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申报片拍摄方案】《电影评介》翻拍电影史| 《申报》回顾:20世纪20年代红心银幕创作史略

时间:2023-02-27 13:55:1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作者简介:

严芳

,女,江苏盐度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讲师,南京大学艺术专业博士生,广播电视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电影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研究。洪深作为留学西方的第一位人物,不仅在戏剧的编制、指导、表格等理论的构成和艺术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洪深是意义的解释者和实践的先驱”[1]。洪深于192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5年进入明星公司,编制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冯大少爷》,宣布到20世纪20年代末离开电影界,共同制作了《爱情与黄金》 :010。《早生贵子》是中国创办的最早的报纸之一,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一直关注电影的动态和中国电影的发展,1932年,《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成立了副刊《卫女士的职业》。洪深在上世纪20年代进入电影界后,《申报》对洪深执导的作品进行了大量报道,通过梳理《申报》当时刊登的有关洪深电影的广告、影评、采访、手记等,可以调查洪深的电影创作概况10000个左右。

洪深(1894-1955)

一、电视剧-影子联系:与国运紧密相连的教育概念。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列强循环和军阀混战的国难之中。作为公派留学的现代知识分子,洪深认识到现代国家的建立不仅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失业的振兴。更重要的是民智的开放和现代国民性的建设。洪深作为西学专业的第一人,于1922年从美国回国,抱着“想成为进生”的愿景回到了上海。他把自己的民族感情首先寄托在国民对话剧的教育启蒙功能上,用自己导演的话剧作品《电影专刊》展现了文艺界。《申报》 1923年2月4日报纸上刊登了题为《申报》的广告。“主创军队的社会新作(赵燕王)是戏剧家洪心军新编的。红军在美国专门研究戏剧,获得了中三美。关于布景等,请熟悉西式模仿,诸君注意社会问题,赞成宣传裁缝或研究戏剧学者,请不要赞造林奖。[2]从这则广告可以看出,《赵阎王》的题材是关于军阀混战的,是口生的社会问题剧,洪深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使他的戏剧创作总是与国运紧密相连,与社会现状密切相关,他本人评价《申报》不是趋势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重视文学艺术的教育启蒙功能是当时文艺界的普遍意识,但《戏剧改进社开演白话新剧赵阎王》中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与观众旧式审美之间的巨大差距,使洪深难以达到极致的目的,《赵阎王》的失败促使他的艺术创作完全走上现实主义道路。从洪深的角度来看,“话剧总是为了影响人类的行为而制作的”,“自古以来,话剧总是被用来鼓吹一个部落或一个群体的理想、主张、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4]。洪深将个人的艺术理念与时代、社会和政治深度联系在一起,本质上是其价值观和生命想象力的丰富体现。《赵阎王》据1924年5月发表的一篇报道,洪深改编的话剧《赵阎王》试演过教育界、媒体、艺术界等人士观演,黄任志发表过题为《赵阎王》的演讲。“大体上,吸取话剧和《申报》的教训,经过本土化和民族化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洪心和戏剧协社成员之间对艺术追求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日益扩大,为了更好地实现艺术社会教育功能的理想,洪心将目光转向了比话剧更广泛、商业性更强的电影。

事实上,洪深在进入明星公司之前就被中国电影制造商聘请过。《戏剧与教育》 1922年7月9日,他发布公告,为中国电影制造商征求剧本,说:“影视剧是传播文明的工具。世界上有不能看书的人,没有不能看电影剧的人。”[6]从洪深的角度来看,电影也离不开国家话语,是改良世风、教化人民的重要武器。受文明剧的影响,在以商业回报为全部诉求的中国早期电影界,他作为开拓者介入,将留学期间系统学习的西方戏剧篇、指导、票等理论和实践引入电影中。开始了戏剧、影子联系的艺术创作,电影被洪心认为是构建国家意志和实现现代民族国家。

重要工具。

投身电影界后,洪深将易卜生式的“问题剧”意识转移至电影,身体力行地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剧本《申屠氏》。为了配合电影针砭社会、启蒙民心的作用,他将一个“过于诞妄”的奇女子为夫复仇的故事大幅改编,删改原有的情节结构,把申屠氏与方六一的个人恩怨放大为渔民阶层和乡绅恶霸之间的阶级矛盾,从而使一个以传奇为基底的小说故事具备了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这种‘社会文本’无疑是洪深‘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风格的延续。”[7]加盟明星公司后,洪深第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便是《冯大少爷》。《申报》1925年9月11日刊登过一篇《冯大少爷》的影评,指出这部电影“剧情描写无家庭教育,几乎家破人亡,不啻为富豪之家下一当头棒喝也”[8]。为开蒙民智,洪深将“对于大众说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电影创作的前提,将中国动荡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当作自己电影创作的题旨。《申报》宣传洪深的电影《早生贵子》时,除了大打洪深留美戏剧专家旗号外,更是强调“因为这套影片的剧情,深合于中国人的心理,所谓儿子问题、妻妾问题,都是中国现在最初要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剧对于以上种种问题,不加主观的意见,完全从客观方面忠实的描写”[9]。洪深编导的《卫女士的职业》上映,《申报》登载广告说该片“以提倡女子职业为主旨”“此片即欲打破社会上轻视与戏侮有职业女子之恶习”[10]。可见,洪深从不用刻意肤浅的滑稽搞笑去阿谀观众,而是始终让自己的电影充满伦理的劝谕,重思想轻娱乐,试图抓住社会的症候,开出一剂治病救国的药方。

从“问题剧”到“问题电影”,洪深融汇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戏剧创作和电影创作方面跨界联动,互为补充,以其完备的戏剧知识体系,指导电影的创作与实践,将“志于道”的理想投射进电影的艺术创作,通过市民生活的悲欢展现去指导人生,对抗中国早期电影沿袭的文明戏“劣根性”和外国电影廉价的情感输出与文化殖民。洪深从戏剧跨界至电影,无论使用的是戏剧或是电影,不论哪一种介质,实现的都是“易卜生之梦”。用夏衍的话说,洪深的创作是“为一个当前的问题而写,他将艺术当作工具,当作药方,当作街头演说的另一种形式” [11]。洪深以“鼓手”自称,以极为强烈的使命感,将其本真的生命热情与自我意识,和动荡的时代深度自恰,体现出其作为一名中西兼蓄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代洪流中的姿态,也使得他的电影文本呈现出“现代性”的自觉和批判性的价值导向。

二、垂范影界:表演理论的银幕实践

洪深是中国现代戏剧现实主义表演理论的奠基者,如田汉所言:“假使周信芳先生是中国旧伶人种最懂得Acting的,那么我们洪深先生便是新戏剧家中学理地实际地最懂得‘表演术’的。这也是‘天下的共言’。”[12]洪深投身电影界后,便将戏剧的现代表演理论带入当时缺乏规范表、导制度的电影界。结合《申报》对其电影作品的种种报道来看,可以发现洪深作为电影导演,是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舞台向银幕进行全面的转化,尤其是在编剧和表演方面。洪深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在《〈少奶奶的扇子〉后序》《洪深戏剧论文集》和《电影戏剧表演术》当中,洪深的表演理论自成体系,他有关舞台表演的研究,对于电影演员的表演具有很强的技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洪深的表演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生进行“摹仿”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之上的,为了达到描摹人生的目的,演员应当“以仿效(Imitate)剧中人之言动情感为第一步”[13]。“演员应当对于那人人都会做的日常生活的动作,做得自然、简洁、美观……”[14]为使演员达到对于日常动作的表现能够自然、简洁、美观,洪深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对演员的要求相当严格,甚至不惜浪费胶片让演员大量练习,直至达到他的要求。《申报》的一篇影评就记载了洪深对演员进行训练的情形:“我听洪深说演员都由他自己选择,动作稍不合式宁可把片子剪掉。有一次因为演员走路的状态不对竟练习至七八十次。”[15]洪深自编自导的电影《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上映后,《申报》曾有一篇简评,主要介绍剧情,赞其是我国第一出喜剧,在谈及演员表演时说道:“不惯演银行经理等一类角色的王吉亭饰余兆棠……恰到好处,虽不能不佩服耐梅与吉亭的聪明过人,但是洪深导演的本领亦着实不差,其余诸演员亦都能头头是道、恰如其分。”[16]可见洪深对演员表演的指导是煞费苦心并颇具成效的。

“仿效”的形似仅是演员表演的基本要求,洪深所要求的“摹仿”不是表层的“仿效”,而是演员应当通过适当的发挥从形似走向神似。演员在日常生活应当中仔细地观察人生,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并将“自己对于人生的知识与见解”通过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呈现,“刺激”观众并引起观众共鸣。洪深将表演的动作分为日常的动作和情绪的动作,创造性地用“行为心理学”来解释行为动作的内在心理生成机制,将对表演术的研究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更为重要的是,洪深也绝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精英理论家,他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除了作为导演指导演员的表演之外,自己还身体力行地进行表演的实践,以实践去丰富自己的理论探索。他在自己编导的电影《爱情与黄金》《卫女士的职业》等片中均有出演,并在《爱情与黄金》中担任男主角,饰演一名为了“黄金”而背弃爱情、抛弃爱人的小市民黄志钧,当他看到曾经的爱人因被抛弃决绝地自杀在自己面前时,他心底埋藏的良知被唤醒,熬不过内心的谴责,终于也拔枪自尽了。从缠绵悱恻到狠心决绝,从期期艾艾到奴颜媚相,黄志钧这个人物的内心层次极为丰富,对于演员的要求极高,但洪深演来却丝丝入扣、真实生动。《申报》曾刊登过一篇有关电影的介绍,里面详细地描写了洪深所饰演的黄志钧自杀前这一段极为动人的表演:“洪君为留美剧学专家,于舞台演艺夙具根底,形于银幕,益为生色。最后悲感无状愤怒自怒之一段,先缓步至教堂之外侧门,以意度,似欲背人而尽,以赎其罪,既见侧门严閤,乃出枪弹胸,痛于门前石阶之上。其出枪之骤势与饮弹后之吟痛,皆出至情,非柱袭欧美明星之皮毛者可比,临死之长呼暨倒依门之惨状,又非下苦工者不克臻此也。”[17]可见,洪深出于对人物深度的理解从而将其内心的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贡献出了层次分明、细腻生动的高水准表演,真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表率。

洪深将舞台表演的方法移植到大银幕,担任电影导演时对于演员的表演有着精准的调教与指导,他还在其理论专著《电影戏剧表演术》中将舞台表演与银幕表演有所区分,指出电影的拍摄不像舞台的排演是连续的,因此演员在进行电影的表演时,情绪可以发挥得更加充沛。洪深有关“有情绪时的动作”等表演术研究让电影演员在充分理解人物的基础上,将内心受到的刺激外化为生动逼肖的行为动作,自然又可控地约束自己的身体,将角色的性格情绪、故事的主旨充分地表现出来。在20年代的默片时代,洪深对表演术的探讨与实践,提升了中国早期无声片的水准,拓宽了无声片影像表达的能力。

电影《爱情与黄金》剧照

三、商业败局:内敛含蓄的冷隽抒写

从《申报》对洪深的《冯大少爷》等作品的宣传造势以及影评来看,明星公司及媒体、影评人对洪深这一阶段的作品都是持吹捧和褒扬的态度,不仅在广告中大打洪深留美戏剧专家的名号,并且在影片的评论中不吝对其导演手法的赞扬。

《申报》1925年9月4日一篇署名唐越石《评〈冯大少爷〉影片》的影评中这样说:“《冯大少爷》影片在中国自制的影片里可当‘空前’这两个字无愧。黎锦晖在剧场门口对洪深说‘你不是预备下半年教书吗?请你赶快向各方面取消成约来专做导演影片的事情。’这种话讲得很得当,因为在中国影片的摄影厂里的确少不了要有一个称职的导演者。”[18]黎锦晖为中国近代知名音乐家,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致力于新音乐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携手并进,从他对洪深导演导演的评价来看,洪深的作品是符合知识分子阶层的审美情趣,颇受知识分子青睐的。《申报》另一篇有关《冯大少爷》的影评也写道:“总之此片之出,非惟为明星中之最佳片,亦可称我国佳片之一。观此片者均能道之,洪深之材、不可谓不佳,其导演之重要、与出片之关系,尤可见矣。”[19]洪深以自己中西兼融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舞台剧实践经验,在担任电影导演时,下意识地从戏剧艺术中汲取养分,并对戏剧艺术进行嬗变与转化,形成了与旧派影人迥异、绵长隽永的导演特色,《申报》在对他的作品进行宣传的时候也曾以“东方刘别谦”相称。

值得玩味的是,单从《申报》的影评来看,洪深似乎在电影界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事实上洪深曾于1928年宣布退出电影界,他自己对此作出过一番解释:“第一,我所导演的片子,营业成绩太不好了”“第二,我在电影界的生活,太无乐趣了”“第三,我太没有拿技艺换钱的资格了。” [20]纵观洪深20代的电影票房,《冯大少爷》《早生贵子》《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等片在商业上都相当一般,《卫女士的职业》尚未拍完便有片商回绝,直言洪深导演的电影不卖钱,这样的结果说明,洪深看重电影庞大的观众群,想以电影作为思想启蒙的武器进行宣传教化、构建国民性的初衷并未充分实现。分析其商业失败的原因,主要源于他所编导的作品不以情节见长,而是遵循他知识分子的审美旨趣,并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受舞台剧影响颇深,从而直接导致了他的作品在票房上的失意。

洪深的导演风格含蓄内敛、绵里藏针,将批判的主旨隐于平淡的叙事中,尽量靠镜头的连缀铺排来叙事,这与明星公司一贯的商业性风格完全不符。《冯大少爷》的主旨是为了批判遗产继承制度之害,但却没有刻意编创戏剧性冲突强烈的人物关系,而是运用镜头的对比和重复让其题旨自现。如《申报》登载的吉诚影评所记,电影在表现冯家父子并道回家的场景时,选择将父与子的不同表现剪辑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父步行在前,汗流喘喘。抵宅,由侧门入。而大少爷则瞌睡转中正门而入。”“父在家中计算账目,汗出如珠,子客外乡左拥右抱。”[21]通过画面的直接对比将父与子的“辛逸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个人风格明显的旁观者视点之外,洪深在字幕的使用上也一改明星公司此前字幕太多、直白太甚、毫无意蕴的做法,《冯大少爷》是尽可能地倚重镜头语言,减少字幕的使用。唐越石的那篇影评也提到该片“字幕也少而精致,总数不过一百有余,最简单的只用一个字,例如‘父’‘母’‘子’等,字幕虽少而能使观众十分明了他的用意。字幕中有重复用的,例如‘太太不在家少爷也不在家’,用一次有一次的意味”[22]。不同于郑正秋等人以情节见胜的作品,洪深以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在心理为意趣,如此白描、冷隽的导演风格,是需要具有一定审美层次的观众细细品位的。洪深的导演风格在当时以传奇志怪为流行的电影界显然属于边缘性的审美,因此,在影片上映之后,未受小姐太太们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了。《申报》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其实《冯大少爷》产生时,已经有影片商说‘我们只觉得这张片子人数太少、毫不热闹’,中国人最相信的是热闹,甚至于无理取闹也是欢迎的……所以洪深君导演的《冯大少爷》还不如《小朋友》《上海一妇人》的能够得影片商的欢迎。” [23]

尽管洪深在编剧和表演方面的手法受到刘别谦的部分影响,但是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实则受其舞台剧的影响更甚。洪深导演的电影作品景别变化较少,惯用长镜头,并且多为中景镜头,并以客观镜头为主。这种深受舞台剧影响的镜头运用,虽然呈现出冷隽、客观的效果,可以直接地显现电影的主旨,但是却难以让观众跟随镜头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对角色产生共鸣与认同。洪深导演的电影平淡而有深味,精细而不烦琐,通俗而又脱俗,这在当时以通俗审美为主流的20年代算是超前和脱离于时代的。正如洪深自己所说:“我的《冯大少爷》《爱情与黄金》《卫女士的职业》等批评人生的戏剧,在那时也是恐怕也是太早了一点罢!”[24]

另外,洪深在戏剧方面的学识让他在当时只有幕表制的电影界已经属于前沿的专业人士了,但他毕竟未受过专门的电影技术的训练,因此,他作为导演在电影的摄影、用光、服化道等技巧上的把控还存在不足之处,这在《申报》唐越石的那篇影评中也有记录,作者提出了该片明显的三个缺陷,均是有关技术层面的。“甲摄影,调子太硬,演员脸部的肌肉因受极强的光度照着丧失了不少表现能力。乙布景,布景者不知道透视和空气与景物的关系,所以在老五的房后布出一个极恶劣的屋瓦。丙服装,服装的深浅同墙壁上的色彩有些没有什么分别。”[25]这也说明电影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有着独到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手段,早期的影戏观将戏剧和电影混为一谈,实则是当时的电影从业者没能在美学层面体认到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必须两相匹配的特性,这是早期电影工作者的局限,洪深也难逃窠臼。

民国时期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具备了艺术欣赏、娱乐消闲以及教育民众的多重身份。洪深从20年代初入影坛,虽后来经历了两次退出与回归,但对于中国的早期电影界而言,洪深始终保持在场。他将在戏剧艺术中汲取的编、导、表等现代规范引入电影,并在电影创作中与戏剧实践双生互动,以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意识去重塑国民意识。洪深重视电影的教育功能,在他看来,电影创作须同戏剧一样,树立起改善和教育人生的指导思想:“电影比舞台剧更能深入民众,是更好的教育社会的工具。”[26]相较戏剧而言,洪深在20年代的电影创作中更多地体现出其审美主义的追求,在人物的塑造中注重心理化的抒写,体现出对人性的洞察,将感性的元素熔铸进时代的洪流,有一种别样的感伤。洪深说自己喜欢“描写矛盾迷惑的人生、隐微难言的个性、迂回变迁的心理,显着浓厚的空气,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特色,一场戏有一场戏的滋味” [27]。当电影因其与生俱来的商业属性和洪深的个人审美旨趣发生碰撞时,就出现了观众的世俗审美趣味与洪深心理审美主义之间的裂隙,不仅造成商业上的败局,也让洪深以电影改造国民的初衷难以彻底实现,最终不得不灰心离开电影界。

《早生贵子》的工作照

参考文献

[1]丁亚平.电影世界、精神生命与社会生活——重寻洪深历程[J].当代电影,2008(6):34.

[2]上海大戏院.戏剧改进社开演白话新旧赵阎王[N].申报,1923-02-04(1).(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3]洪深.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M]//洪深.洪深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4]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M].南京:正中书店,1935(9):2-3.

[5]黄任之.戏剧协社公演纪 黄任之之讲演[N].申报,1924-05-06(14).

[6]洪深.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悬金征求影戏脚本[N].申报.1922-07-09(1).(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7]盘剑.申屠氏:思想、艺术追求与文化语境的错位[J].电影艺术,2009(9):22.

[8]孙石生.评《冯大少爷》影片[N].申报,1925-09-11(23).(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9]为中国影片别开生面 有艺术的新作品[N].申报,1926-02-23(21).(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10]女书记 原名卫女士的职业[N].申报,1927-10-24(20).

[11]夏衍. 洪深研究专集:A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12]田汉.序[M]//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上海:生活书店,1935.

[13]洪深.洪深研究专集:A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14]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M].上海:生活书店1935(2):26.

[15][18][22][25]唐越石.评冯大少爷影片[N].1925-09-04(18).(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16]惠民.记《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N].申报,1926-07-03(22).

[17]傍醉生.纪明星宴上之二电影及其背景(三)[N].申报,1926-12-06(17).

[19][21]吉诚.谈新片《冯大少爷》[N].申报,1925-09-05(26).

[20][27]洪深.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M]//李亦中.银海拾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昭.记《冯大少爷》影片[N].申报,1925-09-25(20).

[24]洪深.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了么?[M]//洪深.洪深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6]洪深.现代戏剧导论[M]//洪深.洪深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现代电影文学资料发掘、整理与资源库建设”(编号:18ZDA262);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发现与阐释——先行者洪深的再认识”(编号:2019SJA2030)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曹洪刚

编审:曾 珍

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3期

《电影评介》1979年创刊

影视类学术期刊

以“研究影视、服务影视”为办刊宗旨

中国知网点击率名列前茅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双效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欢迎订阅杂志

★订阅信息:

国内统一刊号:CN52—1014/J

邮发代号:66—9(半月刊)

每期定价:20元;全年定价:480元

★订阅方式:

1.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

2.直接向杂志社编辑部订阅。

研究影视|服务影视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电影评介》杂志投稿,传播影视研究的前沿动态、分享学术研究成果,惠及学林!

唯一投稿邮箱:

filmreview@163.com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