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歌曲,春花秋实。
1978年,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以桂平航运枢纽建设为序幕,西江内河航运建设迎来了万物更新的春天。40年,大江奔腾不息,1000吨级、2000吨级、3000吨级,西江内河水运不断提级扩能的背后,是一代代西江人敢为人先、躬身耕耘的探索与担当。龙腾八桂,先导先行。改革开放40年,西江连云贵湘粤、达港澳东盟,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激发“江”的活力,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赋予西江的历史使命。构建现代水运物流体系,西江发展接续华章。
(长洲水利枢纽。)
“航电结合,以电促航”建养模式开先河一干线三通道,延绵4000多公里,流经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7市,全国内河航道布局规划主骨架“两横一纵两网”中的一横。这是西江在广西版图上的地理坐标。
大江奔流,时光荏苒。西江,作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水运大动脉,起源云贵两省,横跨广西、广东,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出海水运主通道。在广西,西江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沟通广东及港澳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观念突破、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利好等因素叠加,西江水运始终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1978年8月,广西和广东提出联合开发西江航运资源,开启西江内河航运建设新纪元。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工程分两期,通过对桂平航运枢纽、贵港航运枢纽及其附属工程建设,连同早期建成的西津枢纽一起,把南宁到广州854公里航道,从只能通航120吨级船舶的6级标准渠化提高到能通航1000吨级船舶的3级航道标准,南宁到广州实现了常年通航千吨级船队的目标。
从120吨级到1000吨级,西江完成了新中国建成后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数字的突破来源于理念的创新。
西江是以水运为主的河道,航运枢纽是以航为主、发电为辅的公益性枢纽,这注定了在建设和运营管理西江水道控制性工程航运枢纽时,必须遵循以“航”为先理念,把着力点放在航运上。
以前西江上的枢纽建设,水电部门更多考虑发电,对船闸的运营管养重视不够,以致出现了诸多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在交通部等国家部委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西江人敢为人先,以桂平航运枢纽建设为样板,确立了“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理念,开辟了航运枢纽建管养一体化先河——在建设投资时就从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来考虑航和电之间的关系,在建设和运营管理上都把“航”放在首位,更将以“航”为先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环节。
航运枢纽在突出“航”的同时,对“电”并未荒废,把水电收入作为维持船闸运行的费用,把船闸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实践证明,这种成功的“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极大地带动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地区协调、人民就业,有效提升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此后,西江贵港、那吉枢纽,以及后续的鱼梁枢纽和桂平枢纽二线船闸、长洲枢纽三线四线船闸、贵港二线船闸、西津二线船闸、红花二线船闸建设,都秉承了这样的原则。
这一模式在1998年召开的全国内河航运建设现场会上,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充分肯定,后被广泛应用到湖南湘江、重庆嘉陵江以及湖北、黑龙江、江西等一些主要通航河流的开发建设中。可以说,“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西江模式,对全国内河航运枢纽大规模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先行样本。
(开通右江百色—珠三角集装箱班轮航线。)
提级扩能 融入广西大发展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与奔腾不息的江海相依。西江,从诞生之日便被赋予了重要使命。
大美广西,钟灵毓秀,一边是大自然赋予的生态优势,另一边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愿望。水运具有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低廉的特性,天然优势赋予了西江航运舍我其谁的责任和担当。将西江发展融入自治区发展战略,进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了西江航运提级扩能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心系广西发展,关心人民福祉。改革开放以后,西江航运提级扩能,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得到了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
2009年9月,广西发布《关于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全面提升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和水平,加快西江干支流沿江产业集聚,逐步形成西江经济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国家层面,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实施,明确提出“两区一带”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强调“要加快形成西江经济带”“抓紧研究制定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为产业拓展、提升、聚集提供有力支撑”。
2009年12月9日至12日,在武汉召开的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指出,要提高认识,把内河航运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以内河航运发展带动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张德江充分肯定广西打造西江黄金水道的战略决策,指出西江航运对沿江经济的带动乃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西江黄金水道的战略构想是完全正确的,符合新时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要求。
内河航运枢纽属于公益基础设施,但由航运带来的效益却是真金白银。这么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如何让西江黄金水道实现科学发展?政府一家不能包打天下。
2009年,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反复沿江调研走访,郭声琨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专题座谈会上指出,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的重大意义。尽快改变西江管理“多龙治水”局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完善投融资体制,搭建投融资平台,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思路决定出路。2011年3月24日,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江集团”)挂牌成立,成为西江黄金水道开发的实施建设主体,承接西江黄金水道航电枢纽、船闸扩能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融资、建设和管理工作,从事西江经济带相关港口、船队、物流园区、产业园等投资开发。
关键时刻显担当。作为国企,西江集团在西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主力军的作用。2011至2017年,仅西江航运枢纽建设,西江集团累计投资近150亿元,建设长洲三线四线、桂平二线、贵港二线、红花二线、西津二线等船闸工程。可以说,西江集团的成立,为西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大规模融资、建设到后期运营吃了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随着西江航运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西江航运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先导作用更加凸显。2014年7月,国家批准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经济带开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全新阶段,对于广西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培育新的增长极,推动全方位开放特别是两广合作意义重大。
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广西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2014年,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经济带开放发展,要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建设以西江航运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进一步完善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
如果说西江航运进入1000吨级用了20年的时间,那么,进入2000吨级、3000吨级时代,仅仅各用了10年。其中,既有来自国家、广西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利好,同时,也有不断突破体制机制的敢为人先,成为西江人只争朝夕、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
随着西江通航瓶颈一个一个被突破,纪录不断被刷新,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也在节节攀升。截至2017年年底,西江船闸的通航能力由2010年的2820万吨增加到2.05亿吨,增长7.3倍,内河货运量2.15亿吨,港口吞吐能力1.26亿吨,提前实现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目标,为推动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梧州赤水作业区。)
高质量发展 激发“江”的活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推动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激发“江”的活力的内在要求,是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广西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追求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西江的发展必然需要以信息化为引领、统筹协调集约资源,走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切从顶层设计始。2013年,作为西江建设主力军,西江集团再次挺立潮头,发力供给侧改革,组建广西西江现代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按照船闸、港口、物流商贸园区、新运力、信息化“五位一体”总体思路,加快构建西江现代水运物流体系。
五指并拢方成拳。
近年来,西江集团共建成12个港口、总吞吐能力达2000万吨,西江集团治下码头实现了一个归口管理,规范了定价和服务标准,避免了恶性竞争,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整体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建设了柳州官塘、贵港苏湾等一批物流园区及专业市场,进一步提升水运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开通了西江上游港口至珠三角地区8条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使断航近四十年的红水河、左江、右江恢复通航;打造节能、环保、智能LNG新运力,探索内河船舶更新换代,率先在西江建成并推广LNG船舶20艘,广西成为全国内河建成LNG船舶最多和推动清洁能源应用最早的省区;推动西江流域船舶大型化,使贵港至广州的水运平均价格由2010年的60元/吨降至30元/吨左右;加快水运物流信息化建设,建成西江现代水运物流监控中心和基于北斗系统的不停船自动报闸及智能航行系统,累计有1632艘船舶安装船载北斗智能终端,实现船舶水上ETC智能过闸近7万艘次,大大提高了船舶过闸效率,有效降低了沿江企业物流成本。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西江航运效能的不断释放,西江航运极大改善了沿江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交通运输条件,吸引了一大批水泥、建材、电力、制糖、造纸、化工大型企业沿江布点设厂,沿江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势头不断增强,极大促进了沿江产业带的形成。
2017年前三季度,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地区生产总产值为7729.06亿元,同比增长7.3%,对全区GDP的贡献率为61.5%,拉动全区增长4.3个百分点,七市财政收入总量1155.12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收入总量占全区比重为59.2%,对全区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78.2%,拉动全区增长6个百分点,拉动效应突出。可以说,西江航运建设,促进了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形成了广西“两区一带”发展布局,推动广西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发展战略,更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
(2016年10月,西江集团开通梧州港赤水码头至珠三角穿梭巴士。)
江海联运 西江明天更美好一江联通粤港澳,一湾相挽十一国。
2018年9月,广西决定将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与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实施战略性重组,并将自治区有关企业的内河港口码头建设及运营板块并入西江集团,实现广西西江内河航运和沿海港口的“一盘棋”布局,构建北部湾港口体系、西江水运体系、江海联运体系、集疏运体系、港口经济体系、通道经济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等,大力促进江海联运,带动江海联动发展,助力广西实现内河、海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整合融合发展,江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海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由江入海,通达天下。西江集团立足当前实际,面向未来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决心以“六新”(新定位、新理念、新管理、新市场、新贡献、新形象)为目标,紧紧抓住重组这一战略机遇,切实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实现自身的跨越性高质量发展,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排头兵作用,为推进富民兴桂事业、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以来,西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条广西人民的母亲河,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八桂儿女。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沿着“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路径,围绕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这条水运大通道,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成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未来的西江不但是百舸争流的西江,更是生态优美的西江、美丽富饶的西江。祝福西江!祝福广西!
数说>>>
流域船闸2010—2018年过闸数据汇总图 单位:万吨
2010—2018年主要船闸过闸船舶平均吨位趋势图 单位:吨
长洲船闸2010—2018年过闸量变化趋势图 单位:万吨
广西全区船舶拥有载重量统计图 单位:万吨
主要船闸2010—2018年过闸船舶数图表 单位:艘
作者:记者 吴楠 特约记者 高军 莫先成 李昌松
图片由 西江集团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