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一鸣从冠军转型为中小学生花滑教练。记者柯立 摄
当记者把话筒伸到仵一鸣跟前时,并不知道他曾经的辉煌。
2月20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开展“双奥之城新气象”城市形象采访活动,邀请中外记者走进丰台区南宫国际冰上运动中心,实地探访基层健全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果。
这家又名北京飞象冰球俱乐部的冰上运动中心,是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之后,由老旧厂房改建而成,是丰台区首家国际标准冰球馆。
在1800平方米的国际标准冰球场内,一组小学生身穿冰球比赛标准服装,手握冰球棍,有模有样地奋勇对抗;另一边900平方米的花样滑冰旋转跳跃练习场内,几位教练带着各自的队员正在练习。
银白色的冰面上,一位像燕子般在冰面上旋舞的小姑娘,吸引了记者们的关注。
她是北京一五九中学的初中生梁成茵。面对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充满自信,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参加下一届冬奥会,“不管参加什么项目,只要参与,我觉得就很好”。
她6岁开始滑冰,最好的成绩是获得过全国性的中小学生花滑比赛第九名。“花滑给我一个健康的身体、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就是花滑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我最喜欢冰舞,中国的花滑组合王诗玥与柳鑫宇,他们俩非常厉害,滑出了自己的风格,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她的教练,穿着黑色大衣,略显沉默地站在一旁。当话筒转向他时,他波澜不惊地回答:2019年来到这个俱乐部,从事花滑教学和推广工作。教了30多个孩子,学员在花滑等级测试中,多半达到八级到九级的水平,最好的成绩是全国青少年花滑前三名。
深藏功与名
身材高大的他,山一般沉稳而硬朗。他很低调地介绍自己:“曾经是花样滑冰运动员。”
记者:“当年的队友有参加北京冬奥会吗?”
“有。双人滑组合隋文静韩聪,都是我当年的战友。”
对于昔日队友在家门口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他表示:“很激动,为中国花样滑冰队感到自豪!闭幕后会向他们表示祝贺。”
采访波澜不惊地进行着,记者把他的名字误写成“伍一鸣”,他温和地纠正过来:是“仵一鸣”。
悄悄用手机搜索他的简历,原来,他曾经是花样滑冰被寄予厚望的国家队运动员,他和搭档董慧博拿过全国锦标赛双人滑冠军,获得过世青赛第三。
面前居然是位“大神”,大家顿时起了敬意。
曾经,他也是光环在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
向金牌冲刺的道路,充满艰险与荆棘。熟悉他的圈内人告诉记者:仵一鸣多次受伤。从2011年开始,每次上场比赛前,他都要在肩关节部位打封闭针才能完成比赛,导致“肩膀韧带变紧”。后期训练时,他几次因为无法控制肩部力量、难以完成托举动作,而将搭档摔下来。为了治疗,他延误了不少训练,觉得对不住自己的搭档。
思考了半个赛季后,他忍痛退役。那是2012年,他25岁。
从赛场上转身
带着遗憾和伤病,仵一鸣从赛场上转身,成为一名基层的花样滑冰教练,主要教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一、初二的学生。对角色的转换,他坦言,也曾有过怀疑。
最终,他被学生们治愈:当一个个孩子经过指导学会并爱上花样滑冰,他重新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从职业运动员到教练,我一直都在从事最喜欢的花样滑冰工作,身份虽然变了,但都是为国争光,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培养更多的花滑后备人才。”
仵一鸣深切地感受到,北京冬奥会对于冰雪运动的巨大影响力,花样滑冰新人如雨后春笋般一茬茬成长起来。
他以梁成茵为例:“她家离训练的地方将近30公里,往返一趟要两三个小时,我带了她两年,她训练非常认真刻苦,速度快、表演力好。”
当教练的仵一鸣,结合自己当运动员时的得失,“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尽可能去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一些比较繁琐、高难度的动作,挑战自己的极限”。
“不管什么运动,多少都会受一点伤病的影响,花样滑冰的技术特点就是这样。”让他欣慰的是:现在条件更好,训练更科学,受伤概率远低于从前。不管是青少年业余的,还是专业运动员,都有了更好的保障。
被问及“一般小朋友练到什么程度可以走向职业?”仵一鸣说:“现在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机会走向职业,要能够阶段性地接受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动作,要敢于尝试。”
训练会不会影响学习?他说:“目前我手里都是一些比较能吃苦的孩子,家庭条件也不错,真心热爱花滑。他们学习训练两不耽误,成绩也挺好。”
成功兑现了3亿人上冰雪的承诺,被认为是北京冬奥会赢得的第一块金牌。仵一鸣作为花样滑冰运动的传承者,对冰雪运动的热爱早已融入生命。他最大的梦想,是扩大冰雪运动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为下一届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培养世界冠军。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编辑:张玲】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