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桥学院即将于11月7日迎来建校20周年大庆。20年,对很多历史名校来说,不过是厚厚校史上薄薄的几页纸,而对建桥学院这所民办高校来说,经历的却是从零开始,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筚路蓝缕。
今天的建桥,已经是上海乃至中国民办高校中的一个独特存在,建桥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实践、民办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民办高校党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经常被业内人士称为“建桥现象”。
带领建桥学院走通20年栉风沐雨成功路的,正是董事长周星增。
办学之梦:从高校来,到高校去
周星增出生于浙江乐清的一个农村家庭,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父母倾尽一切的无私支持,考上了当时的江西财经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贵州工学院、温州大学任教。在温州大学,周星增度过了极其辛苦的5年,每周要教30节课,还兼班主任。教书育人给了周星增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但经济上的窘迫却始终如影随形。
在贵州任教时,两夫妻一年省吃俭用,过年回浙江探亲,至多也不过能给父母送上两瓶茅台酒;在温州任教,情况也好不了太多。当时温州大学为教师提供共建房,需要员工自筹一万多元,但就连这一万元钱,周星增夫妇也拿不出来,还得回家找父母和兄弟姐妹凑。
周星增热爱讲台,也热爱学生,但他始终记得,上初中时,一年过年,家里实在没有什么钱置办年夜饭,母亲拿出一个苹果分成四份,分别递给四个子女,说今年就分这一个苹果当过年吧!当时他“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指天发誓:“我如果长大以后不赚很多钱回来给你用,我就不是人!”膝盖触地的那一刻,周星增懂事成人。如今三十而立,该到兑现誓言的时候了。
于是,周星增辞去公职,随着当时的“下海经商热”下了海。像大多数浙商一样,他凭借着灵活的头脑、辛勤的劳作、良好的信用,很快挣到了人生的一桶又一桶金。挣到钱,周星增的第一个用处是回报母亲,没想到,母亲并没有用儿子孝敬的钱改善个人的生活,而是建桥修路,周济乡里。母亲说:“你让我最骄傲的时刻,就是邮差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地里找你的时刻。其他的成就,比如挣了再多的钱,都比不上这个。”
母亲对教育的无尚推崇,自己对“教育改变人生”的深刻体会,让周星增朦胧的梦想变得清晰:回到教育事业的领地,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办一所大学!
办学之路:建一座惠及众人的桥
一个温州人,跑到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上海,开口就要办一所大学。即便在今天,听上去也有点像天方夜谭。但周星增认为,办大学能给孩子更好的明天,给家庭带来希望,给社会带来和谐,是一件大好事。既然是好事,诚心去办,就一定能办成。
于是,他主动找到上海市教委有关部门,主动认缴500万元押金,承诺如果不是诚心办学,而是打着办学旗号做其他事情,甘愿没收押金。押金后来当然没有被没收,并且还成为了在上海兴办民办高校的一项不成文惯例。从这个细小的事情,折射出周星增是如何敢为社会风气之先。
周星增为这所学校取名“建桥”。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桥梁的“桥”。周星增小时候上学总是要过一座小桥,有一次,桥坏了,小伙伴们要绕很远的路才能达到对岸。少年周星增体会到,桥被无数人踩在脚下,默默的奉献自己,但没有桥的帮助,人们就到达不了对岸,所以桥是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到达彼岸的工具。后来,母亲带领大家出钱出力,把桥修好,这让少年周星增认识到母亲平凡外表下的伟大,也理解了为什么中华民族总是要把修桥铺路作为一种值得弘扬的崇高美德。
第二层意思是桥牌的“桥”。周星增喜欢下围棋,还赞助过一些杯赛;他也喜欢打桥牌。桥牌的桥就是沟通、连接、传递信息的意思。即便拿到一把大牌,如果“断桥”了,就是一把废牌。所以沟通是一种人的基础能力,世界时而冷漠,但建桥师生都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善于和别人沟通。
建桥和英国的剑桥大学谐音。这又引申出第三层意思,希望假以时日,建桥也能办成一所世界名校。巧的是,建桥的第一任名誉校长李国豪院士,就是一位桥梁专家,斜拉桥的理论就是他提出来的,他主持建设的南浦大桥,使得中国的造桥业获得了重大的突破。李国豪院士的事迹,鼓舞了早期的一大批建桥的师生。
从建设到招生,建桥学院只用了一年时间。充分体现了上海速度和民办高校的活力和效率。新生要进校了,但建筑垃圾还未得到清理,正在校方急得挠头的时候,来了一支二三百人的志愿者队伍,很快就把建筑垃圾处理完毕。周星增向带队书记表示感谢,书记说,感谢你们让康桥有了一所大学。康桥人民对大学的盼望,就像你们温州人民对金温铁路的盼望一样!
当地人民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周星增,办学20年来,无论是在创始地康桥,还是后来搬到临港,他始终坚持向社区开放。不仅开放游泳池,运动场地,还举办免费的围棋、机器人培训班,实现他用文化资源辐射周边、造福社区的朴素心愿。这也是对母亲造福乡里精神的传承和回应。
办学之愿:感恩,回报,爱心,责任
有传言说建桥学院是“皇家建桥”,学生家境很好,生活奢华;有人出言不逊,说建桥的学生“高考分数低,都是垃圾”。种种传言背后,都是对民办大学的不了解和不负责任的猜疑。一所民办大学是怎么培养学生的?培养出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周星增不断带着来访的客人穿行在校园中,看看真实的建桥师生。
迈进规划得体、整洁优美的校园,最令记者注目的是雷锋塑像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校训。民办大学和公办大学相比,区别在于出资人的不同。对于学生的培养,其实并不少费心血:一样有对学生思政的反复强调,对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不倦培养,对素质和能力的反复雕琢。
建桥学院不仅有雷锋塑像、雷锋广场,还专门建有雷锋馆。有人认为,学雷锋“过时了”,起码不那么“洋气”。周星增却认为,雷锋是一位“平凡的善者”,学雷锋永不过时。2005年,周星增曾到辽宁抚顺雷锋学校,担任该校的课外辅导员,回建桥后一番深思,他倡导设立雷锋奖章。他认为,当前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社会需要领军人才,但同时也需要一大批踏实勤奋、敬业爱岗、踏实奉献、雷锋式的劳动者。
在他的弘扬和推广下,上海建桥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新途径,努力培育以雷锋精神作为标识符号的校园文化环境,把新时代雷锋精神与“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校训内涵与雷锋精神高度一致,体现了周星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树德立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学生建成才之桥,为教师建立业之桥,为社会建育人之桥”的办学使命。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就是学雷锋给建桥学子打下的实实在在的精神底色。用人单位反馈说,建桥毕业生都非常踏实,心不大,眼不高,手不低,坐得住,他们很满意,明年还要招。“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发展可持续。所以我们的毕业生不但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参军率和献血率都在上海高校中稳居前列。”提到毕业生,周星增满面笑容。
“1999年建校,我就有把学校升格为大学的梦想,为了达到‘校区面积800亩’的要求,2013年决意把学校迁到临港地区并于2015年顺利完成整体搬迁工作。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这就为我们学校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听周星增说这番话时,时报记者在心中感叹,真是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啊!
不断完善学校治理现代化,引入ISO9001质量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击楫中流,勇于担当,周星增就是这样带领着建桥学院,阔步向前!
文字:周慰
摄影:薛婷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