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曲原来叫潏(yu)曲 作者/丁民信
西安市有个长安区,长安区有个韦曲街道,韦曲为啥叫余曲,纠结了多少年,纠结了多少人,数不胜数。我是韦曲人,请教了一整,查阅了一整,想了几十整,才最后整明白,韦曲原来叫潏曲,而不是余曲。
咋回事呢,听我细细说。 因为年代久远,说起来很复杂,只愿意知道结果的人就不用往下读了!想知道咋回事的,有时间的,可以继续往下看,自有知识,自有乐趣!
一、韦曲的母亲河和潏曲的由来 韦曲南面有条河叫皂河,西北流,在未央区入渭河,韦曲的肥沃土地都在皂河两岸,但皂河是人工河,由西汉的漕运河而来,并不是真正的母亲河。皂河再往南还有一条河叫潏河,这个“潏”在新华字典里读余音,就是韦曲读余曲的读音来源。皂河原是潏河的旧河道,潏河西流切割南面的神禾原,河道日益与皂河道分离,经年日久,成了两条河,后人不了解历史变迁,以为互不关联了!韦曲真正的母亲河是潏河,潏河自然有弯道,古人叫河曲,就是潏曲,余潏同音,不了解历史的人就误解为余曲了。古代的潏曲就是现在的韦曲。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有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山海经》是战国时期的著作,表明潏河的名称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劳水就是涝河,出鄠邑区山中。涝河与潏河之间隔着沣河、滈河,怎么可能入于潏河呢。涝河在西,潏河在东,即使入于潏河,也应该是东流注入才对,怎么会西流呢,可《山海经》就是这样记载的,弄得人一头雾水。 200年后《汉书武帝本纪》:“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穿漕渠通渭”。漕渠就是引潏河水供应汉长安城用水的人工渠,就是后来改名的皂河。漕渠的起点就是皇子坡到韦曲附近的潏河段。
又600年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沈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西北流注杜县之杜京西——”沈水就是潏河,是潏河的别名,在南北朝时期,是从皇子坡流过来的。
又130年,唐李泰(618-652)《括地志》(638年)“潏水一名壁谷水、一做沈水”许慎云:潏水在杜陵,即沈水也。杜陵即杜陵邑,皇子坡当时属杜陵。 又430多年,北宋张礼《游城南记》(1086年):“潏水今不至皇子坡,由瓜洲村附神禾堑,上穿申店。而原愈高,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谓之坑河”。皇子坡在韦曲紧南,至今犹在,坡上有皇子坡村,已经拆迁。瓜州村在潏河南岸,近申店桥,是大诗人杜牧的别业所在地,至今尚存。潏河在北魏时还流经皇子坡,到北宋就不经皇子坡了,是河道侵蚀神禾原不断南移的结果。汉代在潏河故道上开挖的皂河(漕河)随着潏河的南移,也离开了皇子坡,径直西北流入渭,由渭河二级河流变为一级支流。
这些记载说明,历史上,潏河是流经皇子坡到韦曲的,在今韦曲主街道所在地拐弯西流,形成河曲,即潏曲。为什么在这里拐弯呢?因为韦曲东面和北面都是少陵原,不能不转弯。少陵原在这里被东南方向的洪流连年冲刷,不断垮塌,在皇子坡以北形成不断扩大的滩涂,滩涂日益扩大,最终被开垦为肥沃的粮田,成为如今韦曲镇的土地的基础。潏曲滩涂和耕地的增加,为人口的进驻和繁衍创造了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韦贤就不会在这里置别业,就不会有后来繁华的韦曲。这就是韦曲人口耳相传的潏曲的本源。 为了不使读者迷茫,这里顺便对《山海经》记载的问题做个说明,乾隆《西安府志卷五沣水》“惟是关中诸水,自周而后,历代建都凿引,诸川多失禹迹之旧,东樵胡氏谓:禹当日,沣西之涝,沣东之滈、潏、灞、浐,当收悉合沣川入渭,是以得成其大”,就是说长安八水多次改道,互相贯通,已经弄不清历史上的本源关系了,劳水入于潏按现在的水系图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古代却是可能的。
二、韦曲的由来和取代潏曲
西汉中期,汉宣帝丞相韦贤(公元前148——公元前67)住到了潏曲,上面说了,没有良好的开阔的滩涂和粮田,贵为丞相的韦贤是不会来住的。韦贤死后虽然葬到了老家山东邹城,但小儿子韦玄成留在了长安,他后来也当了丞相,继续住在潏曲,再后来就累世定居潏曲,成为世族聚居之地。到唐代更是人才辈出,盛极一时,光丞相就出了十几个,时人感叹“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至唐中宗韦后乱政,家族受到诛杀,韦氏方才走下神坛。在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里,韦氏家族在中国政治文化舞台的精彩和辉煌表现,成为韦曲取代潏曲的根本所在。韦曲什么时候开始成名,尚不能确定,但唐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说明至少在唐中期就有韦曲之名了。
韦曲虽然代替了潏曲,但只限于官方和文化人,老百姓的口语并没有变,还是叫潏曲,因为潏河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不断改名,潏河之名在史籍里被大大的边缘化了。屡次改名没能改变方言,这实在是历史的幸运和方言魅力之所在。无独有偶,韦贤所生活的时代,汉宣帝杜陵所在的汉东原被称为杜陵原或者少陵原,但韦曲人现在口语还叫东原。汉以前的南山,现在叫终南山,韦曲人方言还叫南山,足见方言的坚韧和持久。
三、潏的读音和相关的地理历史问题
潏的读音有二,一做余,一做决,作余是古音,新华字典所载,就不多说了。作决音则是唐颜师古所为。颜师古是长安人,作注决音当然是对的,问题是他没有说不读余音,显然两音是共存的。
汉刘熙《释名》是专门记载文字读音的,“车,居也,故读若居,”这就是象棋里的车读居音的由来。由此看潏河的另一名称——决河的来源就好理解了。潏河常决口,所以百姓称作决河。长安有谚语:“垮了碌碡堰,长安淹半县”,碌碡堰修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在韦曲街道水磨村南潏河中,明代尚且有这么严重的水患,明以前就更不用说了。《诗经大雅》“沣水东注,维禹之迹”,可知樊川以下是大禹治水之地。有水患才会治水,说明早在大禹时代樊川一带就有河流决口了。潏河为什么得名?潏从矞,意思是“以锥穿物”(古代汉语词典1936页),正形象地反映了潏河容易决口的特点。鹬是一种生活在潏河流域的水鸟,长嘴如锥,也是象形字。有了决河之名,文献却记录的是潏河、沈河、坑河、壁谷水,决河的“决”音阴差阳错的赋予了“潏”之中,决潏混为一谈了!重要的是“潏河”就是“决河”,有这个结论就能说明问题了。
在这里还有必要说一下皂河,因为它与潏河密不可分。嘉庆《长安县志》记载,皂河原本做漕河,汉时就有了,到了清,就记做皂河了。漕河反倒没人说了。重要的是潏河形成的潏曲被改成了韦曲,潏的原来读音yu又被改成了jue。 再说一下声调,潏,读yu,普通话四声,韦曲方言读二声。韦曲人说潏(yu)曲不说潏(yu)河。
读jue,普通话读二声,因为“决”读二声。韦曲方言读四声。因为潏(yu)古音读四声。韦曲人说潏(jue)河不说潏(jue)曲,是因为潏(yu)曲在先,潏(jue)河在后,潏(yu)河被潏(jue)河覆盖。潏(jue)曲因为潏(yu)曲的存在而没有形成事实。
四、关于余曲
如上所述,韦曲是以韦氏家族姓氏取代了潏河的名称,即由潏曲而韦曲的。但“余曲”的说法也不能轻易放过。历史上确有一个姓余的将军在韦曲大有作为,并且还真与潏河有关。
他叫余子俊,生于1428年,死于1489年,四川乐山夹江县人,天顺四年(1460年)任西安知府,成化二年(1466年),主修完成潏河上的重大水利工程——碌碡堰。成化六年(1470年)转任浙江左布政史,半年后,巡抚延绥(今榆林),替明朝守边关。他虽然功名显赫,但调离了西安,家族似乎没有在韦曲住,没有以余曲命名。明代距今不远,如果有家族,550多年,会有不小的人口规模,但今天韦曲东韦西韦两村的人口以田孙张等为主,没有余姓,判断没有余曲的命名。但历史有许多迷雾,很多事件都有其复杂的变迁,有些史料或不为所见,愿知情的读者朋友予以赐教,以便彻底弄清韦曲历史的来龙去脉! 2022.2.22于丈八沟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者简介:丁民信,西安市长安区人,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未央区作协副主席,喜好诗赋,散文写作,以文会友,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