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
知识水平不够可不能随便发微博
万一遇到较真的文青就糗大了
前段时间
人民文学出版社发的一条官微引起了争议
本来想文艺一把
但热心网友指出
「钱钟书」应改为「钱锺书」
其火眼金睛堪比朝阳群众
但也有吃瓜群众表示
这类「知识」纯属为难自己和别人
不要也罢
今天文字君就和大家一起
学习一下大师名字特殊的写法读音
▼
「钟」字现在可见的写法共有四种:
「钟」「锺」「鍾」「鐘」
其中后两种是繁体字(「锺」曾属于繁体字)
都读作zhōng
但这两字意思不同
前者意为感情集中,后者是一种乐器
其简化字都是「钟」
简化之后,这两种意思就没法区分了
钱老在钱氏家族中是「鍾」字辈
其在周岁时抓周,抓到了一本书
其父按照家族辈分为其取名「鍾书」
他的其他兄弟姐妹有
钱鍾韩、钱鍾泰、钱鍾霞
随着汉字简化的推行
几个zhōng统一为「钟」
钱老生前不认可自己名字中的「钟」
他的手迹中一直自称「鍾」
后来折中,出现了「锺」字
因为钱老的影响力和社会对他个人意愿的尊重
本已被简化了的「锺」也成为规范汉字
专用于名字,比如「钱鍾书」「锺子期」
甚至收编进了现代汉语词典
我们现在写这个名字的时候应该写「钱锺书」
也是对于这段「历史公案」结果的一种尊重
▽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读音/
有些名人会对自己的名字特别讲究
除了钱锺书,陈寅恪的读音也是一大难题
「恪」在普通话中只有「kè」这一个读音
但很多人会把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字
念成「陈寅恪(què)」
一旦别人读得不一样
他们还会很认真地纠正
因为陈寅恪是客家人
在客家话中,「恪」的读音是「kue」
很多人发不出这个音
就念成了「què」
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读法
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夹杂一个方言音
似乎不太合理
但谁让陈寅恪老先生是大学问家呢
他在世的时候
家人、学生和助手都称他为
「陈寅恪(què)」
后人也就不去改动了
这样看来
没研究过繁体字都不敢随便写字了
没掌握几门方言都不敢随便说话了
我等文盲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啊
▼
也有很多人认为
钱锺书和陈寅恪的名字不符合汉语规律
不太公平
但这件事也是有一些合理的解释的
▽
/原因①:「名从主人」/
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
比如我们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
就不会接受「支那」
这种带有侮辱性的称呼
钱锺书和陈寅恪两位先生
对自己的名字特殊处理,也可以理解
▽
/原因②:涉及身份认同/
有繁体字情结的读书人
是很需要「钱锺书」这样的名字
来证明简化字的不合理之处
而陈寅恪身为清华大学四大哲人之一
一直是清华学生的精神偶像
他们自然会尊重陈大师的意愿
▽
/原因③:尊师重道的传统/
钱锺书和陈寅恪皆非常人
所以可以拥有一个「专属名字」
人们将他们的名字特殊化
也是一种纪念
我国自古以来
就有尊重文学大师的传统
比如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文宣王」
人们潜意识里默许这些大师
拥有一些怪癖和坚持
如果非要将「钱锺书」简化为「钱钟书」
将「陈寅恪(què)」读成「陈寅恪(kè)」
就抹杀了他们的个性
至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
还是老老实实地
按照通用的汉语规则取名吧
▽
/原因④:他们的特殊名字并非个例/
其实有很多汉字只用在人名里
除此之外都没有什么意义
比如「哪吒」的「吒」、「陶喆」的「喆」
「张钧甯」的「甯」、「武曌」的「曌」
就拿「曌」字来说,这是武则天创造的字
也不太有人会用这个字来取名
但后人也认可了这个汉字
在明朝,有强迫症的朱元璋规定
自己的子孙后代取名
必须带有「金木水火土」五个偏旁
后来皇族子孙过多,字都不够用了
只能生造出很多没有实际意义
只带有「金木水火土」五个偏旁的汉字
堪比元素周期表
所以,在名字上瞎折腾
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也有小伙伴疑惑
为什么不把所有名人的名字
都改成「钱锺书」这一类型的
首先,其他大师没有提出这一诉求
如果他们活着时也要改名的话
相信文化界也会承认的
其次,他们的名字都没有
钱锺书和陈寅恪这么特殊
争议不大
有人提出应将胡适的名字写成「胡適」
但胡适本人是提倡白话文的
还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他对简化字的态度和钱锺书完全不同
如果要将他的名字返古
恐怕胡适的棺材板要按不住了
再如老舍,有人读成「老舍(shè)」
也是不对的
因为老舍的字是「舍予」
意思是舍弃自己的私心,奉献自己
所以应该读第三声
第四声的「舍(shè)」指的是房屋
显然跟老舍取名的初衷不符
/老舍先生/
其实,关于钱锺书和陈寅恪的名字
到底怎么写、怎么读
并没有标准答案
读者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在这方面
老舍的儿子舒乙的态度很值得借鉴:
虽然「老舍」的读音是第三声
但也犯不上为了「老房子」跟朋友们伤了和气
指别人误将「老舍(sh?)」
读成「老舍(shè)」的事情
知识解毒社是微信公众号「字媒体」出品的不正经科普类栏目
- 第7期《真假钱锺书》-
策划丨李楚翘
撰文丨赵缦缨
编辑&制图丨Panda
来源: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