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除夕晚上,32岁的外地人成磊在成都度过。
在他乡过新年,需要传送的祝福可不少,但是整整一晚上,程雷的短信只响起一次铃声,还是某家银行发来的新年祝福。与此同时,程雷手机里的各个微信群,却是闹腾了一晚上。这让他有些感慨:十多年来,我们的贺年方式真是发生了太大变化,从贺卡到电话,从短信到彩信,从QQ到微信,贺年方式的变迁,也算是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程雷的感慨并非矫情。工信部数据也显示,在拜年传统上曾经连续多年独占鳌头的短彩信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滑,与此同时,网络红包、微信拜年等新兴方式逐渐兴起,工信部直言:“春节期间移动数据流量消费爆发式增长。微信拜年、网络红包等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春节特色服务已成为春节娱乐的主流方式。”
那些年贺新年主流:
写信、寄贺卡、发短信
2000年时,程雷还在上高中,他清楚地记得,每到新年来临前,校门口的文具店就会摆出各式各样的新年贺卡。从单页贺卡到立体贺卡,甚至还流行过打开就能唱歌的贺卡。“那个时候非常流行,外地的同学,自己的老师,提前就会拟定送贺卡的名单,一个都不能缺”,精心挑选后,再亲自写上虽然简短却是很花心思的祝福语,“会送出去很多,也会收到很多”。前两年回老家,程雷还在书房里找出一大堆新年贺卡,“全是青春的回忆”。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在荷花池文化用品批发市场卖了十几年新年贺卡的王老板就彻底停掉了贺卡的生意。原因很简单:“基本上没人买了,也没有人来进货了”。
2003年,程雷上了大学,买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黑白屏”。也就是那年春节起,短信,成了他最主要的贺年方式。他还记得,12月31日夜里11点59分,很多人就会将编辑好的元旦祝福短信群发给同学亲友,程雷的手机也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短信轰炸”。看完之后,大家还会互相评价哪些短信又搞笑又亲切。
再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程雷注意到,每到新年之际,几乎就不会收到短信,自己也不会再发短信了,“说不清楚具体啥时候开始的,但事实就是大家都开始流行微信祝福,或者就是直接红包大战了。”
回顾多年的拜年方式变化,比手机更久远的记忆属于戴先生这类70后。戴先生是江苏人,此前在外地工作。2000年以前,每年元旦,戴先生都会给家人寄一封拜年信。A4大小的半页纸上,描着很小的字,加一方自刻印章。纸墨方寸之间,却详细地报告一年收获几何,何时回家过年、明年规划等。戴先生回忆,那个年代物流尚不发达,一封信要在路上“走”好几天,“我还是小伙子的时候,寄回家里的信,往往一周才能送到家人手里,为了掐准新年的时间点,书信在元旦之前的半个月就写好了,12月24、25号的样子寄出去,不过有些时候(家人)也是在新年之后才收到。”
颜先生对贺年回忆最深的是家里安装座机那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长途电话费用的下降,电话线扯入寻常百姓家,颜先生家也装了一台座机,“大概是1998年吧”。“爸妈,新年好。”次年元旦节当天,远隔千里之外的颜先生用单位的座机给家里打一个电话道了一声好,“回想起来,很温暖,很甜蜜”。
微信带头乘胜追击
短信彩信春节拜年节节败退
贺年方式的变迁,不只是在程雷、戴先生和颜先生们的回忆里,来自工信部的数据也显示:春节期间移动数据流量消费爆发式增长。微信拜年、网络红包等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春节特色服务,已成为春节娱乐的主流方式。
2016年2月16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春节期间通信业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80.8亿次,是2015年的8倍,参与人数达到4.2亿,微信红包收发峰值达每秒40.9万个。工信部直言:“春节期间移动数据流量消费爆发式增长。微信拜年、网络红包等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春节特色服务已成为春节娱乐的主流方式。”
和微信拜年、网络红包走俏成对比的,是传统短彩信、电话拜年方式的下降。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春节假期7天内,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139.6亿条,仅为2015年的三分之二;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累计完成733.9亿分钟,同比下降4.5%。除夕当日,短信发送量47.5亿条,下降幅度达40%。
这并非是短彩信拜年、电话拜年代表的传统方式第一次“败下阵来”。
从1992年英国工程师帕普沃斯通过电脑键盘发出历史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开算,短信已经有25年历史。公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13年春节期间,工信部公布的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311.7亿条,同比增长8.3%;彩信发送量累计达到1.3亿条,同比增长16.7%。
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工信部公布的春节同期移动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182.1亿条,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41.57%——这也是春节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首次下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2014年,工信部公布春节微信消息发送量就达到2013年的2倍,信息收取量是2013年的3倍。
之后的局面延续了这种趋势,短彩信“节节败退”,以微信带头的互联网春节拜年方式“乘胜追击”。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是2014年的200倍。移动数据流量725.5万G,同比增长69.5%,是春节期间的高峰时段。而同一天,全国短信发送量828687万条,同比下降25%。
如今,2011年才诞生的微信,按照2016年5月17日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显示,是2015年中国境内手机网民使用量最多的APP,用户量达到3.06亿——占到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智能时代感情淡漠了?
专家:只是表达方式改变了
整理旧物时,翻看过一封封书信,戴先生有些感慨:现在谁还会这样字字斟酌地写信呢?事实上,与戴先生有同感的不在少数,有人甚至觉得:智能时代,动动手指祝福就能传送,是否意味着感情变得淡漠,祝福变得廉价了呢?
“其实,无论是写信、送贺卡、发短信还是发微信,只是手段变化而已,过年最根本的亲情体现还在,这是中华民族亲情最重要的表现。”著名民俗学家袁庭栋认为,目前微信拜年、网络红包的兴起,“只是新科技手段的出现,更加方便、便携的渠道出现让它普及,以后也会有更方便的手段出现,层出不穷,这是很正常的。”袁庭栋认为,“有很多人在担心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传统民俗越来越淡,我觉得这是杞人忧天,过年最根本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习惯亲情的表现,这是民俗的根本。”袁庭栋觉得,中国传统节日都是以团圆为中心的,“就我的观察来看,核心价值理念没有变,只是表达方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