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中国站在世界前列,衣食无忧,有很多外国人不能羡慕的地方(如网络支付)。这个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一群科学家倾注心血的奉献,李爱珍就是其中之一。
提到她的名字可能不习惯,但她的半导体研究成果已经遍布生活的各个领域,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汽车,甚至一些国防设施都要使用半导体。
李爱珍几次未能成功成为新中科院院士,但晚年成为美国院士是不可理解的。李爱珍被中科院院士淘汰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什么契机成为美国院士?这一切都要从李爱珍的出生开始。
李爱珍的求学生活
193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红军结束长征后顺利北上,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一致对外。这一年也在福建的一个农村出生了李爱珍。
这个时代的人两极分化很严重,有些人花钱大手大脚,有些人出卖父亲,有些人受到压迫。李爱珍的父母回国去过外国华侨,见过世面,而且相当有学问。幸运的是,李爱珍的父母有一些积蓄,让女儿在乱世中安心上学。
李爱珍的父母经常告诫女儿不要成为卖国贼,要爱自己的国家,所以李爱珍的小梦想是为了学好国家。在学习上,李爱珍的父母给予了她所有的支持,没有像别人家的父母那样早早地把女儿嫁出去。
李爱珍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栽培。在大多数人不识字的时代,18岁的李爱珍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越多,发现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就越多,李爱珍也越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
但是,尽管理论知识已经学得很好,但实验环节出现了问题,西方国家故意拿着精密仪器。特别是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已经到了更加丧心病狂的地步。
分子束外延实验室是研究半导体的最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当时的技术还无能为力,半导体技术止步不前。李爱珍没有放弃这一点,而是在寻找人才,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的同时,更加疯狂地学习相关知识。
李爱珍已经40多岁的时候,一个机会摆在她面前,——去美国留学。
打破西方的封锁
1980年,中国计划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先进技术,但名额有限,所有人都不能去。对于李爱珍是否符合公派留学条件,领导们产生了分歧。
有人认为,李爱珍的父母都是华侨,对外国并不陌生,李爱珍10年来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从美国的繁荣来看,他很可能不会回来,失去一个人才。
2RDbnXHcpj0%3D&index=5" width="640" height="409"/>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李爱珍从工作中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十分突出,比较适合这次的留学。
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四十几岁的李爱珍成为了名单上的一员,来到了美国学习。虽然是公派留学,可美国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技术和师资对李爱珍等人进行培养,反倒是将核心资料故意保留起来。
当美国众人看到李爱珍这位中年女人后,放松了警惕,认为她年纪大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放心地让她自己学习、实验。李爱珍抓住了机会自学研究半导体知识,连分子束外延实验室的构造都了解的一清二楚。
在国内众人担心李爱珍不会回国时,李爱珍带着先进的知识回到了祖国,都没来得及休息就开始建造实验室,还将实验室进行改造。在自己设计的实验室中,李爱珍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成为了中国半导体的领军人物。
在2007年,因为美国院士的消息李爱珍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四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成为中科院院士是中国每一位科学家的梦想,这不仅是一种地位,更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肯定,李爱珍也不例外。
2007年,网络上爆出李爱珍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大家为中国有如此厉害的科学家骄傲时,有网友爆出之前李爱珍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失败。
这一消息远比李爱珍成为美国院士更令人震惊,大部分人都为李爱珍鸣不平,自己国家的科学院没进去却被美国抢着要,难道是有什么猫腻吗?当然不是,这一切都源于两国的制度不同。
中科院院士是推荐制,而且和年龄有关,65岁就是一个分界线。65岁之前可以由两个院士作为推荐人,还要准备一系列材料。到了65岁以上就需要6个推荐人。
李爱珍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过多的私生活,第一次申请的时候连两名推荐人都找不全。接下来几次申请虽然找齐了推荐人,却因为年纪太大被拒绝了。
而美国爱科科学院则不同,由一名推荐人推荐,通过大家选举决定是否成为院士,更重要的是这个科学院是一个民间组织,不是一个国家级别的机构。李爱珍根本不知道是谁推荐的自己,稀里糊涂就成了美国院士。
在面对是否会移民美国的问题时,李爱珍十分坚定地说了这样一番令人动容的话语——我自己就是中国人,为中国做贡献,也十分感谢国家培养了自己。
总结: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许多像李爱珍这样的家庭条件优越的人原本可以更轻松地过完一生。却纷纷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难的道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前辈的奉献,这才是我们需要记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