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近代报纸申报】清末民初,影响力很深的10种报纸。

时间:2023-03-04 14:14:3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志等传教士创办的刊物。同时也是对中国近代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刊物。从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发行,是双日报,每本都有编号,没有出版年月。从46号开始,《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当时的人是《西学新知的总刊》——当时的知识分子,如果想了解西方的知识学问,就必须看万国公报。

《大公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以“开风、民智、皮奥西学术、我们同胞的聪明”为宗旨,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管理和外来侵略。重视媒体事业以“敢说”著称。尤其是与慈禧的部下和最炙手可热的世凯对抗了10多年的国家而闻名。

1916年9月,报纸卖给了王龙,政治上接近北洋政府安福界和日本,销售额暴跌,到1920年,每天只印了几十份。1925年11月27日休刊。对中国现代影响很大的日报。

1926年6月,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正昌出资5万元,邀请胡静志和张继柏组成新机股份公司接受该报。吴子林总经理、继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林主编兼副总。同年9月1日恢复出版。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标榜“无党、抵制、无私、失明”。事实上,媒体的立场基本上偏向国民党政权,以蒋介石为“国家中心”。此外,还对共产党和红军进行了诽谤和客观报道。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主张“全港”,受到“东北刘平乡反日区国会”的警告。1932年的“一、二十八”事变谴责了日军的侵略,支持了十九路军的抗战。1934年1月,特邀社会名流学者胡厚、翁文浩、杨小民等8人执笔《星期论文》,受到文化知识界的欢迎。

益世保

《益世报》是天津最著名的报纸之一,是罗马天主教会在中国出版的中文日报。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益世报》坚守自由主义倾向,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不了解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在政治倾向上动摇在中间地带。但是,在抵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方面,《益世报》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成为国内对抗日本侵略最激烈的大报。

《申报》

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青铜治11年3月23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休刊。为了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报纸,这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始和象征。战后共经营78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27000余期,出版时间、影响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赶上,在中国报社和社会史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ba98756abd712f46?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7054531&x-signature=xNGArU7JvPVyt60ikJBP%2FQM3noo%3D&index=5" width="640" height="650"/>

《国闻报》

《国闻报》是清末维新派的报刊。严复主编,每旬出增刊《国闻汇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事后,正式卖与日本人。1898年12月被迫停刊。1900年一度复刊。

《时务报》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由于张之洞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排式也与前不同。1898年7月底,光绪帝诏改《时务报》为官报,汪康年拒不遵命,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同年8月17日汪康年将报名改为《昌言报》出版。

《民报》

该报于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每期6万至8万字。先后参与编撰工作的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朱执信、廖仲恺、汪东。章太炎、刘师培等。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第一,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民报》指出,统治中国的满洲贵族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为各族人民的死敌,因此号召人们起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报》的排满宣传已经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动统治者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

第二,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民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鼓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强调“国民之权利”,号召人们起来推翻皇帝,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三,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民报》发表不少文章宣传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样就解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

此外,《民报》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民报》的出版,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京报》

最初是清朝在北京出版的半官方性质的中文期刊,也称“邸报”。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由于《京报》只是从政府专设机构中誊抄官方拟向公众传递的资讯,只能起到公告板的作用,故不能算作现代意义上真正的报纸。

民国初年影响巨大的《京报》则由邵飘萍创刊于1918年10月5日。1926年4月,《京报》揭露事件真相惹怒了当权军阀,招致邵飘萍被杀害而停刊。1929年,在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女士的主持下,《京报》得以复刊,并一直坚持到“七七事变”后而正式停刊。 清朝时兴起的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钞,都统称为“京报”,它们都有各自的名号,如聚兴、周文、永兴等等。迄今为止,最早的京报实物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一家名为“公慎堂”报房出版的。

《民国日报》

1916年1月22日,以讨袁为主旨的《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筹办人陈其美,叶楚伧任总编辑,邵力子任经理和副刊编辑。以拥护共和,发扬民治,唤起国民奋斗精神为宗旨,积极参加护法运动和随后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该报除刊载全国各地讨袁斗争的消息外,还设有“来电”、“专论”、“要电”、“时评”、“快风”等专栏。后该报成为国民党 中央机关报。

《新青年》

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盛京时报》

《盛京时报》是日俄战争以后,伴随日本得势于中国北方而出现的一种观察我国情势的大报。由日本人中岛真雄于1906年10月1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阴历九月一日)在沈阳大西门外创办的,至1944年9月14日终刊,历时38年。

日本侵华后该报在沈阳发展迅速,它名义上是“开通民智”,联络“中日邦交”,实际却是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该报收罗泛博,对当时我国内政、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情等,特别是对当时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均有详略不等的报道;是研究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东北军民抗日史、北洋军阀史极为珍贵的资料,可供多方面的研究和利用。影印本《盛京时报》据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全套原报印制,幅面缩成原报的二分之一,全套影印本依时间顺序分订为141册。该报的全套缩微版,存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注:本文来自互联网,作者:夜薇血)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