史华活动时间是正月12日至正月16日,在发生史华之前,一些热心的人私下串通,向周围的村庄挑战。

5、民间舞蹈《仙鹤舞》

鹤舞位于异曲镇下的孟家村。丹顶舞由5-7岁、7-10岁的儿童队组成。道具是乘着翅膀上下鼓动的红鹤,演出时鹤的翅膀不断鼓动,基本动作颤动为主,打击乐器合作,两个鹤人拿着羽毛粉丝,引导军鹤不断变化,这就是鹤舞的独特之处。

音乐伴奏展示了演出开始、骚乱队、锣、煽动者、锣等。

6、民间舞蹈《旱船》

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是模拟水下行船的民间舞蹈。

住持的旱船和外省的不一样。根本不同的是,外省的旱船白天行驶,扮演三五成群以上的角色。住持的旱船一般与青梅竹马、地游子等项目一起演出,晚上更有特色。

旱船流行于胡歌村乡一带,旱船有环线和人选两种。具有丰富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色彩。

7、民间音乐《青化呼沱唢呐》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广泛流行、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管乐器。它发音明朗豪放,在江中柔和、柔和、强健,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用于民间的结婚、葬礼、结婚、结婚、仪式、音乐、传、祭祀、秧歌等仪式伴奏。根据历史资料,调查了金元时代,传到了我国。

超过5人的混合队伍,包括索纳单人吹、双人吹、双人吹单人、双人吹双打、丝绸弦、打击乐器伴奏。

演奏曲目《柳生芽》 《雁落沙滩》 《下开门》 《刮地风》 《马道人》 《斩秦英》 《三对面》 :010

8、民间音乐《二进宫》。

周志贤朱雨沟位于周志贤清华乡,由清朝传下来,祖祖辈辈传到《竹峪沟唢呐》,目前有13代继承人。目前举行红白婚礼,举行开业典礼,朱雨沟唢呐约有13人。

朱智娜演奏的曲子很通俗,它的通俗首先出现在它的曲子目标上。

题性。周至的唢呐多为标题音乐,乐曲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通过标题给人们以解说联想,使人们易于了解和欣赏。如“百鸟朝凤”、“雁落沙滩”、“普天乐”、“祭灵”、“寿宴开”等。周至唢呐的曲目具有趣味性。它的趣后,才能入正曲,它的作用不仅只是演奏艺人为了统一音高与速度,而还给人们以乐曲性质的提示。穿靴是乐曲结束后,接连再奏一段速度较快的乐曲(多为一拍子)。它虽不完全与所奏乐曲发展要求一致,但能造成高潮,适应群众欣赏情趣的需要。

周至唢呐演奏曲目在原有的实用性上有了创新和发展。它的实用性表现在婚娶丧葬和解放后的喜庆丰收,欢送参军和音乐会上的演出方面。为了适应特定场合的特殊需要,就要选择相应的演奏曲目。但就原有的传统曲目是有限的。所以,艺人们又吸收民歌,或创作歌曲为基调,进行了改编尝试,以扩大演奏曲目范围,这样,由于群众的喜爱和要适应于特殊的需要,就必须使唢呐演奏后继有人,曲目要有创新和发展。

9、民间舞蹈《竹马》

《营西村竹马会》创始于1898年,距今已有110年历史,第一代会长是张连芳。清朝光绪皇帝南巡时,曾在长安城中观看过营西村竹马表演,观看后赞口不绝,并赏给张连芳100匹绸缎100颗元宝,至此后营西村竹马表演从未间断过。

身着金盔银甲,背背百合战旗,下跨战马,手挥马鞭的青少年男演员在

指挥官的指挥下,在紧密激烈的打击乐中作如下表演:

1单上马2双上马3单驯马4双驯马5三齐王乱点兵6缠四柱7金蝉脱壳8跑“8”字。

竹马、铜马铃、百合战旗、马号、中鼓、堂鼓、锣、戏剧服饰等

10、民间舞蹈《西里和尚杜柳翠》

西里和尚杜柳翠源于周至县马召镇纪家村,它以古老的表演方式,与原始音乐、哑剧、嬉剧和民间舞蹈融为一体,源远流长。早在乾隆元年(1711年),本村有一座老佛爷庙,庙内石碑有文字记载,人称“十方院”。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故事发生在乾隆元年(1711年),本村有一座老佛爷庙,庙内有两个和尚,老和尚法号“西里”,60多岁瘸子,修行50年。一日,天上神仙柳翠下凡考验西里和尚是否有凡心,化装一年青少妇,几经试探,老和尚禅心未动,坚决杜绝,神仙柳翠得知老和尚六根清净,五戒俱足,不染红尘,用手指掸了西里和尚的瘸腿,西里和尚突然腿不瘸了,小和尚兴高采烈。从此,小和尚到处天天化缘,积攒银两,筹备重建老佛爷庙。咸丰十年(1841年),人们为纪念老和尚的功德和完成小和尚的心愿,重修了老佛爷庙。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九正会,游人不断。从此,西里和尚杜柳翠被人们一直传诵至今。

西里和尚杜柳翠,它以独特的形体表演方式及内容,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抢救保护它,对于丰富民间艺术发展,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深远的意义。

11、民间舞蹈《白鹤斗海贝》

周至县终南镇寨子村,位于周至县东南20公里,交通方便,土地平坦。三国时期,曹操屯兵养马,安营扎寨之地,故名寨子村。西接终南镇,东连尚村镇。南依集贤镇,北临渭水河,终集路从村中南北穿过。人口1500人,301户,三个村民小组,土地1808亩。主产小麦、玉米、辣子、瓜果等农副产品,手工掛面,豆腐、纸箱厂等在周至很有名气。

寨子村200多年前,就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白鹤斗海贝”,“牛斗虎”,“跑竹马”等,其中“白鹤斗海贝”是寨子村的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演技独特,是群众最喜爱的民间古老艺术。它展现了民间一种顽强拼搏精神,相持不让,不屈不挠的争斗,展示了对敌斗争的英勇气概。

逢年过节、古会都要在县城、乡镇、村庄义务演出,由于他们演技超群,内容丰富,演出了古代民族的风味,展示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受到群众赞扬,代代相传至今。

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造反派将200多年的文化遗产,老前辈的辛勤汗水,自制的服装、道具,毁于一旦。使精彩的民间古老艺术“白鹤斗海贝”等遗产有些失传。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富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农民艺术家吴振峰先生通过进一步的挖掘整理、搜集材料,发动群众,重振旗鼓,筹备资金,购制服装、道具,人员达到100人以上。使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挽救,使历史悠久的“白鹤斗海贝”从新登上舞台,后继有人。

12、民间美术《哑柏刺绣》

哑柏刺绣可溯源于西周、秦汉初兴,随唐继起,衰落于民国,振兴于今,周人开发武功时,曾渡过渭水,建都于沣镐,哑柏为王畿地,又有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周礼.考工记》记载了西周人刺绣,练丝和彩绘的情景。《古人尚书》记载“衣画而尚绣”的六种图案,说明周代时,哑柏的奴隶主贵族中,就流创刺绣品。

手绣用园型绣绷,上下走针,机绣是手握绣绷,依据图案四面摆动,依据花色不断换线,随着绣机转动,各种花型图案即现。电动绣机的问世,相继绣品烤边机,专用绣花机及超声波机等,相继进入农家不冒烟的工厂,大大地提高了工效和质量。

《五谷丰登》、《四喜临门》、《喜鹊登枝》、《五福临门》、《龙凤呈祥》。

按照哑柏乡俗,姑娘出嫁,必须上等绣品陪嫁,方显姑娘才艺,一是居室绣品门帘;二是床上被面、枕头;三是服饰、凤冠、霞披、裙袄等;四是小装饰品,荷包、香包、飘带等。有的习俗还保留至今。

园型、方型绣绷,金线、银线、红等各类丝线、线花针。

13、民间戏曲《皮影》

《周至皮影》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的民间艺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距周至县7公里,东邻马召镇,南毗骆峪乡,西接翠峰乡,北壤四屯乡、侯家村乡。

广济镇西欢乐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传统戏剧---周至皮影,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至皮影》,已有近百年历史。用炮制好的牛皮,刻画好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在人物的手颈部位安装上用手能操纵的小竹棍而成。演戏时,在台前用一块白布做屏幕(酷似电影银幕一样),操纵者(签手)坐在屏幕后,把皮影贴到屏幕上,屏幕后用一盏灯照亮,操作者就可以开始表演,观看者坐在幕前,可一目了然的欣赏皮影戏。

皮影戏由4---6人组成,当地人叫它“四人忙”,其中幕后每个人都操作着三至五件乐器,令人眼花缭乱,但忙中有序。在这皮影戏里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末都由他一人演唱,边唱还边敲大鼓,好像是乐队的总指挥。然后是“签手”专门负责操作皮影,表演各种动作,百万大军全由他双手对舞,百匹战马由他双手嘶奔,斩将封侯,神出鬼没,打情骂俏,鸡鸣狗叫都要看“签手”的演技水平高低。坐在后台的人叫“坐槽”也叫“打后台”专门负责敲锣击铙、打梆子等乐器。另外有“上档”负责拉二弦、弹琴、吹唢呐。“下档”主要拉板胡吹长号和“签手”配合工作。

《周至皮影》是周至地区较有特色的民间传统戏剧。近几年,一直活跃在关中地区,受到各界人士的观注。2007年日本教授及早稻田二次前往观摩考察,给予高度赞扬,并被多家媒体报道,部分作品还被带回日本收藏。目前,挖掘、抢救保护此项目,对周至地区民间艺术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周至皮影》已处濒危状态,挖掘、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14、曲子《竹园头曲子会》

大约民国十年,终南镇老堡子村曲子会创始人强二,来竹园头村传承了一批曲子艺人,并成立了曲子会。现在由于社会浪潮冲击,爱听曲子的人不多了,轻年人不愿学曲子,断断续续,曲子不常演唱,急需保护。

古戏:《张连卖布》、《脏婆娘》、《两亲家打架》、《相面》、《尼姑思凡》、《老少换》、《阷丹哭祠》、《二姐娃害病》、《古城会》、《秦琼观阵》、《男寡妇上坟》、《雪梅吊孝》、《屠夫状元》、《贾家楼》、《大赐福》、《双观告》、《杜十娘》、《放饭》

新戏:《十二把镰刀》、《梁秋燕》、《传家乐》、《半碗饭》、《追悼焦裕录》、《斗地主》、《赞社会》、《嫦娥游周至》、《张连接母》等。

曲子主要唱腔以眉户剧为主,兼秦腔、周至方言。

服饰:根据戏剧改变服装。

道具:大锣、小锣、鼓、钗、飞子等。

伴奏乐器:三弦、板胡要、笛子、碰铃、四页瓦、梆子、钱竿、二胡、提琴、扬琴等。

15、人生礼俗《二曲礼仪》

被誉为清初“海内三大名儒”之一的李二曲,他传授的《二曲礼仪》,以其“高雅庄重、规范适用”,为广大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不但在其家乡周至得到普及,而且通过他的讲学,传播到关中以外、乃至江南常州地区,范围广,影响大。

16、文化空间《华夏财神》

民俗华夏财神起源于周至县集贤镇赵大村。该村地处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临终南镇,西与道教圣地楼观台毗邻,东与隋唐鼓乐集贤镇相连。该村占地5000余亩,人口3008人之多,历史悠久,文明遐迩。华夏财神赵公明元帅诞生在这里,它是财神的故里。

周至旧县志载文:“华夏财神姓赵名朗,字公明号玄坛元帅。《道书》有证:赵元帅者终南山人。旧县志又载“邑东南方有赵大村,相传为玄坛元帅赵公明故里”。该村原名枣林村,后因赵公明官至大夫而得名为赵大村。

赵公明早年因担柴卖草,赒贫济困。买卖求财,使之宜利,主持公道,匡扶正义。后受福禄寿三神点化,他食桃为仙,民间敬之为财神。《封神榜》亦载: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之为“上清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人间钱财,由是人们更把赵公元帅奉若至圣至真财界真神,并敬之以求福财,流传古今逐成习俗。

从远古的商周到秦汉隋唐元明清13朝,改革开放以后百废俱兴,财神故里从筑坛搭棚设牌祭祀,到建词兴庙改殿,规模愈来愈大,到如今涉及大江南北,海内外以至整个华夏神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无不敬奉财神。

由此产生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礼仪文化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构建和谐稳定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从九八年恢复民间信仰祭祀华夏财神文化活动至今,受到省长袁纯清、市长冯煦初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考察这里。《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中国农村报》,《西安晚报》等都报道过此方面的消息。任法融,周明,张学文,丁济堂等知名人士也先后提词盛赞过这里。

如今,此次活动愈来愈深入华夏民心,它对于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7、文化空间《楼观台老子祭祀》

楼观台被誉为“道教祖庭圣地”、“道文化发祥地”。我国大思想家李聃(老子)在这里留下了饮誉海内外的哲学巨著《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灿夺目,照耀着我国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也是一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想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知识宝库。

近三千年来,基于《道德经》的重大影响,历代有60余位帝王来楼观大兴土木,建造了数五十余处庞大的殿、亭、楼、塔等建筑群,来祭祀老子,形成了有皇家参与的特殊文化色彩的楼观台祭祀礼仪,并延续今日,长盛不衰。

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有皇家或国家祭祀、民间祭祀和宗教祭祀三种类型。近年来,国家对老子祭祀活动非常重视,先后举办了多次“楼观台老子文化周”活动,“九九重阳节公祭老子活动”等,民间祭祀活动更是规模宏大,范围广阔,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祭祀孔子、祭祀老子三足鼎立的局面。

道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灵魂,挖掘保护《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对于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挖掘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18、民俗《焰光》

哑柏镇哑兴村(也叫东街),农历二月初二会焰光由来已久。

东街分为东南西北四门,每门所辖的几个小巷携手负责一个社火项目。东门是马社火,西门和南门是芯子,北门除了芯子外,还有最奇特、最神秘、最有名气的焰光。东街耍社火的规矩的芯子走在前,以奇巧、悬妙、惊险取胜,高空造型玄而不坠。马社火居中间,以应对马阵的庞大,脸谱复杂多变,赢得好评。焰光排在最后,是社火的压轴戏。焰光过处,锣鼓震、鞭炮鸣。前呼后拥,人流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涌动。

焰光是一块七八米高的竖立式椭圆型屏板,有点像鱼盘,边缘微凸。上面贴有36张佛像和八仙图片,个个慈祥和善,神态安逸。环椭圆一圈是由18套青瓷器皿(碗、碟、盅等)层叠堆集而成的装饰物。五六个碗,七八个酒盅,九十个碟子粘在一起,又垂直粘在屏板上,悬而欲坠,使人总担心会掉下来。几套垂叠在一起的碟子还在不停地旋转。并没有见到轴承之类地其它设施,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碗碟周围配72个小圆镜,36个中号圆镜,镜子共有108个。远看明镜闪耀,光芒四射;近瞧青瓷生辉,碧彩交映。

焰光的正上方站着一位女童,肩扛大刀,背插翎羽,飒爽英姿。下方正中,坐有一人扮作“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代表智慧,意思是光明无限。扮演者金粉涂身,笑口常开,形神兼备。“无量寿佛”的背景是一火焰光环,给人以佛光闪烁,光焰冲天之感。这或许叫做“焰光”的缘由。

焰光通常是由几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分三组轮流扛抬,前后又有四条大绳从顶端拉扯,起平衡作用,名曰扯纤,焰光高大笨重,重心偏高,为保证行走平稳安全,曾经用四个大碌碡增加底部重量,降低重心位置,就像汽车的底盘。这种不用车拉抬着石头满街转的热闹形式,充分展示了秦人的粗犷豪爽。

19、民俗《马角》

马角,古代称为麻脚,即麻衣脚夫的简称,据传说唐朝时,由于政府倡导。民间在楼观台祭祀老子规模宏大,参加村社也多。为了保卫祭祀纸扎、物品、出行队伍的完整。一些青壮年人身穿麻衣,足蹬麻鞋。手舞大刀,模仿官兵模样护卫自己的队伍。在宋元以后,民间就把这些青壮年护卫者称为麻衣脚夫,并赋予这些人以许多神话传说,说他们是老君的化身,能降妖除魔,保佑一方平安,深受人们的敬仰。

马角发展到现在,人们不再穿麻衣,而是黑色紧身衣裤。马角活动时,首先是发马角,一般规模都是在50人---60人左右。大规模也有150---200人,扮马角,一般一对或两队,每对两人,一人为马角,另一人为扶马角者,先是彩旗飘扬,锣鼓齐响、鞭炮齐鸣,场面非常壮观。神主率领全村的善男信女在自己村神像面前,焚香点烛。行三叩九拜大礼,马角在一边慢慢地全身抖动起来,持刀行礼焚表,礼毕,这些马角全身抖动,似醉非醉。舞起大刀边跑边舞,护卫着纸扎、祭品和出行队伍。围观的人群见马角过来,纷纷躲开,唯恐被马角大刀所伤,传说如果被马角刀碰上,人一生都不吉利,等到老子像前焚化结束,马角被扶的人落下。表示祭祀活动结束。

20、民俗《七巧舞》

七夕那天,一大早。村里的男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他们塔鹊桥建巧台。女人们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女儿们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井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妇女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在搭好的鹊桥边上,练习七巧舞;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唱巧曲,秦腔等。拜神献果,到了晚上,全村老少,齐聚巧台下,拜神献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等,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七巧时边唱边献。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七巧方式,彩女常以五人一组,陈以瓜果酒炙,以祀牛女,锣鼓作威,然后,七巧女登上巧台,以五彩丝线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妇女七巧,将穿好的丝线的针投于水,借蜡光以验工拙,徐视水底烛光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月光下在巧台两侧摆几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榛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沐浴停当,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不但要供瓜果;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跳“七巧舞”吃巧果,跳“七巧舞”场面宏大、热烈,有跳舞、有歌唱、有伴奏、有诱导、有服务,他们配合默契,曲调独特。唱词如“七巧、七巧、呼儿咳七姑娘下凡来。尺子剪子都拿来,尺子量,剪子扩,娃的毛个长一托。走一走,摇一摇,娃的心灵手又巧。”等内容十分丰富。吸引着十里八村的人前去观看。比唱大戏还要热闹。

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刺绣,剪纸等比赛,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

由于很多老艺人相继去世,幸存者年迈多病,大部分道具以丢失损害。这一民间文化艺术面临危机,几乎失传。

21、民间手工技艺《豆村大蜡》

《豆村大蜡》是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唐、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43代传人大约1300年的历史过程。四月八,游大蜡,远近驰名。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由艺人提前将精美奇特的百斤大蜡制作好,于四月初八早上由十多人抬上。仪仗队、锣鼓队、秧歌队做引导,在村里游遍每一条大街,走遍大街小巷,整有9里多路程,最后把大蜡供奉在关帝庙里,要燃烧整一年。

《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坐,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体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园台体垒接而成,每个圆台的上面有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3公分,长10-15公分,其形状如卷曲了的莲花瓣,底层18个芽子,二层9个芽子,三层6个芽子。蜡体的中间是铜制的圆柱体蜡杆或竹制蜡杆,通贯可供点燃的棉质蜡芯。蜡体周围全是精雕细刻的飞禽走兽,蜡体四周又用五色彩线缠绕,寓意吉祥、福瑞。蜡亭属大蜡的装饰物,是用木、竹、纸张扎糊的亭子,四周饰有花鸟、走兽,套置在大蜡外围,把蜡体衬映得更加美观漂亮。

《豆村大蜡》是周至地区较有特色的民间艺术,2004年,《豆村大蜡》参加“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观摩展”,受到各届人士关注。日本友人曾把4公斤重的大蜡样品带回日本工艺馆收藏,并被许多媒体采访播报。挖掘和保护它,对周至地区民间手工技艺特别是蜡雕艺术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当前,《豆村大蜡》已处于濒临灭绝,人亡艺息的边缘,挖掘、保护大蜡工艺刻不容缓。

22、民间手工技艺《皮影制作》

皮影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曲中之一,是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先于秦,兴于汉。皮影的制作主要以牛皮、驴皮为主要材料。周至皮影制作主要以4—6岁秦川黄牛皮为主,经过8道工序而成,采用自制矿物、植物颜料配以驴皮胶,用酒精灯火使其融为一体,要雕刻皮影必须熟记皮影的特点,还必须熟记单本戏、连本戏、折子戏等传统剧目和人物造型。

周至皮影制作艺术的集造型雕刻、彩绘、视觉等综合而成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周至皮影制作不同于普通的皮影制作,造型夸张色彩和谐统一,皮影的制作要经过

1、选皮、制皮;2、画稿;3、过稿;4、镂刻;

5、敷彩;6、发汗熨平;

7、缀结合成等7个部分来完成,内容以传统戏曲为主,有极高的传统历史价值,由于制作精巧观赏价值极高,是观赏、收藏于一体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23、民间手工技艺《周林海雕塑》

周至县历史文化悠久,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美术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雕塑艺术非常普遍。在全县各个角落,到处可看到木雕、根雕、玉雕、砖雕、泥塑等工艺作品。造型美观,做工精巧,雕塑人才济济,周林海就是其中较为突出,并有代表性的一个民间艺人。

周林海雕塑主要是传统美术工艺技法和创新结合,主攻泥塑、木雕、壁绘彩画并举,他的作品在汉中,楼观台等旅游圣地塑造人物形象2800多尊,寺、庙、庵壁绘人物5000个以上,彩画亭、阁、庙宇70多座,木雕历史人物50余尊,其中18尊被台北市珍藏。

周林海雕塑作品特点是传统美术工艺技法与自己独创工艺技法为一体,主体坚固性强,工效高,不裂口,不变色,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逼真,纹路细腻,做工精致,色泽光亮,颜色鲜艳,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周林海雕塑作品在社会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实用价值较高。旅游景点、古建筑彩绘、寺庙人物塑像、方圆的人物造形、纪念馆的英雄人物塑像都有他的作品,为美化群众环境,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起着重要的意义。

24、传统手工技艺《周至竹器编织》

该项目为竹器编织,其制作过程为:将成熟的竹子用专用工具蔑刀和钜按部位的不同,用途的不同截成段后劈制成竹篾,再进行起襄、打磨、抛光等技术处理,形成光滑、精细匀称的蔑条成为竹器纺织的主材料,然后根据用途,现经过“起底”、“编框”、“钉边”、“缠边”、“做系”、“做背系”、“加盖”等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工序,制成“香笼”、“担笼”、“背笼”、“唐笼”、“老笼”等用途不一,形状各异,可背、可抬、可提的器物,成为当地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并在关中及西北地区广为销售,既成为龚家庄人谋取生计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其手艺传承为师傅带徒弟、父亲带儿子,其制作工具为:蔑刀、手锯、铆锥、蔑床等,是关中地区独具特色的竹器编织名作。

25、传统手工技艺《周至手工豆腐制作技艺》

明初,关中地区人少物产丰富,从山西迁移到四屯乡的人较多,其中杨昆忠带来了豆腐工艺,广传乡里,一直传承至今。当是村民父母教子女或邻里互教互学,四屯乡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一套制作工具和技巧。逢年过节,大量加工,走街串巷,以供全县各村需求。

泡豆(冬季2至3天,夏季3至4时)----冲豆、洗豆-----磨石-----烧豆浆(用文火大约1个小时左右)-----点豆腐(石膏水和豆浆搅匀均,大约1小时)----压豆腐(压3个小时)-----翻盘。

材料:优质大豆、石膏。

工具:石磨、火锅、模子、包子等。

技巧:点豆腐软硬,熬豆浆,火候掌握好。

26、传统手工技艺《酱醋制作》

我国的酿造工艺历史悠久,在旧社会几乎每家都是自己酿醋,本人1970年跟随父亲辛炳燕学习酿醋工艺,当时规模很小,1973年自己从部队回来开始酿造白醋,最后钻研出一套酿白醋的技术,并把规模扩大,直到现在还在继承先人的业绩,还在不断钻研制作白醋的方法。

1选料。上好玉米一般为本地生产,质量要好;2除杂。经过簸筛淘洗除去尘土,杂物;3粉碎。把玉米碾成小碎块;4蒸料。把碾好的玉米蒸熟;5糖化;6扯淋(糖化好后用一个导流体把醋淋出);7装壶出售。

材料:玉米、大麦。

工具:蒸锅、桶子、土灶、大缸、醋坛。

1食用;

2泡制药用。

1自酿自用,也可出售;

2不添加任何色素、香料等化学物品;

3不可见生水;

4不能用脏手、脏东西放在里面。

27、传统手工技艺《金属古建模型、文物修复技艺》

1.古建模型是显示古建筑的造型,布局,艺术结构各方面价值的最好手段之一,真实感强。2.古代皇宫兴建宫殿时,先做模型送皇帝审验后方可施工。3.金属古建模型克服了木制模型易腐朽,变形的特点,作品别具一格。

1.收集整理有关古建筑的各种数据及细部图片。2.以斗拱的高度作为基本尺度,参考宋《营造法式》来确定构件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析数据。3.根据设计的数据运用金属的钳工、钣金、锻造工艺加工模型构件。4.精心布局,细致焊接,确保再现古建之神韵。

各种规格的红铜、黄铜、白铜板材、管材、线材,焊锡焊药等。各种量具量尺、钳工、钣金、锻工工具、锡焊工具、化学试剂、电动工具等。

西安钟楼金属模型,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周至仙游寺法王塔,神龛数种,歇山重檐、庑殿、六角亭、八角重檐亭、乾坤壶、车模、船模、祭品、砖雕、木雕、金属刻绘、瓷刻文物修复。

1、要新可新,要旧如旧。

2、作品形态、结构不受气候、时间影响。

28、传统手工技艺《终南草鞋编织》

草鞋的编制历史由来已久,汉朝时就有“刘备卖草鞋”的历史故事。听老人说解村编织草鞋从金朝就开始有,解村草鞋在周至是非常有名气的。一提到解村草鞋,没有人不知道吴兴直和吴信社,他们人老几辈都是打草鞋的能手。在旧社会农民生活困难,无钱买布做鞋,只好用草合绳打草鞋穿,后来生活提高了,几乎没有人穿草鞋了,草鞋也从此不再编织了。

1、选料。取稻草(质好要新鲜稻草,柔韧)

2、编织时先要用水将稻草洒湿,取数根,拧鼻梁,拧成两股,编织一次拧一次。

3、把两股分成四股掛在耙头上,进行编织.

4、编织过程用教棒来回搬,这样草鞋底就成功了。

5、合绳子,必须用青麻,把青麻的根部刮掉,把麻分成细丝,在上面洒水,用拧车拧成细股,两股合成一股细绳,称鞋乳。

6、用弯锥弯鞋边,然后,从弯好的洞中窜出鞋乳。

7、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竹针带上麻绳将鞋乳连窜起来,这样草鞋就成功了。

材料:稻草、青麻。

工具:底板凳、耙头、梯窝、教邦、腰带、拧车、弯锥、竹针等。

过去人们生活水平落后,穷人没钱买鞋,只能穿自己编制的草鞋。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没人再穿草鞋了。

穿草鞋的好处:

1、人们上山砍柴穿草鞋,可以防滑。

2、平时穿草鞋可以防止脚气。

3、冬天脚裹毡子(类似袜子)穿上草鞋,在田间做农活,可以防止脚冻,也可防滑。

编草鞋不能在屋内易点火处编织;不能在下雨地方编制;不能暴晒;更不能把选好的稻草放在雨里,否则稻草就没有韧性,易坏。

29、传统手工技艺《雨帽编织》

唐代时期,中国文化生活落后,防雨工具较少,有人用棕树皮编织雨衣做为防雨工具,后来,转化为用竹竿、篾刀,化成很薄的竹篾编织成竹帽,当做防雨工具,其一能遮住头部;其二能遮住身部,后来,王才屯村老人王生财发现华树皮,又薄又不渗雨水,给竹帽里加上华树皮,防雨更好,雨帽就是这样形成,一代一代相传下来,这种雨帽只有王才屯村人会做,堪称周至一绝。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避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了,雨帽慢慢的被人们遗忘了。

1、选料(用比较挺起的竹竿)

2、用竹竿划成细篾,削去浮皮。

3、削皮后再用竹麻顺光。

4、编织成形后,再给内加上华树皮,锁上边就可用了。

材料:华皮、竹竿、竹麻等。

工具:锯、板凳、手套、棉布、篾刀等。

防雨、防晒工具

30、传统手工技艺《手工制香》

邢民学做的香非常好,端直,很受群众,游客喜爱。邢民学一家是世代做香,第一代传承人是邢玉堂;第二代传承人是邢耀宪;他们做的香主要销售各大旅游景点及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家中。

1、锯木粉碎加鱼粉混合,加各种天然香木,再加水混合,用手揉,揉已

有滑度为至。

2、用手一条一条滚(如今改成机器制作)。

3、整形晾干。

4、上色包装。

鱼粉、天然香木、盆子、晾晾框、绕香辘辘、整形尺子、刀子等。

檀香、大众香、大小佛香、药香等

祖辈相传从不外传

31、传统手工技艺《周至面花》

高兰香娘家生活较富裕,六岁起跟随母亲学习面花,做正月传神花馍,同是也精通剪纸工艺技术。

用色素和面----定型-----蒸

色素、面粉、锅、笼等。

礼花馍、祭祀干献果、花卉、人物、动物、水果、麒麟送子、莲生多子、戏剧人物(穆桂英)、生、旦、净、丑等。

逢年、过古会、献祭祀花馍

32、传统手工技艺《周至农具铸造工艺》

跟随父亲学习,据传承人讲述,由其祖师爷辈技艺家传继承,在解放前由河南迁居周至。

备料----切割----加热----锻打造型-----打磨-----成型

钢板、铁管、鼓风机、切割机等。

农忙时必用。

传统习俗行规敬火神、风神、山神,不允许往火炉里吐痰,扔脏东西、胡说话、不能得罪火神、风神、山神,家里都供有香火,以表敬意。

33、传统医药《龚家村济生堂》

尚村镇地处周至县东端,距县城约25公里,魏氏济生堂位于尚村镇西南的龚家庄,在这里产生了具有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魏文卿世家中医术。

魏文卿,1864---1930年,号耿溪。公元1885年,魏文卿在父亲老中医魏源之的帮助下创建了济生堂,以“悬壶济世,普救众生”为主旨,凭借精湛的技艺、高尚的医德和传奇的散、丹、丸、膏等药剂,造福桑梓。于佑任先生曾赠书“术雅庐扁”(“文革”中被当做“四旧”烧毁,念及此事魏氏子孙无不动容),褒扬其仁德。他积多年行医经验著成《耿溪秘录》,成为魏氏家族上承下传的秘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魏文卿世家中医术,对以后历代有深远影响。第三代传承人魏尔毅,1901—1976年,字致远,更是声名远播,在温病方面有很高造诣。治疗地方病出血热时大显身手,被称为“瘟病克星”,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面面土贴膏药,魏尔毅来了就好了”的民谣。他经年行医,仅留医案数卷,是济生堂经典验方的发展,更是对魏文卿世家中医术的发展。行医50余年誉满三秦,被评为陕西名老中医,当选为周至县人民代表、人大委员、政协常委等。第四代传承人魏宏楷,深造于北京中医学院,他注重临床实践,发表数篇医学论文,以毕生经历著成《耿溪医案》和《耿溪医话》二部手稿,在妇科月经病症方面有独到见解,极大传承、丰富和发展了魏文卿世家中医术理论。被评为陕西名老中医,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五、六代传承人魏经亚、魏少华继承家学传统,苦研岐黄之术。另外魏氏传承人魏纬亚2004年—2006年受印尼中医华人医院邀请应诊,受到海外华人和当地患者的好评。魏氏弟子李君实被评为陕西名老中医(已故),赵兴邦被聘为中医副主任医师(已故)。自济生堂成立一百多年来,魏氏家族六代十余人一直坚守在民族中医药这块阵地上义无反顾的传承至今。

魏氏家族主要研习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等几方面,尤以妇科独树一帜,极有建树。在诊断、用药、施治和医理方面也有不同他人之处。主要特点表现为:奥—医理奥秘、妙—用法精妙、险—胆大心细。用祖传秘方研制成的黄精丹、消积丸、化痰止咳膏、小儿惊风散等药,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制剂方法,浸透着魏氏子孙的智慧和血汗。魏文卿一生于中医理论有重大发展,所著医学篇章涉及广泛,其子孙、弟子也著述甚丰,颇具理论价值。保护、抢救、利用和发展魏文卿世家中医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4、民间音乐《集贤古乐》

是集贤镇集贤村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演奏形式和乐谱与唐宫廷音乐一脉相承,配器结构庞大而复杂、乐曲体系完整,博大精深,有很高的音乐考古价值,是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文艺演出,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表演人数60余人。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集贤镇被誉为省级“古乐之乡”。

35、民间音乐《渭旗锣鼓》

源于二曲镇渭旗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它集民间鼓乐、舞蹈、武术表演为一体,阵容强大,气势恢宏、表演技术精湛,曾获陕西省民间艺术锣鼓大赛一等奖,多次参加省内外演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表演人数多达200人。表演一般分三个章节,第一节为开场锣鼓,又为战前锣鼓;第二节为对弈锣鼓;第三节为喜庆锣鼓,又为凯旋锣鼓。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6、民间音乐《殿镇八卦锣鼓》

原名“殿镇老鼓”,古而原始。是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唯一独具特色的打击乐节目之一。其场面盛大之极,远近闻名。表演内容包括:百人游行表演、百人殿镇八卦锣鼓表演、八卦阵鼓表演。参演人员160余人,强大的规模,惊人的场面,威风震撼。2011年《殿镇八卦锣鼓》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人员已达到300余人,保证百人规模的表演实力。使其强劲、粗犷、威风、震撼的风格更具观赏性。

37、民间舞蹈《牛斗虎》

是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传统保留节目,已有300多年历史,舞蹈以小见大,编舞语汇明确,层次清晰、思想内涵丰富,曾获全国舞蹈大赛二等奖。多次参加省内外演出,深受群众喜爱,表演人数20余人。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8、民间曲艺《周至道情》

源于楼观台老子说经的地方,它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民间演唱曲艺。道情的特点是:细致、婉转、悦耳、动听、热闹、红火,其中“波”(集体接音)是其它剧中少有的,使演唱更加生动活泼,表演人数15人。2006年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9、民间音乐《厚畛子山歌》

是山区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口头创作的歌曲,经一代代口耳相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艺术加工,是山区劳动人民的音乐艺术结晶。厚畛子山歌的曲调地方色彩最为鲜明,更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山歌是民歌中反映现实最快、最能体现山区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一种音乐体裁,表演人数15人。2008年被列入市级第二批非遗项目。

40、民间曲艺《大玉木偶》

历史悠久,由清宣统年间经漫长的发展由散到集中,由兴到衰。现有表演、雕刻艺人30余人。大玉木偶至今仍活跃于群众之间,表演人数20人。2009年8月举行的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比赛中,获二等奖。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也进行了录制。在2011年9月举行的陕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暨第二届陕西省文艺山花奖比赛中,大玉木偶代表西安市参赛,喜获银奖。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社等多家新闻媒体有过特别报道,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41、民间曲艺《熨斗村曲子》

经历了隋、唐、元、明、清至今,大约1400多年的历史。形式灵活、轻便,一般20来人即可,演唱中一唱众合,情绪活跃,引人入胜。近年来经常在全县演出,演出代表作有“五更鸟”、“六月花”、“农家乐”等,人员已发展到20多人。2008年9月参加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演出,获一等奖。受到中央政协常委程世娥、省文化厅蒋惠莉厅长高度赞扬。2008年,被列入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2、民间舞蹈《骆峪武狮》

源于清同治年间,表演分为高空表演和耍地摊两大类。其高空表演又分为狮子戏塔、狮子过桥、走钢丝、狮子爬山、滚球等,其所有动作均于高空完成,难度大,技巧高。而耍地摊有单刀、绣球、双刀、红缨枪等引狮子及狮子双打,其间还伴有武术套路的对练表演,其所有动作干净利落、险象环生,让人叹为观止。

多次参加佳节庙会、建校庆典、工程剪彩活动,并于1998年正月16日代表周至县参加西安社火大赛,荣获武狮表演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2007年西安杨凌苗交会,受到社会各届的关注与好评,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赞扬,表演人数15人。

43、民俗《七月十三太白庙会》

位于侯家村乡东风村。太白庙会起源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主要纪念太白三神,历朝代各有间断祭祀,因会逢农历七月十三日,人们主要以祈雨除旱为目的,至今东风村八个自然村都在祭奉。起会商议(农历七月十一日)过会,全村祭祀,5000多人参与,农历七月十三日送神、接神,一村送,一村接,同时有锣鼓秧歌、社火、自乐班助兴,上会人数可达两万人。主办村先年接神,全村人参与,接三太白的三个塑像及行轿。当年过会搭彩门,主会日七村送香裱供品,行祭礼,七月十四日下午送神。

44、民间舞蹈《上阳化社火、芯子》

是群众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上阳化社火活动的时间为春节期间。表演人数200余人。

45、民间舞蹈《周至龙灯》

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始于东汉初年,一种始于明末。在一年之首的正月,舞龙灯便包含了庄稼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祥和等美好愿望而长期流传下来。

龙灯表演套路迭出,异彩纷呈,鼓乐烟火,雄伟壮观,龙入百户,送幅赐祥。表演人数达到100多人,多次参加表演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46、传统戏剧《周至皮影》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的民间艺术,《周至皮影》,已有近百年历史。皮影戏由4---6人组成,当地人叫它“四人忙”。近年来,《周至皮影》一直活跃在当地群众的生活当中,多次去西安参加民间艺术表演,受到热烈欢迎。

47、《七曲高跷》

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舞蹈,是周至哑柏民间盛行的一种绝活。表演者扮成各种角色、双脚踩蹬在1.5米的柳木棍上行走,锣鼓伴奏,边走边舞,表演多为60人。

七曲高跷,表演气势欢腾,热烈奔放,轻盈优雅,灵活飘逸,粗犷剽悍,朴实稳健,具有关中西部民间舞蹈的典型特点,是周至县独一无二的民间绝技,远近闻名。

48、民间美术《周至寿坊工艺》

小寨子村寿枋工艺,崔景文自幼爱好绘画艺术,在县木器厂工作;1983年开始作寿枋工艺,造诣很深,延续至今。

工艺流程:用铁锅一口,大少结构各一,松香矿蜡,少量沥青摇枋。工序一布三灰,自然,少量生漆,调和成面状,龙头凤尾,首先,依龙头模板制出图案,凤尾同龙头不同处纯系手工制作。所用的材料:生漆、面、铁、锤、擀杖、白布等。工具:铁锅、大少铁构、火炉等。

传统题材寓意:顺应民心,孝敬老人、儿女尽孝。它的用途:给亡人安身之地。作品多次参加市、县书画展,并获奖。

49、民间美术《终南通草画》

通草是一种野生植物,盛产于南盘江沿岸及我国台湾一带。“通草画”最早起源于清代,是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遗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孟仲恺先拜工艺美术大师柏常青学习油漆制作及绘画。1980年在西安市工艺美术厂“通草画”大师刘玉瑞老师学习“通草画”制作。

“通草画”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和严谨的。

1、是构图。就是将所要表现的内容画成图画

2、根据需要绘成分图。就是将图画上的内容按部件分别描绘出来,如人物画,则按一定比例将人物的头、胸、手、臂、腿、脚等部件描绘成单个图形。

3、再把这些部件图形分别用石膏制作成立体模具。

4、是制型。先将削好的通草片放在20—30度温水中—8分钟。

5、再将浸泡过的通草片覆盖在立体模具上按压成型,然后烘干脱模。

6、雕刻整形。就是将脱模了的通草片上的图形按要求雕刻成部件图片。

7、组合粘贴。将所有的通草部件图片按图画要求用白乳胶组合粘贴成图画。

8、最后一道工序是修边、调色、描绘。

创作的人物通草画有: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十大怪、农家乐、连年有余、四大美女等。

创作的山水画有:陕西十大景、寒秋等。

1、寓意:吉祥、富贵、喜庆、和谐、幸福。

2、用途:用于客厅、卧室、宾馆的装饰,可供观赏,同时也可做馈赠朋友及收藏。

50、民间美术《周至石雕》

马召镇四群村,地处秦岭北3公里处,山内的大理石,汉白玉可以方便运进场内,进行加工。四群村石雕厂是因地利之便,近些年来才成立的新厂,场内从艺十年以上艺人很多。

它的工艺流程:1、打坯;2、钻洞;3、镂空;4、拉刺;5、修细;6、磨亮;7、上蜡;8、成型。

它的代表作:“雄鹰展翅”“石狮”“奔马”“三羊踏青”“斗牛”。

相关材料:大理石、汉白玉、各种刻刀、电钻、切割机等。

51、民间美术《北寨脊兽》

脊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河南引进到北寨村,目前不断发展壮大。用粘土和好,手工制成脊兽,晒干,装进窑里烧制成土陶制品

代表作有:鸡、鱼、鸽子、松鹤等。

材料主村是粘土、模具等。

52、民间美术《周至木雕》

战国和汉代大量木雕俑和动物雕刻,唐宋有人物、仙佛、鸟兽等木雕。明清时代小型木雕摆件、建筑木雕装饰和木雕用器物大为发展。周至竹园头村的张德成1972年修三河归一大桥期间,拜省公路14队木工班长李宏君为师,修大桥一年后,随师父在沣峪口给省公路局医院做家具三年。再次经他的研究、琢磨,到今天发展成为很有名气的木雕大师。

工艺流程:1、选材。木头松软的易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硬木。初学者要选用软木,凿起来比较容易。

2、通常要画创意稿,再用墨线色勾画放大到木材上。

3、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凿粗坯;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推进。

4、修光。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

5、打磨。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要求刀迹清楚细密。

6、着色上光。用一枝硬毛刷、一枝小硬毛笔、一只调色缸。着色的颜料一般是指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

材料:红木、红油木、举木、香樟木、核桃木、柳木、杨木等。

木雕的操作设备:带交叉拉条的特别稳定坚固的工作台和木钳台

53、民间美术《周至油漆、彩绘、壁画》

周至县楼观台自1978年成立古建队,油漆彩画队,1985年转入咸阳古建公司,就对中国古建筑的修缮,营造法式,建筑雕刻,彩画从汉代,唐宋时期,元,明,清等官方彩画进行了系统的制图,研究,设计,施工。至今传承不息。

工艺流程:木雕刻设计图纸——绘制图案——出谱——打孔——开锯——粗雕——细雕——精雕。

代表作:龙凤椅,龙凤沙发,八仙桌,座屏,花架,太师椅,大小茶几,古建雀替,隔扇门等。

相关材料:核桃木,桦木,椴木,电锯,曲线锯,电钻,图纸,刻刀。

寓意: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五福献瑞,连年有余,万事如意等题材,寓意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人们生活安逸舒适。

54、民间美术《周至泥塑》

相传,终南镇寨子村的历史从三国时代开始就有,曹操在村扎营买马。从此以后,就有些能工巧匠开始用泥塑做马人。在青铜器的挖掘中已经有实物证实。之后,经过一代一代艺人不懈的双手逐渐演化成为今天我们所挖掘的文化遗产泥雕。各种造型都凝聚着人们对于生活美好祝愿。此人最早跟随丈夫精心学艺,研究制作各种泥塑像。工艺流程:1、“备料。(红土也叫斑斑土、棉絮、各种颜色的彩纸)2、把选好的红土加入棉絮搅匀,用水进行搅拌,拌好以后,再放一天。3、一天后把它用手捏成戏剧小泥人。捏好后放在太阳下爆晒。如果没太阳可以把它放在火上烧制,火侯不能太大,以免裂口。

相关材料:红土(斑斑土)、水、棉花、细棍、扎丝等。

55、民间音乐《唢呐》

在周至地区分布广泛,主要有青化、终南、广济镇、九峰乡等。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察金元时期传入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技巧丰富。

有唢呐单吹,双吹;两人组合的单吹、单打;三人组合的双吹、双打,五人以上,多余十人组合的混合班子,有丝弦、打击乐伴奏的戏曲坐唱。主要曲目有《雁落沙滩》、《百鸟朝凤》、《普天乐》、《祭灵》、《寿宴开》、《柳生芽》等。

56、民间音乐《首阳山歌、情歌、孝歌》

《首阳山歌》位于周至县九峰乡。山歌亦产生在野外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古代人在搬运重物时,为了达到统一思想,同心协力,劲往一处使的目的,由一人呐喊,大家出力,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劳动号子。人们在悲痛时,用悠扬的曲调传递快乐和幸福,表达心中的喜悦,青年男女为了追逐爱情,产生了抒情爱情歌曲。

首阳山歌,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形式有:上山有歌下山有歌、有赶坡歌、退坡歌、有孝歌、有嫁歌、男女老少人人是歌手,有独唱、有联唱、有对唱。曲目有:《逗情歌》、《欢情歌》、《恋情歌》、《望情歌》、《痴情歌》、《断情歌》;

57、民俗《临川冬至会》

《临川寺冬至会》属于尚村镇临川寺村,相传,同治年间,临川寺村遭大难,皇帝《旌表节义词》,村建祖祠名“忠烈祠”年年祭祀。五进五间,左右均有厢房。冬至前四日起会,会期共10天。主要是祭祀、商品贸易、念经、唱戏等,由临川寺村年年主办。

58、民俗《观音山庙会》

观音山位于周至县九峰乡南千户村。观音山庙会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庙建成后,每逢初一和十五,烧香拜神者络绎不绝,这一宗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十五日为上山会,正月十四、四月初一、七月初一为下山会,过会期间主要以烧香敬神、唱大戏、卖香蜡、扭秧歌、耍社火、锣鼓、卖小吃、物资交流会等活动为主。

59、民俗《史务村八月八庙会》

《史务村八月八牛马王会》属于翠峰乡史务村。农历八月初八日为牛马王爷神会。也是收秋前最后一次物资交流会,会期三至五天,唱大戏,扭秧歌,踩高跷,锣鼓喧天,炮声雷鸣。参会商贾远至兴平、武功、西安、周至户县、眉县等。

每到正会初八日,庙内外香火旺盛,烟雾缭绕,善男信女前来祭祀叩拜,进纸活,耍社火。经声朗朗,一派热闹景象,村民家家鞭炮齐鸣,祈祷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60、民俗《高庙水陆道场法会》

《水陆道场法会》位于周至县辛家寨乡高庙村。相传清代光绪年间村东卢河突发大水,河水暴涨,由上游飘下数个木箱,村民打捞上岸,打开后发现每箱都存放着佛教道教73副神轴,随后村民立会供奉,按照佛教和道教的分次,搭棚挂灯,焚香供奉起初三年一祭,解放后村民为了隆重举行实行五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延续至今。过会期间烧香拜佛、诵经、唱大戏、物资交流,水陆道场又称水陆法会是为了超度水陆空三界一切鬼魂,普度众生,又称《法界圣凡水陆普济大斋圣会》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特产。

61、民俗《广济牛马王会》

《广济牛马王庙会》属于广济镇广济村,庙内供奉真武大帝,东边为牛王、马王西边为山神土地,两侧有周公桃花张班,每年农历三月初十正会。过会期间以诵经烧香拜佛为主,民间信男善女求神拜佛,庙会有饮食小吃、地摊、唱大戏等活动。

62、传统医药《望城烧伤瘰疬创伤》

《望城烧伤瘰疬创伤》又名《理善振济医院》,位于周至县公安局斜对面。1812年创立于北京,清末迁至西安端履门,民国5年,河南偃师县西蔡庄人李振亚夫妇将在西安市端履门开办的医院迁到周至县城,继续行医。李家祖传的中医治疗淋巴结核、腮下炎,烧烫伤等颇有奇效。特效药有:烧伤灵、菌克粉。

63、民间信仰《汉马援宗亲总会官村马氏分会建祠和祭祀活动》

《汉马援宗亲总会官村马氏分会》建祠和祭祀活动位于翠峰乡官村四组。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故里杨凌区五泉乡毕公村,金明昌七年迁至周至昌公原(马家沟),再从昌公原迁往今址(官村),历时八百余年。园内修建陵园、树碑等定期祭祀。

每年春节、清明、冬至、十月一均需进祠,上坟祭拜;嫁女回娘家,新媳妇由家长带领上坟。

64、民俗《集贤皇会》

位于集贤镇西村,集贤皇会的来历,存有两说。一说,因村民与一卖艺班子发生打斗引发惨祸;另一说,因婚姻争纷引发杀戮,村民亡者甚多。为祭奠亡灵,朝庭颁发圣旨,钦定悼念日,皇会日,皇会得名。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过会,会期七天,主要为祭奠亡灵而设。演奏集贤古乐,举行公祭活动、送香、唱大戏等,政府也借机举办古文化艺术节。

65、民俗《县城八月二古庙会》

也称周至县城隍庙会。周至县城隍庙建于明朝初年,庙建成后,每逢六月初一和八月初二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这一宗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1987年众信徒捐资重修了城隍庙。在八月初二唱大戏、扭秧歌。主要以烧香敬神活动为主。众信徒祈求神灵赐福给他们。

66、民俗《丹阳观会》位于竹峪乡丹阳村。元大德年间,全真教道士马丹阳于次羽化,遂扩建庙宇立碑石,更名丹阳观,元至正十一年,重建,其后历代有修复。丹阳观正月初九为正会,会期三天。村中有玉皇楼一座,砖雕门联,额雕“丹阳观”三清殿,另有《大元重修丹阳观记》《大清重修丹阳观记碑》数通石碑。丹阳观被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7、民俗《城西二十八会》

城西正月二十八会起始于清朝道光八年,是祭祀商周时武成王黄飞虎的古庙会。过会的堡子有头屯、水围城、古城子、凉水泉、上侯家村、下侯家村、张村、赵村、新堡子、石桥。庙委会商议定正月二十六过会,会期三天,二十八日为正会。全村出动祭祀约万人参与,送神接神,一村送,一村接,同时有铁炮、锣鼓、秧歌、社火、戏剧助兴,参与人数达两万余人。主办村先年接神,全村参与接黄飞虎塑像及行轿,当年过会搭彩门,主会日,其余九堡送纸火,行祭祀,二月二十九日下午送神。

68、民俗《马召十月十古会》

马召十月十古会的历史悠久具体起源无法考证。马召是秦岭脚下的一个大镇处在山区平原交界处,也是通往深山的大路,每年十月十,山区农民就把他们的山货拿出来卖,再买些过冬物资。唱大戏十天十夜,锣鼓、秧歌震天响,物质交流,人山人海,过会人数达十万余人。

69、民俗《三月初一火神庙》

也称司竹火神娘娘庙会,位于司竹乡北司竹村,司竹火神娘娘庙会,兴起于盛唐时期,当时司竹方圆有御竹林之美誉,相传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来此游玩,被火烧竹林,人们为此纪念她封她为火神娘娘。主要是农历的三月初一,这天各地善男信女聚集庙堂,焚香化裱,诵经,说书劝善为火神娘娘守夜,每年大戏唱三天四晚上,不落台。念经、诵功德活动、唱戏、卖饮食小吃、卖香、蜡、纸、裱等热闹非凡。

70、民俗《二月二庙会》

位于哑柏镇仰天村,相传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太白山采药时,路过哑柏为民治病,又在哑柏授徒传医,哑柏百姓深受其惠,感思戴德,后唐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当地百姓设药王庙,每年祭香火不绝,以药王生日二月二为药王正会日,会期三天。上纸伙,祭药王,耍热闹(社火,秧歌,锣鼓,焰光,唱戏,)物资交流,(刺绣品,生活用品),参与人数达两万余人。

71、民俗《正月十五庙会》

也叫青化城隍庙会。青化城隍庙会始建于明,重兴于清,民国亦有修复,农历正月十五为正会,是为城隍诞辰会。由青化乡白寨村主办,青化村、白寨村选出神头主持庙会事务,庙会期间张灯结彩,焚香膜拜。社火,唱戏,小吃,歌舞人流息壤,热闹非凡。

72、民俗《四月八会》

位于周至县终南镇豆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属关帝庙古会,称“豆村四月八”古庙会。据村里老人说,在宋、元时期,关帝庙在村南3公里处,由于年久失修,庙宇倒塌。周边几村人都想带回关帝神像供奉,可没有能搬动他。清代康熙年间,农历的四月初八那天,豆村几个孩童神奇般的将神像用竹耙抬回,边走边唱“豆村年年有个四月八”。从那以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就成了豆村的古庙会。每逢古会,戏剧、杂耍等前来助兴,一般会期三天,主要由豆村灌制的高1.5米,直径60公分的大蜡,在村中抬游后放入关帝庙供奉,可燃点一年。抬游大蜡声势浩大,是会的高峰,还有伐马角、念经、游行、管乐弦乐锣鼓、敬献贡品等。开始四月八古会是以烧香敬神活动为主,也是乡民夏收前进行物资交流的传统庙会,上会的人数可达十几万人。香会、水会活动、求神、求婚、抽签、求药治病、求子祈福、送纸活、送牌楼纸、秧歌锣鼓、社火、行走时举着全挂执事(举各种大刀、长矛等)。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