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蒙古名字微信名字大全“蒙古名字大全男孩名字?

时间:2023-04-30 09:34:0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摘 要:“商都”一词来源于蒙语是对滦河水漩的称谓,而不是满语。其一词多义,可以指激流湍急的水漩,也可以指有水漩的河流及平地泉水。在清代早期商都牧厂被称作上都牧厂,其名字来源于上都河,与上都城没有关系。上都牧厂与达布逊诺尔牧厂各有辖地,是分立的两个牧厂,从雍正朝开始两者合称为一个牧厂。到乾隆朝上都达布逊诺尔牧厂一律改称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由于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名字较长,故清代官方来往文书中难免简略,至嘉庆朝以下牧厂多数简称为商都牧厂,总管皆称商都牧群总管。1916年该牧厂正式定名为商都牧厂。商都本来就是上都的转音,上都河是依蒙语来命名的,而上都城是依汉语来命名的,虽然两者皆称上都,译成蒙语读作šangdu,但所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这只系历史的巧合。

关键词:滦河;水漩;商都;上都;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

清廷重视马政,在察哈尔游牧八旗地方设立商都牧厂、达布逊诺尔牧厂,后来两者合称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该牧厂隶内务府上驷院,专饲皇帝内厩马,因其曾隶御马监,又称御马厂。因以养马为主,故又俗称大马群。《清史稿》云:“顺治初,置上都牧厂,属宣府镇。”《察哈尔通志》也云该牧厂,“始于清初顺治间,隶上驷院,供皇差祭陵及军用。”这个牧厂主要牧放繁殖军马及驼载武器用具的骆驼,战时则按需征收驼马。清末新政以后,商都牧厂及其周边地区也被大量放垦,设立县治便提上日程。1915年9月察哈尔都统何宗莲上大总统称:“为拟于现放大马群羊群地方,设立垦务行局兼设治局,推广垦殖,保护商民以资治理,而兴地方”,“查现放大段荒地占领商都牧群较多,拟请定名为商都垦务行局兼设治局。”1918年全区垦务总办龙麟振呈请都统田中玉,改设商都县,一直沿续至今。

考其县名来源,学术界有河水水漩说、平地泉水说、因名商都河说、上都转音说、商业之都说,还有商都盐淖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然没有定论。据《察哈尔通志》云:“商都县,原系商都牧场,为正黄旗辖境,民国四年成立设治局,七年改设商都县。”成书于1937年的《商都县事情》是商都县最早的一部县志,该书也称:“迨民国四年,都统何公宗连,本商都牧群之名,呈请在七台设商都垦务行局,兼设治局,以牧群荒地,与张北、兴和、陶林等县放垦之熟地,并五六七八台地归之。六年改成商都招垦设治局,七年经全区垦务总办龙,呈请都统田公中玉,改设商都县治焉。”可见,商都县设治本商都牧群之名而来,故捋清清代商都牧群名字的含义,即可解开商都县地名的来源之谜。本文即有志于探讨这一问题,以就正于方家学者。

一 “商都”本意是水漩,遂可以指代

有水漩的河流及平地泉水

“商都”一词,最早见诸史籍指的是滦河的水漩。戚继光于1567-1582年在蓟镇任官,其所著《蓟镇边防》一书称:“滦河源头远自西北虏地,至插汉儿(察哈尔)往东南流。其水虽深,其河最窄,宽约七八尺。两岸柳条丛生,秋时采为箭杆。夷人以河水青绿急流,呼为商都。”该文中的土人是指蒙古人,而不是后来兴起的满洲人,故“商都”一词不是源自满语,而是来自蒙语。“商都”一词作为蒙语是一词多义,因为滦河水激流洄漩称为商都,遂又以商都指代滦河。如《蓟镇边防》称:“古北哨夜以滦河上头名为商都。夷人不论远近,但见本河通名商都。汉人呼河古称滦江。”“在夷总名商都,在华总名滦河云。”《蓟门考》一书也云:“滦河,蕃云商都”,“滦河夷名曰商都”。《卢龙塞略》亦云:“滦河曰商都,口外及大川入口也。”从以上三条可见,商都又用来借指滦河。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二年(1553)七月乙巳朔条称:“宣府蓟镇守臣各报:虏将入寇,兵部会议,虏驻商都地,临宣蓟,如果入犯,必由古北口。”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癸亥,兵科都给事中王国祯等言哨探事,云今岁秋初大同山西报言:“虏离商都而犯紫荆也,佥报大众俱西。”紫荆指明代长城关隘紫荆关,位于今北京市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万历武功录》有一段记载云:“赵小斯新从胡来,言把都儿在商都,趋穷庐,各杀羊五头为脯,欲略黄太吉,因走京东。”老把都儿是俺答汗兄弟,该部驻牧滦河上游附近。以上明代三条史料中的商都或商都地皆临近宣化和北京地区。过去,蒙古人逐水草而居,驻牧之地一般不指城市,皆用山川湖泊来表示。故以上所说的“商都”必然指的是滦河。

滦河称为商都河,在清代仍然多有。如《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中称:“骒马场在独石口外商都河之南。”成书于光绪年间的《丰镇厅志》书中载有《招垦牧厂旷地碑记》一文,该文云丰镇厅“其南毗连民地者,为太仆寺牧厂”,“自乾隆二十年(1755)间,因水草不均,移厂于正蓝旗之商都河地方。”

在清代汉文史籍中不仅将滦河称为商都河,有时还称为上都河。如《满文老档》记载,皇太极于天聪三年十月“二十二日,驻跸喀喇沁部上都河。”《清世祖实录》顺治八年辛卯夏四月,“辛未。上回銮。次上都河。”《皇朝通志》云“滦河即古濡水”,“经上都河屯,名上都河。”《清史稿》云:“上都河,古濡水”,“下流为滦河”。1893年俄国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经过考察称:“那时与北方有着密切联系的察哈尔人一向把这条河叫作上都河,这和多伦诺尔以北的人至今对此河的叫法是一致的。”后来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上都河“在察哈尔多伦县。即滦河之上流。一作商都。又作山丹。”

清代以降将滦河上游称作山丹、闪电河的记载较多,如《多伦县政概要》称滦河上游为“闪电河,古名上都河,即古濡水也。”1913年刘钟棻亦云滦河,“俗曰闪电河”。1914年刘驹宾称:“闪电河(即上都河)由东南来,经县治西境环绕至北境东流,入滦河。”1935年编印的《多伦事情概要》一书中称:“全县的外围有滦河的上游闪电河(旧名上都河)及其支流灌流于县内的各个地区。”可见,商都河与上都河、山丹河及闪电河等实为一物,指的是滦河上游。其实,蒙古语无论商都还是上都,在写法上均可作angdu。

对此,《商都县志》进行解释云:“商都河,即滦河之上流。滦河夷名商都,土人以其河水清流急湍,呼曰商都。一般来说,在沙地发育的小泉、小河,往往被称为商都、上都、闪电、闪旦等。”张学礼也认为,“一般说来,在内蒙古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地小河都可叫‘上都、商都、闪电、闪蛋’等。如滦河上流之一叫闪电河。这类小河在锡盟一带有分布,在商都亦有分布。由于泉水河流水量较小,沙石铺底,水流清澈,稍有草石阻挡,便使水流洄漩成指纹状流形。这种水流之流色流形,便是满语‘商都’也。”换言之,在今锡盟和商都之间的这类小河所在多有,不必有所专指。实则商都、上都、闪电、闪旦、山探、闪丹、善都、善达、善岱、善丹、山丹等蒙译汉文都指这一类小泉或小河,都可译为Xangd。

1937年商都县县长朱一之给《商都县事情》一书作序云:“商都满文‘水漩’也。以注入察汗诺尔之水,清流激湍,洄漩成文。故蒙人即以满文商都称之。清乾隆年间,设有商都牧场。民国七年设县,亦以商都名之。”《商都县志》进一步解释云:“《商都县事情》中所说的‘注入察汗诺尔之水’,主要是指商都县境内的不冻河。该河流量较小,流速迅急,河水清澈见底,稍有土石之阻便洄漩成指纹状流形,这种流形便是满文所称的‘水漩’。”从1937年朱一之开始,认定商都一词源于满语,因注入察汗淖尔湖的不冻河清流激湍,洄漩成纹而得名,采信这一说法的所在多有。商都县境内的不冻河,也称作布墩河,“不冻,蒙语粗大之意。”《钦定大清一统志》称其在礼部牧厂,云“布墩河,源出牧厂西北,南流至牧厂,东北注插汉池。”据《察哈尔通志》云该河,“发源之地有二,一在第二区德力乌苏,一在第一区之哈套沟,流至东兴乡北会而合流,所有一二两区山水,均汇泄其中,故为本县永久有水之河。河身宽约五丈,深约六寸,雨大时可溉田二十余顷,东南流入察汉诺尔,距县城东二十五里。”从上可见,过去不冻河是一条大河,常年流水不歇。其实,该河是今商都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河流,故将商都说成是该河的水漩。本来商都一词就是指代水漩,故将商都说成是流入察汗诺尔的不冻河水漩也未尝不可。但该说法不是原始说法,这是后来商都一词泛指的结果。

其实,洄漩成纹的小河可以称为商都,平地汩汩涌出的泉水也可以称为商都。如张昊文称:“‘商都’是满语,意为水漩。在清朝初年,这里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广袤无垠的原野上草木茂盛,湖泊众多。湖泊有深有浅,水面有大有小,所有‘嘟嘟’冒水的地方都有一圈儿一圈儿的水漩,听起来悦耳,看上去入眼,故此有‘商都的称谓’。”又如《商都县志》称:“‘商都’系蒙古语,意为平地之泉,因商都县境内共有大小泉眼数十处,故蒙古人以‘平地泉’称之。”《乌兰察布方土》一书中也有此解释云:“‘商都’一词系蒙古语‘平地水泉’之意。因县境布有自然湖泊海子40余处,大小泉眼10余处,故而得名。”以上说法,将商都皆称是平地水泉,不过有的认为是源于满语,有的认为是源于蒙语。其实满语是在蒙古语的基础上创制的,无论是在书写形式、发音或者所表达的含义等多有相似之处。

达林泰认为“无论是满语或者是蒙古语,‘商都’一词是指:由于泉水水流量特别小且清澈,少有障碍物阻挡,便使水流回漩成指纹状流形的河流,或指草原上低凹之处的微小泉眼,由于出水量特别小,即不成溪,也不干枯,形成一个小水涡。这种小水涡在蒙古语中通常也叫‘Xant’。在商都县七台镇附近这种河流和小水涡颇多,《商都县志》记载:商都县境内共有大小泉眼数十处。《察哈尔史》一书也认为,“商都系蒙古语‘善达’之转音。意为‘水位高的下湿地’之意。”“牧地周围大小泉眼10多处,地表潮湿,用铁锹挖不到1米就能挖出水源。因而把该地称为‘善达’,后取其谐音演变为‘商都’。”以上这种解释有一定合理性,其根据不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而是来源于数百年来蒙古人口耳相传,约定成俗的习惯叫法。但忒莫勒考证云:蒙古语,意为平地之泉,似乎是Sangda(又作Sanda)一词当之。该词义为“小浅井”,水位高的“二阴地”、“下湿地”等,读音上与angdu,相差甚远。忒莫勒因为纠结于蒙文的发音来区别两者,其实只要发音相似就是合理的解释,不必强求准确一致。

二 清代前期商都牧场是上都牧场的转音,

后期是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的略称

过去游牧民族包括蒙古族逐水草而居,故其有亲近自然,崇山敬水的习俗,许多地方都以河流、湖泊、山川来命名。清代牧厂的命名有些也源自河流和湖泊,如隶属上驷院管辖的养息牧场,因该牧厂处有养息牧河而得名。《大清一统志》云该河,“在牧厂东一里,旧名杨柽木河,亦名养什木河。音之转也。”后来该牧厂有所移动,在大凌河附近牧放,遂又改称为大凌河牧厂。商都牧厂也是一样,因其位于上都河附近,故最早称为上都牧厂。如尹自先认为,“商都牧场,以位于商都河得名。商都河即今滦河上游闪电河,商都是满语‘水漩’的意思,闪电河清流急湍,尤为洄旋,所以清代称此河为商都必拉(必拉,意为河水)。”清代早期“商都牧厂”一般都称作“上都牧厂”,如《大清一统志》云:“御马厂,亦名上都牧厂。”康熙、雍正二朝的《清实录》以及《口北三厅志》皆称“上都牧厂”。上都牧厂就在滦河上游附近,大体相当于今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全部、正蓝旗南部、正镶白旗东南部、太仆寺旗东北部和河北省沽源县的大部。同隶于上驷院的还有达布逊诺尔马厂。达布逊诺尔是蒙古语,达布逊意为盐,诺尔意为淖儿或湖泊,二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盐泽。历史上察哈尔地区的盐泽蒙古语通称为达布逊。周清澍云:“因厂内北有一盐池,蒙古名作达布逊(今商都县盐淖),故有此名。”康熙三十五年(1696)称该马厂为“盐池牧厂”。达布逊诺尔牧场主要分布在察哈尔镶黄、正白二旗南,正黄、镶白二旗牧厂北,约今内蒙古商都、化德、河北省张北和康保等县交界地带。该牧场在清代虽时有变动,但中心始终没有离开今商都县一带。

上都牧厂与达布逊诺尔牧厂在雍正朝以前是各有辖地,是分开称呼的,如《口北三厅志》称“上都、达布逊诺尔二处”。又如雍正元年(1723)十一月己亥,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条奏云:“臣在陕西买马一千匹,甚不敷用。请令在归化城张家口采买或将太仆寺上都打布孙脑儿孳生马匹解送三千匹。”这里所称的太仆寺、上都、打布孙脑儿尚是并列关系,不是合称。但到了雍正九年(1731)辛亥春正月乙亥称:“上都打不孙脑儿总管五十四”。换言之,到了雍正九年上都牧场与打不孙脑儿牧场开始合称为上都打不孙脑儿牧场,清廷在该处只设一个总管进行管理。因为是汉译蒙语的原因,这时商都牧厂和达布逊诺尔牧厂的音译名称尚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如上面雍正朝时期达布逊诺尔一会称为打布孙脑儿,一会称为打不孙脑儿。

到了乾隆朝方将上都达布逊诺尔牧场之名正式改为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如乾隆元年(1736)丙辰秋七月壬寅云:“总理事务王大臣议覆,总管五十四奏称,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马匹孳生蕃多,牧养之人不敷。请于撤回牧场官兵内,将护军等分拨各场牧养马匹。”这是清人第一次将上都达布逊诺尔牧场,改称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实则,“商都”就是“上都”的转音,指的都是滦河。但乾隆朝早期有时还把达布逊诺尔称作达卜逊诺尔或达布逊淖尔。如乾隆十年乙丑八月丙寅上谕曰:“三旗牧厂,盈余牛九十九只,羊七千二百七十八只。商都达卜逊诺尔牧厂,盈余马三百四十一匹。”又如乾隆十三年戊辰十二月丁亥,军机大臣等议:“八旗官马拨三千匹往军营,其缺马应补额,请于商都达布逊淖尔骟马厂内挑三千匹,作为官马。”

值得注意的是,从乾隆朝开始两个牧厂并在一起合称起来,是以商都牧厂为主的。如乾隆三年(1738)戊午四月癸巳,“大学士鄂尔泰等遵旨议奏,察哈尔八旗总管兴德、苏鲁克,总管觉和托、博泰等会奏,商都达布逊诺尔地方请添设驼马一疏。”内中云:“商都原属牧厂,今既称达布逊诺尔地方狭隘,应如所请,即于商都添设新厂。仍令觉和托等查明旧厂基址设立,不得藉此侵占他人游牧。”可见,1738年清廷将原来的商都牧厂和达布逊诺尔牧厂进行改组,设立新厂,由于达布逊诺尔地方狭隘,故该新厂以商都牧场为主。

清代历朝官方来往文书遇有地名,尤其是较长的名字一般都作去繁减字处理。如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十一月丙子上谕云:“内外各衙门体奏事件,遇有地名字面,理应遵照全写。乃向来章疏,祗图省便,每将地名节称一字,甚谬不可枚举。如热河之但称热,多伦诺尔之但称诺,则其尤甚者。”又如道光九年(1829)己丑五月己未,上谕内阁云:“内外各衙门题奏事件,遇有地名字面,理应遵照全写。如热河之但称为热,多伦诺尔之但称为诺,乌鲁木齐祗称为乌,顺天府节称为顺。”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名字较长,但乾隆朝时期无论牧场还是总管的称呼一般都能够全称照录,但也有简略称为商都之处。如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六月己未,上谕福康安云:“至府尹铭通、曾任太仆寺少卿。因赴商都等处,查马事竣,至热河奏闻。朕召见时,看其人尚属黾免,且旋擢用为奉天府尹。上年朕诣盛京召见,观其人才,不过中平,未必能大有出息。尚不知其在任办事,究属如何。著福康安悉心体访,据实覆奏。”

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本来名字较长,行之既久,难免简省略称,至嘉庆朝以下《清实录》中少有全称,多数简称为商都牧厂。如嘉庆二十三年(1817)丁丑十二月甲午,谕军机大臣等:“松筠昨奏,请赏给太仆寺商都二百五十九群牧官兵,每群牧各银十两。朕以赏出无名,且每官兵所得无几,事非长策,未予准行。”又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壬寅四月丙申,谕军机大臣等“于商都、达里冈爱挑备壮马二千匹。”再如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十一月甲辰,“调察哈尔商都牧群马一千匹,解赴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军营备用。”至于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总管,嘉庆朝以下《清实录》中则一律称为商都牧群总管,其全称没有一例。如咸丰三年(1853)癸丑三月己巳,“署察哈尔都统盛桂奏:‘查明前参商都牧群总管扎米彦车凌因病身故,请免置议。’”又如同治四年乙丑春正月壬寅,谕云:“前因商都牧群总管舒浓栋鲁普勒扣兵饷银两各款,内有前任察哈尔佐领升任副都统定安,亦曾收受该总管等贺喜银两情事。”

雍正朝以后清廷在蒙古地区实行“借地养民”的政策,居于察哈尔右翼地区的太仆寺右翼马厂牧地也被逐渐放垦。据《丰镇厅志》称:“其南毗连民地者,为太仆寺牧厂。雍正三年(1725),以地土(闲)旷,招民垦种。”又云:“自乾隆二十年(1755)间,因水草不均,移厂于正蓝旗之商都河地方。”(前引)据周清澍考证云,“骒马群移到原上都马厂所在的多伦大北沟、大联地、特莫图山和上都河一带,”其骟马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再移至闪电河即现在之地,”与骒马群并为一处。民国以后,孔祥哲称太仆寺右翼牧场“现驻牧于察省之东边部,多伦县境内;牧于上都河畔,及阴山前后,沙巴台庙,阿麻郭的庙,克里东一带。”换言之,乾隆朝以后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遭到太仆寺右翼马厂的挤占,其牧场范围有所收缩,原来的商都牧场已经有名无实,不复存在,只剩下位于今商都县境一带的达布逊诺尔牧场。然商都牧场一名称之既久,反而原来达布逊诺尔牧场逐渐被人淡忘,该牧场遂简称为商都牧群。

进入民国以后,《察哈尔政务辑要》一书中称:“商都牧场原名大马群,于前清成立属于内务府,并受察哈尔都统节制,民国四年四月改归察哈尔都统管辖,民国五年(1916)六月改编为商都牧场。”至此其正式名字只称商都牧场,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已经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又如孔祥哲称:“清时总称之为商都布达逊诺尔牧场,即今之商都牧场。”再如《察哈尔通志》云:“所谓第一牧场者,即商都牧场也。”

余论

经过以上论证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商都一词源于蒙古语,而不是满语。商都一词多义,可以指代湍急成纹的水漩,也可以指代有水漩的河流及平地泉水。如同江河一样,早期汉人专指河为黄河,江为长江。但由于水流的性质相同,后世的江河遂可以泛指一切河流。商都一词也是一样,其早期可能专指滦河及其水漩,久而久之便可以泛指一切激流成漩的河流,甚至是平地泉水。总之,商都一词来源于对滦河的称谓,与上都城没有关系。第二,清代早期商都牧厂称作上都牧厂,其名字来源于上都河,与元代废都上都城也没有关系。其与达布逊诺尔牧厂各有所辖,是分立的两个牧厂。从雍正朝开始两者合称为一个牧厂,到了乾隆朝上都达布逊诺尔牧厂一律改称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实则商都就是上都的转音。由于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名字较长,清代官方来往文书难免简省略写,至嘉庆朝以下牧厂多数简称为商都牧厂,总管简称为商都牧群总管。民国以后,该牧厂正式定名为商都牧厂。

商都地名的由来,有河水水漩说、平地泉水说,还有上都转音说等都有一定道理,绝不是没有根据,空穴来风。但商都盐淖说则与历史相去甚远。如《察哈尔蒙古族史话》一书认为,“‘马群’原名为‘商都盐淖马驼群’。其名称来历是:今河北张北、康保二县交界处有一大盐淖,名曰‘商都盐淖’(当地人叫莫黑盐)。当时这个盐池在‘马群旗’的正中间,故借其名称呼‘商都盐淖马驼群。’”这里将商都盐淖看作是一个湖泊的名字了,然而历史上在商都这一地区从来没有商都盐淖这一说法。《史话商都—县馆藏历史档案解读》一书,也有相似的看法,称清代商都牧厂全称为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所以该书作者认为“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由‘商都’和‘达布逊’两个地标合称而得名。商都是主称,表明该牧厂在商都地界,归属明确;达布逊诺尔是副称,指出该牧厂的地理特征,即牧厂内因有‘诺尔’装饰地面,故名。”换言之,该书将商都达布逊诺尔看成是一个地方了,实则在清代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是两个牧场的合称,故该解释也是有悖历史史实。

商都地名的来源,数百年来之所以难有定论,这与前人对上都河模棱两可的说法有极大关系。如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口北三厅志》云:“其河土人呼为上都河,以元时上都在水北岸,故名。后又转音而为商都。”《钦定大清一统志》也认为,“又按土人呼上都河,以元时上都在水北岸,故名。后又以音同,讹为商都河耳。”《热河志》一书云:“上都即元开平府,滦水经其城南,故名上都河。”云滦河,“又以屈迳上都之南,名上都河,土语转曰商都。明李实奉使录言土人以河水青绿急流,呼曰商都者,妄也。”《察哈尔蒙古族史话》也云“元朝初期忽必烈可汗建上都于龙丘南坡、滦水之北,故得名上都河(闪电河)。”以上数种说法皆认为先有上都城,后有上都河。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先有上都河,后有上都城,上都城是依河来命名的。如《多伦县政概要》一书中称:“其依河流以命名者,元名上都,以滦河古名濡水,上游曰上都河,元时建城于河之附近。”在元代上都依滦河而建,确有称滦京的说法。汉文“上都”指的是京师、首都,如汉班固《西都赋》云:“实用西迁,作我上都。”据《元史》“中统元年(1260)为开平府,五年(1264),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从上可见,上都城是依汉语来命名的,这与蒙古“土语”无涉。案元代又称滦河为御河。如《元史》记载,“延祐四年六月十六日,上都留守司言:‘正月一日,城南御河西北岸为水冲啮,渐至颓圮,若不修治,恐来春水泛涨,漂没民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云:“元人亦谓滦河曰御河。”又如《热河志》称滦河,“元人亦名御河”。可见,元代官方除了称滦河外,还称之为御河,但不见称为上都河。换言之,上都城不是依上都河来命名的。

在汉文史籍中将滦河称为上都河是元代以后的事情,如《河北通志稿》称“元以后,滦河上源皆蒙上都之名,曰上都河。”元末关先生的红巾军进攻上都,上都城焚毁之后,明代蒙古人方称滦河为上都河。蒙人的历史观念本不甚强,不会因为纪念上都城而将滦河称之为上都河。其实,蒙古人认为湍急成纹的河流就是商都、上都、闪电、山丹、善达等,故称上都河及商都河等说法皆是土语或俗语。如《钦定大清一统志》云:“滦河,在牧厂西,俗名上都河。”《水道提纲》云滦河,“俗名上都河,亦曰商都河。”费仲华的《塞外见闻录》也称滦河“土名上都河,又称闪电河,讹为商都河。”马冠群的《牧厂地略》也云“滦河土名上都河,讹为商都,即古濡水。”《口北三厅志》云滦河,“其河土人呼为上都河”,“后又转音而为商都,今直讹为山丹河矣。”既然称是俗名或者土名,这就意味着上都河是蒙古牧民的习惯叫法。因为清末放垦之前汉人尚未北移,这里的土人必然指的是蒙古人。换言之,上都河是依蒙古语发音来命名的,故汉文音译过程中可以转译成商都、闪电、山丹等。

《热河志》一书中称:“以汉言志蒙古山水,名目往往传讹傅会,更不免谬以千里。”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按汉文史籍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是先有上都城,且上都作为元代的夏都是誉满全球的,而上都河却是不知名的,遂牵强附会认为上都河是因上都城来命名的,干扰认知上都及商都名字的真实由来达数百年之久。其实,上都城蒙语有特殊的称谓,如《水道提纲》称“元故上都开平城”,“今曰昭奈曼苏默城”。上都城有时也作奈曼苏默城,如《河北通志稿》称“蒙古名奈曼苏默城”。《钦定辽史国语解》云:“蒙古语昭百数也”,“苏默,蒙古语庙也。”《钦定金史语解》云:“奈曼,蒙古语八数也。”昭奈曼苏默城就是有108个庙宇之意,奈曼苏默城就是8个庙宇之意,两者都是概指城中有众多建筑遗址。可见,上都城是依汉语意思来命名的,但上都河却是依蒙语来命名的。“上都”一词无论表示城市还是河流,在汉文书写上两者都完全一致,译成蒙语也均作šangdu,但所反映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完全不一样。这真是历史的巧合。

来源:《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

作者:王英维

选稿:何铂羽

编辑:徐萍

校对:张纯瑜

审定:刘言

责任编辑:周辰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