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星期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公布,这个全球关注的奖项终于落下帷幕。
当我们在网络上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获奖得主和他们的生平同时,许多附加的信息也一起随之而来大型扫盲现场
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倒还有点竞猜得主和分析吐槽的乐趣。
▲科学工作者的日常 /图片源自网络
但对不少人来说,哪怕这些诺奖得主的贡献再是杰出不凡,他们的名字也都带着几分陌生。就像我,是直到今年诺奖才知道了古德纳夫这位“锂离子电池之父”
所以,很多科学科普类的博主都会撰写一些解读,画一些科普漫画。
▲从标题到内容都很简明有趣
诺奖官方也会放出解读稿,让大家明白这些研究者究竟在研究些什么。
▲"锂离子电池"解读稿中的插图
看完这些科普,感觉自己这几天又回到了高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状态
而这两年随着信息的普及,大家对诺贝尔奖这个奖本身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截止到今年,诺奖还在使用打电话这种原始的方式来告知各个奖项的得主。
所以,被当成诈骗电话也不是不可能。根本联系不上得主也不是不可能。
而不少误区也终于被澄清——首当其冲的就是所谓的“诺贝尔提名名单"。
“诺贝尓奖提名者名单会被保密50年,除非你是当年的最终得奖者,否则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被提名。”
所以,就现阶段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什么“村上春树诺贝尔文学奖陪跑多年”的说法啊!“村上春树提名十一次”“今年村上春树又是提名了没获奖”等说法都无从考证······
至于,村上究竟是不是文学界的迪卡普里奥,我们是要再等个四五十年才能知道了
大型追热点现场
每每有这些大事件发生时,也是大家跟着蹭热点、抖机灵调侃的时刻。
“明年高考理综预定”
“化学最后一道选择题大概率考锂电池了。”
(大家都很懂啊哈哈哈)
“起个好名字也太重要了吧!从今天起我要叫betterme。”
“ Goodenough, 光是这个名字他就赢了!”
“还以为是艺名呢”
(灌鸡汤,从给自己改名开始)
很多出版社和书商也是动作飞快。之前一直有报道说残雪是热门获奖人选,所以她的电子作品集在最终结果揭晓前一路上涨到79.99后又悄悄降回了原价。
但乌龟知道,他必须走下去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特别喜欢看这些诺奖得主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就像看人物传记一样,总感觉能窥见些什么。
荣誉的背后,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可以说他们也拥有着出众的学习研究状态和心态。
就拿古德纳夫来说,这位“足够好先生”在二战退役后去芝加哥大学面试时,还被人冷嘲热讽一番,“在你这个年纪,科学家们早已经做出他们最大的成就了。你怎么现在才想着开始?”
但人生就是充满着各种可能啊。在54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电池领域后,古德纳夫因为锂电池上的卓越贡献,在97岁那一年成为了诺奖最高龄得主。现在,他还在思考着新的研究内容,并在给自己的博士生写生日贺语时表示“50 years is only the beginning.”
而另一位诺贝尔化学得主吉野彰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到:“活着就要继续研究。”
而在文学领域,更是有太多太多的作家笔耕不辍。一直拉出来调侃的村上也是表示“自己想一直写到九十岁。”
▲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
如果你能选的话,你愿意工作到几岁? 你愿意学习到几岁?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这些人做的才是工作才是事业,他们的工作和研究是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所以他们才带着使命感和召唤感不断前进,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
可能我们只是从事着很普通的工作,但是如果能找到忙碌的意义、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生活也会有独特的光彩。
前几年在一家机构学韩语时,隔壁班来了一对退休的老夫妇。问起他们来学习的原因,他们说:“为了能自由行才来学的。学了语言的话,会有不一样的乐趣和体验的。”
“不过我们现在年纪大啦,学得慢忘得快。所以我们就两个人一起来了,这样我学一点,他学一点,也好有个照应。”他们还这样打趣道。
就用古德纳夫的这句话来结尾吧,希望我们都能保留一些热血、不断前行。
"我们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他必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