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广泛使用,衍生出了方便人们沟通交流的微信群。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家长微信群是他们手机里不能被忽视的群之一——老师们会在群里布置作业、通报孩子在校情况、发布重要通知等;家长们若有疑问,也会在群里与老师沟通。
家长微信群,是架在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一座桥。
特别是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群体,这样的一个微信群,被赋予更多意义——一方面,它扮演着家校沟通平台角色;另一方面,它承载了孩子们在学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上的压力。
事实上,通过家长微信群,如山的压力,同样压在老师和家长身上。
平台
今年是胡峰当班主任的第三年。他还记得,自己刚接手临海这所小学一年级班级时,第一次与家长的互动就是一一添加微信,再建立一个家长微信群——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要求家长禁言的通知群。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老师将各种班级公告、活动等消息第一时间通知到群里,让家长及时知晓的群。“对小学生而言,这些消息他们可能无法做到都记住,在群里下发通知,能够让家长督促一下孩子。”胡峰说。
孩子刚上一年级时,陈海航也是直接被班主任拉进家长微信群,由于进群较早,他眼看着群里的人数从十几个增至八十几个,现在孩子上三年级了,人数一直保持在110人上下。
“最开始,我以为老师会在群里布置作业,分享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还有交班费这样的通知。”但后来,老师通过家长微信群,频频给家长分派任务。“学校搞卫生检查,老师就在群里通知,需要几名男家长、女家长下午几点来教室打扫卫生,还要求自带工具。通知后面是一个‘接龙报名’的小程序,如果人数不够或者男女性别不对,老师还会再发消息,让家长们安排一下时间。搞美食节活动,通知家长们准备食物送到学校,有时间的家长还要求提前帮忙布置教室。学校要开运动会,又通知有时间的家长提前一天来帮忙布置场地。孩子上学放学,要求家长们轮流来当志愿者站岗……”
“每次发这些消息后,老师还会补充几句‘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好像我们不去参加就是不重视自己的孩子一样。”陈海航直言,每次看到家长微信群出现这样的消息,他就反感,“家校结合没错,但也不是什么事都要家长参加,大部分家长也不可能总有时间去参加。学校和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面对的是孩子,不是家长。”但矛盾的是,陈海航不得不盯着群里的消息,生怕自己漏了什么,影响到孩子。
“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也不是班主任要求家长做的,绝大多数是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的要求,老师也只是转达给家长。”胡峰对此也很无奈,“对孩子的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如果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老师也更能心无旁骛地去教育孩子。”
“各位家长,下周的美术课,需要家长们提前帮孩子准备好水粉颜料、大号画笔和小抹布。”
“各位家长,音乐课要用到葫芦丝,请家长们自行购买并于周一带到学校。”
“各位家长,明天的体育课,请提醒孩子们带上跳绳和垒球。”
……
如果说“让家长参与大扫除”之类的消息,是老师不得不发到群里的,玉环人孙少华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消息也常常出现在家长微信群?“孩子已经四年级了,每天上课需要带什么还要家长来提醒?为什么老师不能在课堂上直接提醒孩子?让学生懂得自己准备学习用具,难道不是教育的一部分?”
有一次,孙少华外出应酬,没顾得上看手机,以至于第二天的美术课,孩子忘记带工具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在群里也说“请一些家长务必引起重视”!
虽说是家长微信群,老师们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他们,也有自己的委屈。
比如胡峰,作为班主任,他常常要转发一些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下发的通知,明知会造成一些家长反感,但作为工作的一部分,他必须这样做。
张秀薇是黄岩一所公立小学的语文老师,也是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说起家长微信群,她坦言:“好像每天都在开家长会。”
除了上班时间,包括周末在内的下班时间,张秀薇常常要充当一名在线人工客服,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往往会占用许多时间。“如果群里再出现一些讲不清的事,我真的头大了。”就在上个月,两个家长因为孩子的事在家长微信群吵了起来,张秀薇发声调解,一直处理到晚上10点多,还是没能让双方家长满意。“我都想退群了。”她说。
“家长微信群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家校交流沟通平台。”台州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雷湘说,“但现在家长和老师都感觉委屈,是因为双方都将过多的社会性思维附着在这个群上,形成了大家都不喜欢、都感觉累,却又都摆脱不了的现状。而实际上,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明确一点,家长微信群是一个公共社群。既然是公共社群,就有它的社群规则,所有的成员都需要遵循这个规则,比如需要彼此尊重、理性交谈、不盲从、不随意刷屏、不在群里发无关信息,有问题时可以单独私聊老师。另外,在群里发言时也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尊重他人的隐私。在这个群居的信息社会,更需要家长们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压力
工作日的下午3点半,王陆都会拿起手机,点开家长微信群,看看今天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以便督促儿子完成并检查。
王陆的儿子是路桥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作为家长,他的手机里一共有4个家长微信群,“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科目,一科一个家长群,不同科目的任课老师在各自科目的家长群里布置作业,发消息”。
这天是周五。在语文群,老师布置的周末作业有:“1.第七单元试卷;2.习作,写写拿手好戏;3.预习第24课,背诵第1自然段;4.复习《望吾集》,读背P1-5所划注释,亲子对答。”
在英语学习群,老师写道:“1.试卷笔试部分完成;2.练习纸,左边笔记背诵、传视频,截止周六晚6点;右边小短文重新抄写,已批改的请重新抄写要工整,有错的要订正后再抄。”末了,老师还提醒,“本单元开始难度提升,语法和写作训练都开始,为毕业考总复习积累了,班级两极分化会更厉害,请必须落实知识点。”
在数学群,老师布置的作业有:“1.巩固与提高的总复习试卷1张,5号6号口算纸各1张,要计分。下周班级进行第2次口算测试,慢的孩子自己打印出来多练习。2.考试90分及以上的孩子错题重做在错题本上1遍。90分以下的孩子打印出来要重考,周六拍照发给我。”
科学老师也在群里布置,“科学作业:亲子对答第三单元第1-18题,要求非常熟练。下周要进行第三单元考试,请做好准备”。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接龙管家”小程序,“周末科学作业等你反馈”。
“周六孩子要上兴趣班,作业一般都是周日完成。”王陆说,“(作业)挺多的。”
温岭师范附属小学英语老师金丹丹,也是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她说:“低年级的时候,大部分作业都是通过微信群布置的,高年级后就让他们手抄作业。现在因为疫情,作业也会在群里再发一遍,让家长能够检查,孩子的作业有没有抄漏。”
“作业形式多样,比如我教的英语科目,有时候也要通过手机写、听、读作业,我就会在英语群里讲解,讲完之后也会在群里面要求家长们对孩子的表现给出反馈。”
这个说法,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证实。
苏婷的女儿就读于椒江区云健小学二年级,语文和数学作业由老师发布在群里,如上个周末,数学作业是:口算一页,练习一张,订正试卷并签字,背诵乘法口诀;语文作业是:《课时》两页,《拓展阅读》三页,周记一则,预习第17课,背诵《古诗词》一页,看课外书并记录好词好句,运动。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方面,老师在群里发起了“跳绳个数登记”的小程序,每个家长在孩子完成后都要进行登记。
椒江人张蓓的儿子2017年进入台州市白云小学就读。“作业由孩子们记录在本子上,老师已经不再在群里发。”11月14日,在这个84人的家长群里,老师发了一条消息:“今天测的卷子已发下,请各位家长查阅一下孩子的试卷……有的同学阅读理解不会,基础题错得一塌糊涂,希望能重视。”很快,家长们一个接一个在下面“完成了群公告”。
黄岩人郑欣怡的儿子就读于黄岩锦江小学二年级。她表示,作业是老师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到本子上的。“如果偶尔没抄,我就会在群里问一下今天有什么作业,请别的家长发上来”。
但诸如“订正试卷”这样的作业,老师通常会布置在群里。比如,上周五,在这个105人的家长微信群里,数学老师发布了一个消息:“各位家长,七八单元数学试卷已经发下去了,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下星期一回来分析,先让孩子自己订正,家长辅导检查”。
除了布置作业,家长微信群还有另一种功能:表扬或批评。
“我会在群里面表扬或批评孩子。”金丹丹说,“表扬的话,一般都是直接写孩子的名字。如果批评,我们一般不会点出孩子的名字,大多点号次。”
“我觉得,老师首先要了解班上的家长,特别是刚开始接这个班的时候,一般不会随便在群里表扬和批评孩子,特别是不会点名批评孩子。时间长了,家长和老师互相了解了,家长也很信任老师,这时候老师再在群里批评孩子,家长也比较能接受。”
11月27日下午5点半,王陆在英语学习群看见英语老师又发了一条消息:“开学至今共8次默写。表扬以下默写100分的孩子……”在号次对应名字的表格照片中,他找到了自家孩子的名字,大大地舒了口气。
“老师每次在群里批评、表扬孩子,或者公布成绩,成绩差点的学生家长一般都不说话;成绩中游的学生家长,看着那些优等生的成绩会嫉妒;成绩好的学生家长神清气爽,有的还会谦虚地感谢老师几句……”这是王陆在家长微信群6年的切身感受。
张蓓所在的家长微信群里,老师也发了一张照片,并写道“××同学的书写,很棒!”许多家长跟在后面纷纷“竖起大拇指”。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制图 陈静
一个小学班主任眼中的理想微信群
彭洁
关于家长微信群,还有很多有趣的事。
比如,一个班级至少有两个微信群,一个是包括各科老师在内的公告通知群,这类群通常会在创立之初就明确一点——家长禁言,由老师发布各种消息。另一个群,是名副其实的家长群,只有学生家长,没有老师,用于家长的交流沟通。在这样的群里,最常见的消息是:“哪位家长方便拍下今天的作业?”“麻烦家长朋友拍下今天数学作业的口算纸,孩子没带回来。”“麻烦大家看一下有没有谁拿错了书本?”“麻烦家长看看有没有穿错××的校服?”
有的班级甚至还会再建一个既有老师也有家长的、不禁言的微信群,最多的消息是:“老师,麻烦您叫××去门卫那里拿下××(忘带的东西)。”
怎样的家长微信群是比较理想的呢?年轻的小学班主任胡峰有自己的看法——
“所有家长的群内称呼是‘××(孩子名字)家长’,所有老师都是‘科目+×(姓)老师’,方便双方辨认。”
“老师发消息最好有相应的格式,比如【班主任通知】【数学老师通知】【活动安排】,需要家长回复的重要通知,最好是利用一些小程序,或者在通知中写明要求所有家长看到回复‘收到’。只能写‘收到’,发表情或者其他都不算,方便老师统计。这种规矩强调几遍,家长都会遵守。”
“表扬可以在群里说,单独的批评最好微信一对一跟家长说,哪怕几个学生同时犯错,也最好不要在群里说。”
“老师布置作业,每个科目一一列清楚,最好在放学前的固定时间发,方便家长们及时掌握。”
“我从二年级开始,就跟家长们讲好,每天处理微信回复时间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晚上6点至9点。其他时间是我的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我不打扰家长,家长也请别打扰我,我们互相尊重。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效果还挺好。”
“禁止家长在微信群里闲聊。如果每个家长都在群里说一堆跟学生无关的事,那这个群就乱了。所以一旦有家长闲聊,我就会发消息说‘请私聊’,一般家长也不会再说了。”
总之,在胡峰看来,一个理想的家长微信群应该是“方便与家长高效沟通,促进家校合作,从而实现家校共育”的平台——这也是家长微信群建立的初衷。
短评
该正视的不是群体,而是个体
林立
微信家长群这个话题,一出现就会让很多家长一阵颤栗,随即是一肚子牢骚。
日常已经被微信工作群切割得零零碎碎,家长群的存在,让更多成年人比他们的小孩委屈。
我本人也在家长群里,不过目前是“家长群生态链”的顶端,毕竟我儿才幼儿园小班。目前,我和老婆还没有感受到来自家长群的重压,无非是被布置和小孩一起捡不一样的树叶、做过几次美术作业。
其余时间,这个群最大的作用就是接收各类通知,老师家长和和气气。
但通过那些新闻中家长群发生的事,我还是本能地预感到未来可能遇到的痛苦。成绩不好,被老师艾特;表现糟糕,被老师点名;作业未批改,我和老婆被批评;抑或某些家长直接在群里互相艾特,替自己被欺负的孩子讨回公道……
微信群这个给予无限便利的平台,为什么把家长们捆得动弹不得呢?
换个角度,老师这个群体,何尝不是被微信群捆住了呢?那些呈现家长们口诛笔伐的报道中,老师群体也述说了委屈。老师一个人对一群家长,光是点名找微信头像就琐碎至极,更不用说他们的日常已经被以前没有过的教学以外的工作排满了。
双方的痛,症结何在?
家长群的利弊,有A面B面,但另一桩和家长群无关的事情,让我窥到了C面。
这事也在微信群发生,是我密友的微信群。这个群除了好兄弟,还有大家各自的妻子。
这是个历史悠久的老群,大家有微信后就成立了。群里都是二十几年的朋友,有几位兄弟甚至在小学就是老铁。所有夫妻,在群里从恋人变为夫妻。
可是,随着大家都做了爹妈后,这个群的味道变了。日常闲聊、互相关怀还是常态,但夫妻间的抱怨,正在成为主题。
妻子们声讨老公回家不带小孩,老公们解释自己工作累,妻子们质问工作累怎么踢球生龙活虎,老公们各自解释,踢球是放松,一个月也就踢几次。妻子们终极提问:为什么你们踢球放松就要被理解,我们回家带小孩就是应该……
诸如此类的话题,经常闹得群友们变成对立双方。
有几次,我老婆觉得不解,问我,为什么这类私事要在群里讲呢?而且讲得很凶,这不是让老公很没面子?
终于有一次,一位好友的妻子主动说了原因。她知道这些话在群里问老公,是一种家丑外扬。但她就是想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老公才会意识到严重性,毕竟私事已扒露在集体面前,他会更难受,才有反思的觉悟。
我一想,对啊,为什么私事都在群里说呢?家长群的矛盾不也是这样吗?
那,老师在群里艾特某位家长,是不是有种“让你们家的私事变成公事”的鞭策呢?
这,好吗?或者说,有必要吗?
高度文明的社会,人人的隐私不可侵犯,即使网络时代,也应如此。
所以,微信家长群的问题,该反思、该意识到的,不是群体,不是平台,而是个体。
有事私聊,是一种美德。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