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姓氏一直非常在意,其实,这跟我们祖先对“姓氏”的尊崇有关。现今的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姓氏最早起源,则是缘于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之后,再逐渐演变成图腾,发展成为后期的文字。”其实,中国的大量的古文献也证明了这一点说法。
先秦时期,姓氏是每个人的“标签”,而且,“姓”与“氏”有别,功能区分非常清晰,并且,奉行“同姓不同婚”的原则,这在当时看来,同姓结婚则是有悖伦理的行为。“姓”代表着血缘,用来辨别婚姻关系的,而“氏”代表着社会地位,用于区分平民草寇和王族贵臣的。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所以,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秦始皇嬴政等这些叫法,都是后世对他们的称谓,而非当时的合适称谓。否则,我国今天的人口前三大姓,就不是“李、王、张”,而是“姬、姜、嬴”这些上古姓了。
国君最尊贵,无需用“氏”区分。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氏”是身份的象征,只有武士阶级才用的上“氏”。明治维新后,普通平民虽然也可拥有“氏”,而皇室却一直没有。因为,皇室压根就不需要用“氏”去体现自家的社会地位。
明朝儒家曾言“氏可变,姓万年都不变”。最早的“姓”里多为“女”字偏旁部首,比如:“姬”“妫”等姓。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劳作主要人群是女性,所以,孩子的姓多为母姓,为的是彰显和区分母族群体,也是代表了母系血统的尊贵,逐渐形成“姓”的状态。
但是,随着人口增多,男性慢慢成为劳作主要人群,开始“子随父姓”。之后,一个姓可能会出现多个旁支,则会另有一种方式记录族群的关系。如:周朝时期,贵族为周王室建功立业,会获得封地表彰,贵族通常以封地为“氏”,这也就是贵族“氏”的主要来源。
一个家族的“姓”不会有变化,但是,“氏”则会随着家族地位而改变。如:晋国时期大臣赵盾他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分别是:赵同、赵括、赵婴齐。“赵同食於原,赵括食於屏,赵婴齐食於楼”,故此:三人又可称原同、屏括、楼婴齐。原、屏、楼分别为此三人的“氏”。
赵盾还有一位堂弟名叫:赵穿。因为,封地被封属邯郸,所以,又名:邯郸氏。氏族之间也有着交错复杂的关系,当然,它们也有着很多分支、别支。就比如:晋国荀氏的别支有,智氏、中华氏、还有程氏等等,晋国的魏氏也有,令狐式、吕式等分支。
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功伟业,那么,他则会被尊称为别的“姓”、“氏”。比如:姜太公本人并不姓姜,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商纣王败北回朝歌城自焚,蜚廉携众人到附属国东夷避难。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由武王四弟周公旦摄政,引得管叔鲜和蔡叔度的不满。
之后,二人发动战乱,东夷国纷纷响应,周公旦平息战乱后,蜚廉一族被赶到天水市南部,后来被杀。周公旦长子伯禽获得封地,建立鲁国。之后,这些遗民不再继续对抗大周,而是协助周王对抗西部戎狄,并且,获得了大周信任。
此时的吕望就是辅助周朝文王和武王两代君主的大臣,他推翻殷商建立大周,被文王武王亲切的称为:太公,之后,他便被后世的人们尊称为:姜太公。
现今,不少人说到:所谓“赢姓赵氏”,多数是受到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在司马迁时代,姓与氏已然混乱不分。司马迁的嬴政“赢姓赵氏”说法应该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可是,这本典籍并未明确记录,而且,在其他先秦书籍里,也没见过任何关于“赢姓赵氏”的说法。
所以,这个结论值得推敲。
其实,认可“赢姓赵氏”说法的人,是根据“秦赵同祖”的说法而来的。
因为,秦国是恶来的后代,赵国是季胜的后代,这两者都是出自蜚廉,所以,这就是“秦赵同宗”的由来。“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也就是说:从伯益开始,他的后代都是姓嬴,到了造父这里还是姓嬴,这个姓是改变不了的,那么,能改变的就只能是氏了。
传说风之子、商纣王大臣蜚廉所生季胜、恶来二子。待五世子造父时期,造父有功于周穆王被赐于赵城,由此为赵氏。秦的先祖恶来乃是蜚廉的长子、季胜的亲哥哥,二人本是亲哥俩。再加上赵国这一支先发达起来,秦国祖先跟赵国本就是同宗同族,干脆随着赵国称自己为赵氏。
虽然,秦祖先发迹时间晚于赵祖先一点,但是,后来者却发力非凡。秦祖先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欣赏,获得封地,成为秦国最开始的封地君主。到春秋时期,秦国的“地位”再度攀升,秦襄公在位时期已经是“诸侯”国了,而赵氏一支脉在战国时才正式为诸侯。
虽说,赵国荣誉不及秦国,但是,随着家庭社会地位的骤然上升,可以另行册立“氏”,此时,“氏赵”就显得没有任何深层次的意义了。“赢”这个姓恰好是赵国和秦国共同的古姓,也代表了荣耀非凡,所以,赵国册立新氏为“赢”。
西周末年,荒唐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在长城脚下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其子平王即位,迁都城至洛邑建立东周。此时,风华正茂的却是秦国当权的穆公,穆公东征西讨打了不少胜仗,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既然自己可以光宗耀祖了,他也恢复了令自己倍感荣耀的古姓“赢”。
所以,这也才有了“赢姓”跟“赵氏”一样的说法了。
这里,我们既然说到了秦国的姓氏,秦始皇就不得不再提一下了。曾在网络上因秦始皇的“姓名”产生过一些争论,各种说法都有,这里,我们有必要再系统的说一下。
由于,到了秦始皇这一代,秦国依然统一了六国,所以,“赵氏”则已经不能彰显其宗室地位了。又因为,作为伯益后裔的秦始皇,“姓”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他只能是姓“嬴”。至于“氏”,这里,可以是“赵”,也可以是“秦”。
我个人以为:“秦”则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和秦国国君的氏名实相副。这里,还有一点我们需注意一下,那就是:在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曰“赵政”或“秦政”都是可以的。之后,到了秦汉姓氏合流之际,则叫秦始皇为“嬴政”应该是正确的。
不但,“嬴政”可以叫,“秦政”也是可行的,“赵政”也是可以的,甚至,有些文献中还称之为“吕政”,其中原因,则是来自于秦始皇乃是吕不韦之子一说,这个可能有一点不靠谱。因为,秦汉姓氏合流,此时的“姓”与“氏”已经逐渐出现统一之势了。
参考资料:
【《殷周制度论》、《史记·秦始皇本纪》】