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
新华社沈阳9月17日电:导师、保姆、管家3354“乌村”干部帮助农业拔下穷根。
新华社记者赵明中
时隔5年,辽宁省建昌县石佛乡埋葬子村的牛产业蓬勃发展,牛储藏量从2015年的5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只,建设了十里八乡的“一只”牛交易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牛村”。
是位于辽宁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地处偏远,人多,土地贫瘠,2015年全村建立立卡贫困家庭83户,248人。让这样自然条件不好的贫困村华丽转身的是起到“导师”、“保姆”、“管家”作用的檀君和村干部。
丹国军个子不高,身材清秀。但是,这位2004年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不起眼的东北汉子,从枸杞、防风、养猪等,一直积极尝试各种扶贫事业,但由于技术不硬、销路不畅,这几条路走不通。
“没错,如果不改变,就没有出路。”从檀国军队的角度来看,以前经历过一次失败,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尝试。2009年檀国君开始养牛,自己尝到甜头积累经验后,从2015年末开始呼吁村民们一起饲养奶牛。
"财产多,毛也不多。"“要花很多本钱,吃亏的话要还债。”.一开始听说要养牛,很多村民心里一直打鼓,不敢养。但国军像“导师”一样锲而不舍地做思想工作,最终动员了包括28户建立立卡贫困户在内的农户开展牲畜饲养事业。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也争取了利息贷款。
动员村民达成共识,用绳子扭村子,这只是第一步。之后,段国君成为牛农的“保姆”,申请贷款、召集建设、买牛、送牛、买饲料。村里牛农们的一切事,他都很担心。
丹国军告诉记者,当年买牛的时候,大部分是寒冬腊月,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凌晨3点起床,去朝阳陵源市30个大牲畜交易市场购买牛。“我们选择的牛是西门塔尔、夏洛特等好品种,忙了一整天,总是到下午三四点才吃一顿热饭。”
“要做一行,就要爱一行。”丹国军说,这么多年来,带领村民全心投入,养牛事业一点一点地发展起来,拔掉了村里的穷根。到2020年,鹰杖子村的牛农户已达115户,牛保有量为1200头,比2015年增加了一倍,其中38户立卡贫困家庭的牛保有量为183头。
不仅是“导师”和“保姆”,现在包括段国君在内的很多村干部都成了村民的牛“管家”,与38户牛建立立卡贫困家庭签订了保证书。但国军包14户,村主任包14户,其他村支部委员包10户。牛生病的时候,村干部积极帮助治病,牛下小牛的时候亲自来帮忙分娩,直到牛卖了好价钱,才算完成了“任务”。
2016年,梅长子村全村摆脱了总体贫困,此后新建了占15亩的村集体企业——建昌县华森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高价购买了建设卡贫困家庭样式的小牛,解决了后顾之忧,村集体每年增加15万元。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挥动手臂。”但国军用一双铁脚凳、一双虚弱的身体板带领干部群众硬撑着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责任编辑: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