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组的家庭中,诞生了两位作家、一位作家和一位收藏家。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是佼佼者。
传承良好的家风,他们书写着人世间最美最真的情。文 | 翟立华
我真像那滴晨露
跳跃在他的叶尖
被他解读得晶莹剔透
……
在写给丈夫马立宪的《心迹》里,周龑炽热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
一个寓言就这样悠长
一段故事就这样深情
忘掉忧伤和不幸
紧抓我的手一同前行
……
在写给妻子周龑的《缘定今生》中,马立宪赠予她今生最浪漫的平仄。
周龑和马立宪,虽是再婚夫妻,却伉俪情深;虽然中年邂逅,却爱得比年轻人更加诗意和浪漫。
再婚家庭的幸福秘诀,是互相包容、共同成长
其实,最开始,马立宪的儿子马震是抵触这位写诗的继母的。他觉得故去的妈妈快要被再婚的爸爸忘掉了,内心很痛苦,对继母的态度不冷不热。面对这种情况,马立宪也很苦恼,周龑却说:“老马,别担心,我会让孩子接受我的!”
新婚第二天,周龑就去看望了马震的姥姥和姥爷。一进门,她对着两位老人喊:“爸,妈,闺女回来看你们了!”两位老人被突如其来的“闺女”震惊了,眼圈儿慢慢变红,热情地把周龑让进屋。周龑动情地说:“爸爸、妈妈,我和立宪结婚,你们不会失去女婿,以后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两位老人拉着她潸然泪下,一旁的马震的心也随之一热。
和马立宪结婚后,周龑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会早早起床给瘫痪的婆婆做饭喂饭,换洗衣服、床单,帮她擦身,收拾大小便。上班时间,怕婆婆受委屈,她又专门请了护工照顾。晚上,她的卧室房门一直开着,婆婆稍有动静就赶紧跑过去照料。她的付出,马立宪都看在眼里,说:“今生有你,夫复何求!”瘫痪了10多年的婆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于90岁高龄安详离世。
2009年岁尾,马震的儿子出生。周龑一心一意伺候儿媳妇坐月子、照顾小孙子。此时的马震早被感动,继母无怨无悔地照顾自己一家老小,她不但不图什么,还给自己买了一些收藏方面的昂贵书籍。她所做的一切足以让自己喊一声“妈”了。姥姥姥爷也劝马震:“有这个妈妈,你还想怎样?就是你亲妈在世也不见得比她做得好!”
如今,马震姥姥和周龑俨然亲生母女。两位老人过年、过节、过寿,周龑跑前跑后一起张罗,敬上礼物。老人家里葡萄熟了,总会给周龑这闺女留着。
其实,马立宪对继女周子莙同样也付出了很多。2019年,周子莙要去法国学电影导演。周龑考虑到家庭条件,不支持女儿留学。马立宪却说:“孩子有梦想,即使我们砸锅卖铁也让她去实现!”还筹借10万元支持继女留学。
周子莙去法国的前一天,马震做了一大桌子菜给妹妹饯行。席间,他把剥好的虾递到周龑的嘴边说:“妈,吃虾!”继子这声“妈”喊得情真意切又自然而然,周龑的眼眶一热。
9月,夫妻俩把女儿送到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周子莙忽然扭身抱住继父,流着眼泪说:“老爸,谢谢您!是您让我享受到了父爱,给我插上了追求梦想的翅膀,等我回来!”
周子莙没有辜负继父的信任,作为中国“80后”影视编剧,她2012年创作的电影剧本《荒唐协议》,荣获好莱坞编剧大赛喜剧类电影剧本奖;2015年创作的电影剧本《小猪情缘》荣获好莱坞编剧大赛家庭电影单元奖。马立宪的儿子马震也因为喜欢历史而成为一名收藏爱好者,在业内小有名气。
马立宪和周龑这对中年夫妻的创作热情,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婚后,周龑的小说《翔瀛罢试》、诗歌《宁静吟》等作品屡获省级奖项,还出版两部散文诗集《中华男儿魂》《中华女儿魂》。马立宪的《岁月作证》《缘定今生》《感恩母亲》等多部著作面世。
马立宪不会用电脑,周龑就帮他打字,还会给他的作品提一下意见和建议。创作长篇纪实文学《岁月作证》时,周龑稍微做了改动,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埋下了一个伏笔。马立宪不禁抚掌大笑,说周龑是神来之笔,改得好!夫妻俩也曾因为用某一个字而推敲半天,最后还是以周龑的意见为准。那之后,马立宪就称周龑为自己的一字之师,对妻子的赞美毫不吝啬。
而对于丈夫的赞美,周龑则满心感慨:“当初正是诗和书,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啊。”
诗书为媒,推开你的“柴门”
周龑是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城阳支行业务主管、对公客户经理。马立宪是原城阳区文联专业作家、作协主席,他们本是两条平行线。
周龑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她的工资除了生活开销,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书看多了,就有了用笔倾诉的欲望,她把自己的感悟倾注于笔尖,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见诸报纸杂志,写作成了她情感最好的表达和宣泄方式。
2005年,周龑从平度市调到城阳区工作,需要把作协会员转到城阳区作协。去文联时,她特意带上了自己的诗集《梦在雨中》,顺便拜访马立宪。据说这位马老师不仅诗写得好,纪实文学、长篇小说也首屈一指。
周龑眼前的马立宪儒雅、内敛,流露出一种饱读诗书的气质。他不大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书,周龑爱不释手地翻看着。书籍迅速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他们从文学创作开始侃侃而谈,不知不觉半天时间就过去了。周龑起身告辞,奉上了自己的诗集;马立宪也回赠了他的诗集《没有尽头的思念》。
一天晚上,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睡不着觉的周龑打开台灯,随手拿起《没有尽头的思念》读起来,然后被深深地吸引。马立宪把对亡妻的哀悼和思念都写进了诗里,字里行间流露的痴情让人动容。她看得几度落泪,此时的马立宪在她心里不再是温文尔雅的作家,而是一个失去妻子的孤独男人。他在诗歌里诘问:人生的河流上/渡船在哪儿/有谁会帮我度过这人生的不幸?离异多年的她一瞬间就对这个男人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周龑连夜写了一篇散文《谁会推开你的柴门》,在文章里回应马立宪:“我可否是一泓小小的港湾/泊得你下半生漂泊的情缘/与君共度人生的坎坎坷坷?”她把这篇散文夹到书里,第二天送给了马立宪。这篇散文既有知己之间的问候,也有投石问路的意味。可是,马立宪却迟迟没有回应她的情意。
2006年,周龑应邀去马立宪家里拜访。他家在城阳区夏庄街道马家台村,农村环境安静便于创作,周龑觉得很正常。可是,一进门,一股腥臭味儿扑鼻而来。原来,马立宪的老母亲瘫痪在床已有些年头了,从不会干家务活儿的他连吃饭都靠买,哪能照顾好瘫痪病人!为了不让周龑被母亲屋里的气味呛到,他慌忙把她往自己的屋里让。周龑四下打量马立宪的屋子,四面墙都是书橱,床上、桌子上、沙发上,就连地上都摞满了横七竖八的书籍,周龑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能坐哪儿。
此时的马立宪早没了谈诗论文的淡定,他狼狈地扒拉着书,努力想腾出一个地方让周龑安坐。还是周龑把沙发上的书往两边推了推,自己坐下来。
马立宪说:“你先坐一会儿,我去买点吃的!”然后,逃也般地出门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却看见周龑正在给他的老母亲梳头。他站在门口一直看着周龑,鼻子一酸,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
周龑的妈妈1999年罹患乳腺癌,她一直陪在妈妈身边照料。妈妈走后,周龑因为受不了这个打击,差一点儿遭遇意外。所以,她对“妈妈”这个称呼格外珍惜。当她推开马立宪母亲的房门,看到瘫痪在床的老人因为自己的到来开心地咧嘴直笑,淌了一脸的口水,这让周龑看着无比心酸。她动作麻利地给老人擦洗身子,像照顾自己的妈妈一样细心。
牵手彼此,年轮中最浪漫的一圈
2006年6月,杏子成熟,同事捎给周龑两盒杏。她给马立宪打电话,让他给老母亲带回去尝尝鲜。他欣然而来,离开的时候,周龑轻声说:“马老师,下次再见的时候别穿这件衣服了,很邋遢。”他没吭声走了。再次见面时,他特意穿了一套新衣服,干净利索地出现在周龑面前。她心里暗暗高兴,原来他在乎她的话。
2007年,马立宪的儿子马震结婚,邀请周龑参加婚宴。席间,文联的一位老师悄悄问她:“我想给你介绍一个对象,你感觉马老师人怎么样?”周龑心里一动,但没吭声。
从那之后,马立宪和周龑通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两人在探讨诗词的时候,周龑把自己写的诗编辑成短信发给马立宪,他第一时间给周龑回电话,不好意思地说:“我不会发短信。”
一天晚上,周龑把新写的一首诗发给马立宪后就睡了。第二天一早,她看到手机里有一条未读短信,打开一看,居然是凌晨时马立宪发来的,老马会发短信了?原来,马立宪为了给她回复短信,特意请教儿子,鼓捣到半夜才发送成功。这一条短信,周龑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整天都在笑。
从那天晚上开始,两人的短信你来我往,你写一首诗发给我,我回一首诗发给你,说不完的话,写不尽的诗,每每聊至夜深还依依不舍。两个人都用情已深,却谁也不捅破那层窗户纸。
两人的单位隔着一条路,很近。那天下班后,他们并肩走在初秋的街头。还是从文学开始,说啊,走啊,一条街到尽头再拐向另一条街。天上飘起了细雨,他们却丝毫不受影响。十几里路走下来,两个含蓄的中年人始终连碰一下手都没敢。周龑在职场打拼数十年,见过的男人各种各样,但是像马立宪这样持重、自制的人很少见。走在他身边,那种踏实和安全感是她多年来不曾有过的。这一刻,她在心里认定了马立宪。
其实,周龑也有意见,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马立宪连一瓶矿泉水都没给她买,太抠门了吧!
可后来就是这个抠门的人,却能在周龑的女儿上大学时慷慨解囊。
2007年,周子莙考进西华大学学习音乐,学费高昂。当时周龑给父母治病的外债还没有还清,拿不出这笔钱,一筹莫展。知道情况的马立宪匆匆来了,把自己的公积金卡和身份证递给周龑说:“去把我的公积金取出来给孩子交学费,孩子上学不能耽误。”
2008年9月,马立宪老宅的大枣树结满了果实,周龑应邀前往。她先到他母亲的屋里帮老人擦洗身体,发现老人后背磨出一块块的斑,一沾水疼得直哆嗦,她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从屋里出来,周龑对马立宪说:“马老师,这个家需要女人,不嫌弃的话,就让我来照顾你们吧!”
第二天,周龑就搬到马立宪家,洗手做羹汤。这个又脏又乱的家在她的打理下,开始有了烟火气息,也有了笑声。次日早上,她做完饭急匆匆地赶去上班。到了单位才发现包里有一袋洗得干干净净的大枣,是马立宪放进去的。
马立宪家的那棵老枣树很高,摘枣需要蹬着梯子爬到墙头上。想着他笨笨地趴在墙头上摘枣的样子,周龑笑了。从那天开始,周龑每天在单位都能吃上新鲜的大枣。她觉得,他所有想说的话都融进一颗颗枣里了。
2009年正月初九,马立宪生日当天,两人领了结婚证。婚礼上,一本《缘定今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夫妻每人50首诗合成这本诗集,马立宪写序,周龑写后记,百岁老书法家给诗集题字,祝福他们百年好合。
于是,他们成为人生伴侣。2019年5月,因为良好的家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周龑和马立宪家庭被全国妇联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2020年,这个家庭再传喜讯,周子莙成为巴黎国际电影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周龑和马立宪还致力于公益事业,一起为青岛的历史名人著书立说。夫妻俩为了创作红色系列纪实文学,坐着火车去全国各地搜集素材。
马立宪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平时在家里都是周龑照顾他。但是在旅途中,他却坚持把所有的行李都背在身上。去河南采访时,两人只买到硬座票。为了让妻子舒服些,他让周龑枕在自己的腿上睡觉,自己直挺挺地坐了一路。去贵州采风时,马立宪执意睡上铺。看着丈夫不再挺拔的身躯,艰难地往卧铺上爬,周龑心里是幸福的,眼里却含着泪。
那天,周龑在自己的博客上感慨地写道:“遇到马立宪,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