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的名义》无疑是人们朋友圈议论的焦点,但谁也没想到最火的角色是这部群戏的配角——达康书记。一个在剧中强势专断的领导人,却被大家视为本剧的萌点担当,这与其在剧中背锅侠的倒霉形象有着莫大关系。李达康就是一个下级坑完企业坑,企业坑完同事坑,同事坑完妻子朋友坑的可怜宝宝。
在现实生活中,像达康书记经常背锅的同志并不少,不过现实中背锅这件事一点也不萌,大部分背锅侠也都没有达康的好运气,往往中场休息前就被K.O !成为人生战场上微不足道的炮灰。认真研究如何避免像达康书记一样“被架空”,对每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那么到底达康书记有啥问题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达康切断自己所有的信息获取网络。
营造自己的三层情报圈
在处理大风厂群体性事件时,正厅级老干部陈岩石对李达康说了这么句话——“你被架空了”!
在任何机构中,被架空都是灾难性事件,这意味着你完全不了解自己管理的系统到底在干什么,又出现了哪些问题,你的命令根本无法得到执行和贯彻。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角色光环的你要避免被架空或被别人坑,就必须掌握三圈情报网的用法。
三圈情报网,是一种来源于历史情报机构的个人情报网络发展结构。虽然这一方法最早应用于秘密行动和发展线人等国家安全活动,利用这一理论情报人员可以迅速在一个新加入的机构,建立自己的一套信息获取网络,同时通过这个网络持续对外发展新的情报来源。但这种基于进攻思维的人际关系理论,同样能够用于解决个人人生发展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获取自己相关的信息,主要都是从这三个圈的信息交流中获取的。所以,如果你的消息来源不畅通,那么在买房、子女升学、个人晋升等重大人生选择上,在个人生活及家庭关系上,都有被坑的危险。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达康书记的三层情报圈经营得如何?
熟悉剧情的朋友看到这张图就会明白,从电视剧的表现来看,达康书记与自己三个圈的情报交流都出现了问题,直接导致工作无法开展,剧中一系列事故对于李达康而言也都不是意外。李达康做到这个份上,不背锅那是天理难容!
内圈经营,对你最关键
李达康跟妻子关系差无疑是情报网内圈失调关键原因。同时从剧情看,李达康也没有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他身边的亲密同事(如秘书和司机),这批可以为他开拓非正式信息获取网络的人也被荒废了,他们也根本无法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消息。
这点在大风厂拆迁过程中就显露无疑,贪污的丁义珍跑路后,不仅参与此事的妻子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意见,连秘书也没有及时汇报大风厂的复杂情况,甚至没有提出任何风险警告,导致最关键的内圈情报网彻底失败。所以,李达康也就稀里糊涂的上了高小琴的船,答应立即拆迁大风厂,以至于后来险些让自己给群体事件陪绑。
事实上内圈情报是所有人最关键的一个情报圈层,如果内圈情报经营失败,就丧失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所有情报大师都非常重视内圈情报网的安全,如中国情报系统的奠基人周恩来总理就对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非常友好,是最受西花厅工作人员欢迎的领导之一。另一个康生号称中国的贝利亚,对外心狠手辣人人谈之色变,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却非常照顾。
一般人当然要重视家庭关系的和睦,与此同时,自己的亲密合作伙伴的意见也非常重要。这一项李达康也是失分的。丁义珍事发李达康回到办公室直接训斥手下的纪委书记张树立和光明区区长孙连成。两人在李达康的训斥下,毫无辩驳发言的机会。而要有效发挥内圈情报网的作用,除了要搞好关系之外,还要尽量让内圈成员能够畅所欲言,否则将会阻断这个圈层的信息传递,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
总挨训的孙区长干脆心系宇宙了。
比如我原来在单位的时候,自己当然不方便到处打听信息,但是我的秘书和助理却能够和其他部门的人保持一定的私下沟通。我基本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跟自己亲密工作关系的同事聊聊天,这样基本上其他部门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也基本了解了。
中圈经营,至关重要的关系
中圈情报网,也就是对日常周边同层级同事和合作伙伴的情报经营,这对于日常开展工作至关重要,任何人搞不好中圈情报网都很难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然而对于这个层圈的经营,达康书记仍然相当失败。
这一圈情报网中有两个关键人物——祁同伟和王大路。祁同伟虽然跟赵家和老师高育良都算关系密切,但一直对达康书记示好。从剧中祁的表现来看,他拉拢达康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毕竟祁同伟出身过于低微,不安全感非常重,这种类型的人都愿意给自己留后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特工渗透伪军和汉奸组织并不难,因为无论大小汉奸其实对于日寇能否久占中国都没信心,被国共情报人员找上门一般都愿意建立关系,以免日寇战败后自己被清算,《潜伏》中左右逢源的穆连成就是一个例子。
从祁同伟和李达康的关系来看,两人一个是赵立春的警卫一个是其秘书,祁同伟找达康当后路也算是情理之中。此类双面间谍如果用好了,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发挥很强的作用(如何运用双面间谍是个系统工程,此处不详细展开)。然而达康书记并没有运用祁同伟这条线,所以在省公安系统没法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如果达康不运用祁同伟的关系,是因为对其人品的鄙视(祁同伟哭坟显然让达康极为看不起这个前同事),没有运用好王大路才是不可思议的现象。
王大路不仅是李达康的好友,而且还是他老婆的蓝颜知己(剧中具体体现为达康家的家庭枢纽,两口子有问题都找王大路倾诉),当初王更曾为李达康背锅辞去了副县长职务下海经商。达康书记上任京州的时候,王大路已经是跟山水集团高小琴同等级别的企业家了。照说达康书记重视GDP增长,同时王大路又是自己的好兄弟,即便基于忌惮政商关系而无利益往来,但从他那里获得企业界的情报也算顺理成章的事情。至少山水集团的内幕,只要达康想知道王大路没道理不提醒。无奈,达康为了避嫌故意疏远了这位老友,导致自己在商界也是两眼一抹黑,就这个水平还怎么搞好GDP增长?
实际上中层情报圈可以运用于工作,也可以运用于生活。我个人就喜欢和自己小区的物业、保安等等人闲聊,因为他们有大量时间其实无所事事,跟业主聊天属于放松自我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家人的手机在小区中丢了,我第一时间找保安查询,很快就通过监控找到了拿走手机的人。尽管一个手机不值什么钱,但是里边毕竟有很多个人信息和照片等等,通过经营自己的中圈情报网,实际上让我获得了在整个小区中的安全保障。如果你没有此前的经营铺垫,小区保安和物业未必能很好的配合你。所以,一个好的中圈情报网同样能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外圈情报网,帮你实现跨越式发展
外圈情报情报网实际上是个人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他两个圈层只能帮助你对日常业务进行决策,而来自外圈的情报则可能为你提供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从达康书记的情况来看,外圈情报网虽然开展不算很好,但是总体来看还算成功亡羊补牢了。
老干部陈岩石是他最关键的外圈情报来源,最开始达康没有用好这个老干部陈老。照说为官省会人事关系复杂,到任官员拜访老同志是发展外圈情报很好的机会,尤其是陈岩石这种革命干部。
虽然陈岩石现在不掌权,但消息很灵通,下面的情况很有可能传到他耳朵里,更何况陈老过去负责过中央领导在汉东的保卫工作,自然上层关系也不少。最关键的是,这老头对现状不满,经常愿意发表意见。对于李达康而言,陈老对现实不满是最大的优点,因为这类人都喜欢唠叨,等于你不用任何话术就能从他嘴里获取很多有价值的消息。这种上下关系都有,而且愿意为人通风报信的人,是外圈情报中最理想的发展线。然而,李达康起初是没这个意识的,所以陈老的举报信到不了他手里,也没有建立比较好的情报通报沟通机制,这是达康外圈情报失灵的根本原因。
在大风厂拆迁问题上,李达康看到陈老和沙书记电话里聊得亲切,才算醒悟过来,好在政治敏感度救了他。李达康能够和沙瑞金书记关系达到跨越式发展,也得要感谢陈岩石。若非一一六事件那晚他听从陈岩石建议,就不可能以正面得力的形象展露在沙瑞金面前。这个正确的选择正好给空降汉东的沙瑞金一个雪中送炭的选择,让李达康成作为打破汉东官场铁板一块的马前卒。
外圈情报网的构建,往往是进攻性的对外交流,也就是必须迅速获得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愿意和你交流有价值的信息。很多销售人员和记者都会不自觉的发展自己的外圈情报网络,就我个人而言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经历。比如我曾经参加了一个展会,展会上有个陌生的中年人和他同行的长者对我的展品侃侃而谈。听到他描述的很多问题都是关于本行业的专业问题,于是我上前叫出了他准确的姓名,而他是一家大型公司的总工程师。当时他表现的非常诧异,问我怎么认识他的?我准确的说出了他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几篇文章的观点,并且表示早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是他的粉丝,而且认为他的观点指引了行业方向。后来,我们成为了忘年之交,这位前辈也对我的职业发展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要发展外圈情报网,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之外,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外圈情报网最有价值的“线人”,跟你交流往往不是为了现实利益,而是共同理念或理想。就像陈岩石对李达康的帮助,也不是为名为利而是基于自身的价值观需要。同样试图接近陈岩石的祁同伟,用刨地这种方法不仅没有得到老头的赞赏,还更让沙书记对其人品鄙视至极。
要发展最外圈的情报网络,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眼界,才能真正获得有价值人的帮助。高明的情报人员,往往本身就是学者型人才,比如英达的父亲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不仅是知名话剧演员还是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一名红色特工。他的学识和素养,在进行高级情报交流时令人如沐春风。
回到这部电视剧,后来李达康跟沙书记跨越式发展,跟陈岩石搞好关系并非自己经营的结果。当时沙书记空降过来,政法系和汉东帮铁板一块,沙书记手里实在无人可用,李达康算是个勉强的选择。所以说,人的命运呐当然得看自己的奋斗,命运、编剧和导演的安排也是很重要的。不过一般人要是没有达康书记的开挂的人设,又对于背锅侠这种身份深恶痛绝,可千万要注意达康书记在情报经营上的失败经历,认真稳固好自己的三圈情报网络,人生或许会过的舒服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闲人军事么么哒”。本文作者系人民大学战争法博士、军事及国际政治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