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弘干
上海市黄浦区中区山东路和汉口路相交的西南角坐落着新古典风格的五层大厦,复合式壁柱、挑选的阳台上都布满了花纹装饰,被誉为“现代报纸的开端”的“《申报》旧址”。
《申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旧报纸,最初由英国人安娜特梅萨在青铜治十一年(1872年)创立后,对国人转手,影响力不断扩大。甚至很多上海人统称报纸为“申报地”。抗战时《申报》多度的停刊,又在日本区的威胁下被迫复刊,抗战胜利后改为观相合,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接管上海防务,将《申报》定刊为国民党唐山。《申报》创立77年,出版25599期,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在100年的报社大放异彩。
《申报》之所以能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离不开当时上海报纸大王史良才的苦心经营。他抱着新闻救国的理想,精心经营,预知改革,《申报》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从1912年的历史量收购《申报》,担任总经理,原先发行量只有7000份的《申报》,到1917年达到2万份,此后稳步上升,1925年突破10万份,1932年超过15万份。
以修改历史的态度经营报纸
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变化之际,32岁的历史在张川等实业家的支持下,以12万韩元的价格在席子上购买了40年的《申报》(当年9月23日签订合同,10月20日正式搬迁),走上了办报的道路。谢良才毕业于杭州蚕桑学堂,在上海成立了蚕桑女子学校,在《申报》做兼职和专职编辑,接触过近代新闻业。
史良才的报纸运营理念非常明确。几乎所有争议事件,即今天所谓的“公共话题”,都受到《时报》的充分关注。对铁路建设的分歧、派遣留美儿童、过去的兴废、小城闲散和娱乐方式的变化、上海发生的烟管妇女党、中西医的冲突、杨乃武的冤案过程、馆长礼仪简略的呐喊、《申报》中出现。可以说,要想理解真实的晚清社会,必须阅读《申报》。
1913年3月,《申报》连续10多天刊登广告,表示在中金收购开始40年后,将收购《申报》家报纸。一位老读者张仲祥献上了自己收藏的完整版本。1922年,《申报》 50周年大庆,也是思良在任《申报》 10周年之际,《申报》撰写了《申报》大书(包括世界变迁),这是中国和世界报纸其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等领域,文章均来自胡适等名家的手笔。十年来,历史的多少面对现实,不妥协,不逃避,竭尽全力发展《最近之五十年》的事业,尽了人民的天职,还了人的天职。元旦那天,《申报》的春节增刊社论这样写道。“过去是政府附属品的新闻事业今后将成为为经济独立指导民意的明星。过去为小客卖弄笔调的新闻事业今后将成为宣传民意、促进大同的使者。遭受过去无聊敲诈的新闻记者今后将成为代表舆论的武器。过去,为无人政治家做家谱的新闻工作,今后将成为工商业发展的先声。”话里的意思已经触及到现代报业的本质。
1914年,遮天蔽日的袁世凯颁布了《申报》,试图牵制舆论。《申报》一上台就遭到激烈反对。《报纸条例》时评陆续报道了北京媒体反对该条例的消息,称“报纸的天职必须被记录下来,禁止不严格尊重舆论的程度,因此要采取宽容主义”,并表示“新安全法颁布以来,中外报纸的评论纷至沓来,表示了很多反对”。5月27日,《报纸条例》发表的时评《申报》指出:“权势一代践踏自由,严格地将等级定为法律,是法律和自由平等不相容的。”
1927年4月13日,《申报》详细报道了“4,12”惨案的真相,在历史上留下了可靠的实录。随着国民党政权从血泊中崛起,试图保持独立发言地位的报纸面临了新的、更严峻的考验,新闻自由首先受到了一党检查,从此“天窗”抗议成为了家常便饭。从1930年2月到10月,仅《自由平等与法律》韩元就打开了9次天窗。在那一年,《申报》成为网评(上海《新闻一家》)中唯一一家拒绝国民党官方派员入住的报纸。史良才的理由是,《申报》不收政府一分钱,不需要接受裁员。他说,半个世纪以来,《申报》没有政府派员的指导,同样深入人心。他顽固地拒绝强权,介入心爱的报纸,与他最终被暗杀的命运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