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退休了。人们总是喜欢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未来的退休生活将是光明美好的。过去的时间也要有回忆和品味。
父辈们艰苦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已经成为历史,作为油二代,我对儿时的记忆是零碎和模糊,记得那时简陋的芦苇和土胚做墙壁的住房,简单的食物,粗陋的衣服,成群的在田野里疯跑的孩子们。爸爸,妈妈布满沧桑和疲惫的脸。
我是一个比较懵懂的孩子,直到上小学我的记忆才变得清晰和连贯。中学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考上了油田自办的技校,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技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黄河钻井机修公司当一名的电工,是爸爸送我去报到的。爸爸总是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陪伴着我,记得我和爸爸走进机修公司高大而宽敞的厂房时,爸爸说,这里生产飞机都可以。我知道爸爸是觉得厂房很大,很壮观。它不是来生产飞机的 是为井队修理钻机的。我在机修公司一干就是11年,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维修电工,我也和父辈一样成为了一名为油田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工作的石油工人。
我是在结婚有了孩子后才离开机修公司的,每个结了婚的职业女性都会面临有了孩子之后,如何兼顾照顾孩子和家庭与 工作的困境,为了方便照顾家和孩子,我调到了黄河钻井供应公司,这样,我的工作单位和家就近了,不用做班车上下班了。因为是后勤单位,工作相对比较清闲,我于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养育孩子上面。孩子对于一位母亲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成长是母亲最美好最幸福的记忆了。于是我就像绝大多数油田女职工一样,过着工作单位,幼儿园,家。三点一线的生活,时光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流逝,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从一个偎依在妈妈怀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上了大学,我们已经成了无话不说的闺蜜和朋友。我们也换了大房子,买了车,生活也是和同事们一样,越来越好。
随着油田发展进入相对迟缓的时期,油田的生产规模的减少,使我们这样的后勤单位的工作任务不断减少,富余人员越来越多,油田为了消化这部分人员,提倡向其他兄弟单位劳务输出。为第一批劳务输出人员,我被分配到社区,成为了一名为油田职工服务的社区服务人员,这一干就是11年多。
这两年集团公司,对于劳务输出项目不断调整,减少低效项目,鼓励高效项目,物业项目的撤销和萎缩,促使我决定报名参加了利津生活服务点的工作。做出这样的决定,我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第一,这个工作是直接为井队职工服务,为他们做饭和送饭,我对做饭不能说不熟悉,但是为那么多职工做饭还是没把握。第二,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干10天休5天,晚上住在职工宿舍,(这个生活服务点是一个废弃的小学改建的,生产和生活设施比较简陋),对于我这个自从技校毕业后就没有住过集体宿舍的中年妇女来说是一个挑战,担心家没人打理,担心老人有事不能照顾,担心孩子放假没人管束。总之一大堆顾虑,但是为了适应油田形势,响应公司向高效项目岗位转移的号召,也为了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我和另外一位姐妹毅然的来到了利津服务点。
我们是最早报名的二位女性,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我们俩受到从领导到职工的热烈欢迎。领导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细节的关心和照顾让我们深受感动,男同事对我们也非常热情,耐心的教我们点炉子,炒菜,做面食。工作流程的每个过程都一丝不苟的教给我们,虽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早饭我们4点半就得起来做,晚上餐厅值班要8点左右才能结束)工作内容多。我们努力掌握工作技能,适应工作时间,调整作息时间,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我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从炒菜到面食越来越好的技术,受到了领导和男同事一致好评。
我们作为女性的细致和耐心,对于男同事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互补作用。井队职工也对我们的服务越来越认可,回到了服务点,他们越来越有了家的感觉。服务点工作是高效,高标准的,领导的管理是严格的,为了更好的为前线职工服务,老师傅们努力开发新菜品,煎,炒,蒸,炸样样都有,南甜北咸五味调和。我们还一边向老师傅请教一边在网上搜索制作面食的视频,从开始的主食只有馒头,到现在,可以炸油条,油饼,麻花,做千层饼,油酥饼,蔬菜饼。蒸花卷,蒸发糕。总之是我们在家里也没有这么上过心。
工作中的点滴是说也説不完的。套用一位师傅的话,我们是累并快乐的,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受到别人的认可,即使累也是快乐的。工作30多年了,职业生涯即将结束,这30多年里,工作单位几经变化,工作岗位几经调整,我也抱怨过 彷徨过,但是最终我们和父辈们一样,负起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努力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油田的建设融为一体,为公司和油田的发展发光发热。
忆似水年华,追忆忙碌人生,快乐和痛苦都珍贵,过去已成一帧帧画面沉淀在记忆中,未来的生活也一定更加美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