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新年祝老师什么新春祝福语——新年祝老师什么新春祝福语15个字…

时间:2023-02-26 21:05:0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据《中师生》公众号受到天下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于打造一代师生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分享张宏伟老师的文章《怀念恩师袁荣春》。

原题:怀念恩师袁荣春

作者:张宏伟

那一年,我们17岁,袁老师21岁,他刚从渭南师专毕业分配到大荔师范,担任我们初82级1班班主任。一个娃娃头老师,带一群未来的娃娃头。

还记得临近毕业那次春游。袁老师带领我们班四五十名同学骑着20多辆自行车,从大荔师范学校出发,沿着大华公路一路东南向华山进发。一路上浩浩荡荡的,摆出一条自行车长蛇阵。那是读师范期间第一次春游,也是最开心的一次集体春游……

这一切宛若昨日,历历在目,元旦刚过,可袁荣春老师竟然诀别走了,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这个消息,是希文同学发布在同学群里的。同学们不约而同的一致反应是——惊愕!谁?不会搞错了吧?怎么会?就在半个月前的元旦那天,老师还在群里向同学们问候新年哩———“祝同学们新年快乐,平安健康,万事如意!”,同学们纷纷向老师和同学互致新年祝福,怎么可能……?!

然而,这噩耗的确是真的。

“我们敬爱的袁老师元月17日下午5时许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英年早逝!因疫情原因,不能通知亲朋好友前往吊唁送行,昨天早上已火化。让我们共同祈祷:袁老师,一路走好!”。一字一句反复斟酌希文发布在群内的信息,惊愕一刹那,同学们陆续回过神来,然后,群里是一条条一行行悼念、哀思和缅怀老师的话语。

然后,好几日,群里一片静寂。一切活跃的交流和娱乐活动戛然而止。沉闷的气氛笼罩着每名同学心灵的天空。

37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眸求学时代,当年和袁老师校园相处的朝朝暮暮依稀浮现在眼前……

师范工作时期的袁老师

1982年秋天,一群初中毕业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涌入陕西省大荔师范校园。那时候,中小学校公办教师稀缺,大多都是民办教师、代理教师。基于此,国家为了缓解小教严重匮乏的状况而实施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中等师范生的招生政策。我们级同学来自渭南12个区县,包括临潼,蓝田,那时候都还是渭南地区辖属,还没划到西安。

袁老师大学刚毕业就给我们带班主任,授语文课。那时的袁老师,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和同学们很快打成一片。袁老师风流倜傥,意气风发,走起路来蹦蹦哒哒像跳跃的火苗,朝气蓬勃,活力四射,讲起课来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口若悬河,声音很有磁性。他讲课很少看教案,和学生互动比较多,同学们都爱上他的课。至今,他左手插在裤兜里右手拿着粉笔,在讲台上踱来踱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也许与班主任老师的平和、活波、阳光的气质性格有关系,我们班同学课内课外都很活跃。全级六个班300名学生,长跑冠军杨德运、舞蹈王子田兆瑞、乒乓健将薛俊杰、兰文革,手风琴能手张小林、数学天才马建义、哲学智者贾春民、“诗人”萧伟、小说迷韦正峰、画画迷李新亭、张伟民,书法迷马红、微积分迷闵洁琼、金嗓子梁碧霞、李文华、崔希文,以及学生会干部赵文智、王阿敏等各种奇才怪才正才人才都出在我们班。在老师的倡导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当时全校第一个文学社团,取名“同窗诗社”,并开办了油印的社刊《咿呀诗刊》。袁老师担任顾问,我做主编。犹记得首期诗刊上老师写的发刊词,是一首题为《咿呀之歌》的诗,朗朗上口,余音袅袅 、韵味深长——

咿呀,咿呀/

这是谁在说话?/

“同窗诗社”成立/

幼苗破土发芽/

早已不再咿呀/

如今又在学话/

是时间在倒流/

还是人类在退化/

人类开始咿呀/

为的是不再咿呀/

二次咿呀之时/

才晓得还需要更多咿呀/

咿呀可笑/

咿呀更可嘉/

无数“巨匠”“学者”“人”“家”/

无不起步于起初的咿呀/

成功萌发于咿呀/

成长伴随着咿呀/

咿呀咿呀/

可爱,可嘉,伟大/

咿呀咿呀/萌芽,开花/

扶持我吧/

“巨匠”“学者”“人”“家”。

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诗歌的世界,像咿呀学语的稚子一样,凭满腔热忱去点亮文学的灯塔,在摸索中成长进步……

周末晚上,马红,正峰,为民,希文等几个文学社的骨干同学常常会到老师宿舍举办文学沙龙,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神侃一通,不知不觉就到午夜。感觉饿了,老师给每人泡一袋方便面,就一袋涪陵榨菜,吃得香极了,那时方便面刚刚兴起,好像是第一次吃方便面,感觉高大上,吃上很爽。有时聊的太晚了,回不了宿舍楼,老师就留我们几个男同学在他宿舍床上、沙发上将就挤一晚,师生之间亲近得和兄弟哥们一样。

毕业20年与老师相聚

那时的师范校风正学风浓,下晚自习后我们经常在教室挑灯鏖战。有的在自学高中英语,有的在自学大学数学微积分,有的在写诗写小说,有的在看歌德海涅普希金诗集……老师也会抱一本书坐进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自习。正当朦胧年华的少男少女情犊初开,也有同学在偷偷摸摸谈恋爱,但都是地下工作者,偷偷摸摸的不敢公开。恋爱一般都是从写情诗,递纸条开始的。当时学校管理很严,不提倡初中师学生谈恋爱。袁老师掌握了一些同学的思想新动向后,从没公开指责批评过谁,相反倒会对恋爱失意的同学,以调侃的语气给予心理调适。“天涯何处无芳草!”“振作点,男子汉大丈夫何患无妻?”和这样的老师在一起,有心思的同学很快会走出阴影,多云转晴天。虽说大不了几岁,可老师就是老师,袁老师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鞠萍姐姐”“开心小哥”。

在袁老师心里,大茘师范821就是他的王国。他就是821的“王”。就像英明的帝王爱护他的臣民一样,袁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愿意和学生们分分秒秒呆在一起,就连周末也不例外。每到周末早晨,他会喊部分同学跟他一起跨出校园去跑步,从学校一直跑到洛河桥,往返差不多10000米。在文化娱乐活动相对比较匮乏的当年,周末洛河跑步也成为一项有意义的娱乐运动。

袁老师老家在大荔县伯仕乡的一个小村子。有一回周末,老师要回趟老家去,帮父母给田地里施肥。他叫上我们七八个男同学一起骑车去。中午在他家里吃的饭,记得吃的面条还就的油泼辣子夹馍。至今尤对半黑不白的手工馒头馍夹油泼辣椒的香味尤在味蕾。说实话,我们干的活都不够饭钱的。说起来是干活,不如说是去老师家郊游、蹭饭,散心。这么多的同学到家里来,他的父母很高兴,老师故作深沉的脸上掩饰不住他内心的开心。

读师范最后一学期我们班分到大荔伯仕乡平罗、高城和焦家三所村小学实习。星期中间,老师会来巡回学校看大家。三所学校的同学都争着要老师留宿在各自的实习学校,看到老师就跟见到久违的亲人一样。临近毕业,实习快结束的一个周末,同学们怂恿老师组织大家去爬华山。那时,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不允许组织外出旅游之类的集体活动。老师答应了同学们,但是要大家别声张,做好保密工作。大家都很兴奋,成立了宣传,交安,后勤,收容等几个小组,本地同学分头给借了20多辆自行车,中午就沿大华路出发了,天黑之前赶到华山脚下。当晚12点钟开始登山,为的是早晨五点多登上东峰看日出。这次出游玩得非常开心,带着两部相机,一部装135胶卷的,一部装120胶卷的,一路拍了很多黑白照片。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就是阳光帅气风流倜傥的大才子,是心中崇拜的偶像,都以能和老师合影留念为荣。

后来才知道,我们毕业的那个暑期,袁老师也跟着我们“毕业了”,他离开大茘师范,调到渭南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之后又辗转渭南杜桥中学工作十余年,带高中毕业班语文课。千里马遇伯乐,在杜中,老师的博学与才华充分施展开来,深得学生爱戴和学校领导好评。当时供养两个“光葫芦”,各种花费很大,还要谋算孩子大了供大学,供研究生,给买房买车,给成家完婚,那样都离不了钱,而公办学校的死工资常常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为此,后来他索性辞去了公职,奔着西安民办学校的高薪酬待遇而去,硬是凭满腹学问一身本事应聘到西工大附中,一所知名的民办学校去教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里成为老师人生事业最辉煌最舒心的驿站,也成为他教学生涯的最终归宿。

那些年去渭南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我就顺便看望老师,那时,师娘赵玉釵在党史办工作,他们住在临渭区委家属院。中午,老师执意挽留在家里吃饭。师生之间彼此亲密无间。记得他们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师娘既要上班又要管护两个孩子,一天也忙得不亦乐乎。多少年过去了,两个双胞胎小宝一定早已长成和老师当年一样酷的帅小伙了。

刚毕业那些年,往来走动得勤些,后来由于距离远了,加之各自忙工作奔生计,和老师见面自然少了。很多年以后,有一回去西安出差,专门打听到老师的学校,去看了回老师,给带了些我们当地的土特产。西工大附中,工资待遇高,教学课程也重,这样的民办学校工作,必须得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老师还是那么朝气蓬勃自信满满。当时,他带两个班的课,还担任着班主任,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很紧。所以我们仅在学校门口匆匆一见,便分了手。

我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见面是2020年10月18日。在西安参加冯伯望同学女儿的婚礼上,见到老师。婚宴结束后,在西安工作、事业有成的曹同学盛情挽留,袁老师和20多名同学留下来晚上又喝了场酒。同学们轮番上前给老师敬酒,那天,老师喝得很高兴,感慨说,“看到同学们事业有成,都发展得都很好,很欣慰。”没成想,那一次,竟为诀别,竟成了我和老师今生今世的最后一面。

在学生女儿婚礼上的袁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景仰。老师在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心目中很神圣。老师突然间就走了,走的那么决绝,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回顾往昔岁月, 平平淡淡的琐屑记忆,也倍感亲切珍贵。

面对今冬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西安封了城,老师因突发心梗突然撒手而去,作为学生的我们竟不能为老师送上最后的一程。只有在痛楚的内心默默地缅怀、绵绵地思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曾经岁月成追忆,此去遥遥无归期。

最后,摘录我们大茘师范初821班全体同学给老师家属发去的唁电,作为本文的结尾,寄托我们的哀思———

惊闻袁荣春老师突发疾病不幸逝世噩耗,万分悲痛,至今不愿相信为真。

敬爱的袁荣春老师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博学强识,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桃李芬芳。袁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甘于奉献。袁老师德高望重、高风亮节、严以律己、友善待人。袁老师的治学精神和师德风范堪为后人楷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袁老师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壮丽的一生,是忘我工作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陕西教育事业毕生奋斗和进取的一生,也是感天动地、无怨无悔的一生。他的逝世,是陕西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为逝去了一位敬爱的良师益友、失去了一位亲爱的好师长好兄长而感到万分悲痛和惋惜。袁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诚挚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将永远铭记在学生心中。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走后,人们很快把他忘记。而有的人,虽然生前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平凡的人生所展示的“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立身”的精神风采和人性的光辉,却感念着他的一代代学生,感念着他的后代子孙,甚至许多与他非亲非故但却了解他的为人的人们。袁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人虽然逝去,但他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谐处事、坦诚待人的做人风范;心地善良、甘为人梯的高尚品行,以及忠义仁爱、无私奉献的朴素情怀却成为留给学生和子孙后代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个怀念他的人感念和学习!

敬爱的袁老师,您一路走好!

袁老师,安息吧,您永远活在学生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张宏伟,原中共陕西韩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兼韩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原陕西省大茘师范85届毕业生。)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