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来辩论是非,谷思花盛开的地方比宫殿
三春怎么遇见楚春京,老虎相逢大梦贵。
今天的正装诗就是元春的裁判词。
有判词就有版画,相应的有《红楼梦》首。但是书中只收录了12个政权的12首歌。事实上,108个人都有判断、版画和歌曲。
贾元春的判断很奇怪,她的判断更奇怪:弓上画着,弓上挂着香膏。
因为奇怪,元春的版画是书中所有人的版画中最难理解的。她的判断,歌曲《恨无常》也是最难理解和争议最大的。以后再详细分析。
上次根据元宵灯谜大胆预测了她最后命运的结局,会很惨的。到了悲惨的地步了吗?
她发的灯谜之谜是鞭炮。就是暗示她最后的结局。像鞭炮一样粉碎,灰烬会熄灭!
后宫的妃子怎么会有这么惨的死法?我们说,如果只是小说,那绝对不会有这种写法。因为这太不合理了。但是,如果承认红楼梦是隐喻隐喻,那么,如果你认为元春背后其实是别人照的,那么,——本来就像鞭炮一样,是“破碎,灰灭”,元春照的那个人。
孙源图画书:元春成亲
那么贾元春到底照耀谁?
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没错,他是明朝末年最具争议的一代名将,至今史学界难以定论的原督学袁崇焕!
特别是随着《吴氏石头记》的流传,相信吴本的朋友,很容易接受贾元春是袁崇焕的说法。因为吴本丽说了元春的死,所以影子太明显了。但是我说我不会直接拿奥本的文章作为证据。我们还是要从80集开始寻找证据。
证据1、名字贾元春、袁崇焕,都有“余”字。另外,袁崇焕的字叫做元素。还有原子。
元春的曲子里也隐藏着“袁崇焕”的名字。元春命运的歌曲是《恨无常》。
希电影恰到好处,仇恨反复无常,又来了。
眼睁睁地抛弃了所有的一切,挥着溜溜球般的芳魂。
老家路远山高望,所以梦见爹妈向高:
孩子们的生活已经进入黄泉,要退步,早点脱身!
这首歌怎么隐藏袁崇焕的名字?
事实上,“遥望故乡,远山高”这句话就是最后三个字,也就是远山高。
远(远)繁体字是字旁加上袁崇焕的圆圈。
而且,“桑戈”一词加起来就是“歌”字——氧林寺的歌。同样,要注意,古人写字是竖着写的,那座山两个字高,很容易用一个字“歌”来看。那条路远山高,很容易用“远歌”看到。但这和袁崇焕有什么关系?
因为崇尚也有很大的意义。有一个成语叫崇山峻岭。歌曲的本意是指高高的大山。尤其是崇敬是古代嵩山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崇和宋几乎可以等同起来。那首歌的“吉元山”可以看作是“吉元松”或“吉元崇”。
这样“袁崇焕”的“袁崇焕”已经出来了,那么“焕”在哪里呢?
不要着急,因为紧接着是“所以在爸爸和妈妈的梦里互相告发”的话。
也就是说,袁春后来给父母梦想,在梦里叫爸爸妈妈,说自己死了,你们赶紧想想后路吧!
远山高意味着“袁崇义”(袁崇义),后面的句子浓缩成一个字,叫“召唤”。一起,就是“袁崇焕”!
也许评论家们认为这个暗示太明显了,但在某些笔记本上留下了“这篇文章看不惯,生命删除其他东西”的畸形话。 (温斯顿。)" "
因此,在甲术本中,“路遥山高”成为了“路遥山”。这样就看不到袁崇焕名字的暗示了。
小戏骨红楼梦:元春
第二个证据:封爵贾元春是最美的时期,也是贾府最美的时期,陈峰作为封朝宫尚书,封贤德妃。
袁崇焕最美的时期是崇祯元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封为右符门,第二年为太子太保,给了田螺银币。(现代战争。)
元春是凤朝宫尚书,这显然是作家杜撰的。但是作家为什么要给后宫妃编《尚书》的官职呢?历史上没有女人。用吉祥的书封起来。除了武则天时期的上官婉儿外,被称为女像、女宰相,但她的官职不是尚书。只会叫她中国第一个女大书。
但是作家偏偏要特别表明元春珍作为凤朝宫祥瑞封了。显然有不同的意图。
巧的是,袁崇焕正好是尚书。他被崇祯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
贾
元春,加封为了贤德妃,成了贵妃娘娘。按品级来说,明朝皇贵妃是一品,贵妃是从一品。袁崇焕加封为太子太保,很巧,也是从一品。
从一品,这是元春,也是袁崇焕,最大的官衔品级。
元春省亲
- 第三,我们再来看看元春的判画
贾元春那幅画是什么样的?
很简单,就画了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越简单,就越难看懂,因为提供的信息量太少。所以红学界对她的判画的解读,是争议最大的。
一个后宫妃子,暗示她命运的判画,怎么画一只弓?难道她喜欢玩弓箭不成?
再说了,也没听说历史上有后宫女子喜欢玩骑马射箭的啊?除了三国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喜欢带刀带弓箭,另外就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武丁的皇后妇好了。
所以这个“弓箭”,让无数的红学家大伤脑筋。
元妃娘娘是不是喜好弓箭,我们不得而知。但结合她判词的最后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 可以得知,弓,是指兵器;而虎兕,是指战争。
兵器也好,战争也好,这些按理说,都和一个后宫妃子毫无关系吧,除非她是杨贵妃杨玉环。因为杨贵妃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战乱而被逼死的。
贾元春的判词、判画,怎么会有兵器和战乱的暗示呢?
这太不合情理了。
其他人的判词判画,都是与她们各自的人物形象和命运相符合的。唯独是贾元春,作者为什么要弓箭、虎兕,这种凶煞之物代表她呢?
着实令人费解。或许你会说,不是还有个香橼吗?香橼,不就是暗示元春的“元”嘛。
对,还有个香橼。
(红楼梦写到了香橼,佛手瓜等广东水果)
我记得刘心武老师在《百家讲坛》时说:弓上挂个香橼,合起来就是弓、橼,意思是代表宫苑。用以代表住在皇宫内院里的元春。
这种解释,我是接受不了的。因为不合情理,如果要代表宫苑,那就直接画一个宫苑楼阁,哪怕只画一堵宫墙,都能代表后宫。何必拐弯抹角玩这种文字游戏?其他人的判词判画,都是很直白的,判画画得清清楚楚,判词写得明明白白,压根不需要我们过分解读、胡乱发挥。刘老师将贾元春画上的“弓、橼”解读为“宫苑”,我认为就是很牵强,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那香橼 到底是什么呢?
最近香橼这两个字很火啊,美国华尔街散户血洗金融大鳄,其中有一家被洗得很惨的做空机构,就叫香橼。
广东人肯定知道,其实香橼就是枸jǔ橼,盛产于广东岭南地区。确实非常香,放在果篮里,都可以当鲜花用。比很多花还香。
香橼的yuan字,可能是用来代表元春的“元”。
但我认为,香橼还有另一个暗示,就是暗示了贾元春的故乡——是盛产香橼的岭南地区。就像我们说的芙蓉花,是暗示晴雯故乡是在湖南湖北地区一样。
而袁崇焕的故乡,正是在岭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那里盛产香橼。
另外香橼,也就是枸橼,有一个“梁王嗜果”的典故。出自明朝大军师刘伯温的著作《郁离子》。原文就不摘抄了,大概意思是,梁王见香橼是金灿灿的,又大又香,以为很好吃,结果吃了之后酸得连舌头都伸不直了。
用香橼象征元春,难道贾元春是个外表漂亮、但却让人酸苦难当的香橼?
这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在元春自己看来,她就像一只香橼。在别人眼里,她是何等风光,但她的内心,就像香橼一样酸苦。在回家省亲那一回,她就直接向父亲贾政诉苦,说:
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
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但对崇祯帝来说,袁崇焕也绝对是个香橼:
在外人看来,袁大将军是金光灿灿、威名赫赫、香名远播,他也向皇帝承诺:五年平定辽东。崇祯皇帝满心欢喜,接连对他加官进爵。结果不到两年,就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的八旗军,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
这让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十分的失望,进而转化成了十二分的愤怒。就好比梁王满心欢喜地咬了一口香橼,结果是一肚子的酸苦,苦得连舌头都伸不直了,肠子都悔青了。
袁崇焕,就是大明朝的香橼,金玉其外,酸苦其中。大明上下,曾把他当作是金光灿灿的大香果,结果却成了明王朝最苦不堪言的痛苦回忆。
87版红楼梦剧照:贾元春
- 第四条重要证据,就是元春的判词
-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
明朝时,13到16岁,就可以入宫选秀女了。那贾元春进宫,也应该是十五岁左右。到她被加封贤德妃,并恩准回家省亲的时候,已经有二十多岁了。所以这个二十年,并不是指她活了二十年。那应该是说她在宫里呆了二十年,也只有在宫里,才会有是非,才需要辨别是非。家里是不需要辩什么是非的,一家人,只有亲情恩爱,是不应该论是非的。
有些人总喜欢把红楼梦解读成“清宫秘史”,可他们忘了最基本的一点,清朝是满汉不通婚的,皇帝的妃子,更不可能是汉人女子,而是蒙古贵族的女子。这些来自草原的后宫妃子们,连汉语都说不利索呢,你还指望她们像红楼梦里的女子一样,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能样样精通?
还是继续说元春。
元春呆在宫里,能有什么是非,还要分辨二十年之久呢?
很多人受清宫剧的影响,以为元春在宫里,也陷入了残酷的宫斗。其实古代哪有什么宫斗。等级社会,等级森严,低级别的妃子,在皇后、贵妃眼里,就是奴才,根本就没有“斗”的资格!
红学家说元春受宠怀孕,就能母凭子贵,这同样是想当然。看看明朝后期,朱常洛的母亲,朱由校的母亲,朱由检的母亲,虽然生了儿子,照样不得宠。因为妃子生的儿子,照样要认皇后为母亲;在民间也是一样,小妾的孩子,只能认正妻做母亲,小妾只是孩子的娘。所以在红楼梦里,赵姨娘的两个孩子,探春和贾环,都是称王夫人为母亲,探春也只认王夫人的兄弟为舅舅,不愿意认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为舅舅。
又扯远了啊,回到元春的话题。
元春能有什么“是非”呢?在前八十回,我们找不出任何证据。
但她影射的袁崇焕,那可是“是非”争议最大的一个人物了。一直到袁崇焕死后二十多年,南明的永历皇帝,才第一次为他平反,算是盖棺定论,了结了是非。
或许你说,明朝有是非争议的大将多了去了,熊廷弼、毛文龙……都有争论,你凭什么认定元春是喻指袁崇焕?别急,判词的第二句,就给了我们答案。
-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
这句的关键字是“榴花”。红学家普遍认为,石榴代表多子,于是引申为元春娘娘怀孕了。但又突然死了,所以认为是死于宫斗。这种解读,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把石榴花,当作了石榴果。
榴花是花,石榴是果。开花了不代表会有果,尤其是石榴花,它分为重瓣和单瓣,重瓣的不结果,单瓣的才会结成石榴果。
所以,“榴花开处照宫闱”,突出的是石榴花的红艳美丽,绝对不是为了暗示“多子多福”。书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元春怀孕的文字。
我认为,榴花,作为贾元春的象征符号,跟木芙蓉是晴雯的象征一样,都是象征着自己的家乡。
榴花,其实是指榴花塔。
袁崇焕家乡的榴花塔
在袁崇焕的故乡,广东东莞石碣镇,至今屹立着一座榴花塔。为什么叫榴花塔呢?原来旁边有个村子,叫做榴花村,是宋朝将军熊飞的故乡。而榴花塔,是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正是其袁家人集资兴建的。榴花塔也是当地袁家人的家族象征。这个榴花塔至今还在啊,可以看下文字区的图片。
雍容华贵的贵妃娘娘,为什么要用小小的榴花作为象征,而不是用天姿国色、花中富贵的牡丹来代表呢?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但如果说元春的故乡是在广东,那里没有牡丹,倒是有石榴,有香橼,还有座榴花塔,所以才用香橼、榴花作为元春的象征符号,这就说得通了。
- 判词的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
三春,当然是指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
那是说这三姐妹不如大姐元春吗?
其实这句诗是说三春所代表的历史时期,不如元春代表的那个时期。
三春,应该是指 崇祯皇帝死后、南明小朝廷的三个政权。具体对应谁,后面会单独说她们三姐妹的故事。
那初春是什么时期呢?应该是袁崇焕最春风得意的时候。那刚好是崇祯皇帝登基不久,袁崇焕刚刚取得了宁锦大捷,后辞官回乡。崇祯登基后,马上对袁崇焕加官进爵,加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还赐尚方宝剑、蟒袍玉带,享受前所未有的尊荣。此时的大明朝,辽东的努尔哈赤被大炮轰死了,李自成的起义还没开始。崇祯帝也刚清理了魏忠贤的阉党,朝廷上下都欢欣鼓舞。这两年,是明末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谁知道这只是明朝的临死前的回光返照。
这表现在红楼梦里,就是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为贤德妃,并荣耀省亲,整个贾府都沉浸在无比的荣耀之中。秦可卿在临死前给王熙凤托梦,说这件喜事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烈火烹油,看起来红红火火,其实是暗藏着巨大的危机,所以秦可卿说这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贾元春也同样觉察到了这背后的危机,当她看到大观园的极尽奢靡,贾府上下,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心里很是不安。果然后来贾府是“树倒猢狲散”、“家亡人散各奔腾”。
袁崇焕在他最风光的时候,同样也是惴惴不安,他说“五年平辽”,不过是安抚皇帝的口号,心里根本没底。他也向崇祯皇帝表达过自己的担忧,但当时朝廷上下都沉浸在宁锦大捷的虚假繁荣之中,都愿意听这些丧气话呢?结果十几年时间,大明朝就亡了。只剩下南明几个小政权在苟延残喘。这样的“三春”哪里比得上 袁崇焕在时的“初春”呢?
- 判词第四句【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句的关键是“虎兕”,不过通行本有意改成了“虎兔相逢大梦归”,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后四十回的续写里,故意安排贾元春死于兔年立春的第二天,这样就完全符合了“虎兔相逢大梦归”的说法了。
但大部分抄本都是“虎兕相逢大梦归”,有的被误抄成“虎児(儿)”,繁体字的“儿”。显然是抄书人的误抄。
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与?
不过红学界主流意见,是采用了通行本的“虎兔相逢大梦归”的说法。这事有点意思啊,红学家历来是很鄙视通行本后面续写的四十回的,可偏偏在“虎兕相逢”的事情上,又采用续本的内容作为直接证据。确实是自相矛盾啊。
可能是因为,红学家想不通元春怎么会和“虎兕”扯上关系呢?“虎兕”在古代就代表了战争啊,而红楼梦里根本没有写战争!
可红学家们忘了,元春的判画,明明是画了一张弓。判画里的弓箭,判词里的“虎兕”,都是暗示了战争。如果是“虎兔”,就和判画的内容对应不上了。
很明显,作者是用“弓箭、虎兕”,来暗示元春的命运,与刀兵战事,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元春之死,就是因为一场虎兕相逢引发的战争!
那“虎兕”究竟指什么呢?
关于“虎兕”的典故,来自《论语》名篇《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浓缩成七个字:虎兕出柙,谁之过?
意思是老虎犀牛这些吃人的猛兽,从笼子里跑出来了,是谁的过错呢?
孔子的意思很明确,这当然是监管人的错,
可能你越听越糊涂了,这一切跟元春有什么关系呢?她只是个贵妃娘娘,虎兕出柙,与她有什么相干?
跟元春当然没关系,但跟她影射的对象有关联啊。
袁崇焕正是替大明朝看管“虎兕”的监管人,而长城和宁锦防线,就是笼子。那“虎兕”,当然就是关外的满清八旗军队!
这场战争,就是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也就是袁崇焕在被加官进爵不到两年,他不但没有降服这头辽东猛兽,反而让它绕过了宁锦防线,借道蒙古,突破长城,直接杀到了北京城外。
虽然袁崇焕带着五千骑兵,奋不顾身地回来救援,总算解除了北京的威胁。但是事后清算,这虎兕出柙的过错,依然要他袁崇焕承担。虽然他事前曾向崇祯皇帝提醒过,说皇太极的清军,没办法从宁锦防线打进来,但有可能从蒙古那边过来。
不过这说到底,还是你袁崇焕的错。你假传圣旨,杀了在后方牵制皇太极的毛文龙,结果让清军很轻松地灭了朝鲜,接着又征服了察哈尔蒙古。所以才能从蒙古这边突破长城,杀到北京。你袁崇焕是整个辽东的总负责人啊。
更主要的是,皇太极的军队,如狼似虎,在京畿一带足足肆虐了三个月,大明的尊严丧失殆尽,京畿十余城被破,军民将领惨死、投降者无数。最后清军还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人口、牲畜,大摇大摆地撤回到关外。
这样的后果,谁也无法承受,从皇帝,到北京城里的老百姓,都把怒火发泄在袁崇焕身上。再加上北京城谣言四起,说袁崇焕早已勾结皇太极,又假传圣旨杀了毛文龙,导致毛文龙的手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带着红衣大炮,纷纷投降满清。而这些人和后来的洪承畴、吴三桂等汉奸,彻底埋葬了大明王朝。
所有这一切,大明上下,都觉得,要将袁崇焕千刀万剐,才能解恨!而袁崇焕最后接受的正是千刀万剐的磔刑!
再想想元春的那个灯谜——“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就能理解了:为什么元春最后的结局,会像炮竹一样,粉身碎骨、化为灰烬!
最后再看元春的那首曲子《恨无常》,也很好理解了。
元春和袁崇焕,两人的命运是一样一样的,都是刚 荣盛至极没多久,就很快大祸临头;刚达到人生的巅峰,马上又跌入命运的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只能是魂魄越过路远山高,回到家乡,警示父母家人,早做打算。
很遗憾,通行本将元春的结局改得面目全非,和前面的判词判画、元宵灯谜的暗示,完全对应不上。
幸亏“吴氏石头记”弥补了我们这个遗憾,我就把吴本第90回《贾元春托梦警天伦》这段情节,复述给大家,信或不信,各位自行斟酌。
贾政梦里朦朦胧胧听见有众人说什么“猿出事了”,贾政拉住一太监问道:“什么猿出事了?是哪个字?是园还是袁?那个园子出事了?”
太监道:“你别拉我,逃命要紧!皇上正在拿我们的错,什么圆不圆的,是元春娘娘出事了。”
贾政闻言大惊,吓的大哭……
忽见众刀斧手推着一人走来,只见此人头发散乱,五花大绑的,不是别人,正是元春,一见贾政就哭道:“父亲救我,孩儿冤枉啊。”
中间省略一段,我们接着念原文:
元春对贾政哭道:“儿今日才知悔悟,做了官的功劳再大也抵不了一句谗言,儿也没有好说的,只是告诉父亲回去要快抽身逃命要紧。再不回去告诉家人,怕是来不及了。”
只听刀斧手道:“时辰已到,快别说了,要行刑了。”只见众人一阵乱刀,将元春砍成千百段,贾政吓的大叫,不觉从梦中惊醒,正是:
人生似梦又似真,空教英雄泪满襟。
吴本的这段情节,和前面的伏笔,完全对应上了,这也解释了判词里为什么说“二十年来辩是非”。
这个故事是贾政做梦梦到的,这也和曲子《恨无常》最后两句对应上了:“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须要退步抽身早!”
吴本的这两句诗——“人生似梦又似真,空教英雄泪满襟。”
和袁崇焕临刑前写的那首断头诗,也有几分相似,我们就用这是首诗,作为元春影射之谜的结束语: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