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致给自己的生日祝福语]祝自己生日快乐经典话…

时间:2023-04-04 02:45:0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三十岁的生日寄语:请赐我最好的十年》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七年:

2014-2017 三年 :微博,搜狐视频,爱奇艺担任高级公关经理;日更两年职场专栏,出版第一本书全国签售;买了北京的第一套房。

2018-2019 五年:做自己的公司,靠企业服务和职业教育现金流业务赚了500w+,出版第二本书全国签售,成为脉脉首席影响官,联动爱奇艺做了第一支微综艺《冲吧转型人》。

2020-2021 七年:福布斯30U30

(七年目标是:1000w粉丝,赚5000w,出版第三本书,拥有稳固的团队和靠山,瘦到98斤,七年结束静待检验。)

七年前,我独自一个人来到北京求职,住过9平米没有空调的次卧,合租过20平米的主卧,挤过早上6:30的地铁,见过晚上0:00之后北京的车水马龙……

这七年,面试过100家公司找到过最满意的工作,进入过赛道顶尖的企业;写过书,做过近百场的签售会;创过业,经历过极致的焦虑和极致的骄傲……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北京过了8个生日了,想起我和某人约定的那句“七年为限,世事变迁,立碑为冢,草木繁茂”,我们用七年的时间来改变自己,来成为一个崭新的人,到底做到了吗?

从23岁开始,每年都会给自己写一篇生日的寄语:

23岁的生日寄语: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能够遇到ta的地方

24岁的生日寄语:做人一定要聊天

25岁的生日寄语:我开始相信规划,不再相信侥幸

26岁的生日寄语:有恒产者有恒心,但求从容过余生

27岁的生日寄语:一旦选择,不再选择

28岁的生日寄语:胜者先胜而后战

29岁的生日寄语: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自己有成为当年的郭小婉所期待的样子吗?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把这七年间所写的文章都看了一遍,思前想后要从何说开始说起,最终决定,从这七年的改变说起吧:

一 从“要尊重”到“要成绩”:从“我本位”到“无我本位”。

七年间最大的改变是“日渐无我”。

刚来北京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告诉我“你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没有人会在乎你的喜怒哀乐,没有人会在乎你的人生理想”,你的努力不值一提,你的天赋不被看见,你因为年轻而被大多数人不屑……

我无法接纳这个社会强制灌输给我的“你不重要”,所以,拒绝了很多导师觉得好,父母觉得好的选择,推了微软和IBM的offer。

面试一百家公司就是为了证明一件事:“我很重要,我要找到最满意的工作。”

强烈的“我”激发了强烈的仇恨,激发了强烈的不屈服,不甘心,进而激发了强大的行动力,

6个月的时间,9平米的卧室,没有空调的夏天,每天只吃一个包子一杯豆浆,全部的钱都用来坐地铁去面试,遇到过无数的负面反馈,不合适,遇到过太多诱惑。

在这个过程里,人并不知道希望到底在何方,也不知道努力的意义,真正支持你的就是内心深处的不屈服,浪费时间也全部都认,坏结果也全部自己承担,越是恐惧就越是去做,越是痛苦就越是沉溺其中冷静分析,在某个拥有漆黑清晨的冬天,我找到了最满意的工作。

人生没有能不能,配不配,行不行,只有你想还是不想。

二十几岁的努力,每一步突破在被关注的同时也会被非议,误读,攻讦……

面试百家企业找到满意工作,被刻意抹黑为找不到工作……

三年要进入赛道最顶尖的公司,被曲解为没有长性、频繁跳槽……

出第一本书全国签售,签售了很多顶尖高校,被刻意忽视社会成绩,议论为普通院校没资格,被攻讦年轻人不配聊职场……

靠自己的能力买北京第一套房,被攻讦为炫耀,吹牛……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 you stronger,stand a little taller……

强烈的“我”熊熊燃烧,骨子里流淌过汩汩热血,我愿意与全世界为敌,虽千万人,吾往矣。

什么都不懂得情况下放弃名企工作做公司,什么懂不懂的情况下去融资,什么都不懂得情况下出去谈业务。团队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坚持做一件事,不赚钱也做三年,用赚钱的事养想做的事,直到它独立赚钱为止。

越是被议论不配说职场,越是和最顶尖的出版社合作,越是签售腾讯,智联招聘一线名企,上所有能接触到的媒体,综艺,去所有能够被看见被认知的地方。

阶段性的目标的实现,让人对自我产生了绝对了自信,与此同时,强烈的自我带来的强烈的主观,过度的野心和低效团队之间的差距,让人试图不解决客观事实要求必须解决的矛盾,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保护,陷入到本我壁垒中。

来自核心梦想的执着变味成偏执,被人抓住了核心把柄,本该最亲近的合作伙伴之间的软刀屠戮尽最后的体力,最终,崩盘于2019年的冬天。日本没有皑皑白雪,冬天分外清寒,从京都到大阪的列车上,收到医生的手术通知。

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从这次生病之后,开始意识到人会老,会死,都争不过客观的规律。

这之后,开始变的柔和,开始“无我本位”,你不再追求“我”,你开始向客观事实和规律折服,你相信规律比信念更重要,发自内心决定不和全世界为敌。

承认那些你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勇于从零开始,坦然于未完成。

抽离出自我,你会发现客观让人理性,让人几乎毫无情绪的解决问题。

客观需要你做什么,你就要去做什么,没有什么你想不想,而是必须要去做。

后来你突然明白了一件很久之前一直纠结的事:为什么是你?

过去你觉得为什么世界都在攻击“为什么是你”,你用尽全力去向他们解释和证明,显得急切而窘迫。

现在你知道,其实很多事本来就是谁做都可以,也可以是别人。区别只在于,谁真的坚持。这时候你才明白,为什么是你,是因为你拥有他们没有的耐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你坚持下去了而已。

自此,情绪更淡了,不自我保护了,做事的角度更客观了,开始强调“不做跨越阶段的发展”,面临那些蠢笨如猪的攻讦和说服也了无情绪,礼貌笑笑,不再如过去一样不抽回去不过瘾了。

最明显的改变:

最近的一次旅行,朋友喜欢追究问题的责任,而你更关注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并不关注是谁的责任,因为追究责任会耽误解决问题的时间。

再有人问你问题的解决方案,你也不会只是说励志鸡汤,转而告诉她:“不要把自己当人,把自己的当数据,客观事实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仅此而已。”

甚至在文章里都开始写:“你要发自内心接受一个事实,接受你浓烈的感情被这个世界理解为寻常,接受你深深热爱的可能并不爱你,接受你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接受这些依然能够积极努力,是另一种变好。”

从有我,到无我。是我七年间最大的变化。

二 从”务虚“到”务实“:从“全盘抓”到“聚焦一点”

我是个做市场公关出身的人,很多人都还把这个岗位联想到4A,广告公司,乙方。

多年来我一直都不想解释给这些不了解职业的人的听,其实从我毕业的那一年,上述这些都趋于落寞行业了。

我一直都在甲方的互联网大公司,我的岗位名称最初叫市场运营,从属于市场部的运营人员,主要做读书影视赛道新媒体运营,活动策划,媒体资源对接。后来我的岗位叫市场公关,主要做视频影视剧方向热搜热点,活动策划,媒体传播。再后来我的岗位叫PR,主要做互联网泛娱乐赛道的行业分析,toB市场活动策划,媒体传播。

综合来讲,甲方做的事情和乙方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不管是核心资源还是项目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都是牢牢掌握在甲方自己手里,和大家传统意义上的4A,广告公司都在做完全不同的事情。

应了我之前反复提到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公司,即便叫相同名称也是做完全不同的事情。

市场类的岗位在我当时的行业和公司阶段的往往有几个特质

1 你其实没有KPI,KPI都很虚,比如比拼你花钱的能力,比拼你的曝光量

2 你能接触到大把优质的资源和人脉

3 你的同事素质极高

市场类的工作是我求职那个节点上市场上热门且薪资高的岗位,现在未必,职业会塑造你的第二性格,被市场类工作塑造后,人很容易呈现出“信息敏捷”“资源丰富”“人脉优厚”的特质,这类特质非常适合晋升,但是创业会遇到一些瓶颈。

几个瓶颈:

1 “只会花钱,不会赚钱”

我在创业初期面临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赚钱,但是非常擅长花钱,擅长搞势能,类似知名媒体采访,舆论造势,全国签售,地铁广告,热搜热点,知名综艺嘉宾……

这些宣传提升势能的操作,其实都是在不断消耗钱,本质上,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怎么赚钱,多数时候都是势能上来了,合作自然来找你,被动赚钱。没有很好的商业产品作为承接,也造成势能的浪费和体力的消耗。

2 “不会定价,没有勇气定价”

市场类的工作多数是创意,服务非标化,所以定价很难。

创业初期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定价一款产品,不敢定高价格。就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多数是卖个老好人给别人做嫁衣。比如说企业服务的产品合作,经常是和客户磨好久定价问题,然后不欢而散。比如说知识付费平台的合作,低价引流甚至免费引流,让你天天去免费讲课,白白消耗体力。

3 “产品不标准”

市场类的思维有比较多的非标化的服务性质,所以经常会干脏活累活,为了赚到钱而持续盲目承诺,这也造成内卷非常严重,本来比拼服务质量的产品最终都在比拼谁的价格更低。不标准化的产品会带来体力持续投入无效劳动力消耗精力的问题。

以上这些瓶颈我投入了3年5个月的时间在痛苦中反复沉浸,反复尝试已经顺利解决,突破瓶颈的解决方案分享一下:

1 穷过才能会赚钱

极致的贫穷才能有极致的渴望,穷尽体力精力之后才能从一个“好奇宝宝”的全面抓状态调整成拥有杠杆思维的聚焦模式。

我曾经因为业务不聚焦,穷到“有钱打车出去,没钱打车回来”的地步,极致的贫穷才让人有赚钱的欲望,有了欲望和被迫你必须赚钱的客观条件,才能从“玩票心态”到“聚焦心态”。高度专注于目标,和理想目标无关的事情绝对不做。

2 和美团的副总裁学习定价:低中高定价策略

美团销售副总裁夏飞侨老师在关键时刻教会我很多,其中最受用就是定价策略。他以汽车为例,低档汽车,中档汽车,豪华汽车。真正赚钱的只有中档汽车,这样的产品满足单价够高,量又很大。

怎么定价,低档汽车只满足基本诉求,中档汽车只比它贵一点点,但是性能,面子却不是高出一点点,所以中档就是你只需要加一点钱,就可以享受高级很多的服务。而豪华车买的人很少,所以只是为了告诉消费者那些是你买不起也没有必要买的。定价就是在逐步引导受众用户买中档汽车。

这套定价策略直接帮助选择力企业服务赚到了第一个800w。

3 制定可复制的标准化产品,挑选你的客户:赚钱=单价x市场x复购

如果一种模式是消耗体力,比拼谁单价低,那么这种模式最终只会劳而无功。

和投资人反复打交道,让我意识到可复制,标准化的重要性。

当市场都在玩低价引流,你是干不过那些有融资的大公司的,跳出他们构建的势能场和玩法。

必须要摸索出独属于你的模式,如何赚钱考验的是你的定价能力,服务效率,有效市场和客户复购。

在这个思维上,我们率先逆市场翻盘,取消消耗的业务,不做任何低价引流,独创自己的价格体系,服务体系,放弃大多数不精准的客户,只做精准客户群体,努力追求客户体验和复购。做对于你而言最简单的事情,最简单,轻松赚钱才是正确的。

2020年的3月,一个月职业教育的流水就是之前一整年的业务流水。

4 独创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2017年一位朋友在咖啡馆对我说:“如果你要创业,你要思考模式,你要成为机器的组织者,你不要去成为这个机器的螺丝钉,最好的方式你去模仿,如果你想要造一辆汽车,你先去模仿别人怎样造汽车。”

模仿是所有开始的的第一步,但是接下来就是不断的被成功方法论洗脑,模仿在长远来看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创新才有前途。真正的机会都是在眼下即刻发生的,你需要更多关注眼下的市场,时机,方式,用自己更轻松更擅长的方式研发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出奇才能制胜,模仿只是在延缓灭亡。

这些年我们研发了很多独属于我们的模式,比如在雇主品牌的产品中,我们用saas来做一站式营销,解决议价问题和效率结果问题。比如在职业教育的产品中,我们用督学实战模式,解决学员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比如在内容流量的产品中,我们用直播成交,卖什么角度出发做内容,解决内容直接变现的问题,;比如我们打磨出“内容流量,职业教育,企业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输送的教育模式……

诸如此类种种,都是我们依据自己的优势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创造出来的。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如果一个方法连市井老人,普通基层员工都知道,那么这个的方法是不会有任何出路的。

七年间第二个大改变就是从务虚到务实,从一把抓到聚焦,真切的从骨子里意识到按照老规则,在老市场里做老事是没有前途的。

三 从“分明”到“包容”:从“明确对错”到“可以理解”

我内在是个非常“分明”的人,有明确的对错概念,对人对己都有严格的要求。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个人犯了不能原谅的错误而清理出自己的社交圈,包括父母在内。

比如,当我发现朋友品行不端,类似不尊重女性,玩弄他人感情,不够努力,就会自动把ta排除掉我的社交圈,彻底拉黑,不近人情,我曾因为拉黑而得罪了不少人;我也会因为看中的人的背叛而愤怒,决定永生永世不再相见;甚至因为父母不守承诺,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和他们说一句话……

深情之人最绝情,我早年的文章风格是“旧人勿见,旧事勿念”。

你对世界抱着极大的偏见,世界也会对你抱以同样的态度。当我三十岁的时候回首人生七年,发现那些痛苦背后都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曾经抱有深深的恨意和不甘,性格不仅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了一切。

真正改变了我的是“创业“这件事。因为创业,我接触到了很多有职业问题的学员,了解了他们每个人的出身,经历,问题。

有一位学员叫小珊,她在求职实战训练营的说了一句话,非常震撼我,大概意思是:“不是所有的人生下来都有好的教育环境,好的物质条件,好的思维方式,我无法在没有选择的时候得到这些,我是一个农村出身,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可以做到的人,但是我已经很努力了。”

你见到越多的人,越多的问题,就开始理解很多人的人生,你无法去责备那些和你不同的人他们的眼界和选择,你也无法去羡慕那些比你更优秀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人。

因为每个人所有的选择,都是那个环境里,他们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那一刻,你愿意接纳每一个人的思想,经历和行为。很多和自己,和父母,和他人的矛盾都会得到纾解,因为你开始包容这个世界,包容很多种人生,站在对方的角度,你尝试去理解这个人,理解ta的不得不和意难平。

当你包容世界,世界才开始包容你。

最明显的改变是:我有一位在英国留学非常要好的朋友,刚毕业的时候因为说话的风格问题闹掰了,我把她删除了,据说她哭了很久,给我拨了很多跨国电话,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没有和好。前一段时间,我有一位创业好友,年初因为创业情绪问题和我互删了,之后她来加我说来向我道歉,我说:“不用,我原谅你了。”你包容世界,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截然不同。

《年少有为》,里面有一句歌词: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

年轻的时候总是不知道什么是珍贵,站在三十岁这个节点上,你会发现:珍贵就是你对这个世界仍然有深深的爱和期待,而这,是你需要付出包容和理解才能得到的。

你发自内心不觉得任何人是傻逼,尊重每个人的每一种选择,这是我七年来第三大改变。

四 从“亲近”到“距离”:从希望被尽可能多的喜欢到只希望被喜欢的人喜欢

我因为过去工作的关系,总是可以接触到很多名人和企业家。

我一度痛恨于和一些名人链接后,对方总是说:“我交给工作人员对接。“

年轻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不尊重你。但是当你到30岁的时候,你明白了这样的人在ta成为名人的过程中一定是吃过很多“平易近人”的亏,为了节约精力和不造成谣传才有这样的交流模式。

我自己早年也是走“亲近派”的,对于合作平台工作人员,普通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都是非常和蔼客气的。但是直到我发现有些人是不识好歹的。

我记得和一次对接中,有位平台的工作人员,起初我直接和她对接,因为工作非常繁忙,所以说给她的表格迟迟没有给她,于是这个年轻员工对我破口大骂,类似于不讲诚信,爱吹牛逼之类的。

我既没有骂她一句,也没有打她一下,我把这个人删除了,连带删除了所有和她有关的人。

我发现,执行人和决策者之间本质上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不要对基层员工太亲近,避免ta们心生妄念,觉得你没什么了不起,或者更进一步造成谣传。

自此我决定CEO对话CEO,总监对话总监,约束自己的履约,对他人要非常有礼貌和客气,而这份礼貌就是在拉开距离。

同样,我们对于读者也是如此,早些年我非常亲近,然而吸引的都是一些试图9.9买到一万九千九服务的薅羊毛的人,越是对一个人平易近人,对方越是觉得你和ta一个水平,没什么了不起。

于是,开始用团队来保护,团队作业,雇佣专业的法律团队,我根本接触不到一线的执行,很多由我的名义去注册的微信,也都不是我本人在运营。我接触到的只是每年付费4680的案例学员,有了门槛之后,我才发现吸引的人都是自己喜欢的人。

自此你明白,人生真正的大自由,不是向一群矇昧状态中的人解释你在做什么,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理念。而是尽可能让你所有接触的人都是你喜欢的人,你不需要去取悦所有人,只需要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你,仅此而已。

从亲密到距离,从希望被尽可能多的喜欢到只希望被喜欢的人喜欢,这个过程里你明白了一件事:

当你年轻的时候遇到那些非常尊重你的人,真的不是因为你有多牛逼多闪耀,而是对方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谣传而礼貌的拉开距离,是他们比较牛逼。反过来,自己在人生阶段中有很多长者愿意帮助你的核心,应该是他们真的发现你是个由衷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人,没有心生妄念,没有逾矩。

不心生妄念,不逾矩,拉开距离,保持礼貌,是我七年来的第四大改变。

五 从“不坦荡”到“坦荡”:从顾及未来到活好现在

我在创业的前三年,都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很害怕现在大张旗鼓做的一切事情都会成为未来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所以,人们只知道我是个职场作家,我有创作书籍,我有全国签售会。

他们不会知道更多,因为不想让他们知道更多。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其实尝试了非常多的产品,尝试了很多种渠道测试,打通了“内容流量——职业教育——企业服务”的连路链条。

人们浅薄的认知里只知道流量才能赚钱,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不需要公开流量的,很多赚钱的,有意义的事情方法都是很少的人才能掌握的,就是因为少而垂直,所以才有真正的红利期可言。我曾经和一位好友说,一家公司能够活3年6个月,一定有ta的底层逻辑,不可能一个公司没有一个核心业务还能活3年6个月。

我承认在那些秘密成长的日子里,我们不够坦荡,顾及未来的发展而无法大张旗鼓的做事。不方便拜访,不能给人看财报,不能让不信任的员工加入核心团队,甚至试用期的员工和全职员工全部分开办公。

我们不能解释更多,因为不确定今日在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结果,我们好不容易呵护住的生存火苗不可以让那些恶意的人用他们轻蔑的情绪干扰,他们随随便便说的没有发展,市场很小,都可能在语言上造成一个团队的凝聚力灭亡。

直到我们逐步有了成绩,开始接触资本,甚至有资本主动找到我们。

金沙江资本的联合创始人马云峰老师,彻底点醒了我对于”秘密生长”状态的执念。

他说:“你一定要做一个数据非常透明的人,这样才能够撬动大部分客户的信任。让真实展示出来。”

他举了得到的案例,他说,得到早年在做公司的时候,脱不花确定了一套严格的课程制作流程体系,严格制作课程,作出高品质的内容。他们的数据没有一个是造假的,如果卖不出去就放在那里,宁可数据不好看,都不会做一个假数据出来,大胆展现真实。

“真实而透明是有力量的。真实的东西才能撬动更真实的成绩。”

互联网做了太多泡沫出来。人们迷信数据不惜造假,为了融资恶性竞争扰乱市场,我还记得在某公司工作的时候,电视剧营销时邀请明星扫楼,用自己公司的直播软件,为了数据好看,工程师后台直接加了几十万的虚数。这些表面繁华终于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崩盘。

马老师帮助我们梳理清楚我们核心的业务,让我们聚焦在一条线上做到极致,聚焦真实,真实的东西才会创造价值。

我开始发生改变,由顾虑未来到活好现在。过去很担心未来会怎样看待这段发展经历,但是从这一席话开始,我扭转思维,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决定了未来,我大胆砍掉了为了生存不得不的业务,聚焦在能创造未来的事情上。

就此我开始意识到从0开始的重要性,坦然承认一些0的事情,在0的基础上,有1就是1,有10就是10 ,因为真实是有力量的,真实的东西才能撬动真实的成绩,让一切在正面循环中持续壮大。

任何虚假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在浪费时间,人不怕失败,人怕的是浪费时间,把时间浪费在错误的事情上就没有时间去做对的事情,只要你确保一切行为都是真实的,你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很差的人。

从不坦荡到坦荡,从自我保护到破除自我,从顾及未来到活好现在,突然想起之前看的日剧《轮到你了》中老教授说的一句:人一生中追求的,无外乎是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是的,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这是七年间的第五大改变。

六 从“强硬“到”坚韧“:从“自我证明”到“无需自我证明”

这几年有个非常大感受,是有越来越多的成功朋友愿意坐下来和我聊天,邀请我去他们的聚会,而或介绍我很多他们的好友或者千载难逢合作。

而这是我二十七岁之前未曾受到过的礼遇。

我在更年轻一些的时候,觉得世界很不友好,不管你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费很大的努力,说很多话,做很多事,用很多时间才能换来一点点信任,而这一点点信任很可能因为你的一句话,一个疏忽的细节就被打破了。年轻的时候做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在这种不容易里,扛住对未知的恐惧,扛住世界的偏见,难免会成为一个强硬的人。

强硬地去挑战不可能,强硬地面对负面的质疑,强硬的去做你想做的事,强硬背后,你有顽固而强大的自我证明欲望。

这些年,伴随着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这种自我证明感越来越弱化了, 转而变成了真正享受挑战,享受做困难的事情,

曾经听一位学员讲:她很恨周围的人为什么都不相信她,都认为她做不到。

我当时脱口而出:这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吧,不被信任,不被看好,不被鼓励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这一刻,感觉自己真的变了。从面对打击非常在意,顽固想要自我证明的强硬的人到一个”看好或者不看好都无所谓,事情都要做下去”的坚韧的人。

从强硬到坚韧,至少经历了如下几个历程:

1 你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在这种目标的实现中感受到了强大的自信,积累下坚实的成功方法论和心理基础,这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理解的坚实和笃定。

2 你看透了人性,意识到没有相似环境孵化过的人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因此他们的干扰和评价也变得不再重要,对抗舆论的只有长久的坚持,成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那些口舌之快最终都比拼不过一砖一瓦持续行动搭建起来坚实的基础,和基础之上必然发生的成功。

3 你发现了同类。发现可以吸引,领导,影响那些同类,信念和信仰拥有强大的感召力,而他们足够优秀,这些同类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成功的本质就在于你可以影响和领导多少人相信一件事,并为之奋斗终生。

这三个过程我走了七年,人无法快进人生中任何阶段的历程,也无法跨越阶段的发展,正因如此,才明白坚韧的重要性。

如果你是个年轻人,不要为了彰显自己的理念主张,成为一个强势的人,强迫他人接受你的观点,攻击那些不接受的人。你大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坚韧的人,持续的用结果说话,持续在客观事实的成功中打磨自己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同类。

强势攻击不如温柔而坚韧,天下莫柔弱于水,攻之坚强者,莫之能胜。从自我证明到的无需自我证明,是我这七年第六大改变。

七 从“偏执”到“坚持”:从“个体主义”到“团队意识”

偏执在于你过于想成就自己,而坚持更多的是你想看到事情发展的阶段性的好结果。

当一个人偏执的时候,容易被人抓住把柄,人们会抓住你的功利心和软肋,进而提出很多过分的要求,无异于饮鸩止渴。自身也会因为偏执而陷入到完美主义,自大自负等不适合做事的状态中。

坚持则不一样,你看准了一件事,测算清楚这件事的几个维度,有把握但又没有那么有把握,激发了你想要看一看结果的欲望,所谓的挑战者精神,不害怕失败,不顾及舆论,就是想要尝试去看一看这件事最终的结果,这时候多数都可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做事的初衷决定了做事的结果。现在,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偏执的状态中,会选择按兵不动,不做关键决策,持续获取信息持续学习直到扭转为做事的状态为止。如果预判出做一件事会逐步陷入偏执,无论这件事多么有诱惑性,都选择不做。

从偏执到坚持的背后,其实是从“个体主义”到“团队意识”的强烈变化。

我早年的时候非常喜欢个人作业,希望自己一个人做所有事情,有任何人干预进来都会降低我的效率,为我添乱。为此,我对团队人十分没有容忍度,经常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大发雷霆。

创业过程中真实意识到个人体力精力的极限,以及团队作业的不得不的必要性,优秀的人才带来的改变,才真正意义上感同身受于团体精神的重要。

团队是在保护一个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产品,团队是在构建一个不会被轻易破坏的机制。团队作业可以极大程度提升效率,让你在生病的时候依然有好的结果。当你从个人主义意扭转到这个维度的价值观时候,会更加包容,更多元化的接纳团队的问题和协助他们改变。

2021年我的管理风格变了很多,由事必躬亲变成“人不到,事不做。”不是所有的风口和红利都要追赶,不是所有的钱都要赚,不断鼓励和扶持优秀的员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创新和自我创造,让他们实现更大的价值。由只是想“实现自己”到“帮助他们实现自己”

这时候人才真正的从偏执的状态到了一个坚持的良好平衡,这是我七年间的第七个改变。

讲了我七年间最大的七个变化,发现很难回答七年前郭小婉的问题:你有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吗?我应该是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但却总觉得还不够,没有达到满足的状态,我想知道大满足的感受是什么。

当三十岁的时候回看人生:你有三十而立吗?

我觉得是有的。立在哪里?你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你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你清清楚楚知道你的优势和弱点,你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你自己。

这比任何财富和荣誉都有价值。这让你在面对不良诱惑的时候敢于说不,在偏见面前敢于自持,在下流操作面前不同流合污,这让你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无人敢戏谑你的感情,无人敢不正视你的理想,无人敢非议你杀伐决断的勇气。

我可能并没有成为一个顶尖厉害的人,也没有成为一个实现了财务大自由的人,但是我很确定,这七年,我在认真活着。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只要你足够认真活着,你就会超过那些比你聪明,比你条件更好但却不认真活着的人。”仅这一条,人生所有阶段的努力都值得。

我是一个不喜欢过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十几岁被按着头读书,二十几岁无论怎样努力都在跪着,区别只在于谁跪得高一点。但是三十几岁不一样,三十岁到五十岁这二十年才是人生真正的“青春”,我从来不认为三十岁代表着衰老,而是代表着更加成熟,更加游刃有余,更能做出大成就的年龄段。

二十几岁坚实的持续行动,很多东西都已经无形之中拉开了差距,勇敢的人从不畏惧年龄的增长,甚至在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我很确信三十岁开始才是自己真正应该活的年龄。

最后,想好了给三十岁的寄语:请赐我最好的十年。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