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区第五小学十多年前开办到邵阳区第四小学南校区,旨在通过营造书香校园来提高文化内涵,在城郊荒地上建立的学校现在喜欢读书,一步一步地学习。
来到学校图书馆,看到书架、书架整洁、阅览室的座位干净整洁地排列着一排书。在这样的环境下,谁不想坐下来安静地看书呢?
“我喜欢读书的娃娃,喜欢看他们努力学习。每天看他们努力学习是一种乐趣!”图书室管理员吕阳认真地说。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吕阳每天都重复这件事。
该图书馆是2013年根据国家标准学校图书馆成立的,现有图书85345册,仅文学类就超过36000册,其余为自然科学、教育、哲学、综合类图书。在图书室创立并在图书馆工作的余阳正在将这些书分类、装订、注册、贷款、回收、提前手工归还等升级为计算机管理。
图书馆里在喜欢读书的师生眼里是一件“香”的事。全校学生遇到吕阳的话,会把准备好的书从走廊交给她,有时走通道一次,就会有一堆书抱到图书馆。
“一周有八节课,上课的时候还会利用上课时间把书借给老师和学生,建议定期借给他们,分班借给他们,但如果有人借书,她不会轻易拒绝。”学校教授孙桂英介绍了吕阳老师。
学校读书有晨读、中午读书、读书课。晨读早上读,低中高段分别读《弟子规》 《三字经》 《论语》,吴读中午在校园读古典美文,读书课一般在一个班读阅览室。图书馆必须在这些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交他们需要的书。
长期的图书管理,余阳练习制作了一对“火眼金睛”,从线索中可以看到一些信息。例如,只要随手拿起一本书,她就能迅速知道这本书属于哪种类型。记者随便拿出一本书,根据CIP的数字“I1287”,立即认定属于“当代中国文学”。原来我属于文学,“28”是指现代中国。
在阅览室里摇头读书的学生必须努力学习。这种状态称为“在线”。东张西望地看书不叫“下线”。长期“不动”显然是“异地登录”。最后两种情况需要及时提醒“在线”。
记者随便打量了一下叫陈小东的学生,想看看这个人的贷款情况。吕阳介绍说,这个人借书很多,读书认真,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去年参加了昭通市主持比赛,进入了决赛圈。从电脑上调出贷款记录,调查了一下,这个学生现在读了5年级,从2年级开始借书,现在已经借了50多本了。
在图书室大量更换图书是全校师生最高兴的事,也是余阳最忙的时候。学校会组织老师进行“突击”,但如何编号、输入、上架,从策划到实施,都需要她操心。去年50,000本图书足足有3辆卡车,就是她带领大家上架了两个月。打扫完包装纸的大妈们都哭了起来,把一本书整齐地摆在书架上,疲惫的余阳总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那种心情像是秋收满满的农民看着自己的粮仓。
岁月累积,慢慢摸索,她成为了沟通图书管理行业的专家,一些学校建了图书馆,经常请她开门,让她看看部署方法、管理方法等。市、区二级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培训也经常请她交流经验。
“人的记忆在小时候发展得很快,到了13岁就达到最高峰。”“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在管理图书的同时,余阳在琢磨如何管理图书的同时,是否更科学?这些读者有什么规则?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她以循序渐进地探索答案并参与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获得了区级二等奖。
“学校几年来开展了87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课题,为这些课题提供资料检索和支持,学校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余阳的投入是默默无闻的。”孙继英在旁边补充。
新冠疫情期间休学,学校图书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荐电子书阅读书,指导学生在家阅读,与学校相关副室一起在学校公众号下的“星语”微信号上举行了“抗译”作文比赛。这些学生用稚嫩的语言在家里记录“抗疫”的有趣的事情,唱歌的钟南山院士,面对传染病选择“逆行”的白衣天使。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觉记录、反思和询问,确信中国一定会赢。
一个人做一件事很简单。反复重复同样的事情是不容易的。需要执着和毅力。图书馆的墨香使师生们能够与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和思想大师们交流。在邵阳区五个小校园里,除了通过书香与全县交流外,还有一个为西三五宝服务的文化单位,一楼、一班甚至更小的照片,一张标牌上有文化气息。
数百名像余阳一样成为幕后无名英雄的老师默默奉献、看似简单重复的劳动、累积重叠,被选为2017年省教育厅最美丽的西乡校园。位于昭通市中心的这个校园是一本书,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西乡校园幽香浓郁。
资料来源:沟通日报
编辑:《城市时报》有点关注奖励厅。
检阅: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