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美学课题申报书格式】美术创作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放

时间:2023-03-10 05:08:4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版画《文化地图年年更新》,作者小岩城,玛雅平。

浙江杭州阜阳区“富春山观”,建筑设计王,陆文宇。

福建三明建宁县桂园乡常平村“彩云室”内景、建筑设计豪雨等金危机照片。

湖北武汉光谷广场公共艺术《星河》,设计王中等。

设计了北京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壁画《北海揽胜》和谐的《月中静心》 《廊下琼华》、孙涛、全鲁、王长兴、李青。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使美的创造更加充满活力。在城市和乡村的公共景观中,崭新的公共艺术、文昌产品等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美术馆文化馆展厅近年来涌现的美术作品、设计产品提高了人们的审美素养,引领了审美风潮。美丽,田野,社区,生活。如何更好地发挥美术的社会功能,滋养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新时期的美学课题,也是艺术创作的现实命题。一群美术家在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华,共同写下了美丽的答卷。

遇到充满诗意的田园

乡村公共空间是传承乡土文化、保存乡愁记忆的重要场所。在美丽的乡村建设中,公共空间治理成为重要的起点,许多设计乡土特色鲜明、亮点频繁出现。

现在很多地方邀请设计师改造传统乡村公共空间,改造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绿草的生态环境,使古老的村庄焕发生机,展现乡土之美。在浙江湖州安吉县山泉乡,废弃的厂房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改造,变身为乡村记忆馆,给村民和游客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乡村记忆馆不做太多装饰,就地取材,让村民用房子剩下的红砖砌墙,用传统黄土墙工艺打磨墙面,地板用水泥抛光,屋顶保持原有木架的结构美感,天窗不仅满足采光要求,还将周围山景吸引到建筑空间,使室内外空间和谐融合,让人们读书、休闲、娱乐。在福建三明建宁县桂园乡常平村,旧杂物被设计师改造成了现代水,是“彩云室”,长板的一边被刷成了七彩,像远处升起的彩虹一样,给村庄带来了生机的美丽。

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激活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许多村庄成为美育人和文化人的重要手段。部分地区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厚优势,促进剩余的保护和发展,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例如,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将传统竹编文化融合到建筑、文化活动、文昌产品中,探索乡村发展的新途径。在一些地方,美术融入了大众生活,吸引了大众参与创作,激活了艺术,激活了帮助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例如,在拥有50多年农民画创作历史的浙江省、州、柯城区的沟里的吕东村,色彩斑斓的农民画在民居墙壁上随处可见,仿佛在露天画廊漫步。村里还有崭新现代的乡村美术馆,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农民画的乡土味道、乡香和乡愁,还可以带走与众不同的农民画衍生品创作品。

广阔的乡村大地上,慢慢展开着各具特色的现代山居图,田园风光和乡愁交织在一起,继承着历史的古韵,散发着人文气息,闪耀着艺术的美丽。

画多姿多彩的新城市

土地

铁里的艺术装置、社区里的口袋广场、历史街区中的艺术长廊……近年来,艺术不断为城市添彩,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和品位,使城市宜业、宜居、宜乐、宜游。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运用不同手法创作的大型美术作品,在多角度诠释城市文化精神的同时,也扮靓空间,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以打造“世界上最繁忙的美术馆”为目标。在这里,《一线一城》运用铜方砖串联起北京中轴线上的经典景观,让来往乘客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动态装置《时间之花》借鉴中国传统折扇形制,诗意地展现了各个时区的时间;动态装置《花语》,则让弹力纤维织物组成的花朵,根据日照变化和音乐律动从容绽放……一件件公共艺术作品,让机场成为连接大众生活、展现人文关怀、彰显文化自信的艺术空间。各具特色的地铁壁画等,也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的一抹亮色。步入广州地铁4号线南延段南沙客运港站,海鸥造型的灯具、蓝色石材地面、宝船造型的艺术装置,使人仿佛来到海边,呼吸着海洋的味道;走进呼和浩特地铁2号线内大南校区站,公共艺术《书山有路》深度契合站点周边浓厚的教育氛围,作品以呼和浩特大青山为灵感来源,让纸的质感与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相融,文化气息浓郁。在艺术助力下,一座座地铁站正成为城市文化窗口,展现着都市历史风貌与时代风采。

社区内外、街头巷尾,城市微更新持续推进,不少区域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在上海老城区,永嘉路309弄口袋广场成为周边居民活动、交流和休息的新空间。广场四周以钢木结构的敞廊环绕,地面以红色透水砖铺就,坐凳等采用浅色原木,廊柱则选用明亮的绿色。在密匝老旧的街区中,这里的气氛格外轻松自然、从容安逸,既是家门口的会客厅、孩子们的游乐园,又是露天展馆、艺术空间。在上海北翟路中环桥下,以粉色为主调的篮球场、桥柱彩绘以及旋转楼梯等,重塑“沉睡”的桥下空间,满足了市民的休闲和运动需求。

借助公共艺术和设计手段,城市空间在有机更新中不断绽放艺术之美,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着城市形象的美学定位与文化品位。

传承中华美学

无论是乡村之美,还是城市之美,都离不开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的融合,离不开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近年来的重大主题设计活动和展览,集中呈现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当代生活之美。

在各大主题设计活动中,无论是视觉形象塑造、空间场所设计,还是用品制造,都更加凸显中华美学旨趣。比如,即将召开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同心”的设计创意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火种灯的设计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火种台的设计创意则源于中国传统青铜礼器——尊……鲜明的中国元素、浓厚的中国韵味,为盛大的冰雪之约增添了文化之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等体育场馆,更以灵动优美的造型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一系列设计实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设计展中,大批优秀作品深刻反映着时代之变、生活之新。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已举办3届。纵览10年间的参展作品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正在重新发现传统、认识传统,并将其与当代生活进行创造性结合,以新设计彰显中国风格。一些设计师将传统手工艺引入当代服装设计,让经典更时尚;一些设计师从古代家具中汲取营养,让现代家具设计更富韵味;一些设计师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理念融入高铁等工业设计,使产品兼具艺术与科技之美……在人们的生活中,借助艺术创造,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人文与自然的对话悄然发生,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意境,推动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

期待更多专业人士“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城乡景观、设计产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彰显时代风貌,让艺术之美、传统之美、精神之美遍及神州大地。

(作者曹小鸥 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人民日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