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起来的时候偷偷点一支公主牌香烟靠在谁家的后墙上看风把电线吹得呼呼直响,远处兵营里又在转播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烟还没抽完就 到了该回家的时候。
——贾樟柯
贾樟柯像许多艺术家一样酷爱吸烟,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经验,“突然停电,屋里刹时安静,十二只香烟燃烧着小城的寂寞,红色的烟头闪烁,有种伤心味道。”贾樟柯成长过程中对香烟的体验,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香烟在贾樟柯电影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
贾樟柯电影中香烟的意味却与传统的香烟符号意义不大相同。在他的电影中,香烟不再彰显男性气概与女性魅力,也很少用来渲染苦闷焦虑等氛围,相反在贾樟柯的电影中,香烟只是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如同吃饭、睡觉般平常但却不可或缺。
贾樟柯
尤其在他前期的电影中,香烟几乎贯穿影片的始终,主人公无论男女几乎都吸烟。当然,贾樟柯影片中的吸烟镜头也并不是随意堆砌的,香烟无论在推动情节方面,还是在人物塑造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底层人群的日常消遣品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聚焦底层,用大量具有纪实风格的影像反映时代变革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底层劳动者和青年是其重点关注的两类人群。
90年代以前的中国物资匮乏,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柴米油盐烟酒糖茶等基本生活物品都是定量供应。
1、对底层民众来说,这些必需品就是生活的全部,柴米油盐是生存必需品,烟酒糖茶是生活的奢侈品。
≪三峡好人≫用“烟”“酒”“茶”“糖”四个单元展开叙事,香烟在影片中更是随处可见的叙事元素。
《三峡好人》剧照
开篇的长镜头如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整条船上的旅客白描了下来,其中十几名成年男子是在香烟道具的装饰下出场的,他们或吸烟,或点烟,或叼着烟,或耳朵夹着烟,有烟卷,有烟袋,整船都弥漫着浓重的尼古丁的气息。
这场景是底层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气息是底层世界的真实味道。
《三小好人》剧照
《三峡好人》剧照
《三峡好人》剧照
《三峡好人》剧照
≪无用≫中贾樟柯用三个近景镜头和一个远景镜头集中表现了三个旷工吸烟的场面。
傍晚的昏暗中,矿工们来不及洗去满身的尘土,用黝黑的双手点燃了香烟,熟练的动作,吸烟后放松的表情,意味着一天的劳作结束了。微亮的头灯和香烟的火光形成呼应,点缀在昏暗的视野里,朴素却真实,平凡却可敬。
《无用》剧照
香烟是体力劳动者最重要的日常消遣品,是他们对抗疲惫、放松身心的精神慰劳剂,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香烟除了是体力劳动者们的精神慰劳剂,还是成长中的青年的必备消遣品。
在社会转型期,县城的年轻人憧憬着走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却又受限于自身的能力而举步维艰,只能闲散地游荡于县城间,在仿徨中迷茫。
这一群体在贾樟柯的故事片里几乎都有体现,从早期“故乡三部曲”里终日游荡于歌厅、台球厅、车站的小混混,到后来的≪三峡好人≫里以打架为生的“小马哥等等,都是这一群体的具现。
《三峡好人》小马哥(右)
这些人物虽各有特色,但相同的是他们的内心都是烦躁的、迷茫的、绝望的、叛逆的。他们往往选择吸烟来对抗成长的烦恼,用香烟来掩盖内心的迷茫与惶恐,用香烟来彰显自己的成熟老练与玩世不恭。
≪小武≫是以小武点烟的特写开场的,在与胡梅梅在一起的时候,小武常用香烟掩饰自己对爱情的稚嫩与无知;
≪站台≫中在张军家里的一场戏,崔明亮点着一支烟,听着广播里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三个人谈论着乌兰巴托在哪儿,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现实的羁绊,是那个时代年轻人成长的烦恼。
尹瑞娟在钟萍家,在钟萍的诱导下第一次抽烟,吞云吐雾中个人从枪毙犯人聊到个人情感,最后钟萍还给尹瑞娟画了眉毛,改革开放初期,女性对现实的叛逆与对新事物的追崇,用香烟这一符号有效地表现了出来。
《站台》剧照
≪任逍遥≫是以斌斌叼着烟骑着摩托车开场的,接着用一个长镜头描述了候车室旁的台球厅的场景,另一男主人公小济坐在长椅上边吸烟边看报纸,斌斌摘下一人耳朵上夹的烟,走到一堆打扑克的人旁边,另一人给他点着,小武给小济提供就业信息,要介绍费“买盒烟”。
这一长镜头巧妙地用香烟串联,将斌斌生活的环境以及他生活的状态都清晰地描绘出来了。
香烟是这群无业青年的日常伴侣。
《任逍遥》剧照
朴素情感交流的手段
香烟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传统习俗和人情世故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烟文化。陌生人之间,借个火儿,给支烟,往往成为打开交流之门的钥匙。
香烟作为情感沟通的手段在贾樟柯电影中也有很多体现。
≪三峡好人≫中三明为寻妻女不远千里来到奉节,人生地不熟,跟旅店老板打听地址前,先递过去一支烟,一旁的小马哥跟三明要烟,三明也给了他一支,并帮他点着,缓解了二人在开篇看魔术时的紧张关系。
三明跟麻老大之间关系的和解,也用点烟的镜头表现的。三明第二次找麻老大打听幺妹儿的消息,麻老大打火机不好使,三明掏出打火机给他点着,麻老大已不像先前语气那么强硬,并告诉他已经捎口信给幺妹儿,等她来奉节时告诉三明。
三明临回山西前跟拆迁工们喝“团圆酒”告别,烟和酒一起成为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三明先给“老鬼”点着了烟,接着起身给每个人都发了烟,最后自己点着了烟。
三明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奉节呆的这段时间,跟当地的拆迁工们结下了朴素的情谊,用点烟、发烟表达了自己的真诚的情感。
《三峡好人》剧照
影片≪站台≫ 中,香烟成为小济和巧巧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演出现场的面包车里,巧巧问小济是不是要“泡”自己,把嘴里的烟吐到小济嘴里,警告他离自己远点儿,小济徐徐地吐出烟雾,心里却更坚定了追求巧巧的决心。
巧巧和小济到舞厅跳舞被乔三抓到,小济和巧巧因此被打,客车上小济安慰巧巧,把嘴里的烟吻给了巧巧,用同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在小济和巧巧的情感发展过程中,贾樟柯用香烟做了标志性的注释,然而香烟是疗伤的毒药,小济和巧巧可以暂时互相慰藉互相疗伤,但激情过后发现仍然无法排解内心的迷茫,这样的感情也必定是无疾而终的。
影片叙事上的妙用
香烟在贾樟柯电影中,有时还活用为一种叙事技巧。
≪小武≫开场小武在路边点烟,镜头给了火柴盒上“山西”一个特写,这不仅直接对故事的发生地进行了说明,还表达了贾樟柯浓浓的故里情怀。
《小武》剧照
故乡汾阳一直是贾樟柯创作的源泉,从≪小武≫、≪站台≫,到≪山河故人≫,这个空气中弥漫着煤尘的小县城,以及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们,一直是贾樟柯电影中不变的主角。
≪小武≫中还有一处打火机的妙用。小武去小勇家送礼钱,在堆满香烟箱子的屋子里,看到桌子上样子独特的手雷打火机,点火时还会发出贝多芬≪致爱丽丝≫的旋律,临走时下意识把打火机放进自己口袋,当电视播放小勇为全市人民点播的歌曲≪心雨≫时,小勇找不到打火机,酒馆里的小武点烟时听到≪致爱丽丝≫的旋律,意识到自己不注意拿走了小勇的打火机。
小武握着打火机,神情沮丧,曾经共患难的兄弟如今形同陌路。(≪致爱丽丝≫)持续了几秒钟,直到逐渐衰减停歇。音乐减弱的同时,我们被这段友谊的象征性死亡所击中,这段友谊小武曾经如此珍视。”
后来,小武去胡梅梅宿舍探病,二人轮流唱歌,胡梅梅唱了一首王菲的≪天空≫,小武则无奈用那只打火机演奏了一首≪致爱丽丝≫。
影片巧妙地用打火机这一道具将剧情前后连接起来,打火机曾是小武与小勇友情断裂的象征物,在这里,又成为小武与胡梅梅沟通感情的工具,但这随着电池的消耗而极易变形的旋律,同时也暗示了小武与胡梅梅感情的脆弱性。
《小武》剧照
贾樟柯在影片中,还常常活用烟盒纸和香烟进行叙事。
≪世界≫中,二姑娘受伤弥留之际,在烟盒纸上写下了自己的遗言,遗言的内容只是自己尚未还清的一项项欠款,这一情节的设置,不仅表现了二姑娘淳朴善良的本性,还客观地再现了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
对底层民众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物质匮乏、金钱不足,“钱”是底层 民众生活、奋斗的核心目标,在谈论底层社会时,钱是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三峡好人≫中,三明当年将妻子奉节老家的住址“青石街五号”记在烟盒纸上,十六年后三明带着这张烟盒纸来到奉节寻亲,小马哥看着烟盒纸问,“芒果的,这是什么烟啊?”,三明答道,“十六年前,这是好烟。” 小马哥笑着说,“你还挺怀旧的。”
这段对话,通过烟盒纸一方面说明了香烟作为底层百姓生活中的奢侈品的属性,一方面也表现了三明是个“怀旧”、重情义的人。
此外,香烟在影片中也有特殊的运用。三明发现了埋在瓦砾中小马哥的尸体,在废墟中点燃了三支烟放在小马哥的遗像前,在这里,香烟代替了香火,表达了三明对这位青年朋友的祭奠与哀思。
《三峡好人》剧照
时代变化的隐喻
贾樟柯还用香烟来隐喻时代的变化。
≪站台≫中钟萍和尹瑞娟在钟萍家抽烟的那场戏,时代背景是八十年代初,当时,女人吸烟、化妆、穿裙子甚至比公审犯人更少见,钟萍不熟练的点烟手法和呛的难受的反应,说明女人吸烟只是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
而到了崔明亮和尹瑞娟重逢后的九十年代,尹瑞娟熟练地点着香烟,镜头中跟崔明亮同框一起抽烟,说明女人抽烟在当时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时代在发展,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小武≫中的曾经也是靠“第三只手”吃饭的小勇靠倒卖香烟发家,成了汾阳市有名的企业家,这正是九十年代初期经济变革的缩影。很多人下海经商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为了那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靳小勇象征着顺应时代潮流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三峡好人≫中小马哥看到三明那张十六年前的写有地址的“芒果”牌烟盒纸,感叹道“你还挺怀旧的。”,“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小马哥用从发哥(周润发)那里学来的台词,表达自己也梦想如发哥那样义薄云天、纵横江湖,实际上这句台词也是贾樟柯借小马哥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革的慨叹。
《三峡好人》剧照
结语:
贾樟柯将香烟作为底层日常生活一部分加以表现,充分体现了他的底层情结,体现了他对底层真实的尊重。
贾樟柯用香烟符号来推进影片叙事,表现了他对于生活中小道具的利用能力,于细微处展现了他对影片叙事的掌控水准。
运用香烟符号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展现了贾樟柯电影一贯的审美主张,贾樟柯一直执着于真实地再现底层世界,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描述来反思时代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作为民众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香烟,成为了贾樟柯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
不过,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会诱导青少年吸烟等社会问题,也成了近年来讨论的热点话题,如何把握好处理 “有烟镜头”的平衡点,既不会诱导青少年吸烟,也不会损害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是一个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
2、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