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给丈母爷祝福短信

时间:2022-12-11 00:32:2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有丰富多彩的习俗。

当然在不同的时空中习俗也是有所差别的,但其中的正月初一拜年习俗却是各地人们约定俗成的,拜年习俗有何演变过程,为何现代社会拜年习俗愈发淡薄,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拜年的起源与历史变迁

谈及拜年,必然要提及春节,作为一个萌芽于先秦三代、确定于两汉魏晋、成熟于隋唐时期的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及其习俗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符号与象征。它与神龙、长城、兵马俑等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融汇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信仰,是东方文明的重要标志。

与春节一样,长城是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

春节拥有众多的习俗,自年前的大扫除、放鞭炮、祭祀祖先到除夕夜的守岁与团聚都是镌刻在每个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春节的重要符号,而拜年则是在新年的第一天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

关于拜年习俗的起源,据记载,最早的拜年是因为大年三十的人们为了躲避年兽的袭扰而选择躲在家中,直到大年初一早上才开门互相拜访以恭贺新春并庆贺没有被年吃掉。拜年在古时的原有含义为晚辈向长者拜贺新年,要献以身体健康,福如东海的祝福,当然遇到同辈亲友也要相互祝贺。

春节诸多习俗的由来原因---年兽

拜年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呢?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亲族之间便会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互相祝贺,有时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进屠苏酒。”其意思是说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呢,无论是长者还是晚辈都要整理衣服和帽子,晚辈要按次序向长者进椒柏酒和屠苏酒。从此文中更可以清楚的了解南北朝时期亲族之间拜年的规矩。明清时期的亲族拜年则又增添了“团拜”的形式,所谓的团拜在早期原指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团聚,以进祝贺,在清代发展成为了各地同乡同年官僚于正月间举行的聚会庆贺活动。

晚辈向长辈进的屠苏酒

而社交性质的拜年则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在宋代呢,人们拜年时要互相送贴致贺,这也是中国早期的贺年卡,自此相互送贴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清代。在著名的描写北宋时期开封府盛况的《东京梦华录》中便写道:“年节,开封府放关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但此时的社交性质的拜年仅仅是各府令仆人以名帖相互投递,士绅本人并不出门相互拜访,至明清时期始有变化,但大多流于形式。

宋代人们拜年不进门,流行“飞贴”

二:拜年进行时,以农村拜年为例

在许多人的脑海中还存有在农村时拜年的记忆。首先是除夕夜零点后的家庭内部的拜年,一般由孩童向父母以及祖父母进行拜年祝贺,而父母也会在孩童拜完年后给他们以红包作为新春祝福。在天还蒙蒙亮的初一清晨,各个家庭便会穿上新衣服走出家门,向街坊四邻与本家族内的各家进行串门拜年活动,目的是展示新一年的勤劳,祈祷着勤劳收获好年景。

人们在路上相遇时晚辈亦要向长辈拜年,并要请长辈先走表示尊敬。而德高望重或者因年迈无法走动的老人则不需要出门拜年,只需在家中等候晚辈上门进行拜访祝贺即可,未出嫁的女子也不走出家门拜年,而在家陪伴年长的老人。初一之后的日子里人们则要去姥姥家等亲戚家进行拜访,初二的女儿女婿给丈母娘和丈母爷拜年则是拜年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过程。这一天岳父岳母要准备丰厚的食物以招待女儿女婿等客人。而老人们虽然不需要在初一这一天进行拜年,但也会在初三过后出门相互走动问候,以相互表达对彼此的祝福。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从整个拜年活动中,尊老爱幼是拜年活动的主线,尤其注重晚辈对长者的尊敬与祝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讲究长幼有序,亲疏有别。但无论如何,拜年都是中国人寄托对先祖的思念和对表达家中长者尊敬和祝愿的美好活动,孝文化贯穿于拜年始终,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优良的传统文化。

正月初一人们的拜年活动

文史君说

余光中在其著名诗篇《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它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往日时光匆匆逝去的感伤。而传统拜年活动对于许多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梦”的年轻人来说,也逐渐的化为脑海中的美好记忆。时代的变迁使得拜年习俗在当今社会的许多地区已经逐渐简化。而这也反映着当今时代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鸿沟依旧巨大,城市边缘仿佛树立了一道无形的墙壁,既阻隔了乡愁,亦阻隔了中国的众多传统习俗。而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即乡愁犹在,故乡以及习俗却早已离我们远去。

参考文献:

王萍萍:《“拜年”节俗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传承》,《美与时代》2009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