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八边城墙、龟城蛇街的浑源县城
讲师:李向奎
浑源县城创建于后唐,因城墙呈八边形,街巷逶迤曲折,故有“龟城蛇街”之称。关于浑源县城由来,乾隆版《浑源州志》记载:“旧城在州西横山左侧,城多水患,后唐徙筑今治。”意思是浑源旧城经常被水淹,所以迁到现在的位置。
迁址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城市规划,古人如何进行城市建设,《周礼·考工记》中有个标准方案。“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我给大家把这段话解释一下。
城市建设,应该方圆九里,东西南北四面,每面三个城门,城内横九条竖九条道路。王宫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前边是办公区,后边是住宅区和市场。北京的故宫大致就是这样的布局。
方方正正,呈棋盘状的城建规划,是理想中的城市格局。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只能因地制宜。比如六朝都城建康,今天的南京,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建筑只能依山形水势,呈不规则布局。《世说新语》中说东晋丞相王导营建建康,因为“江东地形狭窄,不像中原一样地势平坦,要是把街道修得笔直,一眼就看到头了。不如修成弯弯曲曲的,看起来深不可测”。王导这么做,实际上是没办法把城市规划成棋盘状。浑源县城地处恒山北麓,南依恒山,北临浑河,州志说“地脉从东南来,结为丘,形如龟,城肖其形,雉堞屈曲,若负书状。”这段话不好理解,结合地形地貌,其实只是浑源县城依山而建,总要有些起伏才能过渡到平川。浑源县城东南高西北低,也是没办法把街道修得笔直,所以城墙也只能随地形起伏,参差不齐。与南京城比较,浑源县城虽然也是风水宝地,但格局小了一些。南京城叫做“龙蹯虎踞”,浑源县城退而求其次,就只能是“龟城蛇街”了。
建筑的三个要素,实用、坚固、美观。浑源县城选址,首先是为了避水患,受地形限制,以龟城蛇街布局。当然,有部分地方志学者认为,上天垂象,圣人则之,浑源县城规划应对北方玄武之象,那就是些题外话了。
后唐时期,浑源出过一个刘皇后,她是浑源历史上唯一的皇后,她的丈夫是后唐末帝李从珂。石敬瑭联合契丹,攻破后唐都城洛阳的时候,刘皇后一家带上传国玉玺集体自焚。此后,传国玉玺消失得无影无踪。
石敬瑭为感谢契丹帮助他争夺帝位,就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以太行山为中线进行划分,山东的七个州分别为幽州(今北京市)、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山西的九个州分别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寰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山东七州以幽州(北京)为行政中心,山西九州以云州(大同)为行政中心。
燕云十六州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华北平原失去太行山的保护后,随时处于契丹骑兵的威胁之下。为避免与契丹、西夏两线作战,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不得不与辽国在澶(chán)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城下签定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以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换取百年和平。
山西省名称的由来,也与燕云十六州有关。元代以前,山西叫并州或河东道、河东路。所谓河东,即黄河之东,依山川形便的原则,以黄河为参照物实施行政建置。而山西则是以五代、辽金以来的地缘博弈为政治背景,以太行山为参照物制定行政区划。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在山西设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有元一朝,山西的地理概念因中央行政区划不断加强,逐渐取代原有的“河东”“并州”等称呼,山西由此得名。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灭亡,燕云十六州收复。洪武二年(1369),明王朝置山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置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山西之名沿用至今。
科普一下,山西省在太行山西侧,所以叫山西。那山东省是不是因为在太行山东侧,所以叫山东?
大家看一下《山东地缘关系示意图》。金朝以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为界,设置行政区划。泰山以东为山东东路,泰山以西为山东西路,所以山东的山指泰山而非太行山。当然,早在春秋时期,泰山就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以泰山分界,体现的还是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