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半自动步枪用于仪仗队
1955年1月11日,中苏两国政府换文,苏联向中国提供SKS45自动装填卡宾枪,以及7.62×39毫米M43枪弹全部图纸及技术资料。中国作为新一代步枪引进,在苏联顾问的参与下不走样地仿制。1956年,重庆建设机床厂就造出了84 000支仿制的SKS45,命名为中国19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简称为“56半”。它是中国首支制式半自动步枪。起初少量是由苏联提供零部件,国内配套生产一些小零件,在国内组装完成。这一时期的产品在机匣左前方打印的枪号带有俄文字母。随后每年产量如下:1957年265 000支,1958年243 040支,1959年204 460支,1960年100 760支,1961年124 510支,1962年283 280支,1963年243 140支,1964年300 202,1965年450 000支,1966年600 060支。1956-1966年间共生产289 8452支,其中1964年10月以后出厂的刺刀为棱锥形,以前的均为剑形刺刀。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后,毛泽东主席说:“要准备打仗。打仗,还是寄希望步兵。各省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等。”随后许多省市搞起了自己的三线兵工厂,首先组织生产的是1956式半自动步枪。所以1967年后的1956式半自动生产数量很大,无法统计。
重庆建设机床厂在仿制苏SKS步枪基础上逐步进行了一些改进:①枪管材料用了适应国情的50BA枪钢,代替铬、镍含量较高的50AE、50AZ进口钢;②枪机则用无镍少铬的30GrMnMoTiA合金钢代替进口的30GrNi2MoVA合金钢;③准星座、表尺座、导气箍和机匣盖的机加件改成精铸件,发射机座由模锻机加件改成冲压焊接件,还曾少量生产过冲压机匣;④枪管与机匣连接由螺纹联接改成静压配合;⑤击针横断面由三棱形改为扁圆形,承受打击时能以较大弹性变形增强韧性,增加了击针寿命,取消了备份击针;⑥调整了抽壳钩、抽壳钩簧设计和热处理性能,延长了寿命;⑦后期刺刀由剑形改成三棱刺刀,长度也由原来的312毫米增加到380毫米,优点是刚度好、穿刺力大、杀伤力强;⑧1976年8月开始,枪托由木托改用泡沫玻璃钢托。
1958年9月开始,国内几家枪弹厂都将1956式7.62×39毫米铜弹壳改成了钢弹壳,钢壳表面镀铜或涂漆。
在中国人心目中,1956式半自动步枪性能良好,次发枪弹能够自动装填,质量轻,长短合适,射击精度高,机构动作可靠,并装有折叠式刺刀,可以进行白刃战。
中国海军配用1956式步枪
19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定型后,开始逐步取代部队原先装备的国产1953式骑枪,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式步兵武器。一个陆军步兵班的典型配备是:7支1956式半自动步枪、2支1956式冲锋枪、1-2挺1956式班用机枪。但装备的速度并不快,有些二线部队到1970-1972年才开始换装,主力部队则在1968年前后换装完毕。
1958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指出全民皆兵,要发枪,“再用6年时间,要逐步做到4个人一条枪”。首先,国务院在1960年4月召开全国民兵代表会议,经过毛主席批准,会上向基层民兵代表各送一支1956式半自动步枪。至于广大民兵接收半自动步枪是1964年5月以后的事了。此后,全国民兵陆续发枪,开始发的当然是抗日、解放战争用过的杂式步枪。
20世纪60年代1956式半自动步枪向民兵发放
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1956式半自动步枪首次投入战斗,相比印军用的英军弹仓式恩菲尔德步枪,1956式步枪以其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1956式机枪及1956式冲锋枪,战绩颇佳。
1979年,中越边境反击战爆发,丛林战的特点是“要不不见面,见面就是面对面。”该枪射击精度好的特点得不到发挥,在对方广泛使用的AK47步枪面前,扣一下打一发的半自动射击方式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战后,全军自下而上才统一认识到只能半自动射击的1956式步枪火力不足,应当撤装。
1956半自动步枪用于军训
在中国,1956式半自动步枪仍然装备民兵,以及广泛用于大、中学生的军训活动。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时,在天安门前接受国家领导人检阅的男子民兵方队,手持的就是1956式半自动步枪。而对于年轻读者们来说,很多人第一次参加军训和实弹射击,使用的同样也是1956式半自动步枪。所有曾经接触过它的人都会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并且难以忘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其它国产枪械永远无法替代的。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官方微博:weibo.com/origin/bqzs
淘宝店铺“兵器知识读者服务部”:http://bqzs.taobao.com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