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拖鞋申报编码】两代台商的东莞故事

时间:2023-02-26 11:29:2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工人工资的上升,很多大企业经历了订单下降和成本激增的夹击。很多企业倒闭、转移、转型,东莞的经济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40年前,一场变局像开幕一样。开放是风,改革是浪。这个衣领是从穷困时代清平初的尽头开始的风,成为动荡时代的米兰之间的波浪,最终成为风吹、波涛汹涌的气势,被冲刷了40年,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的剖面。无论是持续了几十年的“经济奇迹”,还是人们日益丰富的心灵;无论是改变360行的“互联网”、普通人的快递投递、进入新的“四大发明”、与洪志相关的“高质量增长”,还是与民生相关的“消费升级”。改革开放40年后,标志着中国社会的“一神论”。

看小的就知道,看结尾就知道结尾。时间给了我们答案,但我们仍然要从历史树的粗壮身躯中截取几圈年轮,寻找细微的花纹,窥视以前的风云,预言未来的干旱和洪水。

我们用文字来弘扬“能展示未来的过去”,用图画来讲述以团结为烙印的人、事、事,所有这些都只是画出了“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历史底稿。

对照历史本钱,继续改革,四十字不惑。

现任职务:广东东莞,共4号

新京报记者陈京收入编辑滑校王心。

2012年,台湾人郭俊宏为父亲在广东东莞设立的鞋厂注册了第一个自有品牌。此前,他的工厂为美国一家著名品牌代工生产雪地靴已有三年,设备齐全,技艺熟练。

两年来,郭俊宏投入100多万人民币生产了5000多双雪靴,但只卖出了500多双。爸爸生气了,让我彻底放弃自主品牌。"清理库存,回去专心代理."

但是郭俊红不想放弃。他一直在尝试把雪地靴换成女性拖鞋,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他的拖鞋现在每天可以卖出100多双,每年可以获得超过一百万双的利润。

和很多东莞企业一样,郭嘉的公司一开始是做纯加工贸易的,所以不用担心原料,也不用考虑销路。只用代理工,他家的鞋厂在短短几年内从数十人扩大到最高峰800多人。

但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工人工资的上升,很多大企业经历了订单下降和成本激增的夹击。很多企业倒闭、转移、转型,东莞的经济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像郭俊宏这样的台湾企业2代面临着与父辈不同的时代。即使是最普通的传统制造业,也要花很多精力研究和尝试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如何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等。

对这两代台湾商人来说,东莞40年的产业变迁可以看出一点。

“三来日报”模式的诞生地

郭俊宏的鞋业公司由父亲于1994年创立,搬到了台湾著名的东莞胡歌。这里是东莞的鞋业生产基地。据媒体报道,2008年胡歌的鞋子占全球的18%。

改革开放后,入驻东莞的港台企业大多走加工贸易路线,只需按照外国品牌商的要求生产商品即可。缺乏技术和品牌是这些企业的共同弊端。

加工贸易的根源来自东莞在全国开拓的“三来日报”模式。所谓“三合一补充”是指材料加工、样品加工、零部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1978年7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使广东、福建等地能够实行“三来补充”。广东确定东莞为五个示范县之一。

试点确定十几天后,香港商人张子美在东莞县第二轻工业局的领导下到达了太平镇(胡文镇)的太平服装厂。他带来了黑色人造革女士的手提包和原材料,让服装厂复制手提包。

东莞太平手袋厂照片。回答者公岛

“熬夜赶工作,我们第二天早上拿出了和样品一样的手提包。”当时担任太平服装厂业务负责人的唐志平表示,当时张子美对手提包非常满意,决定立即将手提包厂落户豪门。

这是2018年4月3日东莞展览馆展出的太平手袋厂的产品。新京报记者王嘉宁照片

同年9月15日,东莞太平手袋厂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执照,以“粤语001”成为全国第一家“三来日报”企业。唐志平曾成为太平手袋厂的第三个厂长。

除了原料和样品外,太平手袋厂还引进了“雕刻工资”等新的工厂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当时工人的工资一般不超过38元,但太平手袋厂的学徒可以拿到110元。

738?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7055718&x-signature=jIHf%2FX9oug42qYYgmtIseFqT9ac%3D&index=2" width="640" height="427"/>

东莞展览馆里展出的太平手袋厂女工照片。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为了提高外企企业投资办厂的效率,1978年12月,东莞组建了“对外来料加工装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当时东莞县政府的授权下,全权审批150万美元以下对外加工项目,所有手续在该部门全部办妥。随后,“三来一补”的模式在东莞、珠三角乃至全国遍地开花。

最初来东莞投资设厂的多是港资企业。但从1987年开始,大量台企工厂逐渐向东莞迁移。

“当时,台湾正好开放了到大陆探亲、投资和观光。台币兑美元升值、台湾‘劳动基准法’实施又导致台湾当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东莞创业的台商二代林子凯说,这些因素使得台湾制造业优势丧失,工厂纷纷外迁。

1994年,赖泓佑的父亲赖光海也从台湾来到东莞,与人合资设厂。厂里的订单,就来自赖光海的台湾公司。“当时,国外下到台湾的订单一年比一年多。自己建厂才能更好地对品质、货源进行把控。”厂里的一名老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

2002年,赖光海又在东莞设立了新的加工厂。此时,东莞产业链已相对完整,无须从台湾进口原料。但国外接单、本地生产的模式并未改变,产品贴牌后销往世界各地。

五六年间,赖光海的厂子依靠这一模式迅速发展,从最初的几十人扩张到一千多人,产值过亿。

“那时候唯一的压力就是要赶紧出货。从没想过提升技术,打造品牌。”赖泓佑说,忙碌的时候,一个月一天都不休息,员工还要两班倒。

“做什么都能赚钱”

1996年,林子凯的父亲林保村带着为鞋子生产拉链的工厂来到东莞,“供应链到哪里,我们就得跟到哪里。”

那时,随着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向东莞转移,为这些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们也跟着涌入东莞。

刚到东莞时,林保村的工厂只是一个二三十人的小作坊。租一栋房子,一楼做仓库,二三楼做工厂。

那时,厂里生产的拉链供不应求,很多鞋厂便拿着现金前来下单、拿货。“当时,经常听人说,订单要排这么久,不行,我们的货要交了,快点给我了。这批拉链我要拿走。”林子凯记得,有一次,两个鞋厂的采购经理为了能插队拿货,大吵一架。林保村也很尴尬,只好让朋友的工厂帮忙一起做。“当时有种感觉,我老爸怎么这么厉害!”林子凯说。

2018年4月9日,东莞松山湖,东莞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执行长林子凯,台湾人。 新京报记者 王

很快,林保村的拉链厂扩充到一千多人,实现了大批量生产。

“大概2000年左右,我上大一。同学会说,你爸去大陆,我爸也去大陆。”林子凯记得,厚街镇珊瑚路短短500米的街道上,最多时有40多家台湾人开的餐馆,被称为“台湾街”。台企老板们经常会在这些高级餐厅里聚会,宴请国外客户。

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林子凯萌生了到东莞发展的念头。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到父亲的工厂里实习,从生产线工人做起。仅三个月,他就有了新想法:自己开厂。

一个台湾来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没有任何本地资源。所有人都认为林子凯太疯狂了。

林保村并不看好儿子的这次创业,却还是借给他150万元启动资金。林子凯用它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生产制鞋过程中要用到的一种化工材料。

林子凯正好赶上了东莞制鞋业的鼎盛时期。据《南方日报》报道,当时,世界上65%左右的高档鞋、名牌鞋都出自东莞。这为林子凯的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那时候,只要努力,做什么都能挣钱。”虽然曾被合伙人骗了,赔了不少本金;但只用三年时间,林子凯就还清了父亲的贷款,实现了财务自由。

他很庆幸,自己抓住了东莞贸易加工业最后的红利期,并且成功地扎下了根。

而他也眼睁睁地看着形势瞬间急转直下,更多的台资企业集体撤离。

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一边倒闭,一边转型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突如其来,让国外订单大幅下滑;当年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则规范了雇佣方式,东莞的外贸企业集体遭遇寒冬。纯粹依靠贴牌生产的企业,难以抵御冲击,有的倒闭,有的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地方。

林子凯说,2014年之前,他的客户平均每年要倒掉三家。

“当时,两方面压力同时降临,确实影响很大。”赖泓佑说,2009年,他遇到了进厂以来最大的难关。这一年,工厂几乎没有什么订单。靠计件拿工资的一线员工扛不住收入锐减,纷纷离开。“工人数量也减少了一半。只能想着办法节省开支,熬过去。”

赖泓佑也想过把企业迁到东南亚。2014年,他曾经到柬埔寨考察,之后便打消了念头。

2018年4月9日,松山湖,东莞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里的女员工。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据赖泓佑观察,柬埔寨人工、土地成本虽然目前比国内低,但因为供应链配套不全,很多材料还是得从国内进口,加上当地工人的产能只有国内六七成,综合下来,顶多也就节省两三成的成本。而且,柬埔寨的人工成本也在快速增长,“四年前我去的时候是90美元,今年估计能涨到180美元。”

而决定留下来,只有转型升级一条活路。

2008年3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东莞调研时提出,“如果东莞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同年,东莞市颁布《关于做好东莞市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探索出了拓内销、创品牌、强研发等转型路径。

相关专家也认为,东莞一些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厂倒闭的同时,一些高科技、大品牌公司也在崛起。一边是倒闭潮,一边是转型潮,两者并存。这是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赖泓佑投入了一百多万购置机器,在一些生产工序上替代人工。以前在衣架底漆打磨环节,工人要把衣架拿在手上一个个打磨,一个人一天能磨两三千个;现在,工人只需要把衣架放进机器,一台机器一天可以打磨上万个衣架。

“更关键的是先打造品牌。”赖泓佑说。去年,台湾人夏格非加入了赖泓佑的团队,负责品牌建构和产品推广。有一次,他帮公司刚上线的木质衣架刷到了美国亚马逊的首页,但一周之后又掉了下去。

“一开始想先推出最基本的衣架,但竞争不过已有品牌,”夏格非说,“如果没做出点不同,消费者一输入‘木质衣架’,整个页面出来几百个都是一样的。”他调整了衣架颜色,衣架身形增加了曲线。目前,新上线的上千个衣架已经断货。

“还是要改变转型做品牌,如果不改变模式,单纯转移到东南亚,不出几年,今天东莞发生的事情,将会在那里重演。”赖泓佑说。

为自己的品牌找销路

和赖泓佑一样,37岁的台湾人郭俊宏也想着打造自己的品牌。

那是2012年,郭俊宏正式加入父亲的鞋业公司。此前,公司一直为国外大品牌代工,只需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不用考虑品牌和销路。过去800多人的工厂,彼时只剩三四百人。国外的订单越来越少,利润也越来越薄,代工一双鞋只能赚3块钱。

在台湾时,郭俊宏学过美工,大学毕业后在影视公司做过动画、剪辑,还开过几年影视表演工作室。凭着之前的经历,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并且要把市场从欧美转向中国国内,“大陆的市场非常广阔”。

2018年4月5日,东莞长安招聘信息栏前的女工。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最初,他满心热情地注册了第一个鞋靴品牌,还亲自设计了LOGO。没想到,投入100多万生产的5000双鞋,却只卖出了1/10。

“当时顾客反映最多的是,我们的高筒靴欧美模特穿起来好看,但中国人穿起来却显得矮胖。”郭俊宏说,而且按照代工的材料和制作标准,一双雪地靴的生产成本要200元,线上销售要500元才能盈利。在品牌没有知名度的情况下,许多消费者宁愿去买便宜的高仿鞋。

尽管父亲反对继续发展自主品牌,郭俊宏还是决定再试一次。这一次,他将目光瞄准了自家工厂更加擅长的女式凉拖。

一番摸索后郭俊宏发现,创立自主品牌不仅要做到产品质量好、性价比高,还要在包装、营销上花心思,不然很难开拓销路。这是与做代工最大的差别之一。2015年5月,他带上自己设计的多款鞋子,参加了某网店平台的自主品牌鞋靴箱包推广活动。最终,3款凉拖中选。

经过一个月赶工,厂里备足了4万双鞋子。活动仅3天,就卖出了2万双。“在活动开始的前十个小时,营业额就达到了24万元;3天,营业额达到了90万元。”郭俊宏说,当时,他们整个团队都非常兴奋:“之前,我们一整年的营业额才24万。”

此后,郭俊宏又为自家的鞋子们拍摄了广告片。他特意找来台湾的设计师、摄影师为广告片操刀,请模特为每款鞋子拍摄短视频,为的就是打造出“不一样”的感觉。郭俊宏说,“虽然价格不是很贵,但在以前我们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品牌营销意识。”如今,这些广告片被放到网店里,每天的点击量都超过一万次。

那次推广活动后,郭俊宏自创的品牌逐渐被消费者认可,鞋子的单价、销量也在不断提升。过去,一双基本款凉拖定价39元,如今则能卖到109元。

“提价后,销量下降了1/3,可是收入提高了1.5倍,而且留住的是一些相对高端的顾客。”郭俊宏说,现在,品牌已经开始盈利。

据媒体报道,2008年以来,东莞台资企业总数稳定保持在3400家以上。来自东莞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东莞台资企业的结构在不断优化,生产模式从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自有品牌转变。截至目前,东莞拥有自主品牌的台资企业超过600家,委托设计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占比从2008年的33.8%提升至目前的74.7%。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