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1331申报书】装置医科大学附属科第医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金胜在装置医科大学第六届科技工作会议上报告。

时间:2023-03-11 23:48:2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下定决心,齐心协力,推动发展创新,重新出发。

全力谱写学校科技事业的新篇章

——长治医学院第六届科技工作会议报告

校长王金胜

2022年6月16日)

领导们、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装置医学院第六届科技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努力谋求发展,主导创新重新出发,全力谱写学校科技事业的新篇章。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2018年以来长治市大学科技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表彰上次科技工作会议以来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找出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科技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努力工作,

接下来,我被学校党委和行政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主要包括三项内容,请大家讨论并提出意见。

第一部分是近年来科技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近年来,学校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贯彻党的十九届和十九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央和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决策部署的要求,集中力量完成了李德洙人的根本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科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人才的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近年来,学校通过人才、培养人才、聚集人才,聚集新生的科技创新力量,有效地推动了长治市大学科技事业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首先,学校非常重视引进最好的领导者。2019年,装置医科大学全职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提请”和研究组6人,成立了“装置医学院老年健康研究中心”,装置医科大学在引进最佳领导者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以来,学校引进了包括“国家遗青”等在内的其他6名领头羊,分别组建了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组、神经精神影像医学研究组、智能数据辅助诊疗研究组。引进优秀同学汤文龙,组建了颅底外科解剖研究组,引进了梅奥诊所林鸿程博士,组建了肿瘤病理学研究组。另外,药学专业、基础医学部等学科分别聘请了多名最高领导人,在科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学校重视博士培养和引进。2018年以来,学校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十百千计划”》,有47名教师进入博士研究生院,引进了140名博士。目前,学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0人,博士率达29.3%。

第三,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2018年以来,选拔青年骨干教师成立了110人、学术技术领导人、博士创业基金、春晖计划等,资助青年教师143人,培养了16名校级(包括青年)学术技术领导人。92名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共计1636万韩元,35项春辉计划项目经费67万韩元;省学术技术领导人1人、“三振材料”27人、宋丽华教授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好老师”课程建设计划,谭青教授荣获“长治市高质量发展优秀人才杰出贡献特别奖”、“消化道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转换”研究组。

(二)科研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8年,学校出台了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根据高标准、高起点、畅通的原则,通过团队申报、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等方式,以吴中善为基础,共选拔了6个校级创新团队,共资助120万元,各团队逐步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予以推进。由中队长洪教授领导的“消化道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研究小组批准了山西省的“1331工程”技术创新小组。纪爱芳教授领导的“消化道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批准了陕西省卫健委的“四个集团”科技兴义创新计划科技培育小组项目。2021年,“核酸结构的分子生物学和老年人健康研究骨干创新小组”批准了“1331工程”质量提高建设计划项目。

(三)学科建设取得初步结果。

近年来,二级学科学科建设意识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工作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学校批准了1个省的重点建设学科(临床医学)、2个省的重点支持学科(护理学、药学)、“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1个服务产业创新学科建设项目(消化道肿瘤综合防治学科组)。选定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等5个校级重点学科和建设、支持学科,选定性别学科建设经费2800多万韩元,学校配套经费1800多万韩元,为未来学科建设和发展积累了力量。

(四)科研平台建设趋势良好

学校分为两组,设立了“药物分子设计和新制剂”等1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共投入建设资金500万韩元,附属医院配套建设资金1500万韩元。与此同时,还优化了“心血管研究所”等8个学校级研究所。2021年,药科和山西振动集团共同批准了“非正式动员研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食道癌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批准了陕西省卫健委重点实验室。老了

年健康研究中心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分别获批“长治市衰老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长治市健康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颅底外科解剖实验室挂牌“长治市颅底外科研究所”;“衰老机制研究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获批“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计划项目。“衰老机制研究与转化应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山西省智能数据辅助诊疗工程研究中心”正在申报进行中。

(五)科研成果稳步提升

学校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同比增长120%,合作申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经费300万元,实现了长治医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251项,同比增长144%,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发表学术论文3019篇,其中高质量论文(包括SCI检索论文)620篇,同比增长195%;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60余部,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8项,同比增长100%;山西省高校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86项,同比增长378%。转让实用新型专利5项,实现了长治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科技成果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有大的提升,更体现在质量上有大的进步。医学影像学系李俊峰教授在抗击疫情期间发表的一篇关于神经精神疾病影像组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影响因子达34分;药学系段晓博士分别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1区论文两篇,影响因子总和29.6分;药学系贺艳斌教授发表1篇影响因子15.3分论文,其他10分以上一区论文10余篇。

(六)产教融合不断加强

学校鼓励教师、院系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增强面向区域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行业产业发展急需的服务能力。以大健康产业为牵引,与地方企业产教融合,建设长治市大健康公共服务基地、大健康学院及山西省大健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获得国家专项建设资金8000万元;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山西大学共同组建“长治癌症防治研究合作中心”;与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食管癌现场研究基地,开展食管癌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与长治久安人工心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人工心脏协同创新中心”;与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紫团科技百素珍公司、澳瑞特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与振东药业、康宝药业等企业长期合作,充分对接产业行业需求,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校依托“山西省消化道肿瘤综合防治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着眼于太行山区上消化道癌高发的现状,集中发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特色与人才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上消化道癌三级预防工作。学校积极响应山西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组建两批科技特派团,先后派出20多名教师参与科技兴农三区人才计划,深入企业、乡村进行科技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并就相关企业的产品及药茶加工工艺等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药学系张光明博士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平顺县组建“太行山生态农业博士工作站”开展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生产科技服务;药学系在潞州区开展“300亩标准化中药材种植”与“药食两用真菌种植与开发”项目;在上党区开展“团山村刺槐林下种植中药材”项目;在屯留区开展“核桃生产和山羊养殖”项目;在壶关县开展“金针菇生产与开发”项目;在长子县开展“连翘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在武乡县开展“有机小米种植”项目,在陵川县开展“党参生态种植”项目,为当地农户及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与产业咨询。

(七)学术氛围明显活跃

学校努力营造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科研环境,积极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科研氛围明显活跃。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提升师生学术素养,持续推进内涵提升。四年来,学校连续举办了三届老年健康高峰论坛,承办了中国诱变剂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山西省生理学会2021年学术会议,举办太行国际消化道肿瘤微创高峰论坛、第六届国际微移植暨细胞免疫治疗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举办各类学术报告110余场,建立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常态化工作机制。邀请樊代明院士、尚永丰院士等来访进行学术交流。连续举办四届科技活动周,营造优良学术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长治医学院学报》与全国200多家院校进行了学术期刊交流,建立电子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优秀论文,宣传优秀研究成果。

充分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学术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充分发挥了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修订了《长治医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树立正确学术导向,为学校人才引进、学科规划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积极开展“破五唯”系列行动,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针对学校在教育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职称评审、绩效分配、教学科研评价及学生管理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完善学术治理体系、杜绝学术不端方面,学校出台了《长治医学院科研诚信审查和承诺制度》等科研诚信相关制度,开展医学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建设专项教育整治活动,促进长治医学院学术道德体系的建设。学校还调整了医学伦理委员会,成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进行伦理审查工作,强化科学伦理审查、捍卫科学伦理,对生物医学研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八)科研管理机制逐步规范

学校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如《长治医学院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长治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长治医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长治医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涉及项目申报、经费管理、项目执行情况检查、表彰奖励、科研和学术机构管理、专利及其技术转化等多个方面,较好地促进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

各位老师,同志们,回顾2018年以来科技工作,我们经历了一条起步、提速、逐渐进步的发展过程。尽管成绩还不是很突出,差距还很大,但是大家做实做细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长治医学院的科技工作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科技强校工程初见端倪,看到了希望。为此,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向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全体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第二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机遇、挑战

近年来,学校始终保持在困难中想办法,逆境中谋生存,稳步中求发展,科研各项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比较省内外其他同类院校科研工作,长治医学院科研工作中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和不足。

一、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水平科研成果缺乏,研究水平亟待提高

近几年,长治医学院获批的科研项目数量大幅增加,与过去相比确实进步明显。但横向比较来看,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多数项目为省级项目、厅局级项目和校级项目,国家级项目占比偏低;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更是匮乏,转化和应用的成果更少。

(二)科研团队实力欠缺,科研创新能力受限

伴随科学发展,科学研究的模式也不断随之调整,学科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等综合发展趋势日益凸显。长治医学院现有科研团队实力不够强,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科研团队和教师的科研协作意识和共同体意识还不够强,在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合力协作的实质性以及协作关系的稳定性上尚存在明显短板。

(三)科研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

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要求多维度、多层次、差别化的成果评价导向,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形成良好的评价生态。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长治医学院科技成果的评价导向作用和价值发现作用发挥还不够,多维度、分类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指标单一化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不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破除。

(四)产学研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校企合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深层次合作还有很大差距。受校企双方对产学研重要性的认识、利益分配问题、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制度保障方面的欠缺等原因,双方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出现科技成果与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情况发生,出现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

(五)科研平台建设薄弱,基础条件有待加强

目前,学校的科研平台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布局不合理,与学科建设、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不相适应;二是平台的实体不实,或有名无实,对科研工作的支撑不够;三是高水平科研平台缺乏,对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不足。与省内外、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共建科研平台缺乏实质性合作,客观上束缚了长治医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科研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纲要的发布为长治医学院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改革方向,特别是科技评价的改革方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案的出台为长治医学院的科技发展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山西省科技大会的召开,为今后我省科技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科技工作要牢固树立“创新为上”的发展理念,站在高质量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不断开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2020年,山西省进行了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整合人才、平台、资金、土地、数据各要素,推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政策链等“五链”深度耦合,形成了决策高效、响应快速的“大科技”决策管理体制。这些为长治医学院科技创新发展指出了路径,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目前,长治医学院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长治医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二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长治医学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三是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长治医学院开展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科技发展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和地方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重大目标,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开创长治医学院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部分 今后科研工作的目标、思路和主要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创新为手段,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管理体制。凝聚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全面发展,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以团队和平台建设为重点,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长治医学院科技工作创新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医科院校为目标,以加强内涵建设和营造创新氛围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强化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形成稳定且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科研经费稳定增长;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进一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举措

(一)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学校将继续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育并举的方针,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采取“刚柔结合,灵活引进”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吸引知名学者来长治医学院开展科研合作,激发科研活力。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与学科带头人培养。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来校创新创业;对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顶尖水平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其团队,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积极引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引进与培育一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大力完善院系学术主任制度、学术技术带头人聘任及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学术主任、学术技术带头人作用,以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为核心,为他们创造工作条件、搭建工作平台、优化工作环境,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催化作用,上项目、带团队,不断提升长治医学院的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继续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育,通过资金支持、提供平台、岗位锻炼等方式,引导学科带头人成长。

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及承接科研项目的能力。对新入职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实行“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常态化申报,并适当延长资助期限;加大“春晖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孵育基金”等的资助力度,实行常态化申报;通过博士论坛、学术沙龙、专题研讨、邀请校内外专家指导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形成稳定的科研方向;设置“学术会议资助专项”支持科研一线的青年教师组织或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今后还要根据实际设立更多的科研专项计划,支持各级各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建立青年教师服务联络机制,每年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服务群”等,为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和日常科研工作开展提供线上或线下服务,帮助青年教师分析解读政策指南,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

科学研究是一项合作、开放的工作,单兵作战很难取得成绩。做好科研工作,首先要以培育科研团队为抓手。当前长治医学院的科研力量既不强,又分散,不利于科学研究上台阶、上水平,要有计划地积极引导教师组建科研团队,加强联合攻关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几年内,我们将以“衰老机制研究与转化应用”团队为引领、以校级创新团队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为基础,加大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育力度,形成“雁阵效应”。引导新进博士与青年教师“跟团”“拼团”“组团”,消除“散户”,减少“个体户”。我们鼓励自由探索,但也更注重团队合作、联合攻关;既注重拔尖成果的产出,更注重通过培育团队打好学校的科研基础,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既要关注研究数量的短期绩效,更要重视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长期培育。

基于太行山地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的实际,积极开展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与应用研究,聚焦地域特色;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以衰老分子机制、医疗健康大数据,以及康复器械研发等为特色的系列研究,提升区域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着眼国家发展趋势、省市发展需求,通过学校规划和政策引导,做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兼顾,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科学研究,逐步实现长治医学院科研发展依靠“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1331工程”提质增效

长治医学院在第一周期的“1331工程”项目建设中,获得临床医学优势特色学科、消化道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等3个项目支持。在2021年启动的第二周期的“1331工程”提质增效项目建设中,长治医学院又获批1个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骨干创新团队。学校将为“1331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包括资金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在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要求“1331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履行职责,担当作为,主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在人员聘用、奖惩、薪酬、成果分配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二级院系部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在整合、优化、协同、创新上下功夫、做文章。要选好用好学科带头人,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争取在后续的“1331工程”项目申报中再创佳绩。

(四)实施一流学科造峰工程

2021年,长治医学院获批临床医学、护理、药学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启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在未来的3-5年内,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根据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力求新增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5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结合学科特色和学校实际,积极培育3-5个校级重点学科。同时,对学科进行科学定位,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内在规律及时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学科;加快完善医学学科管理架构,进一步凸显医学学科优势。围绕地方高发病及老年病,重点建设2-3个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群。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合理确定招生计划和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要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特点,进一步完善导师负责制;要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科学规范、积极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争取在2023年新一轮的学位授权审核中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2个授权点。

(五)实施科研平台建设工程

在过去的四年多时间里,学校通过顶层设计、调整优化和整合,已经形成了老年健康研究中心、健康大数据中心、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1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8个校级研究所的科研平台布局。在今后五年内,学校将整合力量,以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为契机,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充分挖掘现有研究力量,整合校内外研究资源,联合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综合交叉的研究团队,重点推进老年健康研究、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上消化道肿瘤等重点研究领域的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在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继续加强校级科研平台建设,推动附属医院科研平台建设。在现有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设置,围绕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重点学科建设,着力打造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具有明显优势的实验室和研究所;加大对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的支持力度,完善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实验平台,建立常规实验动物及高级别实验动物操作体系,逐步开展转基因小鼠的定制服务,建成省内一流的实验动物共享平台;鼓励附属医院建设以满足临床科研为导向的研究中心,有效提升临床工作人员科研水平;鼓励各二级院系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中心多领域的深入研究,争取成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临床重点专科等分中心。

(六)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校融入区域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校企、政校、政校企等多种合作模式,增强科技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新局面。要继续推进与振东集团、康宝集团、中科潞安、紫团科技、奥泰医疗等多家企业的合作,加快大健康科技创新园的建设速度。要“走出去”、“走下去”,深入企事业单位,主动对接需求、积极参与其课题研究和科技开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人才、锻炼队伍。要积极推进药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检验学系、康复医学系等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践行“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协作推进”的理念,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抓住在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等方面面临与行业产业对接的机遇,推动药学系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高校的人才优势、知识价值、研究平台优势等与产业行业需求有机结合,促进行业产业发展,促进行业联盟建设。

加强应用型研究和成果转化。突出应用性,让科技成果能应用、见效果;突出实践性,重点解决来自社会、企业、行业、临床一线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贯彻落实《长治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个人/团队奖励和报酬,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探索建立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通过科技成果入股定价、合作对价机制,加快实现成果的经济价值,扩大成果的社会效益。

(七)实施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工程

长治医学院在前几年的工作中,制定了19项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环境的营造、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以及激发科研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仍需加大改革力度,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释放科研活力,激发科研动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构建重大项目的预先研判机制。成立学校科技工作委员会,研究国家与区域的重大需求、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确定长治医学院科技创新的重大方向与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是建立宽松的科研管理机制。近年来国家、我省不断出台政策,要求简化申报审批程序,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同时,赋予科研项目负责人自主调整研究方案、自主组建科研团队、调整科研经费使用等更大自主权。长治医学院在前期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仍需加大力度,继续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三是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我省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文件,科技处组织修订了《长治医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从简化预算编制条目、提高间接经费比例、扩大劳务费开支费用、增加科研财务助理岗位、优化科研仪器设备耗材采购流程、试行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等方面进行改革,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比如使用科研项目经费单次购买1万元以下的设备、办公用品、低值易耗用品,以及5万元以下的专用设备、专用科研试剂、专用科研用原材料等费用可以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凭发票据实报销,无疑给科研活动的开展带来很大便利;全面配备科研财务助理,直击报销繁琐等痛点问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减轻科研人员报销负担,实实在在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是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四是不断完善激励政策。继续推进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和分类评价体系修订和改革。结合近年来运行情况,修订《长治医学院科研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绩效政策导向作用,科研绩效要向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成果、论文倾斜,对重大科研成果、标志性成果予以重奖;制定《长治医学院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分类管理办法》,落实分类绩效评价机制;探索长周期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等制度,建立差异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绩效考核、职称晋升、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

五是压实二级院系管理责任。要压实二级院系对科研管理的责任,发挥院系在组织科研课题、组建研究团队、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各系部党政负责人是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和科研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将科技创新成效和科研业绩纳入二级院系、教研室、教师的各级考核范畴。各二级院系要强化责任意识,狠抓落实,进一步分解细化科研工作任务。

六是加强科研过程管理。要消除“重申报,轻管理”的倾向,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学术委员会和二级院系的管理和督导作用,评估项目进展,提高成果质量。要定期组织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结题验收评估等。要在项目结题后,组织专家指导课题组及时总结科研成果,提高其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科技奖励申报等成果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论文、国际/国家发明专利、学术专著的大幅提升。要进一步加强对申报省部级科技奖励的指导,提高申报的质量、提升获奖的等级,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奖励零的突破。

(八)实施学术氛围提升工程

学术氛围是开展科学研究、助力科研增效的重要因素和环节。学校将想方设法为科技工作者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包括宽松的科研环境、良好的同事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场所,建立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机制等。要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保障和监督体系,在论文投稿,项目申报,专利、成果、奖项申请等工作中严格落实科研诚信审查和承诺制度,实现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定期开展科研诚信的教育和宣传,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的不端行为。加快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完善保障措施。加强科技伦理工作,修订完善伦理委员会章程,为学校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支持。要在全校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崇尚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遵循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

要强化打造学术交流特色品牌意识。建立资助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制度,鼓励各二级单位积极举办和承办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提高学术知名度;加强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扩大学术影响。将“老年健康高峰论坛”“太行·国际消化道肿瘤微创高峰论坛”等打造成优质学术交流活动品牌。

要充分发挥科协等学术组织的作用。科协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发动者,要在现有科协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二级院系以及青年、学生等科协组织,充分发挥科协在学术交流、科技合作、科普宣传、科技成果开发等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其成为科技工作的生力军、科技工作者的“娘家人”和重要助手。

(九)实施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科研管理队伍是科技工作的“桥头堡”“司令部”。上要学懂弄通政策、落实政策,下要体察民意、组织实施、确保成效。一支过得硬的科研管理队伍,应该是“爱管理、懂管理、善管理”的队伍。爱管理,是要求管理人员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懂管理是要求管理人员精通科研管理业务、遵循科研工作规律;善管理是要求管理人员勤于奉献、善于服务。好的科研管理队伍,一定要全身心投入科研管理工作,为科技工作引领好方向,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好服务。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看到了成绩,也更加意识到了差距。当下,学校的科技工作到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进则退。今天,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此时的山西更需要科技创新,长医更需要科技创新,只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把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调动激发好,才能占领先机,赢得长远发展的新优势。我们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开局即冲刺的奋进姿态抓落实,以攻坚克难的力度抓推进,增强抢抓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历史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学校党委的坚强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同心协力,扎实推进长治医学院的科技工作,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和追赶超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长治医学院)

(责任编辑:张文卫)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