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茂名课题申报】第五届中国发源地文化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2019发源地文化产业展望

时间:2023-02-12 10:04:1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2019年1月12日,第五届中国起源文化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酒店会议室成功举行。这次论坛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探索中华起源、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强国战略。作为我国重要的发源地文化学术对话平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领域重要的产学研交流平台,此次论坛由中国文联文艺艺术中心、中国西部研究开发促进会、中国发源地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发源地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文华部副部长潘振珠、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九届副会长、中国西部研究开发促进会理事张长远、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类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晓焕千作奇观朴艺馆馆长杨仕作。组装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赵庆军等领导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发源地文化申报代表、中国发源地文化产业基地负责人、新闻记者等参加了此次论坛,围绕发源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多维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后发源地文化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略、新趋势。

为了突出论坛主题,展现发源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构建我国发源地文化的顶层对话平台。论坛分为中国起源文化论坛酒论坛和中国旗袍文化、中国组装者文化主题论坛三大板块。与此同时,论坛公布了2018年中国原产地文化申报项目课题成果,并举行了中国原产地文化杂志系列丛书发布和启动仪式。聘请了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19名知名专家作为中国原产地智库专家和首席经济学家。

央视主持人陈墨,中国起源智库专家、财经主持人赖东方主持论坛。

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任徐贤坚的讲话

徐贤坚在讲话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发源地不断探索和扩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领域。中国发源地专家智库的成长带动了发源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发源地文化事业不断前进,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成果来自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大力支持,来自研究小组目前对国策的深入理解基础上的贯彻,来自继承文化自信的坚持,来自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而奋进的坚定信念。在未来的探园道路上,中国的发源地队伍将越来越大,希望中国的发源地能迅速将中国文化的传播传承到新时代。

中国原产地智囊团专家——2019年中国原产地文化展望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文华部副部长潘振珠发表主旨演讲。

只有探索发源地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交往和提高文化自信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文华部副部长潘振珠发表主题演讲时,分析了中国发源地文化与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关系。他说,中国文化在全世界有着无比大的魅力,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文明是古今一脉相承的,现代文明与五千年的文明融为一体。

>潘震宙部长对运用起源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展开四点探讨:

第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一定有其根本。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中华传统文明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从正义、求大同。

第二,传承、发展、创新之后与新的文化时代相融合,从传统文化中探寻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整合发展。

第三,只有对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民族文化血脉中探寻,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未来。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昨天,才能充分的把握今天,更加自信的展望和创造明天

第四,探寻起源地文化最直观最真实就是参考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出土文物,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来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九届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发表主题演讲

起源地文化是 中华 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本清源、追根溯源是 传承传播 好 中华 文化 重要举措

程路主席认为,起源地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追本溯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代起源地文化研究要牢牢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深入人民群众,同我国地区的脱贫与致富相关联。挖掘起源地文化不仅仅是发现,要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要放在一起,结合当地条件,让民众实现脱贫,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二是建立起源地文化创新标准规范。起源地文化的研究必须要正本清源,发掘中华文化并且要进行文化创新。认真总结多年来起源地文化研究的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起源地文化向前推进。三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除了对自然的关注,还须与社会、教育等结合起来。结合实际,积极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向前发展。四是起源地文化研究要和一带一路的推进、建立世界命运共同体、及国家大的战略背景紧密结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起源地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发表主题演讲

文旅融合为起源地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范周院长从多维度来阐述起源地文化发展新方略。他认为,文化资源一定要会甄别,要梳理起源地的文化脉络,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文旅融合为起源地文化发展带来机遇,探源工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结合文化旅游,提高认知。

范周以文旅融合为大的背景,讲出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需要坚守的两大原则。原则一是,有机融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原则二是,有效融合,积极融入社会大环境。

范周认为,文旅融合背景下起源地文化传承与开发有三大途径。第一,梳理现有资源,发掘文化精华。第二,分析文化特色,创新传播手段。第三,多元碰撞融合,放眼世界舞台。

现如今全域、数字化、工业旅游日益增多,“研学游旅”日渐盛行,新情况出现如何研究?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义。解决第三种新业态,不仅抓文还需要抓武,传统文化要有机融合到现在的生活中,要有所创新。追寻历史的本源,起源地文化的现象不能过渡娱乐。走上百姓日常的起源的东西要严格的把握,要对文化起源要有敬意感,有效有序的科学开发。

不忘初心,为 2018年中国起源地文化成果喝彩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为早立子民俗文化起源地课题、中国旗袍文化起源地课题、盛京满绣文化起源地课题、中国纸上刀绘文化起源地课题、“天人合一艺术”理论与作品起源地课题代表颁发证书。

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 刘德伟宣读2018年度中国起源地文化申报项目课题成果评审意见书

奋勇前进,为中国起源地下一个五年谋略先行

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竞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庞智磊、新浪文创项目负责人朱黄辉共同发布“文化标志地”。

文化标志地是代表一座城市、一个业态、地区的根和魂,是一种文化新地标,是起源地文化的新名片,是在某一地区中具有标志性文化符号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标志地”发布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欢,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竞生、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王润贵,宁波市奉化区政协副主席、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党工委书记胡荣共同发布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天妃文化在宁波》。

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是按照城市和主题梳理各物质、非物质文化的起源,编辑出版一系列的书籍。对起源地文化的保护、传承、产业发展提出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具有科普、教育、收藏及参考价值。《天妃文化在宁波》为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天妃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

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刘德伟,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竞生,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王润贵,中国纸上刀绘创始人、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王静共同启动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中国纸上刀绘文化》

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中国纸上刀绘文化》,全面解读未来中国纸上刀绘文化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全面体现中国纸上刀绘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构建出中国纸上刀绘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新模式。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崔小江共同启动中国沉香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任徐岫鹃,江西省万年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元军共同启动中国稻作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

由江西省万年县人民政府、万年县科学技术协会申报的中国稻作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委宣传部申报的中国沉香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是研究、梳理地区起源地文化脉络的重要方式与举措。助力于地区经济、文化升级发展与产业转型,对塑造地方起源地文化名片,让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庞智磊,东方石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张晶共同启动东方石源文化项目。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等相关工作,梳理发展传播石文化,探寻石文化起源,将石文化产品走进千年万户,使其真正具有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欣赏性。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杨,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主编、中国品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常量,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冯京平,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竞生,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王润贵,起源地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蓉共同发布“中华源字号”标识产品每日粮源。

“中华源字号”标识产品每日粮源为新时代健康饮食文化消费的一大亮点,产品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余种杂粮汇集在一起,谱写健康营养新篇章。

中国旗袍文化主题论坛-新时代传统文化服饰创新发展

旗袍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服”“国粹”。同时,旗袍又为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符号。旗袍文化不仅彰显了我国人民的审美需求,又蕴藏了从我国古代文明到近现代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深入研究中国旗袍文化,推进中国旗袍文化的创新创造和产业发展,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针对中国旗袍文化创新发展开深入对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欢在中国旗袍文化主题论坛中发表演讲

探寻 旗袍文化 的 起源, 对于 文化工业的创新极具意义

张晓欢表示,旗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浓缩精华,探寻旗袍文化的起源和文化工业的创新是极具有意义的。

因此,旗袍文化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去挖掘、创新、弘扬、探寻传播。

第一,旗袍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工业文化的代表。国家工信部也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也默默无闻的做了许多工作,旗袍文化也是和工信部紧密结合。传统的工业文化的输出更能体现我们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更能体现我们文化的悠久。第二,旗袍文化是中华礼仪文化的代表。研究旗袍文化的起源是对中华传统礼仪的有机再造,作为中华对外交流的礼仪文化,旗袍文化与中华礼仪文化的结合能够提升国民道德素养。第三,旗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代表,是一种创新文化。旗袍的流行被广大东西方女性所青睐,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如今旗袍在不断改良也在不断的创新。第四,旗袍文化是现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必然要求,与重新解构与建构世界流行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了必要的贡献。以不忘本性、不忘个性来适应高质量的时代发展要求,旗袍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输出文化软实力的代表。

高峰对话 - 中国旗袍文化的新时代和新使命

中国旗袍文化主题论坛的高峰对话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任徐岫鹃,“盛京满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晓桐,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程萍,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主编、中国品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常量,分别对旗袍文化发表观点。

张柏提出,要重视技术上的保护,让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长存。许多珍贵的服饰文物,出土后大多已经破损,无法展览,因此要结合现代的保护技术注重对丝织品一类的服饰保护。

徐岫鹃从传统文化的艺术角度分析。她指出,旗袍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纹饰,然而有很多现代工艺却无法达到古时的标准,因此要发掘一些传统的纹样,学习纹样的技法技艺。让旗袍的设计制作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彰显文化特征,让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杨晓桐对中国起源地表示感谢,她认为,作为一名传承人,对家传技艺能够发扬感到激动,家人和传统文化艺术家正是鼓舞自己对传统文化追求的领路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晓桐对旗袍的认知已经超出了喜爱,多出了敬畏。为了能将旗袍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2018年与辽宁省的合作的扶贫项目中,她将刺绣艺术分享给了乡村女性,让贫困村民可以用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增加了幸福感。

程萍认为,旗袍虽然备受女性喜爱,但在现代很难成为女性常穿的服饰,这是由于人们在看待旗袍时,往往只重视了礼仪、宫廷和皇家官员的部分,而忽视了旗袍在老百姓生活里的定位

常量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表达了对旗袍这一文化形式的亲切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喜爱旗袍的人会自发的去穿旗袍,这份认可证明了旗袍的文化价值。倡导共享旗袍文化,分享旗袍文化的益处,旗袍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中国早立子民俗文化主题论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早立子民俗文化历史记载始于汉代,是迄今为止历史时间最久远,流行范围最广泛的一种喜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早立子民俗文化发展至今以现代方式表达,就是一种创新。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通过文化创新发展,打造现代高质量早立子民俗文化产品,增加中国文化产业附加值,为世界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杨在中国早立子民俗文化主题论坛发表演讲

探寻起源地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应用价值

探寻起源地文化,就是要把我们民族的传统找回来,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捡起来,寻找那些中华民族铭记着的最优秀的精神元素,寻找那些积淀着的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寻找那些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对于起源地文化的应用价值,罗杨认为,第一,探寻起源地文化既是体现对祖先留下遗产的尊重,也是表达对祖先留给我们文化的眷顾。第二,探寻起源地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具有永不褪色的应用价值,既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祖先的辉煌创造,也是让我们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的精神的血脉和源泉。

一个国家要敬畏自己的历史,一个家族礼敬自己的先人,一个人要记住自己的出生地,一个民族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向哪里去。不了解自己的历史,就无法面向未来,我国无论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源,只有这样才能不丢掉自己的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忘本来,才能面向未来,希望关注和热爱起源地文化的各位同仁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高峰对话 -早立子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中国早立子民俗文化主题论坛高峰对话环节,早立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景军、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刘德伟、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文义、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王润贵,起源地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多红斌,就早立子民俗文化展开了深入探讨。

赵景军在介绍早立子民俗文化后讲到,在中国板栗之乡迁西,四百多个乡村家家户户都在传承着早立子民俗文化,经过长久的演变发展,也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今,早立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是促进唐山地区经济转型的有力抓手。

刘德伟表示,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知识产权,之所以要做起源地文化的梳理,就是要把文化起源地的核心知识产权分析挖掘出来。早立子民俗文化,首先要把它的源头脉络、本质理清,它还体现了立家报国的升华一面,在其承载的观念基础上,要将这种文化价值观念结合起来,传递“早立子,报家国”的核心精神。

何文义提出了对早立子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等多种观点。传播早立子文化,需要重新建一个新的文化模式,这个新的文化模式,就是产品化,只有资源变成了产品,产品才能产业化,早立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要跳出枣、栗子的实物局限,不断开发创意以及延伸的含义,生成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价值。

王润贵表示,作为起源地文化传播工作者,一定要有态度。接下来,将继续为起源地文化传播工作继续付出努力。他谈到,对于家族、民族来讲,早立子民俗文化始终传达着繁衍生息的理念,表达了对家族与民族的祝福和心愿,这是国内外所共通的认知,有着广泛的认可基础。

多红斌在早立子民俗文化传播上提出建议,他认为,早立子民俗文化应兼收并蓄,积极汲取我国其他地区相关民俗文化,开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促进早立子民俗文化交流和产业全方位发展。

强队伍 新使命 新征程——颁发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证书

论坛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九届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范周,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刘德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庞智磊,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主编、中国品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常量,新华网文化部主任袁思陶,中国文联老干部局副局长麻振山,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常祥霖,光明日报社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萍,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王润贵,知识产权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宋云,中国管理科学院主任景永智,中国文物艺术品痕迹物证司法鉴定中心外联部副主任蒋志强,香港梅花篆字研究院院长王洪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吴冠中艺术馆副馆长洪辉被聘为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张晓欢员被聘为中国起源地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执行主任丁春明、李竞生颁发聘书。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是起源地文化产业智库的人才高地,拥有大一批知名的文化产业专家、经济学家和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并协调集聚国内外专家共同参与决策和研究。

不忘本源,方得未来——中国起源地文化新高度

五年来,中国起源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为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起源地文化论坛见证了我国起源地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并顺应我国文化发展规律。论坛以学术前瞻、理论提升并重,同时注重起源地文化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与产业实例分享。为我国区域起源地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了一大重要交流平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未来,中国起源地将继续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前进方向,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本次论坛由新浪文创全程独家直播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