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家长寄语家长寄语怎么写简短内容?

时间:2023-03-26 22:23:3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在成长中与父母的相处最大的困境也许并不是沟通的困难,而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欺压。

而众多孩子在成年之后,都会谈及原生家庭的影响和伤害,以至于对其人生价值和人生进程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乖”孩子似乎是所有父母的终极目标,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更是父母面子的支撑。无数父母不会相信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最大的骗局。

诚然对于“乖孩子”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将“乖孩子”定义为有礼貌,行为举止得当的层面的话,这必然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有太多的家庭和父母,认为一个乖孩子,是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不叛逆,无逆反心理,满足父母绝对的控制欲望。而这种对“乖孩子”的执念,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吗?

这种现象其实表现的并非是对孩子未来的把控和追求,实则是众多的父母在同龄父母与同龄孩子压力之下,害怕丢面子,输不起,将自己的未来焦虑转移给自己的孩子,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未来。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和感情总是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心理学中归结为“讨好型人格”。

在束缚性很强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带上自己的“人格面具(Personality mask)”,甚至时常分不清现实和虚伪,而这种人格的缺陷,也必将会影响到其社会交往。

懂事教育的压榨

相信很多在中国传统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懂事”实际上存在着深深的绝望,我们从小被灌输懂事的思想,不反抗,懂得体谅,压抑自己,满足他人,在这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面对不公现状的时候,往往会被吞噬,认为自己的反抗和争辩是不被接受的。

而这些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压抑,必将会影响其一生。而父母最大的失败,其实就在于将自己孩子教育成“提线木偶”一般的懂事的孩子,甘心去服从,顺从父母的安排,不敢提意见。

在未成年阶段,也许这些孩子会被冠以懂事听话的名号,但是在成长之后,这般“无底线”的服从,其实伤害的是孩子自己。

而这类孩子无法得到原生家庭的保护,也缺少应对社会外部环境的勇气。

谦让教育

从“孔融让梨”到谦让懂事,似乎我们从小就受到这类教育。

适当的谦让可以塑造孩子的人格,可以让其在与同伴相处之时更加和谐,也可以在与之交往之中寻得适当的社会地位。

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众多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谦让的本质和含义,毫无原则地谦让,无理由地忍让,看似是懂事的代名词,但是却影响了孩子的核心利益。

真正的谦让并不是无理由无底线的退让,而是在平等规则中所选择的人格的改善。

规则是正向的,我们所要求的谦让并不是让我们向违规行为低头,不能以“年轻小,苦恼”等理由作为可以占便宜的资本,也不能因为这些理由,而成为让孩子低头的资本。漠视谦让是对规则的破坏,是对是非判断的误导,是在压力和困顿之下的成长。

叔本华曾说过:“年轻人很早安于世故其实就预示着平庸,而以成年人的思想,让儿童进行表面的模仿,实则终将成为不可避免的悲剧。”

即便是儿童也是存在主体性的,以父母的身份对儿童进行灵魂与心灵的个体性压榨和剥削,只会导致孩子过分懦弱,怯懦,缺失成长路上所需要的独立和成长。

心理学中认为人格的独立性和整体性是基于个体对生活事实环境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的,而原生家庭的教育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儿童对个人生活的主观看法和倾向,过分的谦让和懂事,也许对于父母来说,在教育路途中会寻得一部分的解脱和安宁,但是对于部分孩童来说,却存在对其人生道路的致命影响。

所以我们要看到的并不是孩子在懂事和谦让之中究竟做了什么,而是要看孩子在获取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的时候,是否触碰到文化的核心,又是否将文化的核心注入个人的灵魂,否则只会造成儿童的精神亏损,看似听话的乖孩子,实际上却是整个家庭教育的失败。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