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表示哀悼的短信)表示哀悼节哀安短信…

时间:2023-04-03 18:25:5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11月25日是西方的感恩节。在早晨网友和朋友圈不断地感恩祝福短信雨之中,我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冯玉忠先生于25日凌晨去世!

面对这个消息,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希望这是一条假消息!仔细再看,言之凿凿,还有不少同学的跟帖,满网哀悼之声,都是泪流满面。下午的时候,看到了辽大校友的悼念文字——张锦桥的悼念散文《假如不是遇见你》,李峻岭、闯险峰、刁新建、李大为、谢海峰等的挽词以及一系列的组织——更加激起了我的怀念之情。

冯玉忠先生是我上世纪80年代在辽大读书时的校长。在学校时多次聆听他的讲话、报告。毕业后,特别是到社科院工作后,多次收到先生的谆谆教诲,可谓是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虽然他没直接当过我的导师,但是他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对我知识的教育、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人生道路的指引,先生是我的老校长、恩师,也是一位大朋友。先生已然驾鹤西去,仰天长叹,悲痛不已。回想先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往事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深受学生爱戴的老校长

“同学们,我想你们了!祝愿大家天天向上、天天向善、天天向爱!”这是冯校长在“记忆芳华,又见辽大”辽大沈阳校友会2020迎春主题晚会上,当面对着数百位三十年的辽大校友致辞,说的一句话。一下就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当场,在校长带领下,数百校友齐声呼号:“向上、向善、向爱!”响彻大厅,震撼心灵。

是的,冯校长就有这样的号召力,就有这样的学生缘。他和学生心灵相通。他爱学生、理解学生。辽大的多少届校友,都有这样的体会。

我是1983年9月入辽宁大学历史系读书,一直到1987年7月毕业,在辽大度过了四年快乐时光。刚上学,正好冯玉忠老师担任校长两个月。上大学对校长的最初印象,还真不是迎新生开学典礼大会上,而是在老外语楼301,校长关于“改革的理论和理论的改革”的学术报告。说实在话,当时是听不懂那些高深的理论。就是和那些同学们感到好奇,那么多人为什么去挤着听讲座,教室里座无虚席,过道上都挤得水泄不通。

冯玉忠开风气之先,利用自己的魅力在大学中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等。这个时候正好顺应了全社会改革的大形势,在学校里掀起一股改革的旋风。冯玉忠的大学理想就是创新求实、开放包容。

80年代,是一个激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情怀的年代。80年代的大学生,我们那群人年轻而浪漫、单纯而幼稚,有着那么多的梦想甚至幻想。没有今天年轻人的复杂和世故,我们的思想是简单的,笑容是真实的,爱情是美好的,人生追求是不断上进的。

冯玉忠的大学理想满足了青年学子要追求的一切愿望,就是我们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冯玉忠的理想和我们是共通的。在冯玉忠的大学理想之下,辽大校园是可以诗歌能够泛滥生长的地方,是可以傻呵呵幻想远方的地方,是青年人思想可以自由驰骋热情奔放的地方。辽大以极为包容的情怀,成为了辽沈地区的人文高地。张锦桥讲的校长在中文系处理“黑板书法”的事件我没有遇到过,但是类似的故事发生在冯校长身上不足为奇。我们那些学生,没有人把冯校长视为多大的官,在心中就把他视为一个长者、一名先生!

其实我们学生和校长是很难有交集的。只是因为当学生干部,特别是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以我自己有些机会见到校长,能够感悟我们的校长。我们知道校长特别支持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记得当时校长跟团委和学生会的干部讲,要多组织学生社团,多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学生们就会受到锻炼,学到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所以好多的活动,只要学生会请冯校长,他都会尽量会到场。在每一次他到场的时候,他都会告诉我们,中国的过去是什么样,中国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年轻人应该为中国的将来做些什么。

探寻大学教育的本质

大学是什么?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2016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光明阅读”发表冯老师的书评文章,题目是“窥求大学细理,品咂大学内涵--由《大学的真谛》一书引发的思考”。针对“大学何为”的讨论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读罢徐平教授的《大学的真谛》一书,找到了些许答案。大学以深厚的人类情怀和广阔的人类意识关注基本问题,从事基础研究,传播公共理性,谋求社会公益。如此,大学才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知识成果和精神动力。如何理解大学以及希望大学何为,还需要我们回归大学的本位。

其实早在2010年时,辽宁社会科学院的刊物《文化学刊》刊载了《让德先生和赛先生在校园中意气风发——访原辽宁大学校长冯玉忠先生》一篇专访。冯先生谈到,大学教育本质也就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我看来最核心的一点是自由。就是要实现思想自由、学术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自由。自由恰恰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想象力、创造力和学问的结合需要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气氛,需要多种多样的经验,需要同那些在观点和智力训练上不相同的心智互相激发。还需要在促进知识发展时,为周围社会的成就而自豪的兴奋和自信。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实施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给学生更充分的选择自由,让青年学生展开翅膀,去奋斗搏击。

这就是校长的一贯思想。大学为什么要关注基本问题作者认为,这是由人类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从时间上看,时间的流变使我们每一代人都只是停留于时间的某一个节点,我们能见到的只是我们所面对的“当下”,而难以形成“既往”和“未来”的连续认知;从空间上看,空间的多维让我们所有人都只是漂浮于空间的某一颗微粒,我们能感知的只是我们所面对的“局部”,而难以形成“整体”和“系统”的全局认知;从现实上看,社会的多元让我们所有人都只是游移于社会的某一个个体,我们能感受的只是我们所面对的“实际”,而难以形成“群体”和“社会”的理性认知。

当时辽大好像有几十个学生社团,校学生会专门成立了社团部进行管理和服务。学生们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为时尚。我进到大学校园,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像大学生合唱团(我们合唱团排练了全套的《黄河大合唱》,还在全市汇演并获奖)、轻音乐团、诗社。各式的讲座层出不穷,各样的辩论赛此伏彼起。诗社这里我要说一说,我们属于辽大“朦胧诗人”的第二茬。大学的前两年,文学的热情一直很高,做诗是每天的功课,大概写了几百首诗。后来成立第一届辽大诗社,社长刘玉辉,我和窦志坚是副社长。当时诗社常常搞诗歌朗诵会。我和窦志坚等四个人,大学时候就出版了一部诗集《诗岛》。后来辽大诗社搞得很有名,涌现了一批李峻岭、李大为这样的诗人。

冯校长带队组织过我们青年学生到当时的农村改革和集体经济典型海城市和沈阳市于洪区宁官屯村参观,也组织过到全国第一个城市农贸市场北行市场参观考察。参观之后,给我们出题目,让我们谈认识、谈体会,可是当时我们能谈出来什么呀!我们自己也组织很多校内勤工助学、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说实在话,大学四年下来,我们记忆最深刻的,不是课堂上上过什么课,而是参观过什么企业、农村,参加过学联的什么活动,搞过什么演讲比赛,组织过什么社会实践活动。

我和我们成长的经历离不开80时代的辽大。80年代的辽大给我们打上深深的烙印。大学时代真好!那时我们有青春,有活力,有激情。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绚丽的一道风景,是一生中最温情的回忆。年轻给我们想象力,给我们理想。我们曾经有过很多的梦,很多理想,很多爱情,很多年轻的游戏,很多很多诗,当然也有远方。感恩冯校长,他启迪了我们的心灵,扣好人生的关键扣子,引领我们踏上人生的坚实道路;引领我们追逐时代的潮流;感恩80年代的辽大,让我们获得人文的熏陶,让我们的理想得到张扬,让我们年轻的时候感悟到了感情,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上、什么是善、什么是爱。

辽宁的学生岁月时间很短,而且校长在任,日理万机,面对我这样的学生成百上千,我和很多学生一样,估计校长不会印象太深。毕业离开了辽大,再次的见面,是在毕业十来年,而且我成为一名学者后。这回,老校长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我们有了更多的交集。

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张锦桥在回忆校长文章里写道的,……见到老校长,我亲热的上前,行礼:我是您的学生,我叫……“我记得你,你胖了!”老校长亲热的回应,让我受宠若惊。他的这句“我记得你,你胖了”,用来好多回,我们都心下恍然。老校长用这一句“万能的应对”,表明在他心里,我们这些学生都是一样的,都是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春天。

我和冯校长更多的接触,是因为我的老院长闫辐君,他和冯校长是多年的朋友。闫院长组织一些学术活动,请冯校长牵头;组织一些调研考察,拉着冯校长参加;再后来,闫院长也退休了,他们两人还有几个老同志,有时组织饭局。他们互称为“老朋友”,一定时期不见面就想,就要我安排会会“老朋友”。所以这时开始,和冯校长的交往多了起来。同时,还有个辽宁省经济学会,冯校长是会长,我是副秘书长(当时这个学会在辽大、省委党校和社科院轮流主办),很可惜这个最应该留存的学会没有了。1996年,冯校长写了一本《我看韩国》,邀闫院长写一篇书评。我担当此任。对这本书读了三四遍,有托在辽大校办工作的好友刘建华找来冯校长的其它著作,通读了一遍,就此,对校长的思想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经常性的交往中,在做学问方面,冯校长的学术思想、学术见地、学术方法,对我直接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做人方面,冯校长工作生活的一贯态度和准则对我价值观念的形成、人生道路目标的选择,产生了更大的作用。

冯校长经常教导我,做一个社科院的领导,首先得当社会科学的行家里手,首先得当好学者,要不断有进取心。每每见到老校长,他都要问,最近研究什么,有什么新作品。确实,年轻时代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思想一刻都不停。而现在的职场身份,每天要开各色各样总也开不完的会,每天讲许多相关不相关的话,每天要接待十几伙人的谈话、公干,每天要读和写没完没了的公文,每天要处理十来个部门的业务,每天要接听几十个电话。自己的学术领域荒芜不说,自己自小的那些小爱好忘记了,自己的那些小文采已经被理性的固化的僵化的程序化的东西戕害无几,形象思维的能力早已退化了。自己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做自己喜欢的演讲。冯校长说,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必须得挤时间,自己搞些自己的东西,不能放任自己。校长说,要成熟起来,谙熟人情世故,但激情不能退化,进取心不能丢失。不能弃自己的本分,不能忘自己的初心。文化如何新潮,做人的本分正直善性要保持;社会如何转型,知识分子的风骨不能丢。

有“平民情结”的经济学家

冯校长影响我的,是他有一种“平民情结”。大哲学家罗素说:“有三个简单而强烈的热情决定了我的一生,即对爱的想望,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承受的同情。”冯校长改革开放之初,常常提到小商贩的作用,提出为“倒弹部队”正名。这都源于他的平民情结。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关注城市早市问题。城市早市特别是马路早市,一直是颇受争议的问题。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看来,是又爱又恨;对广大市民来说,是又忧又喜。那怎么看城市马路早市?通过自己的现场调查、现场感受,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我看来,马路早市是一个社会存在,好处不少,利大于弊。总体上是力挺早市的一派。我喜欢逛早市,甚至是“早市购物狂”,最爱去早市买菜。你看那蔬菜玲琅满目,新鲜蔬菜鲜嫩无比,特别招人喜欢。这买一把小白菜,那买一把菠菜,再挑一把芹菜,又带上一把豇豆,最后看黄瓜鲜嫩,顶花带刺的,又舍不得走,带上几条吧,哎呀,拎不动啦!

冯校长听说后,非常肯定我的这点观察和思考。他说要多研究“民生经济学”,多研究大蒜、大葱、大白菜的背后经济学问题。从我们的先辈算起,我们都来自农民,我们都是平民。知识分子都不能丢掉“平民情结”。宋代大儒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道义、重德行、勇担当、有品位,这实际讲到了中国历史知识文化的价值底色。冯校长说,让我们做点儿大学问、做点儿真学问,关键是要做点儿实学问、做点儿基层社会和底层百姓的学问。我觉得校长这样的观点,实际就是实践张载的思想吗?只有这样,我们做学问才能在为天为地立德、为国为民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冯校长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但是退而不休,经常关注辽沈地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多次陪同他到了辽阳、弓长岭、鞍山、海城、抚顺、铁岭等好多地区,到辽大学子工作的地方“传经送宝”,把理论送到基层,把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他一生的工作,只为做好三件事;一是教书育人,二是传播文化,三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他在基层部门搞论证,基层干部们说,舆论把我们舆论懵了,冯校长的理把我们理论清了。他在小企业家中讲文化,企业家们说,这回我可知道了什么是高尚文化、什么是痞子文化了。

那盏照亮我们前行的灯仍然光亮

校长的生平,没有离开过辽大。这样的经历,看似平凡,实则伟大。无私奉献教育事业;桃李遍布各地,廉洁奉公,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发挥余热。在工作上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单位里,他们既是受人尊敬的科研工作者,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前辈与长者。老师育人,表率楷模;桃李芬芳,遍布大地。学子心中,无字丰碑。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厚德载物、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一生。

斯人已逝,精神永驻。老师的谆谆教导,仿佛就在今日。和校长相处,可谓良师,可谓益友。老师的故去,使我们失去了好师长、好朋友。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怀、善良的为人,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今天可以告慰校长、告慰老师,在您的教导下,如今的我霜丝染就、皱纹新添之余,深深体会学海扬帆行舟之苦,书山登攀寻路之难。但书中之趣、读书作文之乐,也是作为学者的一种偏得。经常想起您的教诲,面对世态炎凉,少小植根于辽东田野的志向,不能一时偏废;几番风雨,几番苦泪,朝暮笔耕不辍,为国是献政献策,为民生鼓噪呼吁,不能一丝偷闲。虽历灯红酒绿,泥土的味道没有丢弃;虽经光怪陆离,山里的乡音没有忘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今天可以告慰校长、告慰老师,在今天这样的速度致胜的年代、眼球经济的年代、追求感官刺激追求物欲的年代、心灵饥渴的时代、缺乏安全感的时代,我们没有丢失自己,我们没有顽疾初心,我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年轻。在今天我们不是仅仅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官衔,为了自我实现,而就像陀螺一样,不辞辛苦地不停旋转。我们要像您说的那样,少一些应酬,多一些读书学习;少一些紧张,多一些静思修养;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调查研究。在这喧嚣尘世中,我们知道在烦躁中给心灵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在劳累中享受片刻的轻松,我们的心灵才不会疲惫,我们的眼界才不会迷茫,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光彩。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无论自己处境如何,总要讲求一些家国情怀。生于斯长于斯,总要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有能耐,做大事;没能耐,做小事;实在不行,就管好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爱好。

尊敬的校长、亲爱的老师,其实还有好多好多值得回忆的地方。我写的这些,只是和我有交集的一些事情、一些片断,和他一生的经历、一生的作为相比,我的这些回忆显得太苍白、太无力。可以说,这老师的一生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朋友,无愧于家庭。他们用他们一生的热忱和善良,诠释了普通好人的概念,注解了高尚人生的价值。

青山高而望远,白云悠而路遥。前路漫漫,山高路远,还需力攀。人间道义,国之重器,百姓挂念,当担此肩。只要心中总是晴天,笑对生活,知足常乐,何忧他年老去,何患未来清淡时间?!曾经在辽大校园度过青春的我们,曾经作为冯玉忠学生的我们,还要自我激励,还要发愤图强,今朝再逢振兴世,如椽巨笔写雄文。

这一刻,严冬彻骨的寒,冷了我们的心。但是我们分明看到,那盏照亮我们前行的灯仍然光亮;这一刻,我们的耳畔仍然回响着一个不倦的声音:“向上、向善、向爱!”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