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那年,茅理翔突然被诊断患有风湿性关节炎,一度卧床不起,下半身瘫痪,无法行走。
他躺在床上用读书打发时间,读着读着,来了感觉,立志要当作家。
病情好转之后,他正常工作生活,保持着写作的习惯。
几年后,他再次病倒,躺回床上怀疑人生。
茅理翔拿起药书,学习开处方、给自己针灸,看着药草艾火敷在关节上,烧得滋滋作响。
他从一窍不通到日渐熟练,最后打定主意将来要做医生。
数年后,茅理翔既没当上作家,也没做成医生,而是成为一位企业家。
(茅理翔)
他的企业,2021年实现全年营收155亿元人民币,多次蝉联中国最具价值品牌行业第一。
英雄不问出处,山沟贫户里奋斗出来一位成功商人不足为奇。
难能可贵的,是他学无止尽的毅力。
如今,年逾八旬的茅理翔,受聘于清华、北大、浙大等多所国内高等学府,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
同时,身兼中国民营企业研究员等多项权威社会职务;
先后出版《飞翔岁月》、《飞翔的管理》、《管理千千结》等企业专著。
曾有媒体这样描述他:
“同龄企业家忙得两脚打转,他却沉稳淡定如旧;别人忙应酬拼白酒,他却喜欢看《论语》;别人都在抢上市拼规模,他却拒绝上市……”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传奇低调大佬的创业故事。
(茅理翔)
1941年,中国大地硝烟弥漫,茅理翔出生在杭州长河镇一个普通家庭。
母亲在照顾底下四五个儿女之余,还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
父亲失业在家,靠接手艺私活养一家六七口,日子艰难,吃糠咽菜。
饥饿恐慌的童年,让茅理翔切身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因此格外懂事听话。
但到了猫嫌狗不爱的年纪,男孩子难免调皮些。
7岁时,茅理翔闯了个大祸。
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茅理翔和小伙伴们在场子里追逐打闹。
天黑没看清,他和一个孩子在狂奔中猛地撞在一起。
茅理翔头上立马鼓起一个大包,又红又高;
小个子伙伴,就没这么经撞了,头破了条大口子,鲜血直流,蜷在地上打滚哭闹。
对方家长把宝贝儿子送到医院,缝合12针后,让茅家赔偿医疗费和营养费,合计150斤谷子。
这在40年代,相当于天价赔款,几乎是全家人一年的收入。
但做错就要认,茅理翔的母亲撇下脸面,挨家挨户借粮,好不容易凑齐给人家送过去。
回家后,母亲把茅理翔狠狠揍了一顿,然后掩面痛哭。
她抱着茅理翔,流泪说:“以后你要好好为茅家争气。”
这句话,茅理翔记了一辈子。
1949年,举国同庆,得益于政策利好,茅理翔一家分到两间房,父亲也有了安稳工作,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对茅理翔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正常念书了。
1961年,茅理翔考上当地最好的浒山高中,成绩优异。
如果能上大学,那学成出来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前途不可限量。
奈何造化弄人,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剥夺了茅理翔继续深造的机会。
高二那年,他的膝盖疼得无法正常行走,只得休学,瘫痪在床,难以起身。
20岁的小伙子,年纪轻轻就得此重病,茅理翔万念俱灰,生不如死。
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变卖了所有能出价的东西,借了所有能张口的人家。
但对这种慢性不治之症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无法承担。
茅理翔在医院呆了一个多月,就坚持回家治疗,能下地后,开始挣扎着四处找工作。
终于,他得到了给附近中学做代课老师的差事,即便来回距离有10公里之远,他还是含着止痛片,奔走在生活路上。
然而,命运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
茅理翔在天元中学干了3年后,病痛再次找上门来。
这次,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整个人瘫在床上,几个月都无法动弹。
茅理翔长叹道:“病痛夺走了我的青春岁月。”
灰暗漫长的养病日子,只有书籍时刻陪伴、抚慰他。
床头上,放着他的三本精神支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药性赋》。
前两本是激励,后一本是希望。
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他自学中医,拿自己做实验、开方子、扎针灸。
能下床后,茅理翔邀约附近的知识青年,组织起一个文学创作小组,写写诗、读读散文。
成员们考虑到他没法走远路,就把活动地点定在茅理翔家。
后来,长河文化站了解到茅理翔的情况,选任他为文宣队长,负责演讲故事、编写剧本、演练排戏等工作。
也是在此期间,茅理翔结识妻子张招娣,相伴终生。
生活终在风雨中开出花来。
时至今日,“鹤膝风”的老毛病依然如影随形,时轻时重,但他从来没有因此停下追逐生命的脚步。
1965年,公社里办起综合性服务社和工厂。
茅理翔被选调进去做会计,但因为人手不足或水平不够等问题,他常需要身兼多职。
既要核算成本,又要分析利润,厂长不在的时候,还要负责管理。
天下没有白走的路。
这些杂七杂八的工种,磨练了茅理翔的多面手能力,为他之后创业带队,打下坚实的经验基础。
七十年代,社队企业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从前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从卖方市场,逐步过渡到买方市场。
茅理翔的厂子也面临同样困境,守株待兔式的经营方针已经完全不奏效,必须走出去,搞宣传、做推销。
什么事都管的茅理翔,自然再次身先士卒,卸下干了10年的会计身份,变装为销售员,出去拉生意。
凭借出众的口才和肯干敢拼的硬实力,不到半个月,他就从山东潍坊拉来一笔几万块的单子。
茅理翔激动地说:“虽然不多,但那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张合同,对我而言,非常宝贵。”
此后,就像被打通任督二脉一样,茅理翔的销售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被任命为销售科长,开始专职跑市场,一年365天,有两百多天都在路上。
做过销售的肯定能体会其中艰辛,茅理翔自嘲为“高级叫花子”,还重新定义了专属于销售员的“五子登科”:
跳上火车像耗子,跳下火车像兔子,走到单位像孙子,回家路上像驼子,报起账来像呆子。
总之,就是一个字:惨。
长年累月的在外奔波,让茅理翔本就孱弱的身体不堪重负,再加上旧疾频发,止痛片一日不断。
数十年后,他回想起:
“做销售10年,就含了10年止痛片。现在想想,大概就是因为止痛片吃得太多,毒素扩散到眼睛。所以我70岁的时候,突然发作,眼睛看不清了。”
有失就有得。
1985年,茅理翔在组织上的出色表现,赢得领导赏识,受党委安排,负责创办慈溪市无线电厂。
这算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全权掌舵,自负盈亏。
厂的主要经营业务,是加工黑白电视机上的一个零配件。
这个生意,还是茅理翔跑销售时拉到的活。
靠着6台旧冲床,他开始发家起步:“那是能人的时代。董事长是我,总经理是我,销售员也是我。厂里只有我一人说了算,市场一人跑了全占。”
44岁的茅理翔意气风发,准备大展拳脚。
然而风光的劲儿还没起,新厂就遇到困难。
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鼓励私人办厂,一时间异军突起,茅理翔的小本生意遭受冲击。
原本销量极好的黑白电视机零件,因为彩色电视机的横空出世,再无用武之地;
工厂没单,停工8个月,发不出工资;
员工一个个怨声载道,愤然离开……
在一无资金,二无人才的艰难条件下,死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迟早会被市场淘汰,茅理翔“做厂长最痛苦的一天到了”:
“有本事的走了,没本事的哭了,连我自己培养的副厂长也走了。”
这是茅理翔遇到的第一次事业危机。
很多人劝他,把厂关了,自己弄个小作坊,压力小,一样能赚钱,说不定还赚得更多。
但茅理翔不是这么轻易放弃的性格,他明白转型的时候到了,且不得不转。
在针织厂做生产厂长的妻子,体谅丈夫焦头烂额的处境,果断辞掉稳定的工作,来无线电厂给他做副厂长,稳住后院。
茅理翔则四处取经,看市场、找技术、寻机遇,铁了心要研发出自家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他打听了解到电子点火枪的巨大前景,决定试试。
说干就干,茅理翔回厂后,联合几位得力技术人员“闭门造车”,孤注一掷,在破釜沉舟的攻坚压力下,仅用一个半月,就研制出一款新型点火器。
产品有了,接下来就是推向市场。
在派出几拨销售员,都无功而返后,茅理翔亲自出马,抱着产品北上南下,一家一户敲门推销,终于拿下煤气公司的合作单子。
为了进一步扩大销路,他带着点火枪“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意图一战成名。
可他根本就没申请到摊位,甚至连进馆证都没有。
但如此小的困难,怎么难得住茅理翔。
他混在一群外籍商人之间,佯装交谈,骗过门卫,顺利入场。
进是进去了,东西摆哪儿呢,总不能铺地上吧?
没错,就铺在地上。
这可不是无奈之举,而是茅理翔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想出的妙计。
琳琅满目的交易展厅里,小小一把点火枪,如果放在展桌上,根本毫无存在感。
连隔壁桌的高档钟表摊,都无人问津,更不用说他这个看起来粗笨老式的玩意。
所以,茅理翔另辟蹊径,从箱子里拿出两支“枪”,左右开弓,现场开火演示。
蓝色的火苗,伴随着“叭叭叭”的响亮声音,立即吸引了来往看客的注意,纷纷围拢过来一探究竟。
茅理翔操着半生不熟的英文吆喝:“哈罗,开司米特(英文‘gas lighter’,意为打火机)。”
人群越聚越多,生意自然就来了。
这可引起了其他摊主的不满:“我们交了摊位费的没赚到钱,你在地上摆摊反而成单,不公平。”
于是,摊主们同心协力,举报茅理翔,撵出会展。
进不了交易市场,没关系,索性就正儿八经摆地摊。
茅理翔被赶出来后,转身就去百货公司买了个大箱子,直接在广交会门口设摊营业。
凡是来参会路过的商人,或多或少都会对他和他的产品瞅一瞅,多看几眼,说不定买卖就成了。
可谓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这场广交会“蹭”下来,茅理翔拿到1.8万美金订单,算是打开了外销通路。
这一传奇经历,之后被他改编为话剧小品《地摊合同》,登上北京《剧本》杂志,获得了浙江省企业小品演出一等奖。
真是多才多艺,能文能武。
接着趁热打铁,他带领团队相继研发出二十多种点火枪类型,产销全国第一,工厂被誉为“乡镇企业之最”、“东方点火枪基地”。
1992年,慈溪无线电厂正式转制为飞翔集团。
每年出口打火枪2000万支,占国际市场份额50%左右,连续四年保持世界产销量第一。
茅理翔也因此获得“世界点火枪大王”称号。
出名了,有钱了,烦恼也跟着来了。
最不好处理的,就是家族关系。
他始终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淡化家族制。”
因此,他从不让女儿进入公司内部任职,而是鼓励她独立发展;至于儿子,人家还在求学,没有从商的心思。
茅理翔奉行“口袋理论”,即子女的钱不能放在一个口袋里:“家族制企业,兄弟姐妹可以参股,但不适合共同经营。”
至于七大姑八大姨想要托关系进厂,也常被无情拒绝。
茅理翔铁面无私起来,连80岁老母的面子也不给。
有一年,母亲病重,茅理翔的亲姐姐特地来家服侍。
身体康复后,母亲让茅理翔帮姐姐在公司安排一个销售员的工作,毕竟女儿因为照顾她耽误了工作,能就近上班,亲近些。
但茅理翔考虑到这个岗位比较敏感,不能任人唯亲,就搪塞过去,只拿出一些钱来给姐姐自己去开店。
母亲因此大发雷霆,怒骂儿子不孝。
茅理翔无以辩驳,只得承认:“为了事业,这些年,我在金钱、招工、外协等问题上,得罪了很多亲人。”
自古忠孝难两全,何况还牵扯到金钱利益,本就无法周全。
天下熙攘,皆利往来,很快,随着点火枪的热销,许多厂家发现了这个香饽饽,都来跟风生产,分一杯羹。
同行压价竞争,火枪价格从1.2美元一支速降到0.35美元一支。
茅理翔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如果只是平级间的较量,他还可以通过控制成本,调整上游或合作厂的利益分配来应对,可要命的是,连他的外协厂都突然开始生产点火枪。
自己打自己,根本没法搞。
茅理翔陷入了第二次事业危机。
这时候,最靠得住的还是家人。
他动员刚结婚三天,还在度蜜月的女儿和女婿,放弃银行和医院的高薪工作,下海经商。
小夫妻俩二话没说,在飞翔公司旁边创办了一家塑料厂,作为茅理翔的外协供给,两个月内就把所有模具开好,保证物料周转。
度过危机后,集团产值突破2亿元,被授予“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然而,大势不可逆,虽然暂时存活下来,但供大于求的市场行情,让茅理翔不得不再次思考转型的必要性。
1994年,年过半百的他,准备二次创业,但接连尝试几个新项目都惨遭失败。
之前老婆、女儿都过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这一次,茅理翔打起了儿子的主意。
他主动向儿子茅忠群伸出橄榄枝:“要不不走了,回来和我一起做企业吧。”
茅忠群原本要去哪儿呢?
他要出国,不是去玩,而是深造,走的是标准学霸的路子。
(茅忠群)
茅忠群跟他爸一样,中学时就读于最好的浒山高中。
高考后如愿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并获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而后研读硕士学位。
临近硕士毕业时,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和激情,他打算继续求学,去美国攻读博士。
所以,在他的人生规划里,压根没有继承父业这个选项。
现在面对父亲的殷切期望,他没有像母亲和姐姐一样干脆答应,而是犹豫考虑。
见儿子迟迟不答复,茅理翔决定先下手为强。
一天晚上,他召集全家开家庭会议,主要商讨内容,就是儿子的去留问题。
茅理翔先发制人:
“我7岁那年,就立志要为茅家争气。我在你们小学的时候就说过,我们将来要创办一个茅式集团。现在遇到困难了,希望你能留下来。”
父亲的动情表态,最终打动了儿子。
多年后,茅忠群表示:“父母挺不容易,辛苦了30多年。假如让我重新选择,我最好的选择还是回家。”
就这样,茅理翔任董事长,茅忠群任总经理,父子联手创业。
不过,茅忠群有言在先,跟父亲约法三章:
要求公司从乡下搬到开发区;
开发其它产品,不做打火枪;
他另起炉灶,自己招人组建团队。
亲兄弟况且明算账,茅理翔自然一一答应下来。
可刚成团没多久,两人就有了分歧。
首先是新产品的确定。
茅理翔想做微波炉,儿子想搞吸油烟机。
当时市面上已经有油烟机企业两百多家,玉立、老板、正泰等大牌林立,想要从中插上一脚,谈何容易。
茅理翔认为应该避其锋芒,另开战场:“3000万的投资,弄不好会倾家荡产。”
儿子人实话不多,直接把1000名用户的市场问卷调查摆出来,用数据说话:虽然对手多,但他们大都是模仿外国的产品,没有解决用户痛点。
比如,因饮食习惯的差别,外国人烹饪时用油少、油烟小,吸油烟机的威力就没那么大;
反观本土,热衷于大火快炒的做菜方式,室内厨房常常乌烟瘴气,这就需要超强的吸烟功能。
因此,市场空白依然不小。
茅理翔思考后,觉得儿子说得对,心悦诚服接受了研发吸油烟机的方案。
其次的矛盾,就是名字。
一直以来,集团产品名都是用“飞翔”,但儿子认为这个名不接地气,跟厨房用品不贴合,应该重新注册一个新品牌。
刚好那时候,香港有档烹饪节目叫“方太生活广场”,非常符合公司往厨具方向发展的调性,大可以借势壮势。
可茅理翔不同意:费时又费力,还不一定能申请下来。
两人硬刚了三个月,谁都不肯让步。
茅理翔回忆:“当时争论得比较激烈,有一次吃饭吃到一半,他就走掉了。”
这时候,家里有位贤内助的重要性,就充分凸现出来。
妻子张招娣问他:“抛开私心不讲,你自己觉得飞翔好,还是方太好?”
冷静下来的茅理翔扪心自问,确实后者更容易让消费者联想起家庭主妇形象,目标客户明确。
他说:“我内心感到他是对的,所以放下了父亲的架子。”
至此,茅理翔不再固执己见,充分信任并放权给儿子,让其施展才华。
1996年,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诞生。
茅理翔马不停蹄,亲自邀请到方太本人,为吸油烟机代言站台。
一时间,“炒菜有方太,除油烟更要有方太”的广告词红遍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短短一年半时间,公司的吸油烟机就跻身同行业前五名;
1999年,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第二位;
2003年,集团营业额达6亿,品牌价值10多亿……
曾在二次创业之初,茅理翔就跟儿子制定了“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继承规划。
转眼间,十年过去,三大步顺利走完。
2006年,在方太成立10周年之际,65岁的茅理翔从董事长位子退下,把集团全权转交给儿子打理。
有记者问茅理翔:“你认为,你的交班成功吗?”
他不无骄傲地说:“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我的儿子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经营才能和创新思想的人。我坚信他会成为集团新一代跨世纪的企业家。”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厚此薄彼,把第一次创业成功的飞翔集团交给了女儿,全身而退。
2021年,茅理翔家族以16亿美元财富,上榜《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这时,茅理翔80岁。
他创立茅式集团的愿望,终得实现
茅理翔退下来之后也没有闲着,把时间分成三个1/3:到各大学校企业讲课;读书写文章;接待客人。
劳逸结合,退而不休。
今年81岁的他说:
“我一次创业的企业给了女儿,二次创业的给了儿子。现在我感到光讲课还不过瘾,因为我们这代人,已经把创业变成了生命的主流,所以我还想第三次创业。”
茅理翔从小就有些文艺细胞,写文章、做话剧、排小品都不在话下,想必他的最新创业方向,会选定在文化方面精进深耕。
曹操放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对不断前进探索的人生而言,年龄仅仅只是一个数字。
我们的生命,不是停止在失去心跳呼吸的那一刻,而是终结在放弃思考的某一天。
作者:朱小畅&雯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