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冬至可以给老师发祝福短信吗」怎么给老师发祝福短信…

时间:2023-02-10 05:43:0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1、同志日要祭天

古代在冬至那天举行盛大的祭祀。

《周礼·春官》中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鬼。”其目的是祈求和消除国内的疫疾,使荒年减少,人民远离饥饿和死亡。《礼记·郊特牲》日:“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由此可见,在周朝时就有皇帝率百官至城郊迎冬祭天之礼。此后,历朝沿袭这种风俗。《后汉书·礼仪》中说道:“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演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北宋时,皇帝于冬至日率领百官到汴京城南一里多的郊外举行祭祀,祭拜吴天上帝和太祖皇帝;南宋时,皇帝在杭州城嘉会门外净明院附近的郊坛举行郊祀。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还有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南宋时对冬至日的重视。

元、明、清在北京南郊的天坛举行郊祀,祭祀完毕回朝后还会举办宴会。清朝在冬至日举行郊祀非常隆重。每到冬至日,由太常侍预先告知各个衙门,皇帝会亲自到天坛南端的圜丘举行郊祀。

冬至的前一天,皇帝在斋官就寝,午夜时在祭坛上挂上蓝色的帑幄。祭坛旁摆有三根高十丈的天灯竿,灯挂在七尺高的地方,灯内还可以容纳人。祭祀时,执事者身穿青色衣服,王公大臣着貂蟒礼服。在举行祭祀期间,正阳门旁的店铺都悬挂彩旗,禁止附近的庙宇擂鼓鼓鸣钟,居民也不可放鞭炮,以显示祭祀活动的慎重与恭敬。

2、冬至日宜拜冬

拜冬又叫作“贺冬”,早在汉代时期就有此风俗。东汉崔定的《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冬至日,人们便换上新衣,互相庆贺,就像过年一样。

清代时“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相揖,谓之‘拜冬’(顾禄《清嘉录》)。"清人徐士宏《吴中竹枝词》中还说道:“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民国以来人们仍保留有拜冬的习俗。过去的上海人很看重冬至节,在“冬至夜”即冬至的前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出嫁的女儿一定要带女婿回娘家吃晚饭。在宴席上,要喝新酿的甜白酒,吃花糕、粳粉圆子,然后在盘中垒上肉块去祭祖,有些人还将祖先的遗像悬挂出来。吃过晚饭,小辈要向长辈行拜礼。

3、冬至日宜拜圣

冬至也有“尊师节”、“拜圣节”之称。“拜圣”就是祭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有的也称为“拜圣寿”,因为冬至如同过年,相当于增寿一年,所以要给孔圣人拜寿,举行祭祀典礼。

冬至日,祭拜孔子要行“释菜礼”。所谓“释菜”,就是用芹藻之类的东西祭祀孔圣人。古时刚入学的人行“释菜礼”,春秋时期二次祭孔则用“释奠礼”。

直至民国前,我国仍有这种风俗。学校师生祭拜孔圣人,名曰“拜圣”,学生的父兄则带领子弟拜谢书塾老师。据河北<固安县志>载:“冬至日,行祭先师礼,师生以次肃拜。”

4、冬至日宜隆师

“隆师”就是敬师、拜师。我国古代讲究天、地、君、亲、师,在中国伦理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可见师长拥有几乎和亲长等同的地位。

在陕北民间,冬至节旧时是敬先生的日子,这一天照例放假,可以视为最早的教师节。此日,学董和家长代表领上高年级学生,并带上各家准备的鸡、羊头、白面礼馍和柴等礼品到书塾中拜谢先生,称为“追节”。此时,学董、家长和先生寒喧,互道辛苦;学生打扫庭院、生火炉,寓意清洁和温暖。这种风俗在陕西延长县和黄陵县最为盛行。

山西等地冬至节用豆腐拜师,因此又将冬至节称为“豆腐节”。山西《虞乡县新志》中说道:“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称为‘豆腐节’。”这天,教书先生带领学生敬拜孔子,然后学生由学董带领拜谢先生,并宴请先生。在山东潍坊,家塾学生要在冬至日换上新衣,去拜谢老师。而在河北新河,乡塾的学生拜谒老师还要带上酒肉。在河南洛宁,家塾、私塾冬至日都要放假,先是祭拜孔子,然后中午设宴款待老师。

冬至这天也有老师设宴答谢学生的,如河北定兴,“教授于家者,以此日宴饮弟子,答岁终之仪,多食馄饨”。

5、冬至日宜履长

所谓“履长”,就是在冬至日对长辈表示礼敬的习俗。《太平预览》因崔浩的《妇仪》说道:“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就是说媳妇在冬至日用新鞋、新袜孝敬公婆,这是最早的履长形式,表示给长者添寿。魏晋时期尤其盛行献履袜的习俗,曹植的《冬至献袜颂表》中都是一些“迎福践长”之语,也是取平安吉祥之意。

6、冬至时节宜做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画,共八十一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画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为“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7、冬至日在“冬至暝”搓丸子

福建地区有“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晨以“甜丸子”祭祖的习俗,《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中就有记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

福建地区称冬至的前一夜为“冬至暝”。在这天的傍晚,家家户户厅堂中红烛高照,犹如白昼,寓意事业辉煌。桌子上摆放着堆成小山岳状的红柑(称为“果岳”)。红柑的最顶层插有一支“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副(十双)用红纸条封腰的箬子,还有生姜、板糖各一块。

全家人洗了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后,就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通常是白色的,如果家中当年有新婚的人,则搓红色的丸子,以示家中添丁,祝福家业更红火。大家围坐在大簸箕(俗称“大笠弧”)的周围,主妇将糯米粉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的长条,再摘成大粒的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将圆坯搓成如桂圆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

丸子有各种形状,有元宝、聚宝盆,还有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意“财源广进、六畜兴旺”。还有“喜鹊丸”(俗称“客鸟丸”)。只有豆粒大小。“搓丸”完毕,把“丸子”放在大簸箕中,盖上盖子,将其摆放在“灶公”的灶前过夜。

冬至是一年中夜最长的一天,孩子惦记着吃“丸子汤”,天不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因此有“爱吃丸子汤,盼呀天未光”的童谣。主妇将“丸子’’和生姜、板糖一起放在锅里,加水煮成甜、香、黏、热的“甜丸子汤”,先祭祖,然后全家人分而食之。此外,还要在门框上粘上“丸子”,以祀“门丞户尉”,保全家平安。还要在屋顶丢几粒“喜鹊丸”(一般是12粒,闰年是1 3粒,寓意一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啄食,叫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扫墓节。因此,冬至清早,全家人会带着丸子、水果、纸钱、香烛等上山祭扫祖墓,寓意慎终追远。

8、冬至日宜做冬至、送寒衣、饮冬至酒

在浙江绍兴,人们于冬至日在家里祭祀祖先,也有的在家庙祠堂里祭祀,称为“做冬至”。人们一般会在冬至前剪纸做男女衣服,冬至送到祖先坟前火化,俗称“送寒衣”。祭祀完毕,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宴饮,称为“冬至酒”。这样做,既悼念了亡者,又联络了感情。

绍兴、新昌等县的人们多是在冬至日到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他们认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遭不测之祸。

9、冬至日宜做九层糕祭祖

我国台湾地区保存着冬至日用九层糕祭祖的古老习俗。人们用糯米粉捏成象征吉祥、寓意福禄寿的动物,如鸡、鸭、龟、猪、牛、羊等,然后用蒸笼分层蒸制,用来祭祀祖先,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在冬至或冬至日前后约定时间,到祖祠集合,依照长幼顺序,一一拜祭祖先,俗称“祭祖”。

祭祖之后,大摆宴席,大家欢饮一堂,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为“食祖竹。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世代相传,表示不忘根。

10、冬至日忌说不吉利话、做不吉利事

在旧时,冬至日民间有诸多禁忌,如忌讳摔坏东西,打碎碗盆;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忌讳滋事吵;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能打骂小孩,否则视为不吉利。

11、不同地区的冬至禁忌

在云南浪穹,冬至日禁忌屠宰,忌讳戴孝之人进家门。浙江杭州地区的人们,要在冬至的前一晚将屋内外地面清扫干净,称为¨扫隔年地”,冬至当天则不能扫地。湖州地区,老人和小孩在冬至日要早睡,他们认为这天晚上“阴气”最重,而老人和小孩阳气不足,所以必须避开,否则不吉利。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