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君最近听说了一个“歪理”:想要判断一个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就看这个节日有没有专属特色传统食品。
以此来看,中秋节“完胜”。
中秋,是一个洋溢着食物迷人、幸福香味的传统节日。
说到中秋节专属传统食品,那得非月饼莫属了。从馅料到饼皮、从口味到造型,可谓是千饼千面。
月饼身上既有传统中式点心的特征与深深的地域烙印,又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成为中秋节期间当之无愧的美食“C位”。
而螃蟹,则是中秋节期间国人的又一大美食了。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香,闻蟹来。虽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难以考证,但食蟹的传统却有迹可循。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庖人》:“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
然而,如果中秋节仅仅只有吃,那就不会显得那么高大上了。中秋节对中国人来说,更意味着家人的团圆。每逢此时,秋风吹痒的不仅是蟹腿,还吹痒了在外游子的心。
团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散的力量源泉,也深深地渗透到了一代代中国人的骨髓之中。中秋来临之时,试问哪一个中国人,不期待着与家人团聚、共赏明月?
每一份团圆都值得欣喜,但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得以团圆。总有一些人,因为种种特殊原因,要成为那块缺席的角。
唐朝大诗人李白因为思念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北宋苏轼也曾为此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篇,愦憾之中却尽显豪放。
上千年过去,人类社会不断加速向前发展。我国也从农耕文明进入到现代文明,但是人们追求团圆的文化仍然没变,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没有改变。
这种家国情怀,在当今社会、在军人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起,他们就不止是谁的儿女、谁的爱人、谁的父母。肩上的使命与责任,让他们不能轻易松懈、说走就走,更要随时待命、说上就上。
于是,八月十五那圆圆的月亮,对于军人和军人家庭来说,则又有更加不同寻常的意味。说到此,快递君自然要隆重推出这首经典老歌——《十五的月亮》。(欢迎小“火”伴们点击播放欣赏~)
1984年的一天,词作家石祥到某部队官兵座谈“战士喜欢什么样的歌曲"。一位连长提出,希望能创作一首歌唱军人妻子的歌曲。
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给了词人灵感。一轮明月在天,夫妻两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石祥有感而发,很快写完了《十五的月亮》的歌词。
之后某天,石祥偶遇作曲人铁源,便兴致勃勃地把歌词背给了铁源听。铁源听后拍手称赞,两天内便创作出了曲谱,又请作曲人徐锡宜对曲谱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这首歌曲歌词接近口语,自然流畅、清澈透明,通过人称的巧妙转换,带动了时空、场景的转换。既有军人夫妻间彼此思念、相互支持的小爱,也有家国情怀、戍边卫国的大爱。
歌曲推出后深受广大官兵与军属的喜爱,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军人的牺牲与奉献。这首歌不仅风靡一时,并且在其后数十年来成为军营和军人们的经典传唱曲目。
每一个未曾相聚的中秋,都积攒着沉甸甸的思念。
一年又一年的中秋,官兵们唱起“十五的月亮”,想着远方的TA,心中的思念之情也不禁随着歌曲渲染的家国情怀而升华、而净化。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也是思念的日子。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发展,线上“云团圆”成为抚慰思念的便利之举。部队里的中秋节,往往在这一天少一些严苛管理,多一点更人性化的共情。官兵们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与远方的家人互诉衷肠,共赏皎皎月光。
但执行特殊任务的官兵就享受不到这份科技带来的便利了。或受限于保密要求,或受限于极端偏远区域信号影响,他们只能在脑海里一遍遍勾勒团聚的场景,细细咀嚼回味在一起的时光。
每一名只身在外的军人,都身系着一个家庭的情感。这份思念,重逾千斤,深情缱绻。然而为了肩负的职责,他们不得不做出牺牲。这样的军人,不仅可敬,而且可爱。
中秋往往也是共家国的日子。每年的中秋都与国庆相近。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诗意的浪漫,更有厚重的家国情怀。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手握钢枪、身着绿军装的士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中国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郑重承诺从未改变。
明月寄相思,家国总关情。家国在肩,是军人与军属的共同付出。为每一个军人家庭提供合情合理合规的便利与关照,是各级组织与领导的关怀。
政策调整降低家属随军门槛、为来队家属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在节庆假期组织丰富的军属进军营活动……从政策到执行,大家的笑容最有说服力。
心安之处,是故乡;站立之地,是中国。
短暂的分别是为了长久的相聚,一时一刻的不圆是为了千家万户的团圆。
这,就是中国军人的真实写照!
你我向上,家国向前。
无论看到此文的你此时身处何地、身边何人,快递君都想邀你共赏今天的明月,把最诚挚的祝福送给我们的血脉同胞。
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