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家讨论礼金问题。今天就这个议题,跟大家讨论讨论。
今天讨论的礼金,不是所谓男方娶媳妇要给女方多少礼金的事情。是人家办喜事请你到场,你是否要随礼的礼金。
“礼尚往来”,这是咱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这也是每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情世故”。
有朋友或者亲戚家有喜事,结婚的,小孩满月的,老人庆寿的。请帖送来了,电话打来了,微信发来了。去庆贺是必须的。按照咱中国人的理念,万万不能两手空空去。准备一只“红包”,写上几句贺词。也不枉朋友亲戚诚心诚意来邀请你一场。
于是乎,逢年过节,请客随礼就成了一笔免不了的开支。亲戚朋友少的,问题还不大,如果亲戚朋友多一点的。过年一个月的工资恐怕还应付不了几个礼金红包。
可能有些年轻人要说,我以前送出去的礼金红包多了去了。现在我办喜事,回收些礼金也是应该的。不收白不收。
不知道这些朋友想过没有?今天你收了人家的礼金,也等于背上了一辈子还不清的人情包袱。并且这个包袱还会传给你儿子,传给你孙子。像“愚公移山”一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我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那个年代各人家经济都比较拮据,办个喜事不容易。有时候还不得不把别人送的礼金,算进办喜事的账本里去。办多少酒席要开支多少?估计人家送的礼金有多少?收支是否会有亏空?亏空多少等等。
等亲戚朋友办喜事,随礼也是必须的,那个年代虽然送出去的礼金不会太多,但本身每月工资就很有限,那怕送出去五元、十元礼金,在全部工资中也占了不小比例。如果有两三个朋友要送。完了,这个月肯定要亏空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礼金”也水涨船高。有些“账”,还不得不放在头脑里算算。比如当初我结婚,根据我的记录,某人送了多少礼金。现在他女儿结婚他请我,我该出多少礼金?当然不能够用他那时候送的礼金来定。二十年前的十元,相当二十年后的现在值多少?这个账不会算,送出去要被人家笑话的。
就在我儿子结婚的那时候,我下了个决心。坚决不收礼金!无论以前我送出去多少,这个账不去算他了!现在的经济条件,也不是要靠收礼金来办喜事的了。
“两免”!这是我那时候打出的旗号。想不到,这个旗号还得到了绝大多数亲戚朋友的呼应。从此以后,“礼金”这个包袱,彻底被我放下了。朋友亲戚办喜事,你来请我,我当然会去。礼金?两免!
“两免”理论,非但不会影响到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并且互相之间没有了钱来钱去,只会更加显得热络。
时代在高速发展,有些老旧俗套的事情,也要改旧立新。我提议现在的年轻人,在办喜事的时候,把送礼金的规矩免了。免了“礼金”,也等于扔掉了一个经济包袱。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