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温如玉微信名字、主人公温如玉的小说叫什么名字

时间:2023-04-25 11:20:3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洛阳市伊川县出过两位曾声名显赫的曲剧名家,一个叫朱天水,一个叫温如玉。他们俩都是男的,但名字都起得水灵灵的,前者名字有"如水明彻”之意,而后者不用说了,“如玉光洁”之意相当明显。朱天水生于1909年,是洛阳小调曲剧早期著名男旦,艺名“香水”,绰号“洛阳迷”,洛阳伊川白沙人。温如玉生于1919年,也是伊川县人,他整整小朱天水十岁,按老乡关系应该称朱天水为大哥。他从小入梨园应工小生,后来进入壮年,改演老生,并且旦角演得很好,甚至净行、丑行也有涉足,是个全才型演员,并且曾拜朱天水为师,这样说来,他们还有一段师生情谊呢,温如玉见到朱天水就改称师傅了。

(一)朱天水:亲身见证曲剧诞生的最早男旦

朱天水的父亲早逝,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后来学踩高跷,唱曲子,13岁与曾光太、王万申等随张钦堂到洛阳踩高跷曲子谋生。这“踩高跷曲子”是什么概念?原来曲剧早期形式叫“坐堂弹唱”,从字面上看可知是一种类似于河南坠子的曲艺形式。后来老艺人不满足这种“干唱”形式,就与民间的踩高跷结合起来,演员简单化妆扮成戏中角色,一边踩高跷,一边唱曲子,名曰“高跷曲子”,这乃是河南曲剧之前身也!

朱天水依靠他的还算漂亮的脸蛋和身材,依靠他过人的戏曲天赋,与比他小两岁的名生朱六来(1911——1967年)合演了《蓝桥会》。这两个大小伙子,台下是兄弟,台上却扮成夫妻。朱六来戏中饰小生魏世秀,朱天水饰花旦兰瑞莲,二人河边相会的一场,围绕着一桶水来做戏,把一对少男少女,从互不相识到彼此相爱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心理,表现得真实自然,细致优美,受到观众一致好评,从此他俩的名声就一路攀升,成为当年洛阳唱高跷曲子戏的红角。 朱天水与朱六来的合作被观众誉为“金玉之配”,这一对黄金搭档名声享誉豫西一带。

上图是周玉珍与李振乾夫妇合作的《蓝桥会》光碟封面

朱天水正赶上曲剧由“高跷曲子”向曲剧舞台演出转变的节骨点上。原来踩着高跷唱曲子,受各方面制约(如场地、天气等),有人提出要甩去跷腿像河南梆子(回来改称豫剧)那样,登台演出。于是他产生极大兴趣,积极仿效练习台步与身段,观看河南梆子演出,揣摩旦脚表演技法。终于在1927年应临汝县关云龙之邀,与一批出色的高跷曲艺人聚集白沙,组成了他与关云龙为首的戏班子,他们甩去跷腿,登上舞台演出,在临汝镇与两个梆子戏班和一个越调戏班演出对台戏。他与朱六来、朱双奇、张孟奎等名角合作演出的《蓝桥会》,一举成功,引起轰动,一时观众蜂拥而至,挤倒了石墙,赢了另外三台戏。这次从“高跷曲”甩去跷腿到登台演出,完成了一个重要改变,因此将1926年5月18日定为曲剧正式诞生的日子。朱天水参与了演出,亲身见证了这个时刻,所以说他是曲剧第一代元老丝毫不为过。

朱天水当年也不过十七八岁,机遇让他红了,随之邀戏的红帖纷纷而至。洛阳南关曲子迷吕老八闻讯,邀朱天水等人进南关火神庙戏楼演出,开创了曲子戏进洛阳城演出的先河。在洛期间,他刻苦好学,不但了解城市人的欣赏需求,也向京剧名角孙盛甫拜师求教,学会了《坐楼杀惜》的表演,并移植为曲剧《宋江杀惜》,还学习借鉴“南阳曲子状元”汤印侯的演唱方法,丰富了洛阳曲剧的表演程式和演唱韵律,为他的舞台演出,增添了新的元素,使他以惊人的速度成为曲剧大红大紫的名旦。

朱天水与生俱来就有女子的清芬之气,加上他身材窈窕,身体孱弱,一番唱作之后,娇喘嘘嘘,眼神迷离,千种风情,百般妩媚,每次都把观众“迷倒一大片”。还有他嗓音特别好,高低音、真假声结合自然,音色纯净,宛若女腔。他又得京剧名家指教,嗓音运用更为巧妙,唱腔愈加柔媚,无论演悲剧、喜剧,皆为观众喜闻乐见。他饰演青衣、闺门旦,集民间闺秀美姿俏态于一身,细腻逼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创造了洛阳曲子旦行的最初表演形式,被列为曲剧界“上八仙”之首(另外七位是朱六来、李九常、朱双奇、张五魁、周富须、秦中胥、李永智),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民间流传着“要得美,看‘香水’”,“要论真出奇,还是‘洛阳迷’”等赞誉之言。他常演的剧目有《蓝桥会》、《小姑贤》、《小姑恶》、《安安送米》、《潘金莲裁衣》、《狐狸仙闹书馆》等“三小戏”,因为曲剧早期就是这些戏,曲剧能演大戏那是之后的事了。

朱天水还把曲剧唱到了开封城。当时开封是省会,军政要员多,观众见多识广,对戏班很挑剔。当时,在最繁华的大相国寺门前,走来了由朱天水、朱六来、朱双奇组成的洛阳曲子班。能在开封唱响吗?结果朱天水一露面,没有开腔,只看扮相,就把开封人迷住了。他一开腔,四下里便静了——他唱苦情戏,如诉如泣,悲伤感人,台下一片唏嘘;他表现闺门旦的秀美俏态,走动时如轻舟划过水面,显出无尽风情,让开封观众惊呆了。

旧社会艺人生存难,常常为了饭碗而奔波。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后来成为国民党二十路军的随军剧团的一名演员,有人管饭吃 还给发饷,就像现在军中文工团那样。给他这个机会的是辛亥革命元老、洛阳市新安县人张钫(1886--1966)。此人好戏,1933年春,临汝同乐曲子社(主要成员有“四朱”:琴师兼领班朱万明、名生朱六来、名旦朱天水、名丑朱双奇等)在颍阳、登封、神后、禹县、许昌等地演出。国民党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到达洛阳两天,立即派人邀请同乐社到总部唱堂会。同年冬,张钫赐名片让同乐社到新安县演出(期间曾为张母祝寿演出),一直演到年底。1934年春节刚过,张钫总指挥派人叫同乐社到南阳给76师演出,他们先到南阳拜见了张总指挥,添了戏箱,关了饷。副官带他们到驻扎在泌阳乡间的228旅演出,一个营演一星期,一直演到麦收,玩友们都急着回家收麦。离开南阳时张钫总指挥召见曲子班,并说:“曲子班已经成了二十路军的随军剧团,你们演戏安定了军心,现在由总部预发俩月饷回家收麦,收完麦再招30个唱家一齐过来。”

 1934年7月,二十路军接到移防江西的命令,张钫召集临汝同乐曲子班前往开封为该军驻汴办事处作辞别省府酬酢助兴演出,这是曲子戏第一次进省城演出。

 1934年底,国民党45师奉命调往江南,告别家乡于1935年阴历二月。他们跟随45师副官到许昌上火车赶往江南,同乐曲子班在广泽县演出时间长达一年半之久。1936年春,张钫派副官带人到临汝唱曲子戏的,前往江南补充随军剧团,为曲剧在江西、福建等省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据说他成名之后染上了毒瘾,1938年因病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九岁。豫西广大观众无不为之惋惜,也为他的精湛演技赞叹不已,给人们留下无限怀念。当多年舞台搭档朱六来听到噩耗传来,伤心过度,决意脱离舞台。后因朱六来喜得儿子,四方好友前来庆贺,“逼”他上演,他才重返了舞台。

(二)温如玉:一位曲剧早期全才型名家

温如玉,男,生于1919年,河南省伊川县人。他1980年还能在台上演戏,搞不清楚他之后哪一年过的世。他人长得比朱天水差远了,他给同时代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个头不高,但很敏捷;脸色黝黑,虽其貌不扬,但扮相漂亮,唱起戏来却韵味甘醇。他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旦净末丑样样在行,可谓是全把式。

温如玉从小就开始学曲子,上手很快,13岁时已经可以与玩友结伴到方城县一带踩高跷唱曲子了。他师承“上八仙”之一李九常学戏,17岁时,又拜“洛阳迷”朱天水为师。他的这两个师父都是响当当的曲剧宗师,自然授给他许多本领。

温如玉思想进步,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日,利用戏曲表达爱国情怀。1938年,在伊川县地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他和朋友合作排演《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等进步剧目,令观众耳目一新。他是洛阳地区最早利用戏剧表达抗日主张的演员之一。

温如玉初学小生,进入壮年后,又改演老生,盛传他演“打炮戏”最在行。所谓“打炮戏”,就是剧团到一个新的地方后演出的头场戏。过去的规矩是:剧团一到,先贴海报,“戏单”上面列出的第一场戏就是打炮戏,由名演员主演,唱拿手好戏,能不能叫座,关键就看这一炮。若开场就叫好,之后的票房就不必担心,反之就是“打哑炮”,往后便很难留住观众了。

1944年他参加国民党15年65师话剧团,1946年因在西安演出时受辱,一气之下便回到老家伊川务农了,其间还经历了一段在洛阳流传的轶闻趣事。

第二年春天,温如玉到洛阳卖棉花,经花行经理郭金安介绍,决定到北大街戏院唱“打炮戏”。他黑瘦脸,小个子,土里土气,戏院经理一见便拉长了脸:“老郭,他要是打个哑炮谁担保?”

郭金安深知他的本事,拍了拍胸膛说:“温如玉这炮打不响,我的花行包赔全部戏价!”一句话撂到地上,响当当,沉甸甸,一句话撑住了经理,让他没话说,只好瞥了温如玉一眼问道:“你想唱啥?”温如玉反问一句:“你想让我唱啥戏?”。意思是他啥戏都能唱。“先唱《压塔》里的许仙吧!”“一言为定。”

晚上,眼看着许仙就该登场了,温如玉还是不紧不慢地吸烟、喝茶。经理急的心里直冒火,命他赶快化妆。这时,温如玉猛地起身,用几个手指,分别蘸上黑、白、红三色,转瞬之间黑眉、红唇、粉面全已涂好,唯独面部未染红彩。众人正在纳闷,只见他微闭双唇,慢慢运气,面部顿时白里透红,比涂油彩还匀称自然。

“老师父,紫金钵必有玄妙……”温如玉幕内一声洪亮的起腔,便赢来一个满堂彩!接着是梅花“旋子”、“双劈叉”、“櫈上金鸡独立”等一系列绝招的表演,只看得观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戏院里掌声雷动,像开了锅似的欢腾。

此后,一连三天,一日两场,生、旦、净、丑各个行当,温如玉都能拿得起,放的下。他以坚实的大本嗓,宽厚明亮的中低音,使其唱腔韵味甘醇。

这一炮惊动了洛阳观众,也惊动了社会名流。当年,洛阳著名书法家李振九先生看过他的戏后,不仅当场挥毫,写下了“水玉石珠”四字墨宝相赠,还在真不同饭店花了六十块现洋,摆了一桌“海参席”宴请他,以表对其精湛演技的钦佩,并赠艺名“温如玉”。从此,他开始使用了李先生所赠艺名。

温如玉三天的“打炮戏”声震洛阳,在强手如林的洛阳戏坛站稳了足跟。

1947年后,参加洛阳曲剧共和班(洛阳市曲剧团前身),在洛阳一带唱了几年戏。

1953年转入陕西省渭南地区曲剧团,1962年返回故里,为伊川县曲剧团主要演员。

原来伊川县有个曲剧团,还有个豫剧团,两个团分分合合,合合分分,1979年恢复两个剧团建制,1980年河南省广播电台录制了豫剧团李小青的《三哭殿》,胡发生的《站城头》,杨素珍的《宝莲灯》等唱段。曲剧团的老艺人温如玉饰演《收租院》中的肓爷爷形象逼真,深为观众赞赏。这也是迄今为止鲜见的资料了。 出生于洛阳市伊川县的两位声名显赫的曲剧名家也早已作古,非常可惜没有留下宝贵资料供后人学习,但相信后辈会秉承遗志继续繁荣戏曲事业的,戏迷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为曲剧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莲花花水彩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