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无锡工伤申报】工伤认定申请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才有效吗?嗯?嗯?

时间:2023-03-13 18:02: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一、案例

原告杨庆峰因与被告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无锡市劳动局)发生工伤认定纠纷,向江苏省无锡市南庄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杨景峰起诉原告于2004年3月进入无锡市市级机关汽车修理厂(以下简称汽车修理厂)从事汽车修理工作。此后,汽车修理厂改建为第三人无锡市机关汽车修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汽车修理公司)。2004年6月的一天,原告和师傅王继聪拆开汽车的一辆杠杆球,用锤子敲击球头时,铁屑溅到了原告的左眼上。当时原告只是感到左眼的疼痛,视野有点模糊,立即停止了手里的工作,但没有特别在意,汽车修理厂也没有及时发稿就医。2006年10月3日,原告左眼突然剧痛,视觉模糊,10月4日左眼什么也看不见。原告在父亲陪同下确诊为陈旧性生锈症,接受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左眼永久性失明。而且,根据医生的陈述,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这种陈旧的铁锈导致一目失明,很有可能再感染一次,再失明一次。(以英语发言)。原告于2006年12月21日向无锡市南庄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判决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赔偿原告因与案件有关的事故造成的损失,并承担后续治疗费用。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原告科因工伤受到人身损害,提出了工伤保险赔偿要求,驳回了原告的起诉。原告据此于2007年4月9日向被告无锡市劳动局提交了工伤认定申请。被告于2007年4月11日以原告的工伤认定申请超过法定申请时效为由制造了《不予受理通知书》。原告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的规定,申请工伤认定时效的开始时间应该是事故损失发生的那天,而不是被告所说的事故发生的日期。事件相关事故发生在2004年6月,但当时没有实际发生伤害结果。直到2006年10月3日原告的眼疾发作为止,这是事件事故损失发生的时间。2006年10月13日,原告在医院手术后取出铁时,是最后诊断事件事故损害的时间,也是原告得知自己受到损害是事件事故造成的时间。因此,原告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时效应从2006年10月13日医院确诊开始计算。结论被告所作的《不予受理通知书》违反了《工伤保险条例》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规定。依法请求撤销被告所作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

原告杨庆峰提交了以下证据:

1.被告人无锡市劳动局制作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份,旨在证明无锡市劳动局制作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

2.杨京峰的身份证复印件用于证明杨京峰的身份和诉讼主体资格。

无锡市南庄区人民法院根据原告杨庆峰的申请,从该院(2007年)南民一初字第二号案件卷宗中调出了以下证据。

1.两次法庭笔录和证人王继聪、傅生龙、周仁良的党政证词用于证明案件相关事故的发生。

2.杨景峰的医疗费证明、出院记录证明了杨景峰因事件事故造成的伤害结果、其伤害结果与事件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杨景峰为此花费的医疗费用。

3.无锡市南庄区人民法院通过对杨京峰主治医生王尚军的初步调查笔录,证实了杨京峰眼部伤害的病理特殊性、铁突出眼睛后受伤部位的差异、患者情绪状况的个体差异,证明了受伤潜伏期、事件与杨京峰遭受的伤害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4.杨景峰的工资表用于证明杨景峰与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有劳动关系。

5.为了证明汽车修理公司应对与事件相关的事故负责,企业转换了材料。

6.无锡市南庄区人民法院(2007)南民一草字第2号民事判决书,用于证明原告对与案件有关的事故提起民事诉讼,被法院依法驳回。

被告无锡市劳动局于2007年4月9日以原告杨庆峰为第三人汽车维修公司职员的名义,向被告申请对2004年6月从事汽车维修时发生的事故承认工伤。被告受理后经过调查,发现原告确实于2004年6月在工作场所发生了事故,但原告直到2007年4月9日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超过了法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因此,被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12条的规定,于2007年4月11日做出了相关的《不予受理通知书》,决定不受理杨庆峰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原因如下。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工伤工作人员或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调整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事件相关事故发生在2004年6月,原告直到2007年4月9日才向被告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已经超过了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根据《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12条,申请人不具备资格或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超过规定时效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因此,被告所做的案件《不予受理通知书》是完全正确的。2.原告对《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规定的“事故伤害日”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这里的“事故伤害日”是针对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时效开始时间点的规定,强调了“工作”这个固定的时间点,即事故和伤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日子。原告认为,2006年10月13日最终诊断日为事件事故伤害发生日,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应从该日起计算。那个诉讼主张没有法律依据。没有事故就没有伤害,事故与上海密切相关,事故发生的那天是上海发生的日子,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固定的,不是可以随意变动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原因是

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对工伤职工怠于申请工伤认定作出一定的限制,以节约行政管理资源,提高办事效率,便于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综上,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杨庆峰工伤认定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请求法院依法维持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无锡市劳动局提交以下证据:

1.被告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用以证明被告作出的涉案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

2.《工伤认定申请表》、原告杨庆峰的工资表、身份证、医疗证明复印件,用以证明被告审核杨庆峰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所依据的材料;

3.被告对原告的调查笔录,用以证明被告在涉案工伤认定程序中进行了调查并形成相关材料;

4. 《无锡市职工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接收单》、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交寄邮件清单、送达回执,用以证明被告作出涉案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合法。

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述称:同意被告无锡市劳动局的答辩意见。

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提交以下证据: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用以证明第三人的法人资格;

2.单位转制批复,用以证明汽车修理所改制为第三人的情况。

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一审查明:

原告杨庆峰于2004年3月进入汽车修理所(该单位于2005年6月因改制变更为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从事汽车修理工作。2004年6月,原告与其师傅王继聪共同拆卸一辆汽车的拉杆球头,王继聪用榔头敲打球头时导致铁屑溅入原告的左眼中。原告当时感觉左眼疼痛,滴了眼药水后疼痛缓解,故未去医院检查。2006年10月 3日,原告感觉左眼剧烈疼痛,视觉模糊,于同年10月5日到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诊疗,同年10月11日至13日经医院手术治疗,诊断为:1.左眼外伤性白内障;2.左眼铁锈沉着综合症;3.左眼球内附异物。虽经治疗,原告的左眼视力明显减弱。医生诊断认为杨庆峰左眼所受伤害与涉案事故存在因果关系,从医学角度看此类事故伤害可以存在较长的潜伏期。2007年4月9日,原告向被告无锡市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被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于同年4月11日以原告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已超过规定的申请时效为由,作出了[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于同年4月17日邮寄送达给原告和汽车修理公司。原告不服,于2007年 4月25日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

另查明:2006年12月21日,原告杨庆峰以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为由起诉无锡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系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汽车修理公司,要求两被告赔偿原告因涉案事故伤害就医诊疗所支出的医疗费人民币10 718.29元并承担后续治疗费用。案经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请求工伤保险赔偿,不能直接对用人单位提起民事诉讼,故于2007年4月 26日作出(2007)南民一初字第2号民事裁定书,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本案一审的争议焦点是: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伤害后果发生后经医生诊断证明确系工伤事故导致的,应当如何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

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申请人不具备申请资格的或者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超过规定时效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根据本案事实,原告杨庆峰于2004年6月在工作中发生事故,至2006年10月事故伤害结果实际发生,经医生诊治认为杨庆峰所受伤害确系涉案工伤事故导致。被告无锡市劳动局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事故发生之日”,据此将2004年6月发生涉案工伤事故的时间作为杨庆峰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没有考虑涉案工伤事故的特殊性,是错误的。根据医生的诊断证明,杨庆峰所受伤害在临床上称之为铁锈沉着综合症,该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受伤后可能暂时不发生伤害后果,伤害后果的发生可以存在较长的潜伏期。本案中,涉案工伤事故发生两年多以后,伤害结果才实际发生,在此之前杨庆峰并不知道自己在涉案工伤事故中受到了伤害,当然也就不可能在涉案工伤事故发生后及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此,被告以2004年6月涉案工伤事故发生的时间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是错误的,不利于保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本案应以伤害结果实际发生的时间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杨庆峰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并未超过规定的申请时效,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以支持。

综上,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于2007年7月19日判决:一、撤销被告无锡市劳动局于2007年4月11日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二、被告无锡市劳动局在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60日内对原告杨庆峰的工伤认定申请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由被告无锡市劳动局负担。

无锡市劳动局不服一审判决,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主要理由是:1.《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是针对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强调的是“日”这一固定的时间点,即事故与伤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那一日。没有事故就没有伤害,事故与伤害是密切相关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事故发生之日”,这一时间点应当是固定的,不是随意可以变动的。2.上诉人作出的不予受理被上诉人杨庆峰工伤认定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3.一审判决对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的解释没有法律依据。综上,请求依法撤销一审判决,维持上诉人于 2007年4月11日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

被上诉人杨庆峰辩称:上诉人无锡市劳动局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事故发生之日”,是对该规定的误解。《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事故伤害发生之日”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而不是上诉人所称的“事故发生之日。”“事故伤害发生”和“事故发生”为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事故发生时并不一定同时发生事故伤害,事故对人的伤害也不一定在事故发生当时就明显表现出来。本案中,被上诉人因涉案工伤事故所受的伤害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隐蔽性,涉案工伤事故发生当时并未马上出现伤害后果,直至2006年10月3日被上诉人的眼疾才开始发作,2006年10月13日在医院手术后取出铁屑,此时被上诉人才知道自己在涉案工伤事故中受到伤害,才可能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故应当认定该时日为“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并以之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维持一审判决。

一审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述称:同意上诉人无锡市劳动局的上诉意见。

各方当事人在二审中均未提交新的证据。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二审,确认了一审查明的事实。另查明:

2006年10月11日至13日,被上诉人杨庆峰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该院医生经手术从被上诉人的左眼底部取出一铁屑。2006年10月26日被上诉人出院,医生作出的诊断结论为:1.左眼外伤性白内障;2.左眼铁锈沉着综合症;3.左眼球内附异物。出院时检查被上诉人的左眼视力为手动30CM,矫正无提高。

本案二审的争议焦点仍然是: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伤害后果发生后经医生诊断证明确系工伤事故导致的,应当如何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

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基础,而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是启动工伤认定程序的前提。《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规定明确了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主体、申请时效及其起算时间,以及受理申请的行政部门。其中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即是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在通常情况下,工伤事故发生后,伤害结果也随即发生,伤害结果发生之日也就是事故发生之日,故对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但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伤害结果并未马上发生,而是潜伏一段时间后才实际发生,即伤害结果发生之日与事故发生之日不一致的特殊情况下,“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理解为伤害结果发生之日,并以之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

首先,文义解释是正确理解法律条文的首选方法。《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从字面含义上看,“事故”是对于“伤害”的修饰和限制,即这里的“伤害”是基于工伤事故而发生的,伤害结果与工伤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据此理解,“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伤害结果发生之日,而不是事故发生之日。

其次,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前提,是工伤事故伤害结果已经实际发生。工伤事故发生后,如果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上述工伤认定申请主体无法预知是否会产生伤害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伤害后果,也无法预知伤害后果会引发什么样的损失,当然也就无从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此,正确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认定“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即为工伤事故伤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而不是工伤事故发生之日。

第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虽然与民事诉讼时效不同,但在判断时效起算时间时,应当参照上述关于民事诉讼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劳动保障部门在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时,应当以工伤事故伤害结果实际发生的时间为标准。

根据本案事实,被上诉人杨庆峰于 2004年6月在工作时发生铁屑溅入左眼的事故,但当时并未实际发生伤害后果,而是直至2006年10月才病情发作,经医生确诊为左眼铁锈沉着综合症。根据医生诊断证明,该病具有潜伏性和隐蔽性,与 2004年6月被上诉人在工作时发生的事故具有因果关系。鉴于涉案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实际发生,伤害结果发生后经医生确诊证明确系因涉案工伤事故所致,故本案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当从伤害后果实际发生之日起算,被上诉人提出涉案工伤认定申请时,尚未超过申请时效。

上诉人无锡市劳动局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规定是为了防止工伤认定申请的提出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并因此导致浪费国家行政管理资源,影响办事效率,妨碍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准确地查明事实。上诉人还认为上述规定中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理解为事故发生之日。其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如果不对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作出时效限制,确实可能造成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影响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效率,也不利于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准确地查明事实。但是,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更为重要的是充分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如果将事故发生之日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则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伤害后果没有马上出现的情况下,也无法及时、准确地查明事实,无法作出正确的处理,反而必将造成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影响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效率,也不利于工伤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综上,正确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当认定“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伤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被上诉人杨庆峰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没有超过申请时效。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应予维持。

据此,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 (一)项的规定,于2007年10月12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由上诉人无锡市劳动局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裁判摘要】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当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算。这里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包括工伤事故导致的伤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结果尚未实际发生,工伤职工在伤害结果实际发生后一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不属于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情形。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