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建党97周年祝福短信、建党97周年是哪一年几月

时间:2022-12-05 05:46:4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张副厅穿着老式军装,敬军礼(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7月1日, 97岁的张富清早早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从天安门城楼上传出,张富清激动得热泪盈眶。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这正是党的伟大所在。作为一个老兵,我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张富清说。

革命岁月——

“越是艰险,越要向前”

1948年3月,24岁的张富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一员。贫苦出生的张富清,早已认识到“共产党的军队是真正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军队”。战斗中,他不怕危险,主动要求当“突击队员”。由于作战勇敢、多次立功,当年8月,张富清火线入党。

1948年11月,张富清已是十四团六连班长。永丰战役打响,他带领一个三人突击组,趁着夜色爬上城墙,与城内敌人展开激战。在战斗中,他的一块头皮被子弹掀起。但他顾不上伤口疼痛,接连摧毁敌军两个碉堡,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战斗到天明,为大部队入城争取了宝贵时间。

“作为一名党员,越是艰险,越要向前!”张富清说。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功赫赫的背后,是他的一身伤痕——右身腋下曾被燃烧弹灼烧,黑乎乎一大片;脑壳上面,陷下去一道缝;一口牙齿被炮弹震松;头部创伤留下后遗症,导致一变天他就头痛,一年四季都得戴着帽子。

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将这些军功章锁进皮箱,从未与他人说起,连妻儿都不清楚。直到2018年12月,在国家开展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中,这位老兵的传奇故事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和平年代——

“能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再苦也知足”

1954年底,张富清退役转业。本可以选择回原籍或留在大城市的他,得知湖北恩施地区条件艰苦,急需干部支援,便主动提出去恩施工作,“党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不久,张富清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一路辗转来到来凤县。此后的30多年,张富清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建行等单位工作,带领乡亲们解决吃饭、行路、发展等难题,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奋斗。

上世纪60年代初,来凤县遭遇严重旱灾。时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带着300多名社员,用锄头、钢钎等简单工具,奋战近两年,建起了一座土石重力大坝、600多米的灌溉水渠和装机容量30千瓦的刘家坝水电站,不仅解决了上千亩农田灌溉问题,还点亮了当地第一盏电灯。

1975年,51岁的张富清调任卯洞公社副主任,他主动申请到最偏远、海拔最高的高洞管理区驻片。当地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张富清四处奔走、借钱筹款,历经4个多月,带领乡亲们在海拔1000多米的悬崖绝壁上修通了一条公路。

1981年,张富清到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担任副行长。从未接触过金融业务的他带领支行5个人,在一间土瓦房内学打算盘和业务知识。直到1985年离休,由他经办的业务没有一笔出现问题。

这些年来,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张富清都坚守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凡事冲锋在前、处处做到表率。他说,“党教育培养我这么多年,我能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再苦也知足了。”

家风家教——

“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张富清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同样如此。

在三胡区工作时,他的妻子孙玉兰在供销社上班。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全面精简机构人员,担任副区长的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下岗”。“要完成精简任务,就得从自己头上开刀,自己不过硬,怎么做别人的工作?”

妻子下岗后,一家六口的生计全靠张富清一人的微薄工资维持。为了补贴家用,孙玉兰当保姆、喂猪、捡柴、做帮工,干过不少苦活儿。

身为国家干部,张富清始终克己奉公、艰苦朴素,不仅对自己曾经获得的荣誉绝口不提,也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离休后,他和妻子住老房子、用旧家具、穿旧衣服,身边一个搪瓷缸、一口皮箱,用了60多年。

“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是张富清对家人的要求。大儿子高中毕业后想参加国企招工,分管这项工作的张富清却让他响应国家号召,到条件艰苦的万亩林场去;大女儿常年看病花钱,他从未向组织伸过手……这个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汉子,不怕牺牲、不怕艰苦,只怕脱离群众、怕占公家便宜。

如今,在老英雄榜样精神的激励下,来凤县1.2万余名党员穿上“红马甲”,冲向服务群众第一线。一支支“张富清先锋队”活跃在山城的街巷村庄,投身乡村振兴。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