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领导结婚纪念日短信祝福—领导结婚纪念日应该祝福吗…

时间:2022-12-14 06:21:2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李内——毛主席和江青的外女于1940年8月出生在延安。

& ampquot是的& ampquot战前《论语里仁》:& AMP;quot君子说话敏捷。

毛主席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而李讷从小喜静不喜闹,性格沉稳、内向,素日里不喜欢与别人说话,只喜欢安静的看书,倒是应验了她名字的内涵。

不姓毛,那是因为毛主席不想让别人因为她是自己的女儿就给她特殊的待遇,而毛主席曾在转战陕北期间用过化名“李得胜”,主席又特别喜欢这个名字,所以就给小女儿取名“李讷”。

毛主席: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是唯一一个在毛主席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

1940年,李讷出生的这一年,中国的抗战形势还十分严峻,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中指挥着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日战场上抵御着日寇的侵略,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及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废寝忘食、殚精竭虑。

毛主席身上背负的担子可以说是千斤重,因此主席的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工作到深夜,得不到充足休息,工作人员看到毛主席这样都很是心疼。

为了让毛主席得到充足的休息,活泼可爱的小李讷就成了工作人员的“杀手锏”。

李讷回忆,小时候她主要任务就是让毛主席休息:“他太累的时候叔叔们就把我推进房间,让我去跟他玩。父亲喜欢我,看到我走进来,他就会停下手上的工作不由自主地跟我玩。”

为了让毛主席能暂时放下繁重的工作,稍稍舒缓下疲惫的身躯,李讷常常用稚嫩的话语:“爸爸散步去”,拉着毛主席的手去外面散步。

李讷的出生,对于战争年代的毛主席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慰藉,也是心灵上的一种最好安慰剂。

毛主席很疼爱李讷,但并没有溺爱李讷。

主席既是严父,也是慈父。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育上,主席对李讷都是严格要求,而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主席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李讷。

主席的一生除了伟大,还可以用二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节俭”。

毛主席的睡衣整整穿了20年,破了又补,补了又破,反反复复地缝缝补补,最后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见主席的睡衣实在太老旧,就跟主席说帮他换新的,但毛主席却不同意。

毛主席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休”时,东一块西一块到处都是补丁,细细数来居然足足有73个补丁。

毛主席除了有一件穿了20年的睡衣,还有一双从建国时就开始穿的皮拖鞋,主席到哪里都喜欢带着它。

1965年在长沙,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这双拖鞋实在破得不得了,就劝毛主席换一双新的,毛主席没有同意,仍然坚持补一补就好,不用换新的。

除此,毛主席一年四季都习惯穿长筒袜,穿长筒袜不是因为喜欢,只是主席觉得长筒袜破了好修补,长筒袜袜底破了剪开加一层新袜底再用,这样一双袜子就能穿好多年。

这就是毛主席,一生节俭的伟人。

“父亲从小就要求我们不要特殊,不要有娇气和骄气,不要自以为是,不要翘尾巴。为人要有志气,要有毅力。可以说,没有父亲对我那样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我的今天。我非常感谢父亲言传身教般的教诲。”

毛主席的节俭,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李讷。

晚年李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回忆了许多有关毛主席言传身教的故事,她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的卫生间没有什么昂贵或稀奇的洗涤用品,只有一块普普通通的肥皂,主席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缝缝补补穿了好几年的,鞋子穿的底都快烂了也舍不得扔。

看到主席这样节俭,她也受其影响,自然而然地就学会勤俭、朴素,严格要求自己,绝对不做浪费的事情。

对于李讷,毛主席从来没有期许她能成为什么伟大的人物,主席只想她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为在毛主席的心里,最值得尊敬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些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就让还是五六岁的李讷就和大家一样拿着小碗到食堂排队打饭,吃的也是一样的东西,没有因为年龄小,更没有因为是主席的女儿,就享受到其他特殊的待遇。

毛主席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李讷明白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要想有饭吃,就必须要付出,要劳动。

李讷上学后,为了不让她因身份而被特别优待,毛主席时常给她敲警钟,绝不允许她告诉别人她是毛主席的女儿:“你还在上学,告诉人家你是学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李讷进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为免引起骚动,同时也为了不让别人发现李讷的真实身份,毛主席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王鹤滨带着她去报名。

报名时,学校给了王鹤滨一张学生注册登记表,登记表上有一栏需要填写家长的姓名,王鹤滨不敢擅自做主,便把表带了回来,询问毛主席该如何填写家长姓名这一栏。

“主席,学生注册登记表上有一栏要填写家长姓名,如何填写?”回来的王鹤滨对主席说道。

毛主席听到后,没有去看那张学生登记表,也没多做考虑,当即说道:

“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

就这样,李讷学生登记表上的家长姓名一栏便填写了“王鹤滨”三字,李讷多了一个王爸爸。

在李讷上学期间,她的同学、老师从来不知道她是领袖毛主席的女儿,她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同学习、生活和成长。

大学期间,李讷因病休学一年,毛主席仍然不许她有任何特殊的待遇,跟寻常人家的孩子一样,该怎样就怎样,没有任何特殊。

工作后,毛主席更是严格要求李讷,反复跟她强调绝对不允许说她是毛泽东的女儿,主席这么做的目的就想让李讷脚踏实地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要因为身份被特殊对待。

一次,李讷生病了,要去医院住院。毛主席看着病恹恹的李讷,内心很是心疼。

但在去医院之前,毛主席还是再三叮嘱陪同李讷去医院的工作人员:

不许李讷报真名,更不许提她是我毛泽东的女儿。

到了医院后,李讷听从毛主席的话,在住院登记表上的名字一栏写下“沈娟”这个化名,对医生称自己是毛主席身边保卫人员沈同的女儿。

之后,李讷以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子女的身份,在医院接受着正常的治疗。

毛主席的言传身教,除了让李讷学会了勤俭、朴素,学会了做一个普通人,学会了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让李讷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兴趣爱好,那就是读书。

毛主席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其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世所罕见,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

毛主席有多爱读书?

《毛泽东的读书学习生涯》一文曾写道:

“毛泽东‘嗜书如命,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

凡是毛主席活动的地方,无处不放书,无处不读书。

为了能无时无刻读书,毛主席还特意定做了一张很特别的床,这张床特别宽大,超出普通床一倍多,造型更是奇特,里低外高。

为什么主席的床会这么与众不同呢?就是为了让毛主席在晚上休息的时候也能方便读书。里低外高是为了方便睡觉和放书,高的一侧睡觉,低的一侧放书。

当时,毛主席在自己的床上足足放了二尺多高的书,且三分之二的床被书籍堆满。

受到毛主席爱读书的熏陶,从小便待在毛主席身边耳濡目染的李讷也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中国的历史和古典文学。

因为爱读书,李讷的闺房跟她父亲毛主席的书房一样,完全就是一个书的世界。

只要一进李讷的闺房,一眼望去就是占据了房间大半个空间且摆满书籍的书架,为了放这些摆满书籍的书架,房间只有桌椅、木床等几样简单家具,其他诸如衣柜、镜子什么都没有。

生性喜静不喜闹的李讷,生活很是简单,除了上学、工作,闲暇时她不喜欢出去玩,多数时间就是喜欢一个躲在房间里沉迷在浩瀚的书海之中。

沉迷在书中世界的李讷,常常是看着看着连饭都忘记吃。

这就是伟人毛主席的教育方式,教导李讷,从来不仅仅只是在言语上,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她。

李讷在毛主席的教导下,不但合格,且非常优秀,不辱“伟人家庭”的门风。

宁静、淡泊,身为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物质财富,但毛主席留给她的精神遗产,却让她受用终身。

毛主席:讷娃的婚事太草率了

对于李讷的婚事,毛主席从来没有什么门第之间,他曾当面对李讷说:“对象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不要高干子弟,也不要什么风云人物。”

在毛主席的心里,他不会干涉李讷的自由恋爱,但是也希望她不要找高干子弟或是风云人物,能找一个普通人结婚,这样就能踏踏实实过日子。

毛主席的叮嘱,李讷始终记在心里。

但是,由于李讷生性沉静、内向,加之她的身份特殊,主席经常跟她说不要向外人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使她很少同外界交流,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因此迟迟没有遇到喜欢的对象。

到了1970年,看着李讷一年比一年大,生活还是没有着落,同时,担心李讷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将来无法适应在社会上的生活,恰逢中央办公厅在井冈山下的江西省进贤县办五七干校。

这时,毛主席便把李讷安排到五七干校学习,参加劳动,这样既能让她得到锻炼,又能让她散散心,同时也希望她在这里能遇到喜欢的对象。

就这样,李讷来到了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始了务农的生活。

五七学校的不少学员都认识李讷,对她很客气、很关心,连队的领导对她也很照顾。

李讷始终铭记毛主席希望她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叮嘱,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同大家一起劳动、吃饭、休息,从不怕脏,不怕累,经常干得满脸汗水,浑身是泥。

在与同学、领导的交往过程中,李讷也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平易近人,常常主动帮助他人,因此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也就是在这里,一位名叫小徐的青年男子出现在了她的身边,并进入她的内心中。

工农家庭出身的小徐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内部招待所服务员,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这一次刚好跟李讷同一批来到井冈山参加劳动。

小徐经常和她一起干农活,休息的时候,一起散步、聊天,健谈又懂得关心人的小徐给李讷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时间长了,李讷和小徐双双坠入爱河。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李讷认定小徐就是自己想要嫁的人,便连夜写了书信寄给在北京的毛主席,向他征求意见,希望主席能批准她和小徐结婚。

毛主席收到李讷的信后,立即叫来带信的人,认真地问他:男方是什么家庭出身,是怎么样的人,哪个单位的,对李讷怎样,两人关系怎么样......

带信的人向毛主席简单介绍了男方的家庭、年龄、籍贯等,说他是东北人,比李讷要小几岁,父亲是山海关车站的扳道工,他自己是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服务员,也在五七学校劳动锻炼。

还特别说明李讷到干校后与小徐一见钟情,尽管男方是一个服务员,也没有上过大学,但他身体健康,精明能干,政治可靠,肯学习,爱劳动,两人感情基础不错,是在艰苦劳动中建立起来的,他们都愿意结婚。

毛主席听后,当即在李讷寄来的书信上写下了“同意”二字。

就这样,1970年底,李讷与小徐喜结连理,结为伉俪。

结婚仪式在五七干校举行,很是简朴,同学和连队领导都在婚礼上给了他们衷心的祝福,祝福他们早生贵子,白头到老。

毛主席因为事务繁忙,没有参加两人的婚礼,但托人给这对新婚夫妇带来了新婚礼物——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婚后,李讷和小徐继续在干校劳动。

一年后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是一个男孩,取名徐小宁。

此时,所有人都觉得李讷这个三口之家会一直幸福下去。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有些出乎意料。

李讷接受过高等教育,又深受毛主席的影响,喜欢安静,酷爱读书,喜欢文史和古典文学,常常拿着一本书一看就是一整天。

小徐呢,没有多少文化,生性好动,两个人的经历、性格、思想差距比较大,经常是话不投机,聊不到一块,为此常常发生争吵,简单地说就是三观不合。

随着不愉快的小事越来越多,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1972年,对这段婚姻已经彻底失望的李讷还是决定走到那一步——离婚,并且写信将此事告诉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到李讷寄来的信后,心里很是伤心,流着泪说道:“讷娃的婚事太草率了。”言语中透露着无尽的悲痛和深深的自责,他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

然而,不管怎样,向来尊重孩子们选择的毛主席没有过多干涉李讷的决定,思虑片刻后,他也知道两人不合,勉强在一起也不会幸福,便在李讷寄来的信上缓缓了写下了“同意”二字。

离婚后,李讷和小徐两个人经过慎重商议,为了徐小宁的成才,决定由李讷带着儿子回京居住,并且让孩子随了李姓,而小徐也在不久后回到了东北老家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这段不幸的婚姻给李讷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好在从小受到毛主席的教诲,她的自愈能力很强,且积极乐观向上,所以没过多久,李讷渐渐地从失落中走了出来。

李讷:爸爸,我现在很幸福

1976年10月以后,李讷搬到了北京西郊的一座小四合院,和儿子住在一起。

这时的李讷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着,拉板车买煤球,排队买大白菜......

对于这样的生活,李讷没有任何的不适,因为在父亲毛主席的教导下,李讷从小便是如同普通人一样生活着,懂得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然而,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生活实在是有些孤单,也有些艰难。

看着李讷一个人艰难地照顾着这个家,带大李讷的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很是心疼,加上韩桂馨和李银桥的婚姻是毛主席牵线塔桥的,所以她和李银桥就想着帮李讷介绍一个对象,这样既有的个伴,也有人照顾。

就这样,在李银桥和韩桂馨的牵线塔桥下,王景清闯进了李讷的生活中。

王景清曾在中央警卫团工作过,是李银桥的下属,也曾护卫过少年时代的李讷;后来,他调到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工作,任参谋长。

王景清在认识李讷前,也有过一段不如意的婚姻。

李银桥认为王景清政治可靠,文化水平也比较高,为人厚道,虽然比李讷大十多岁,但懂得关心体贴人,也会做家务,很适合相伴李讷终生。

当王景清从李银桥的口中得知李讷的近况时,他对其深表同情,当即表示愿意陪她终老。

经李银桥夫妇的介绍,李讷和王景清正式交往,之后从彼此相知到相爱,两人走到了一起。

1985年,李讷和王景清结为伉俪。

婚礼很是朴素,没有大操大办,只是摆了一桌酒席,邀请叶子龙夫妇、李银桥夫妇等中办的七八位老人。许多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也纷纷前来祝贺。

中央领导对李讷的婚事也十分关心,或是托人送来新婚礼物,或是在百忙之中到场祝贺,杨尚昆就托人送了一床大被套和几斤巧克力,并以全家的名义写了贺信。

1984年8月12日,新婚不久的李讷和王景清回到了老家韶山,并来到了父亲毛主席儿时的故居,望着父亲儿时生活过得地方,回忆起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想起父亲曾经对自己的谆谆教导,李讷泪流满面。

心情平复后,再看着疼爱自己的丈夫王景清,李讷笑了,笑着对父亲的画像说道:“爸爸,他什么都会做,我和老王在一起生活很幸福!”

她知道如果父亲还在,看到自己现在过得很好,他一定会很高兴。

婚后,王景清对李讷体贴入微,知道她身体不好,从来不让她干家务事,承担起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买菜做饭,修门窗,拉煤块,洗衣服,事事亲力亲为,能不让李讷动手,就不让李讷动手,绝对的模范丈夫。

晚年的李讷精神状态很差,晚上常常失眠睡不着觉,且伴有严重的肾病等疾病。

因为肾病等疾病,李讷常常要去医院,这时无论王景清有多忙,多不舒服,他都坚持陪着妻子一起去医院。

在那段时间,人们常常能看到在前往解放军305医院途中的公交车站上,有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乘坐公交,那就是王景清和李讷。

之后,由于李讷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已经不适合再舟车劳顿,去等公交、坐公交。

这时,为了让妻子李讷可以少些劳顿,王景清就特意去买了一辆三轮车,然后让李讷坐在三轮车上,蹬着三轮车带她去医院。

因为王景清的陪伴,李讷的晚年过得很幸福。

平日里,他们会一起练习书法,一起谈论文史和中国古典文学。

晚饭后,他们会牵着手一起外出散步。

到了冬天,两人就和普通人家一样一起去菜市场买上几百斤大白菜,然后推着拉板车回来一起动手腌酸菜。

我想这就是夫妻本该有的模样吧!不求富贵,只求能白头到老!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