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红色阵地,擦亮政治底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坚定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一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红色阵地,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送给陕北公学的第一件礼物就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高校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常态化长效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强化高校教师理论武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守好红色阵地,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价值追求。高校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在教师引进、考核评价、评奖评优等各环节把好政治关、师德师风关,充分发挥好教师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以党建促育人,引导教师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全方位擦亮政治底色。
心怀“国之大者”,坚定“立德树人”,践行育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引用了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时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这是对高校教师传承红色基因,心怀“国之大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宗旨的殷切期望,也是高校教师始终不渝的理想和信念。高校应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自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文化渊源和思想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真正达到对学生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使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青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继续优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抓好教学团队、创新团队建设,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2、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高校作为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的中心,必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探索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应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在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理论阐释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总结新思想,提炼新观点,提出新假说,建立新方法,构建各学科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跟踪世界学术前沿,扎根中国大地,围绕重大技术创新和伟大社会实践,开展基础研究、高精尖技术攻关和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抢占学术高地和创新高地。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鼓励和支持教师既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要脚踏实地,深入一线,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技术实验,将理论知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方法创新,不断升华理论、丰富思想,在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完善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育人体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和重镇,教师是构建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育人体系的核心要素。高校必须引导广大教师立足中国实际,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育人体系,构建与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和各类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的知识图谱。其中,本科生的培养要强化教师树立“以本为本”“以本为基”的理念,在拔尖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上下大功夫;研究生的培养要强化教师树立“以研为峰”的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各环节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层次人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化课堂教学、书本理论的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每一个脱贫攻坚村落、每一个疫情防控社区、每一个技术攻关实验室……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把实验做在现实需求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用自身的所看、所听、所思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感悟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培养家国情怀,提升专业本领,锻炼品质意志,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展现青春风采。
3、继承优良传统,坚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继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送给陕北公学的第二件礼物就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党在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延安五老”之一吴玉章先生“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改革先锋许崇德“学而言宪六十载,身以传道三千徒”,把一生奉献给新中国的法治事业;时代楷模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回首过往,眺望前方,高校要弘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开展“榜样的力量”学习活动,深入宣传教师队伍中的大师、名师、楷模,发挥好师德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激励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涵养师德匠心、修身自律、坦荡心胸,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争做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时代楷模。“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把学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教师就要自觉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艰难归国后,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科研团队开拓进取,取得“两弹一星”的历史性突破;人民教育家卫兴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现实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急难险重第一线,无数中青年教师、留学归国青年学者挺身而出,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甘于奉献……他们都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杰出代表,是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高校要通过专题教育,通过研学、联学、讲学等方式,组织全体教师专题培训,打造进步青年、党员先锋成长的大熔炉,搭建广大教师想成才、真干事、干成事的舞台。鼓励广大教师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秉持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面貌,勇挑重担、苦干实干,涵育广大教师爱党爱国的赤子情怀、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厚德修身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的扎实作风,做学生的才学之师、德行之师、信仰之师,成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7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